家长如何提升对孩子的洞察能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家长论文,能力论文,孩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不好”是因为“不会教”
轩轩上初中以后,对学习越来越不感兴趣。爸爸对他讲了无数遍道理,也以利益相诱,轩轩就是不愿去学校。爸爸最后忍无可忍,终于吼叫着让轩轩滚蛋。轩轩说,学校我是不去的,叫我滚蛋你也休想。我还未满18岁,你有抚养的责任。“你不走我走!”爸爸摔门而出时,忍不住眼泪哗哗往下流。
轩轩家是单亲家庭。轩轩4岁时父母离异,一直是爸爸带轩轩。爸爸是大学老师,条件不错,可为了轩轩一直未再娶,里里外外做得很努力很辛苦,一心希望儿子成为优秀人才,可想不到儿子却连学也不想上了,而自己竟无计可施。他纳闷,邻居张教授夫妇教育儿子嗓门从未高过,也从不催着读书做作业。那孩子就是懂事,处处自觉,样样优秀。究竟是自己和张教授之间有差别?还是自己的儿子天生不好教?
现实中,家家户户家庭教育的水平和效果,高下差别确实很大。令许多父母困惑的恰恰在于:自己很努力,为什么不能获得预想的结果?
有—个特级教师说过—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形成家教差别的因素应该有许多。就父母自身来说,除了有没有通过家庭教育理论的学习和掌握,以拥有真正高明的教育见识和眼光外,还存在着另—个重要的问题:家庭教育的能力问题。
家庭教育的基本能力包括哪些呢?
教育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在环境中的互动。对身为教育者的父母来说,家庭教育的能力应该包括三大内容:对孩子的洞察能力;对自己的自省、自制和自我提升能力;对环境的判断、选择和创设能力。
有本书叫《每个父母都能成功》,讲述的是北京通州李圣珍老师亲身教育实践的故事。李老师亲自接收过百来个被宣布为教不好的“坏学生”,这些学生后来成为充满希望的人,有的考上了重点大学。李老师非同寻常的成功,就在于她对学生非凡的洞察能力。
鼓励优点,永远比指出不足有利有效
中国有句老话:“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孩子是我们生养的,自己的孩子怎么会不了解呢?其实,这话既对又不对,要看从什么角度说。
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下面这样的情景:
恬恬早晨起床穿好衣服,坐在那里叫妈妈。妈妈催恬恬快点来吃饭,恬恬说:“你抱我下来。”妈妈说:“小学生了,还撒娇。要来不及了,快吃饭!”“你抱我!”妈妈急了,过来一把拽下恬恬,“啪啪”打两下屁股,“看你不听话!”恬恬委屈地哭了。
是恬恬不懂事不听话,还是妈妈不懂得恬恬的需要?早晨起来,父母想的是时间紧张,孩子想的是父母的拥抱。孩子需要通过肌肤接触切实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像这类情况,当然是做父母的要体察、满足孩子的需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永远是最重要的。
文文拿出考卷让妈妈签字。妈妈一看,90分,就沉下脸来:“怎么才这么几分?”文文辩解:“我这算好的,我们班比我差的多了!”文文参加小学生象棋比赛,二胜四负。文文走出赛场,笑嘻嘻地说:“我又输了。”妈妈对爸爸说:“看你的儿子,怎么一点上进心都没有!”
