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资本理论对农村社会结构变迁的解释作用_社会结构论文

社会资本理论对农村社会结构变迁的解释功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论文,资本论文,理论论文,农村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关于社会资本概念的界定

社会资本作为一种不同于经济学和人口学定义的资本概念,1977年才在有关文献中才出现。近几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曾努力对其作出明确的界定,但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由于人们对社会资本概念的认识存在着差异,导致了对社会资本研究的具体取向、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经验等方面的不同。因而,我们有必要对社会资本这一概念作出科学的界定。

社会资本无疑是资本的一种。最先对资本作出科学界定的是马克思,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认为: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反映着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关系。资本这一概念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处于运动之中,在运动中不断实现自身积累;二是资本是创造剩余价值不可缺少的手段或工具,即具有工具性效用;三是资本所反映的不仅是人与物的关系,而其本质上反映的是人与人的关系,即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关系。自《资本论》问世以后,西方经济学对马克思的资本理论进行了不断的修正,这种修正主要是舍弃了马克思宏观的阶级分析立场,侧重于从物质资源投资与收益的角度重新定义资本概念。即西方经济学除了舍弃马克思所强调的剥削关系外,仍强调资本运动和宏观价值增殖等特性。

进入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首次提出了人力资本这一概念,所谓人力资本是指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资本,即指个人所具备的才干、知识、能力等。人力资本概念的提出,丰富了经济学的资本理论。

自上世纪50年代把人力资本概念纳入资本范畴之后,其它社会科学纷纷从自己研究领域出发引入资本这一概念,于是政治资本、文化资本、组织资本、体制资本等概念应运而生。这些概念显然不同于传统的资本概念,但均强调资本的工具性效应,西方社会学所说的社会资本是在上述背景下提出来的。

可见社会学中的社会资本以及其它社会科学中的政治资本、文化资本、组织资本、体制资本等概念是经济学关于资本概念的延伸与扩展。西方社会学界提出社会资本这一概念,主要是为了探讨社会结构资源对人们行动的提升作用。所谓社会结构资源是指社会结构中的资源,表现为社会结构诸要素,是无形的,就某一个人而言,他所面临的社会结构资源主要是其他人、组织、风俗、制度等。从现阶段社会学对社会资本研究的范围、内容、作用出发、我们不妨可把社会资本定义为行动主体所动员的持有回报预期的社会结构资源,是一种有助于目的性行动实现的工具或手段。即社会资本的拥有者可以是个人、群体、组织、社区等,其表现形式为社会结构资源,但社会结构资源本身不是社会预期,社会资本与其它资本一样具有工具性效应。

显然,上述定义是从广义上来界定社会资本的。这样界定的目的是为了更清楚地认识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之间的关系,界定的理由主要基于两方面考虑:其一,尊重社会资本概念的最初涵义和学科传统。国外社会资本研究最有成就和最早的学者(如科尔曼、布尔迪厄)都认为社会资本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学概念或理论,其内涵与外延不同于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源理论。其二,目前一些学者认为社会资本就是社会网络,或将社会资本等同于社会网络之中的社会资源的作法,降低了社会资本的解释力,也不利于社会资本理论的独立发展。

社会资本与社会网络是相关的但又明显不同的两个概念。两者的联系在于社会网络是社会资本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社会资本能够用来分析人际关系网络效用及其产生与发展的机制。两者的区别在于社会资本比社会网络概念更为宽泛和深刻。一方面社会资本的表现形式除了社会网络之外,还有其他的社会结构性资源;另一方面,社会网络本身不是社会资本,只有当它被加以工具性的利用时才成为社会资本。

二、社会资本解析农村社会结构变迁的基本思路

社会结构变迁研究是探讨中国当代社会全面转型的基轴和主线,历来为中外社会学者广泛关注。然而,综缆他们的研究成果,大多是从社会结构本身出发,通过对其某一要素单独在微观层面上进行实证研究(如职业阶层分化),然后以此为基点来探讨由众多要素构成的社会结构的宏观变迁。显然,这种分析方法一般都难以克服个体与整体、微观与宏观如何有机联结这一社会学经典难题。而社会资本具有识别社会结构的功能,这种识别有助于解释微观现象的差别,又有助于实现微观到宏观的过渡,而无须具体阐述相应的社会结构(科尔曼,1989)。可见,社会资本对社会结构各种要素具有综合并加以直观表达的能力,对社会结构变迁具有社会结构本身研究所难以实现的解析功能。

