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心理剧干预初中新生学习适应性效果研究
□庄续玲1李庄阳2程国超3
[摘要] 初中新生处于学习适应性发展的关键期,对初中新生学习适应不良给予足够的重视并探讨有效的干预方法,对整个初中阶段学习生活质量及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广州市某中学初中一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对实验组、对照1组分别应用校园心理剧、专题知识讲座模式对学习适应不良进行教学干预,对照2组不干预。研究结果发现:校园心理剧干预能促进初中新生学习适应性水平提升,比专题知识讲座干预效果更显著。同时提出校园心理剧在心理课堂有效应用的“六环节”操作模式,丰富了校园心理剧的实践研究成果。
[关键词] 学习适应性;初中新生;校园心理剧;干预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所谓适应就是主体对外部变化所做出的一系列自我调节的过程,其最终目的是重新适应新的环境变化[1]。学习适应是青少年社会适应的重要内容,是现代学生应具备的终身发展的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学习适应性是指学生善于克服学习困难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一种倾向[2],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学习条件的变化,主动做出身心调整,以求达到内外学习环境平衡的有利发展状态的能力[3]。
初中新生是指刚升入初中一年级的学生,他们的身心正处于不平衡、不稳定的特殊发展时期和“小升初”教育衔接关键期。国外相关研究表明,个体从小学到中学过渡过程中,新环境的变化、人际交往冲突、学科增多、学业竞争压力倍增等心理和社会应激事件,会导致学习适应不良问题出现,具体表现为:感到逐渐增强的学习压力、对学习兴趣随之降低、学生的疲劳倾向增加、开始担心自己的学业成绩[4-7]。国内学者研究显示,中学生学习适应不良存在较高的检出率,处于适应不良水平的人数比率高于适应良好水平的人数比率,研究发现,初一学生适应不良问题较为严重,初一学生学习适应性的不良检出率高达36.05%[8],而“学习适应性水平偏低是导致部分学生虽然智力正常但学习成绩不良、达不到正常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原因,影响他们未来的发展与成才”[9]。初中新生正处于学习适应性发展的关键期,教育者对其学习适应不良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并探讨有效干预方法,提升他们的学习生活质量。
二、校园心理剧干预模式理论基础与实践
积极心理学为学习适应性提升研究开拓了新的视野,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和研究方法。美国心理学家塞里格曼等人倡导的积极心理学是一种全新的心理学理念,它研究个体积极的主观体验,关注积极情绪和积极心理品质,主张人人都有积极向上的心理潜能。积极心理学视阈下学习适应性培养的模式应该注重学生积极的心理体验,采用体验式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行积极自我探索,激发学生自身的潜能,增强积极情感体验,并培养其积极正向的品质,最终促使学生积极成长和积极应对,实现个人内在的和谐发展。
考虑发用电双侧不确定性的电力系统鲁棒模糊经济调度//张晓辉,赵翠妹,梁军雪,李坤,钟嘉庆//(17):67
综上所述,借助先进的BIM技术优化暖通空调设计流程,可以充分降低空调在投入使用后,空调对能源的消耗。但是,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仍有少数建筑工程暖通空调设计缺乏对BIM技术的认识和重视。针对BIM技术在暖通空调设计中的应用现状,本文主要主要介绍了BIM技术的可视化和数据共享等特点。此外,从BIM技术在冷热源设计中的应用、图纸绘制中的设计应用、方案辅助设计中的应用等方面,重点研究了BIM技术在暖通空调设计中的应用。希望本研究可以为提升BIM技术在暖通空调设计中的应用水平提供借鉴。
综上,积极心理学和校园心理剧两者在教育理念和宗旨等方面有相通之处。
校园心理剧是一种使用行动技术的团体心理辅导方式,通过学生扮演当事人或由当事人自己借助舞台来呈现各种典型的心理问题,在心理辅导教师和全体参与演出者及观众的帮助下,学会如何应对和正确处理心理问题,从而让全体学生受到教育启发的一种团体心理辅导方法[10]。其活动性、体验性、表达性的个性化方式特别切合中小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11]。校园心理剧充盈着积极心理学的色彩[12],“它运用演出的方法,通过角色扮演,再现当事人的现实生活场景及心路历程,并最大程度地促进个体成长、激发个人创造性潜能,进而使个体有效面对生活当中的挑战[13],最终运用他们的创作力和自发性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
本研究尝试在积极心理学理念指导下,采用校园心理剧对初中新生学习适应不良进行干预,并与专题知识讲座干预模式作对比,考察不同干预模式的效果。
