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再思考_重商主义论文

对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再思考_重商主义论文

对外向型经济的再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外向型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段时期以来,搞外向型经济几乎成了全社会的主导思路。这种思路的基本倾向是: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改变原来的与世界经济隔绝的封闭式发展模式,以自身的资源、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贸易,参加到国际经济的循环中去,实行“大进大出”,在国际经济关系的调整和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寻找发展机会,从经济开放中获得比较利益,从而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

这种发展战略的基本政策和措施主要有:吸引外资,鼓励或引导外资投向劳动密集型产业,创造大量就业机会;鼓励出口,以低成本劳动密集型产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获取支付进口先进技术和机器设备的外汇;采取各种保护贸易的政策和措施,逐步培育本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应当说这是一条基本可以肯定的思路,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它对于打破传统的经济封闭状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这些年来我国对外经贸关系的发展,对外开放度日益加大,在实践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也应当引起注意。

片面追求出口的后果

到今天我们应该问一问:“是不是进出口贸易额越多越好?”

纵观从1985年到1995年这11年间我国对外贸易情况,由于巨大的进口需求和外汇紧缺几乎是摆脱不掉的阴影。“进口饥渴症”在80年代表现得十分明显。为了满足外汇需求,积极出口创汇便成了我国外贸多少年来一成不变的指导思想。出口一直被巨大的进口需求压得喘不过气来。在这11年间,有6年出现贸易逆差,有5年是顺差,而大部分逆差出现在80年代。90年代之后情况有所转变,1993年出现了较大的外贸逆差,经过1994年和1995年两年的艰苦奋战,终于打了个翻身仗。

我国的外汇储备确实增加了,但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除了汇率变动的因素外,过分地强调出口也对国内经济特别是群众生活产生了一定影响。道理很简单:顺差越多,表明国内产品流出越多,尽管外汇收入增加了,国内的物资却减少了。

拿农产品来说,1994年由于自然灾害,粮食歉收,但农产品出口的势头却依然不减。1993年我国谷物和谷物粉出口1327万吨,进口733 万吨,1994年出口1104万吨,进口900万吨,两年加起来净出口近800万吨。这就使1995年上半年国内粮食供给出现较大的缺口,粮价猛涨,由此带动国内其他物价迅猛上涨,群众的生活受到了影响。这不能说不是我国近两年来通货膨胀如此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据统计,在1994年总的物价涨幅中,农产品涨价直接和间接影响的“贡献”达到70%左右。在1995年的物价上涨中,农产品涨价仍然是主导因素。

在国际商贸中,没有只出不进的道理。像日本这样的国家是通过进口资源、出口高附加值产品这样的循环,来实现出口值大于进口值的。而我国主要输出的是以本国资源制成的低附加值的生产资料。尽管这些年里,在宣传报道中我们一再强调工业制成品在出口额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甚至已达到83%,但这些工业制成品大多是技术含量低的加工产品。如果一味追求创汇,就会造成国内本来就不富余的资源过度外流,国内市场供给不足,以致物价恶性上涨。这种发展模式是与近些年里国际社会共同提倡的“可持续性发展”模式不相符的。

另外,在我们不遗余力地追求出口创汇的同时,所换回的外汇是不是用在刀刃上,是不是都用在支付进口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上,也是个问题。不可思议的是,正在我们为了创汇而大量廉价地向国外输出纺织品、食品等日用消费品和初级原材料时,某些部门却在大量进口着高价的国外消费品。看看国内大城市中那些高档商厦里,进口货琳琅满目。难道中国现在已达到消费国外奢侈品的时候了吗?中国人今天是否需要以出口20件衬衫的代价,换回1件外国名牌来穿? 更有大量的走私形式的不法进口,每年要耗掉多少外汇,是个数不清的无底洞。我们真的需要那么多的外汇吗?有的项目有的设备非要从国外进口吗?

说到底,许多经济现象并不单纯是经济问题,而与国民意识和社会问题密切相关。

注意重商主义的苗头

我国这些年里的出口主要是为了应付进口,但某些西方学者却给中国冠上了一顶“新重商主义”的帽子。这实在是一种谬误,因为,在前一发展时期,我国进口需求总是大于出口需求的,除了1995年,从来没出现过较大的贸易顺差。而重商主义的实质则是侧重于出口。

重商主义诞生的时代是一个以金银为流通货币的时代。金银是稀缺的贵金属,一个国家只要有了金银,便拥有了财富。于是,西欧各国无一不大力发展出口贸易,以换取金银,达到积累财富使国家强盛的目的。这种现象的发生必须是在国内需求基本达到满足或在遏制国内需求的情况下进行的。也就是说,重商主义的实质是通过降低国内民众的消费,来达到国家财富的积累。