文文的“算好的”,只是对“才这么几分’的反驳,只是想说明自己不差,他不愿爸爸妈妈把他看扁了,希望得到接受和肯定。假如文文屡输屡战,还真是难得的风度呢,难道不比输了就哭鼻子,再不肯比赛的表现好几倍?妈妈应该充分肯定文文学习、比赛中的积极和努力,鼓励他再接再厉。
孩子的话和行为的背后究竟是什么,父母未必清楚,所以要细心体察。
潇潇和丽丽是邻居,常常在—块玩。可自从两人上学以后,慢慢地,潇潇就不愿丽丽来自己家。每次丽丽来,潇潇的妈妈就问丽丽语文考了多少,数学得了几分,然后就数落潇潇:“你看人家多聪明,你怎么搞的?什么时候也超过别人一回呢?”潇潇不服气:“我也有比她好的时候。怎么总说她好?”妈妈叹口气说:“你画画好、做值日好算什么?正经的成绩好,那才是本事。”
每个孩子都不一样,主要表现在特点优长不—样。潇潇的长处怎么就不算本事?要说潇潇的语文数学成绩不突出,父母应该明白,这与自己提供的先天、后天因素有关,差距究竟在哪里,该检讨的是父母自己,把自己孩子的不足去和别人的长处比,是对孩子的不尊重,会打击孩子自信心,使孩子自卑。在孩子的问题上,成人的感受可不是随便能宣泄的。发现孩子的优点,鼓励优点,永远比指出不足有利有效。
玫玫的父母都是出身农村的新闻工作者。玫玫从小跟着父母见多识广,玫玫有什么需要,父母没有不满足的,就是不给零花钱。可是,玫玫三年级时,妈妈发现玫玫常常偷偷拿家里的钱去外面买东西吃。妈妈又急又慌,女儿怎么会做这种小偷小摸的事?妈妈对玫玫说,有什么需要尽管说,只要是正当要求,爸爸妈妈一定满足你,但绝不能自己偷家里的钱去买。小时候小偷小摸,大了就可能做大贼大盗。玫玫唯唯称是。可不久,玫玫又偷偷拿钱买东西。如此来回地教育了几次,玫玫总是时好时坏的。爸爸妈妈真的害怕起来:我们的教育出了什么问题?女儿怎么会有这种不良嗜好呢?
玫玫的父母出身农村,他们把艰苦朴素看作美德。小孩子吃的穿的玩的都有,没有必要给零花钱,不能让他自己花钱,否则,从小养成大手大脚的习惯,由奢及俭难呀。
这道理看起来很对,其实未必。
首先是,孩子生活在市场经济下的花花世界,所受的诱惑很多很多,孩子的好奇心又强,要抵制这些诱惑,光靠不给钱是不够的。
其次,随着孩子与社会接触、同伴间的交往越来越多,孩于的物质需求和心理需求也相应增多,其中就包括自主地使用零花钱。孩子到10岁左右,已经不满足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他们要探究这些生活用品的来源。因为受认识的限制,他们的探究暂时只能停留在能够观察到的部分,如用钱购物。他们对购物充满好奇,拥有零花钱并且能够自主购物,这会让他们产生长大的感觉。特别是,当他的同学拥有这种自主权时,由羡慕而产生的强烈冲动会使孩子忘掉父母的规定。这是孩子独立性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一种表现。
另外,这个年龄的孩子,道德观念还比较薄弱,不足以抵挡强烈的心理冲动,假如家长一味坚持自己的价值标准,不给予孩子独立体验的机会,反会刺激孩子的欲望更加膨胀,迫使孩子“阳奉阴违”,同时伴生说谎,造成恶性循环。
可见,玫玫的父母不光应该知道每个年龄段孩子的一般特点,还要及时注意孩子成长中出现的新的心理需求,并且懂得根据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及时调整教育方法。
从上面几个事例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孩子都有下列几种心理需求:
1、父母的爱护和关怀;2、被接受被尊重;3、得到赞赏;4、有独立的地位。
我们不能满足于熟悉孩子的外貌和—般生活习性,更要努力了解孩子的内心需求;我们不光要了解入学前孩子的特点,更要随着孩子的成长,随时掌握不同年龄的孩子对物质的需求和精神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放手让孩子在自我体验中学习成长,培养他们的良好心理品质,这是具备家庭教育能力的基本要求。
没有一个错误是孩子故意要犯的
了解和理解仅一字之差,但了解的对象往往是共性的、现象类的,而理解的对象却是个性的、本质类的,了解的不一定理解。
罗亚是三年级学生。一天放学后回到家,心情很激动,很烦躁。她告诉父母,同学沙沙被男孩子推到水沟里,衣服都湿了。
爸爸说:“你生什么气?沙沙的爸爸妈妈会告诉老师去,好好教训他们的。你管好自己,做你的功课吧!”