从资本的角度来考察结构变迁,在经济学中有许多值得借鉴的范例。如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其政治经济学中,成功地从经济资本的角度分析了雇佣工人与资本家两大对立阶级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最根本性的经济社会结构特征。其思路大概如下:由于圈地运动与现代工业的萌芽,大量的农业劳动者离开先前耕种的土地涌进城市,从事家庭手工业。他们几乎每个人都拥有少量的经济资本,但由于资本经营与积累的能力不同,在自由竞争中有一部分人很快成为无产者,另一部分人成为小资本家。无产者由于不可能回去重新耕种土地(永佃权丧失)而只能滞留于城市成为雇佣工人。小资本家陷于破产而沦为工人阶级,获胜的资本家也将努力扩大生产,资本进一步积聚,以至于资本垄断。这样,在经济资本积累、集中、积聚和垄断的过程中,雇佣工人与资本家两大阶级形成并发展最终成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最根本性的社会经济结构特征。

尽管政治经济学的这种分析是以自由市场竞争为基本前提的,这一条件在我国至少目前还并不具备(我国许多资源不是通过自由市场竞争而是通过非正规渠道流通),但这种从资本角度分析社会结构变迁的思路给我们很大启示。我们可以依据如下思路来从社会资本角度研究农村社会结构变迁:由于农村个人对社会资本动员能力与经济活动能力不同,社会资本会分化、重组、消失、创新。在社会资本生产与再生产过程中,社会结构资源在行动主体中的配置格局发生变化,同时社会结构资源(要素)本身也发生改变,一部分原有社会结构资源(要素)因为得不到动员而消亡,一部分新的社会结构要素应运而生,从而导致农村社会结构变迁。这种分析思路可简单描述如下:

三、社会资本变化与我国农村社会结构变迁

遵照上述研究思路,我们可通过农村社会中存在的社会资本类型来分析农村社会结构的变迁现象。以农村社区个人所拥有的社会资本为例,如果以传统——当代——将来作为社会资本分析的时间框架,我们可把农村个人社会资本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传统农村个人社会资本、现代农村个人社会资本、将来农村个人社会资本。传统农村个人社会资本是指农业社会中个人拥有的主要社会资本类型;现代农村个人社会资本是当前农村即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时期农村社会个人拥有的主要社会资本类型;将来农村个人社会资本是农村社区实现现代化、城市化以后,农村社会个人拥有的主要社会资本类型;根据城乡一体化,这一类型的农村个人社会资本的特征可参照现代城市中存在的个人社会资本来确定。为此,我们把不同时期的农村个人社会资本比较如下(见表1):

表1 农村个人社会资本不同时期的比较

由表1我们可以看出,不同农村个人社会资本在主要类型、特点、分化、运作等各方面呈现出显著差异。由于社会资本对社会结构各种要素具有综合分析并加以直观表达的能力,因而我们可通过这些差异考察农村社会结构已发生了何种变化以及将要发生何种变化。

1.传统农村社会结构已经发生的变迁(现代农村社会资本与传统农村社会资本比较)

(1)农村社会结构要素变化。一方面传统农村社会结构的若干要素内涵发年了变化,另一方面增加了许多新的社会结构要素。我们通过对农村社会资本类型与特点(即行动主体动员的社会结构资源的表现形式与特点)的考察发现,传统农村社会基本上只有关系网络和风俗类社会资本,几乎没有法人组织和正式制度类社会资本;而现代农村社区这四种类型社会资本都客观存在,且前两种类型的作用明显减弱。由此可见,农村社会结构要素已发生了变化。这种推理是与国内外许多学者对中国传统与现代农村社会结构的论述是一致的。梁漱溟断言中国传统社会既不是社会本位,也不是个人本位,而是关系本位、伦理本位。费孝通认为传统社会是没有法律(正式制度)的社会,是一种礼治秩序,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搭成的网络,网络的每一个结都附着一种道德要素。这种社会结构是一种差序格局,是按照亲属关系的远近向外扩展的亲属关系网,这种亲属关系以亲密的血亲关系为主,妻方的亲属只有当妻子生孩子后才成为孩子的母系亲戚;地缘关系在当时稳定的社会里只是血缘的映射。而现代许多学者认为,当今农村社会结构虽然仍具有许多先前的传统,但许多要素已明显不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许多传统的风俗正在逐渐消亡,新的习俗形成。关系网络也由于妇女地位的提高与农民自由流动、择业自主性加强等原因也发生了许多变化,地缘关系不再只是血亲关系的映射,姻亲关系越来越重要,并具有一定的交往关系。一些法人组织(如村民委员会)与正式制度(如土地政策)在现代农村社区也是普遍可见的客观事实。