不过,自1995年之后,中国由于出口能力的增强,出口为进口创汇的意义似乎已不占主导地位。重商主义因此有了一定的基础。在这时,要注意重商主义对国内经济和群众生活可能带来的不良影响。

我国当今的情形与西欧当年的历史情况大体有些相似。外汇储备在两年间由200亿美元猛增到736亿美元,说明在这两年间我国向外部世界输出了大量的产品,换回了以美元来代表的能衡量一国财富的国际通用货币。如果说这笔外汇能正好相等于向外输出的实物,那么,我们手中的外汇财富量与输出的实物财富量是相等的。但实际情况可能并不如此。那就是我们输出的货物价值远远大于所得的外汇价值。

这就是汇率的因素。我们是在人民币汇率大幅度贬值的情况下取得这些外汇的,因此可以说在这两年里我们获得的外汇基本上都是高成本的外汇,引进的外资都是高代价的资金。相反,我们输出的产品却是廉价的产品。

由此导致的结果只能是国内物价一个劲地上涨。由于最近两年中对外贸易额迅猛增长,1995年甚至达到了2800亿美元,出口额将近1500亿美元,进出口贸易额与国民生产总值之比达到约43%,可见对外贸易与国内经济的关系十分密切,对国内经济的影响非常大。

另外,以某种外汇来作为衡量一国财富多少这种做法,有着一定的风险性。因为当代的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太剧烈。以美元来说,币值起伏波动太大,并且基本是处于一种不断贬值的趋势。由于美元的连年下跌,日本吃亏可以说最大。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购买了美国上万亿美元的国债及各种债券。随着美元的不断贬值,几十年里,估计日本海外资产的总损失高达6000亿美元,大量财富眼睁睁地在一次又一次的汇率变动中流失了。

所以,在当代国际社会里,盲目地推崇重商主义是危险的,继续盲目地提倡出口创汇也是错误的。发展中国家的人们可以节衣缩食压缩一部分消费物品,出口到国外市场上去,但出口的产品必须换回相应的物质财富,即外汇和进口货物,特别是技术和知识产品。如果仅仅换回了一大堆外汇存在那里,不进口国内建设急需的物资和技术,或者进口大批高级轿车一类的奢侈消费品,那么,这种出口创汇便是无意义的,只能加重国内群众生活的紧张程度。所以,自今年开始,国家大幅度调低关税,适当增加进口,特别是农产品和生活资料的进口,这种调整是完全正确的。

注意开拓国内市场

从国际经贸关系来说,我国一味扩大出口的做法也会遭到越来越多的阻力和抵制,并使进口国保守主义势力更有力量。因此,如果不进行贸易平衡,时间一长,更加不利于我国参与国际社会和市场,影响我国的对外经贸关系。

从我国近两年畸高的居民储蓄率来看,国内消费市场的需求似乎不大。1994年我国国民储蓄率是40%,1995年是50%。这种情况为我国扩大出口提供了基础。1996年这种情况可能还会持续下去。但国内消费市场是否还会继续疲软,是否还需要靠扩大出口来寻找出路,关键还要靠调整国民经济结构和消费结构,加快国内经济体制的改革,增加国内薄弱领域的投资等措施。

对国内市场要有个正确认识。国内市场目前真的饱和了吗?中国企业的某些产品非要靠出口来寻求出路吗?算一笔帐就清楚了。目前银行中的居民存款近3万亿元,而其中农村居民的存款只有7000亿元, 将近80%的人口只拥有约1/4的储蓄存款,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只能说明农村的购买力是相当低的。目前国内的某些产品不是过剩,而是很多消费者消费不起。在这种国情下,如果国内的某些厂家眼光只是盯着国际市场,那么,时间长了便会形成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分隔,也会更加剧国内发达与落后、贫与富两极的差距。

这些年来,人们一再说拥有9亿人口的农村是个大市场, 但这个市场到底有多大?到底有多大的购买力?实在是个问题。由于前些年里对农业投资的冷落,农村市场购买力薄弱的问题明显暴露出来。据统计,我国目前自行车年生产量已达到4000多万辆,国内市场仅能吞吐2500万辆,其余的1000多万辆需要国际市场来消化。事实真的如此吗?如果农村居民的年收入稍有提高,这1000多万辆自行车就完全能够被国内市场吸纳。