考虑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的情况下,由于分布式接入引入的不确定性使得这个问题解的难度变得更高。文献[6]提出考虑DG孤岛运行方式下的智能配电网供电恢复算法,采用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的算法对孤岛外非故障停电区域进行供电恢复,以开关转换次数最少为目标。文献[7]建立了考虑DG/DESS运行的转供能力的模型,实现了考虑分布式电源配电网转供能力的计算。文献[8]提出了考虑分布式电源孤岛运行的多目标供电恢复算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择广州市某中学初中一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发放中学生学习适应性测验问卷,根据前测结果选取学习适应性起始水平大致对等的三个自然组,随机确定为实验组、对照1组和对照2组。实验组39人(男生20人,女生19人),对照1组37人(男生19人,女生18人),对照2组38人(男生18人,女生20人)。
(二)研究工具
1.中学生学习适应性测验
中学生学习适应性测验由华瑞人才测评公司编制,该量表编制参考了国内外有关学习适应性量表 (周步成的AAT,陈英豪等的学习适应性量表),经检验和国内多次使用,已证明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7]。该量表是专为诊断学生学习问题而设计的,包括学习动机、学习期望、身心健康、学习意志力、学习方法、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7个因子,共有105题,采用三等级计分方式。分数为百分等级分数,分数越高,表明学习适应能力越高。一般来说,低于25分则表明该生在学习适应性方面存在问题。
此量表构成本研究的前后测问卷。在课堂发放问卷时,研究者讲明填答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判断独立填写,结束后由研究者收回。发放114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14份,有效回收率100%。
2.实验材料:学习适应性主题实验教材方案
第二环节是“主剧”创编及表演。首先,教师根据“学习适应性主题实验教材方案”中的活动内容指导学生创编校园心理剧“主剧”,“主剧”是针对续编剧而言的,主要呈现学习适应性专题中各种具体问题情境和矛盾冲突,呈现主角所遭遇的心理问题和困惑,并不是一个完整的校园心理剧。“主剧”剧本简短明了,将主要的问题情景反映出来即可。然后,教师将“主剧”剧情概要投影出来,组织学生讨论并指导其中一组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表演“主剧”剧情,其他学生观看并讨论分享,为续编“主剧”做好准备。
(三)研究过程与方法
9月开学初,进行中学生学习适应性测验问卷前测,明确实验组和两个对照组,然后在实验组和对照1组开展实施“学习适应性主题实验教材方案”课程教学,实验组采用校园心理剧干预教学,对照1组采用专题知识讲授模式教学。每周两次课,每次50分钟,共进行18次干预活动,对照2组不干预,干预完成后一周内进行问卷后测。
(四)教学质量监控
对三组被试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以p<0.05表示差异间具有统计学意义。发现除了学习期望和健康状况因子外,三组被试在其他5个因子及总分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各项因子分及总分均高于其他两组,进一步进行两两多重比较发现,实验组和对照1组在学习动机、学习期望、学习方法、学校环境及家庭环境5个因子分和量表总分方面均差异显著,都具有统计学意义(表5)。
1.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NOR、OFL、TC、OTC、SDZ、SMZ对照品适量,用自然水(已用5 mol/L HCl调节pH至3.0左右)分别稀释制成1.0、2.0、2.0、3.0、1.0、1.0 mg/mL的样品贮备液。分别精密量取上述样品贮备液各1 mL于50 mL容量瓶中,加自然水30 mL,用测试用缓冲溶液定容至刻线,摇匀,用0.22 μm微孔滤膜过滤即得。临用前配制,超声处理10 min。
2.保证实施的课程内容相同,实验组和对照1组学生严格按照“学习适应性主题实验教材方案”进行教学。
3.其他无关变量控制。控制影响实验结果其他无关变量,如保证实验组和对照组各学科的师资配备水平大致相当,实验主持者对主试进行校园心理剧技术统一培训统一备课。实验组和对照1组由一位主试老师负责授课。
表1 实验组、对照1组、对照2组前测得分结果差异检验(M ±SD )
(五)校园心理剧干预模式课堂教学设计方案与流程
校园心理剧干预:实验组校园心理剧辅导在小剧场进行,配备舞台灯光和多媒体设施,教师根据各专题准备一些简易的表演道具,实验前宣讲及签订“校园心理剧辅导契约”,让学生明确辅导的理念、目标、方式及活动中遵守的规则,辅导内容依照“学习适应性主题实验教材方案”中七个专题及内容进行,辅导方式采用校园心理剧“六环节”辅导模式。(见图1)
站得高、看得远、瞄得准、行得稳,是人们对祥丰企业发展战略运行特点的长期印象。印象背后折射了企业带头人杨宗祥的创新能力和责任担当。2018年,祥丰集团总收入估计80亿元,赢利两亿元,税收达2.8亿元。近几年来祥丰集团每年的税收都在2.7亿元至3.7亿元之间。
实验材料由课题组自行编制(表2),根据学习适应性与学习心理辅导理论、被试在中学生学习适应性测验前测中反映出的学习适应性不良问题,结合对学生访谈结果,设计并编制相关内容。
