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实验的科学性和严谨性_科学性论文

探究实验的科学性与严谨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学性论文,严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能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素养,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日常教学中,许多老师都很重视实验探究,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探究实验不是很成功。笔者就平时碰到的一些情况作如下分析。

一、原理矛盾型

自相矛盾一词出处《韩非子·难一》中的一则故事。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的教师有时也在犯自相矛盾的低级错误。

【案例1】有位教师在实施人教版第六单元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教学时,为了验证石墨是否导电,进行了以下实验探究。

探究实验:把电源、小灯泡、开关、石墨、导线串联成闭合回路,实验装置如图1。

图1

实验现象:当闭合开关时,小灯泡亮。

这个探究实验设计似乎没有问题。但事实有问题,问题就在这位教师用了干电池作为电源。我们知道干电池的正极材料就是石墨,在默认石墨导电的情况下验证石墨是否导电,这不是自相矛盾吗?用这套装置不是不可以,关键是要选择好电源,如果把干电池换成蓄电池、学生电源都可以。

二、推理武断型

推理,就是人们在已有知识所形成的判断的基础上,由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推出一个新的判断的科学思维过程。尽管人们探求新的知识的方法和途径十分复杂,但都离不开推理这种思维方法。而假设是根据已有的材料与经验,对事物产生的原因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所做的推测。我们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对于实验出现的现象应该通过科学的推理,提出合理的假设。

【案例2】笔者有一次去听一位新教师的课,课题是“石灰石的利用”。教学过程中,这位教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如何判断大理石中含有?”并自己动手做了下述探究实验。

探究实验:在大理石中加入盐酸,并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实验现象:大试管中产生大量气泡,但小试管中的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

此时这位新教师毫不思索地就对学生说“石灰水失效了”。

事实果真如此吗?课后笔者用她使用的药品做了同样的实验,很明显地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那么对于上述意外情况,我们有哪些假设呢?笔者认为以下几点都是合理的:

①使用的盐酸浓度过大。使用盐酸的浓度大,产生的气体中含有HCl气体,HCl会和澄清石灰水发生中和反应。

②产生气体的速度太快。如果产生的气体速度太快,因为澄清石灰水中所含的少,大量的气体和少量的氢氧化钙迅速反应生成

③石灰水在配制时存在问题。配制石灰水应用生石灰,如果生石灰保存不当,实效变质,生成碳酸钙。

④石灰水长期放置失效。长期放置的石灰水会与空气中的反应而变质,因此长期放置石灰水的试剂瓶的瓶壁上会附着白色固体物质。

在这里笔者强调的是课堂上碰到意外的情况,教师推理不能太武断,应该充分利用课堂上的生成情况,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分析和探究,这才是科学而严谨的工作态度。

三、操作失误型

化学实验操作技能是指在一定的化学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操作中练习巩固下来的、自动化的、完善的动作活动方式。化学实验操作技能是中学化学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一般可分为使用仪器、使用药品、基本操作和绘图技能。目前中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存在不少问题,基本操作技能不高,综合操作技能更差。在进行探究实验时,学生往往因为操作技能的不娴熟和经验的缺失,造成实验的失败。

【案例3】为了探究铝和铜离子是否能发生置换反应,教师让学生做了3个探究实验。

探究实验1:未打磨的铝片浸入氯化铜溶液中。

实验现象:迅速产生大量气泡和疏松的紫红色固体,并放热,片刻后溶液由蓝绿色变成无色。

探究实验2:未打磨的铝片浸入硫酸铜溶液中。

实验现象:一段时间内没有明显现象。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得到如下结果:氯离子对金属及其氧化物的结构具有较强的破坏作用(或氯离子促进反应的进行,或铜盐溶液中酸根离子种类不同)。

探究实验3:用砂纸打磨铝片,再将打磨过的铝片浸入硫酸铜溶液中。

学生动手实验,发现实验的现象却有不同,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实验现象1:打磨的表面在划痕处有少量气泡,附着少量疏松的紫红色固体。

实验现象2:打磨的表面产生较多细小气泡,表面均匀附着紫红色固体。

实验现象3:打磨的表面一段时间内没有明显现象。

教师对实验现象1和2很快作出了解释(实验现象1是由于用粗砂纸打磨铝条造成的,而出现实验现象2的情况则是由于用细砂纸打磨铝条的结果),对实验现象3则无法说出原因。

其实出现实验现象3的原因是学生操作不当造成的。有些女学生力气小,打磨时用力太小,表面的氧化膜没有被打磨掉;而有些男学生来回用力快速打磨铝条,由于摩擦生热又形成了新的氧化膜。

四、设计理论型

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意思就是说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未能理解知识的真谛,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身去躬行实践。因此实验设计是否成功,必须经过实际操作的验证。

【案例4】测定某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探究实验:设计如图2实验装置,打开分液漏斗的旋塞,让稀硫酸和样品反应,再用鼓气球赶出装置中的气体,让产生的气体被B中碱石灰充分吸收。

图2

这个装置的设计不可谓不完美。为了减少实验误差,用A、C中的碱石灰吸收空气中的气体,用E中的浓硫酸吸收气体中的水分。这样保证了B中的碱石灰吸收的就是硫酸与样品中碳酸钠反应产生的气体。通过测量B中的碱石灰的质量增加量,从而求出碳酸钠的质量,最终求出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事实能否与设想的完全一致呢?当教师旋转分液漏斗的旋塞,滴加稀硫酸时,意外情况出现了,稀硫酸不能顺利滴下,而且不断有气泡从稀硫酸中冒出,实验失败。

原因何在?教师在设计装置时,只是从理论的角度出发考虑如何减少实验误差,没有考虑实际操作过程中会出现的情况。当打开分液漏斗的旋塞,滴加稀硫酸时,D中立即产生大量的气体,因为A中是固态物质,E中用浓硫酸液封,产生的气体不能迅速散逸,导致D中的压强增大,从而产生上述意外情况。

探究性学习以“问题”为载体,以探究问题为目的,通过实验来检验知识、发展知识。但由于影响化学实验的因素很多,产生的化学实验现象也错综复杂。教学中要通过精心设计实验方案、严格控制实验条件等多种途径,以最佳的实验方式呈现化学问题,使学生通过努力能够顺利地解决化学实验呈现的问题,千万不能弄巧成拙。

标签:;  

探索实验的科学性和严谨性_科学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