城市居民的储蓄存款2万多亿元,如果全都投到日用消费品市场, 会形成巨大的压力。但这些钱从某种角度来看又不多。在日用消费品需求之外,中国国民还有着相当大的消费需求,例如住房消费;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走入家庭,交通消费也要成为一个大市场。

所以,国内市场是个远未开发完的市场,国内市场需求的潜力是巨大的。关键是继续停留在十几年不变的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上,还是提高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走出传统的低层次的消费标准。随着生产模式发生巨大改变,我国居民的消费模式早晚也要发生大的变化。从长远来看,中国国民的需求是相当大的。消费内容的转变正在悄悄地到来。我们怎能只热衷于开拓国际市场,而冷淡了国内市场呢?!怎能只重视外向型投资而不重视内向型投资、只重视外资而不重视内资呢?!

关于资金利用,由于引进的外资成本高,其产出成本也必然高。所以,三资企业产品的价格比国内企业的同类产品价格高出许多。这也是近年我国商品轮番涨价的一个重要因素。这是为引进外资而付出的必然代价。

如此看来,外资需要利用,内资更需要利用;并且,只要有内资,就尽量不要用外资。而这一道理在前些年里,我们认识得并不清楚。

总之,国内市场的开拓和需求必须放到首要的地位。两头在外、大进大出式的外向型经济是否能兼顾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的需求,重商主义的外贸目标是否会迟滞国内的经济建设,这两个问题值得认真考虑。

变化了的时代要有变化了的思想。中国本身就是一个大市场,是日本和“四小龙”所不能比拟的。围绕着自身大市场做文章,可能要比目光一味向外重要得多。中国的确需要一批外向型的企业,也更需要内向型企业。不能放着本国市场不管而硬去开辟国外市场,与其让外国人来占领我们的市场,不如中国人自己来占领。

外贸依存度多大为合适?

像中国这样一个大国,要正确认识对外贸易和国际参与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对任何一种提法都不要提过头。过份强调和消极态度都可能产生不利影响。为了获得必须的外汇,可以有一批企业专门面向国外市场,为了充分解决就业问题,也可以有一批企业专门搞“两头在外”式的加工生产贸易,但整个国民经济结构不能都搞成外向型模式。对那些国内市场生产过剩的产品,要积极推向国际市场,但对那些国内本身就短缺的物资产品,必须首先满足国内市场,甚至还要通过增加进口来调剂国内市场。至于说国内某些稀缺的资源,从现在起就要战略性地利用国际市场。

另外,还是要注重国内经济体制的改革和投资效益,多思考一下为什么目前国内有这么一大批国有企业亏损?如果没有国内企业良好的生产效益,那么换回再多的外汇、购进再多的技术设备也不会产生效益。特别是在今天,进口商品和国内三资企业商品对国内市场和国内企业已形成一定的威胁。越来越多的中国传统品牌遭到了淘汰,越来越多的民族工业陷入被挤倒的边缘。国内企业如果不在机制上深化改革,奋起迎战,那就很可能在外国名牌产品的冲击下走向衰亡。

那么,中国经济是否可以在这一场凤凰涅槃式的大淘汰中复生呢?旧的落后的机体消亡了,新的机体会生长出来,自然法则确实如此,但这一过程必须是相当痛苦的,搞不好甚至会引起国内社会的动荡。掌握好对外开放的尺度,就是为了尽量地减少这一转变过程中过度的痛苦和不必要的损失。

中国经济参与世界经济的程度多大才合适?中国的外贸依存度达到什么程度才合理?我们只能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校正,一厢情愿是不行的。几年来的实践证明,不能过分强调外向型经济。我们的眼睛还要老老实实地盯着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认认真真地研究国内问题。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搞大进大出是不现实的。外资确实是件好东西,但如果引进得多了,就要忍受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的痛苦,甚至一部分人要勒着裤带过紧日子。总之,这是个两难选择的问题。

另外,过分偏重于出口的重商主义思想,对中国这样自然资源缺乏的国家十分危险。如果像重商主义者那样强调贸易顺差,那么,中国资源的枯竭就要加速。如果仅仅成为世界的一个“生产车间”,那么中国就要在环境和生态上付出代价。而像日本或“四小龙”那样搞原材料和工业制品的进出口大循环,中国这样一个大国也难被世界市场所容纳。

所以,中国今后的路到底怎样走,还需要认真考虑。当今的世界已进入了一个按可持续发展原则进行设计的时代。人类社会发展的目标已有了一个重大的转折,我们对自己的发展目标也需要不断修正。

标签:;  ;  ;  ;  ;  

对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再思考_重商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