CK1处理抑制单株结薯数量、单株产量、小区产量及商品薯率,较CK2分别减少1.00个、146.4 g、23.4 kg和2.5个百分点,CK1和CK2的单株结薯数和小区产量间存在显著差异。
第四环节是讨论分享。讨论分享本身就是一种辅导,校园心理剧讨论分享可以根据需要在每个环节结束后进行,优点就是即时性和针对性;也可以在整个校园心理剧辅导完成后进行,以便保持整个剧情的完整。
第五环节是自我审视,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分享,由剧中“人”推及自身,反思自己是否也存在类似问题,并进行自我觉察、自我反思、自我探索,指导学生将本次辅导中获得的积极应对方法运用到学习生活中。
表2 学习适应性主题实验教材方案
图1 校园心理剧辅导干预实施流程图
第七环节是师生寄语,校园心理剧辅导结束后,教师指导学生将本次校园心理剧活动获得的感受、体会进行概括性总结提升。
专题知识讲授模式:对照1组授课教材和授课内容同实验班一样,授课方式采用专题知识讲授模式。
第一环节是暖身启动。辅导活动开始前,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暖身活动,利用音乐、冥想、肢体等活动方式营造一种安全、温暖、接纳的氛围,降低学生的心理防御,启动积极的心理动力场,为辅导做好准备。
三、结果
(一)实验组、对照1组和对照2组学习适应性前后测比较
实验结束后,收集实验组与对照组后测量表得分数据,采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处理,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p<0.05表示差异间具有统计学意义。数据结果显示,实验组在经过校园心理剧模式干预,7个因子分及总分前后测均有统计学意义(表2);对照1组经过专题讲座模式进行干预,只有健康状况、学习方法两个因子及总分有统计学意义(表3),对照2组没安排任何干预,前后测数据表明7个因子分及量表总分都没有统计学意义(表4)。
(二)实验组、对照1组、对照2组后测差异比较
1.保证实验组和两个对照组前测结果同质。根据问卷,确定性别比例及中学生学习适应性七个因子的起始水平差异不显著(p>0.05)(表1)
工科新教师培训固守陈旧方式不放。入职培训、岗前培训、职中培训等方式单一陈旧[1]。对教育心理学知识培训主要为满堂灌的讲、听、记模式;对教学技能训练主要为传统的师傅带徒弟(不是认知学徒制);对教学能力提升主要为新教师个体自发而为。
表3 实验组(n=39)前后测配对样本t检验(M ±SD )
表4 对照1组(n=37)前后测配对样本t检验(M ±SD )
表5 对照2组(n=38)前后测配对样本t检验(M ±SD )
表6 实验组、对照1组、对照2组后测得分结果差异检验(M ±SD )
四、讨论
(一)校园心理剧干预模式对初中新生学习适应性水平提升有积极效果
实验组经过校园心理剧模式干预,学习适应性后测各因子分及总分都较前测明显提升,前后测配对样本t检验也表明学习适应性7个因子分及总分均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校园心理剧干预对初中新生学习适应性水平提升有积极效果。对照1组只在健康状况、学习方法和总分方面前后测差异显著,其他5个因子前后测差异均不显著。这表明专题讲座模式对学习适应性水平部分因子和总分提高有一定促进作用,但总体效果不明显。对照2组没进行干预,前后测各因子分和总分均不显著,表明对照2组的学习适应性水平无论各因子分和总分均没有得到显著提升。
(二)校园心理剧模式比专题讲座模式干预初中新生学习适应性效果显著
实验组、对照1组和对照2组前测得分结果差异检验显示,干预前,三组同质没有显著差别。干预后,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三组有5个因子分和总分差异显著。进一步两两多重比较发现,实验组在学习动机、意志力、学习方法、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因子和总分方面与对照1组差异检验显著,表明校园心理剧干预比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初中新生学习适应性水平效果更显著。
第三个环节是续编剧及表演。续编剧是指针对“主剧”进行续编。教师指导学生思考采取什么样的积极应对方式解决“主剧”中“主角”反映出来的学习适应性问题,并把解决方法用即兴续编心理剧的形式创编并表演出来。这部分是学生联系自身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续编剧一般不宜太长,要短而精,集中体现如何解决“主剧”本呈现出来的问题。
分析原因如下:积极心理学提倡要深入挖掘个体自身的潜能和力量,并利用自身优势,运用积极向上的自我力量来对抗各种心理困扰[14]。校园心理剧是一种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范式,其核心机制是创造性[15]。其优势在于提供一个朋辈互助平台和模式,提供了类似真实而具体的学习生活场景,营造了一种安全接纳信任的氛围,激发个体的创造性潜能,使个体整合以往经验和反思,创造性地发展出新的成长性理念,构建出积极有效的应对生活中各种挑战的生活方式,并达到情绪、认知、行为三个层面的矫正目的。