(2)农村社会结构分化程度不断提高,分化边界由封闭性向开放性转变。农村社会资本的分化,实际上是社会结构资源在行为主体间分配时出现的差异。在传统农村社区,农村社会资本基本上是均等分配的,个人低程度的分化也大多以身份等级为边界,如在具有身份等级结构的扩大式家庭中,最年长者持有更多的社会资本,男性比女性社会资本持有量大。而在现代农村社区,农村社会资本在村与村之间的差别往往高出村内个人间的差异,部分沿海地区农村的社会资本已接近或超过城市标准,而部分边远山区农村社会资本则与传统农村社会资本相差无几。现代农村内部个人间社会资本的分化也呈扩大趋势,分化的边界也不再只局限于身份特征,职业因素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反映农村社会结构日渐成为一个高度分化的开放的多层次的系统。

(3)农村社会结构刚性弱化,弹性增加。通常来讲,农村社会资本的自致成分越高,表明农村社会结构弹性越大。通过行动主体在现代化农村社区主动动员的社会资本明显较多这一事实,我们能够断言现代农村社会结构相对于传统而言刚性弱化,弹性增加。

(4)农村社会结构对行动主体的影响更为直接、复杂。行动主体运作农村社会资本过程实际上就是农村社会结构在微观层面上对行动者的影响过程。在传统农村社会,行动者运作社会资本过程简单,投资风险低,主体主要是家庭(费正清认为,组成传统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家庭),而现代农村社会资本运作过程复杂,风险较高,主体很大程度上为个人。这表明农村结构对行动主体影响更为复杂,同时更趋直接;农村社会结构资源的分配不再针对于家庭,而直接作用于个人。

2、农村社会结构将要发生的变迁(现代农村社会资本与现代城市社会资本比较)

从目前实践来看,我国的城乡一体化,实质上是农村向城市靠拢,缩小城乡差异的过程。基于今后在一定时期内继续走这样一条城乡一体化道路的理论假设,我们便可以通过比较现代化农村社会资本与现代社会资本的差异(这种差异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而正在缩小),来预测农村社会结构今后一段时间将要发生的变迁。这种变迁我们认为主要发生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农村社会结构要素将进一步改变,法人组织将居主导地位,正式制度将在实践中发挥更大的、真正作用,关系网络将向亲属交往网络转变。②农村社会结构将持续分化,农村之间的分化程度将有所平衡,农村内部个人间的分化将持续扩大,分化的边界将进一步向以职业阶层为代表的集团性分化转变。③农村社会结构的弹性将进一步增加,将彻底打破刚性约束。④农村社会结构对行动主体的影响将更为直接、深远、复杂,在契约性信任基础没有普遍形成之前,农村社会资本投资风险不可避免,公共性社会资本投资将严重不足,搭便车现象将成为重要社会问题。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农村社会资本对农村结构的变迁具有强大的解析功能。事实上不只局限于上述两大方面,我们还可以从其它许多方面展开。譬如对农村社区社会资本进行整体考察,则能从宏观上研究农村社会结构,而对个人或组织农村社会资本拥有量及运作机制差异进行分析,则能对农村社会结构在个人、组织等微观层面上的影响差异进行解释。若对农村社会资本类型进行分析,则又可以从其他许多方面考察农村社会结构的特征。从行动主体角度划分(个人、组织、社区社会资本),有利于对农村社会结构进行微观与宏观及其相互转换的分析;从表现形式划分(关系、组织、制度、风俗等社会资本),有利于对农村社会结构主要要素进行具体考察,从客观后果划分(正功效、负功效与零功效社会资本),有助于分析农村社会结构的合理性以寻找结构创新基点;而从农村社会结构资源性质划分(先斌为主型、自致为主型社会资本),有利于透视农村社会结构刚性与稳定性特征。

总之,社会资本为我们解析农村社会结构变迁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是一种新的阐释社会结构变迁的社会学中层理论。这对于研究正处于由农业、乡村、封闭半封闭的传统社会,向工业、城镇、开放的现代型社会转变之中的中国社会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标签:;  ;  ;  ;  ;  ;  

社会资本理论对农村社会结构变迁的解释作用_社会结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