罗亚眼睛斜视爸爸,仍然气乎乎的。
妈妈停下手里的活,走到罗亚面前,看着她的眼睛说:“你对男孩子干的坏事很气愤?”罗亚重重地点头称是。妈妈又问:“你怕他们对你也这样?”
罗亚坚决地回答:“他们敢?我也让他们尝尝掉到水沟里的滋味!”想到那些欺负人的孩子那幅掉到水沟里的狼狈相,罗亚哈哈大笑,心情平静下来了。
罗亚的父母劝解女儿的不同效果来自不同的理解水平。爸爸没有去体察女儿的情绪,只是简单地加以否定。妈妈准确地把握了女儿的情绪脉络,一下把话说到了女儿心里,女儿觉得妈妈理解自己,烦躁自然烟消云散。
值得重视的还有他们不同的身体语言。妈妈走过去看着女儿的眼睛说话,表示了对女儿的充分重视和尊重,这是表达对人理解的必要因素。
宁宁三年级时,常常对妈妈说自己作文写不好。妈妈有点纳闷。她留心观察,发现宁宁写作文挺费心思的,于是,她明白了。宁宁从小敬佩作家,觉得会写作文是桩了不起的本事。现在要学写作文了,他害怕自己写不好。
妈妈非常肯定地对宁宁说,你的作文一定会写好,因为你观察仔细,因为你从小能言善辩,因为你书读得多,学了就会用。宁宁将信将疑,说老师也认为他写得不好。妈妈说:“那是老师要求偏高了。我是搞文字工作的,我有经验。你作文写不好,还有谁能写得好?”后来,宁宁的作文能力果真提高很快。
好多父母都以为,像宁宁那样说自己学不好功课的孩子是叫苦耍赖,是给成绩差、逃避困难寻找借口,是上进心不强。他们总是以为,功课学不好就是不够用功不够刻苦。所以,他们总是批评孩子。
其实不然,多往好处想孩子,多期待,多鼓励,才是上策。
可以说,孩子的不成熟决定了孩子肯定会有缺点和不足。很多时候,家庭教育也需要通过批评孩子的错误来进行。但如何批评呢?这里也大有讲究。
传统教育认为,对待缺点不能姑息,批评是对事不对人,应该持“秋风扫落叶”甚至“风刀霜剑”的态度,认为批评的过程必定要伴生痛苦,只有痛苦之后才能记住教训。或者总是喋喋不休地对孩子讲大道理,或是如法官判决般毫不容情。这样的教育其实是只看到缺点看不到人,客观上只会把孩子放到我们的对立面上去。
全国劳模李素丽的做法给我们提供了另一种批评的范例。
有一次,有个小伙子在李素丽的车厢里吐了一口痰,李素丽当即劝告他不能随地吐痰。小伙子恼了,众目睽睽下,故意又吐了一口痰。小伙子的行为,带着明显的挑衅和侮辱人的意思,同车的人都气愤了,纷纷指责小伙子的无理行为。这时,李素丽一声不响,走下售票台,弯腰用纸把小伙子的痰迹擦干净。小伙子的脸红了。临下车,小伙子真诚地说:“大姐,我服了你了。”
明显怀有对抗情绪的小伙子就因为李素丽的一个动作,当即改变了态度,主动认错。
在冲突的时候,控制并超越个人的情绪体验,尊重对方的感受,往好处理解别人,用体贴别人的态度表达自己的意见。李素丽这种以人为本的批评具有不可抗拒的感染力和教育力。我们的孩子正处于情感易受感染、暗示的阶段,可谓“孺子可教”,没有一个错误是孩子故意犯的。我们要像李素丽那样,首先,心里有孩子,尊重他,体察他,理解他,运用情感的感染、熏陶,浸润作用,引导他自己来认识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