本研究通过校园心理剧将各种学习适应不良问题搬上舞台,通过主剧创编及表演迅速聚焦学生适应不良问题,通过续编剧及表演、讨论分享、自我审视、师生寄语等活动促使学生在当下察人忆己、体验感悟。校园心理剧创编、续编及演出过程就是激发学生创造力发展的过程,在校园心理剧场景中,学生的生命活力得以滋养,积极向上的力量和潜能得以激发,从而积极看待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各种不适应问题,并利用在辅导中习得的方法进行自我调适,构建新的积极有效的应对方式,最终解决学习适应不良问题,实现“寓教于创编”“寓教于续编”“寓教于表演”“寓教于观看”“寓教于分享”,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自我的积极成长。
采用RTX-5MS 石英毛细管柱对紫椴鲜花中挥发性有机成分进行分离,经MS鉴定,主要挥发性成分为芳樟醇(34.37%)、β-苯乙醇(31.37%)、β-顺式-罗勒烯 (12.03%)、丁香醇A(2.00%)、反式-α,α-5-三甲基-5-乙烯基四氢化-2-呋喃甲醇(3.59%)。
而专题知识讲座式辅导采用内容干预的方法,这种方法缺乏活动体验,缺乏趣味性,难以激发学生的潜能[16],是偏向问题价值取向的传统心理学理念下的消极心理干预模式。所以,干预效果总体来说没有校园心理剧干预效果显著。
观察术后两组患者常见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疼痛程度及心理状态。疼痛采用数字分级法(NRS)评估,分为无痛(0分)、轻度疼痛(1~3分)、中度疼痛(4~6分)、重度疼痛(7~10分)[7]。心理状态采用Zung的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估,<50分表示正常,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70分为重度焦虑[8]。
(三)基于课堂应用背景下的校园心理剧干预“六环节”模式实施效果良好
本研究中的校园心理剧干预是基于课堂应用背景下时间制约因素提出的策略。以往校园心理剧多运用于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教育等课外活动,并没有进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渠道”——课堂教学。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校园心理剧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其功能和价值还未得到充分认识和发掘;另一方面,一线心理教师缺少在课堂上灵活应用校园心理剧的实务操作指引。本研究探讨了校园心理剧课堂应用辅导“六环节”模式,具有一定实效性和可操作性,使校园心理剧这种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能真正走入心理课堂,构建积极型课堂模式,提高了课堂实效性,丰富了校园心理剧的实践研究成果。
(四)校园心理剧干预“六环节”模式和策略不能生搬硬套,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应根据课堂具体辅导情况采取不同策略灵活运用。例如,如果“主剧”部分的创编、表演及讨论用时比较长,可以将六个环节进行拆分,用两课时完成。即在第一课时完成暖身启动、主剧创编及表演、讨论分享环节,第二课时完成即兴续编、表演续编剧、自我审视、讨论分享、师生寄语环节。总之,辅导老师要根据时间、活动内容和课堂生成情况灵活处理、恰当运用。
五、反思与建议
校园心理剧是一种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范式,校园心理剧指导者要具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所以必须对教师进行系统的相关知识技能培训,使他们在心理课堂有效地运用校园心理剧干预策略和模式。对照2组在本研究中没有实施任何干预,将在后期教学实践中采取补救措施,具体教育建议如下。
随着内镜技术的普及,其临床应用日趋广泛,内镜已成为常规诊疗工具。由于内镜室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医务人员经常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含有大量病原体的污染物以及物理、化学等危险因素,因此职业暴露的风险较高,电子内镜为侵入性操作,直接侵入人体钳取病变组织,因而密切接触患者的血液、粪便、癌肿组织等开放状态下的有害物,因此职业防护更凸显其重要性,特别是在检查、活检过程中的损伤性血性分泌物是传染性病毒的主要传染源。为探讨安全、有效的解决方法,我科使用一次性薄膜手套在肠镜活检术中收集损伤性血性分泌物防喷溅的应用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一)重视初中新生学习适应性的培养
学习适应性是影响学生学业成绩和整体素质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学校要高度重视初中新生学习适应性的培养,抓住初中新生学习适应性培养关键期,促进学习适应性水平的提高。那种认为学生学习适应性的提高是一种自然的过程,学习适应困难能自行消除的看法和观点是错误的。对照2组的前后测数据表明,对照2组由于没进行干预,学习适应性水平无论各因子分和总分均没有得到显著提升。这表明学习适应性的干预和培养是必要的。事实上,适应、发展和创造是人生的三大目标,适应是发展和创造的基础,所以培养学生的适应性应该成为学校教育的常规性目标。
(二)校园心理剧干预“六环节”模式和策略具有在中小学心理课堂的推广应用价值
校园心理剧干预“六环节”模式具有一定实效性和可操作性,为一线教育工作者在心理课堂科学有效运用校园心理剧开展辅导提供了具体操作模式和策略。研究成果推广的过程中,区内中小学五十多名心理教师将校园心理剧辅导“六环节”模式迁移到情绪调控、人际交往、青春期教育、生命教育、校园欺凌等各种专题辅导活动中,开发出七十多个运用校园心理剧模式辅导的各种专题课例,收到了良好效果。
综上,本研究初步证实校园心理剧干预能有效促进初中新生学习适应性水平提升,促进学习适应能力的发展;校园心理剧模式比专题讲座模式干预初中新生学习适应性效果更显著。基于课堂应用背景下的校园心理剧干预“六环节”模式和策略实施效果良好,具有推广价值,丰富了校园心理剧的实践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贾晓波,陈世平.学校心理辅导实用教程[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2.
[2]周步成.学习适应性测验(AAT)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3]田澜.我国中小学生学习适应性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2004(2):248-250.
[4]Cotterell J.Student experiences following entry into secondary school[J].Educational Research.1982,12(41):296-302.
[5]山口刚.佐贺大学教育学部研究论文集[C].1986.
[6]HyunHee Chung,Maurice Elias,and Kenneth Schneider.Patterns of individual adjustment changes during middle school transition[J].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1998,36(1):83-101.
[7]聂衍刚,郑雪,张卫.中学生学习适应性状况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1):23-28
[8]谭荣波.初一学生学习适应性回归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9(3):26-27.
[9]田澜,张大均,陈旭.小学生学习适应问题的整合性交与干预实验研究.心理科学,2004,27(2):1389-1392.
[10]孙雪玉.校园心理剧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的应用研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7):13-15.
[11]刘开强.校园心理剧发展的功能意义探析[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2(22):16-18.
[12]黄辛隐.校园心理剧研究[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
[13]桑志芹.校园心理剧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江苏教育,2017(8):32-33.
[14]李超,吴昱臻,李冬梅,丁旭东.积极心理团体辅导促进初中师生关系的干预实验[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8,26(9):1386-1388.
[15]高建昆.论校园心理剧教育功能的发生机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3).
[16]积卿再花,曹建平,吴彩虹.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探析[J].赤峰学院报,2107,33(11):67-68.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2684(2019)21-0009-07
基金项目: 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一般课题(课题编号2012YQJK069)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1.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教育研究中心,广州,510700;2.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广州,510631;3.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港湾中学,广州,510700)
编辑/于 洪 终校/梅 婷
标签:学习适应性论文; 初中新生论文; 校园心理剧论文; 干预模式论文; 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教育研究中心论文;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论文; 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港湾中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