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宽教学空间,让课堂焕发不一样的光彩论文_谢爱华

拓宽教学空间,让课堂焕发不一样的光彩论文_谢爱华

广东省梅州市蕉岭县实验小学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教师提出这样明确的要求:"应创造性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这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自由度颇大的空间。的确,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要将教材看成一个活的文本,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发展的需要创造性使用教材,将其整合与加工,做到走进教材又大胆地超越教材,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扩展教材:让学生读有延伸

所谓扩展教材,就是从一篇课文的学习扩展到多篇相关文章。扩展教学打破了"教课文"的现状,不再仅仅是学"课文",而是与课内、课外它们的相关联作品或同类作品进行整合,达到触类旁通、将薄书读厚的效果。

如在教学古诗《夏日绝句》时,教师把《题临安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示儿》这几首诗与课文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学习。因为这几首诗都表现了面对南宋的卖国朝廷,诗人悲愤和忧国忧民之情。课堂上,在学生感悟到诗人采用了借古讽今的表达方法,借赞颂项羽的宁死不过江东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妥协逃跑、苟且偷生的卑鄙行径。这时,教师用充满悲愤的语气讲述道:"那些贪生怕死、不为百姓、国家着想的南宋的统治者,到杭州苟且偷生,贪图享乐。他们在杭州这个温柔乡里尽情享乐、醉生梦死!诗人林升看见此景,义愤填膺,吟道--"学生很很快联系到学过的知识,齐声吟诵《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教师接着渲染:"南宋统治者在享乐时,那些在金兵铁蹄下挣扎的老百姓,还在盼望着朝廷的军队能早日来收复失地。盼啊盼啊,一年又一年,可还是盼不到朝廷的军队来。诗人陆游不禁悲愤地挥毫写下--"学生很快接着齐诵《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

教师继续渲染:"南宋统治者的腐败无能,使诗人陆游希望在有生之年看到祖国统一的愿望落空,在临终之际,他无奈地留下遗言--"学生的古诗积累已被激活,他们马上接下:"死去元知万事空……"接下来他们还纷纷举手,朗诵了很多与《夏日绝句》相关的古诗名句,真正实现了"引经据典、触类旁通",课堂变成了诗歌朗诵会了。

教学至此,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刚才的学习过程,告诉他们:我们联系相关的

诗句,可以更加深切地体会诗句蕴涵的情感,更好地感悟诗境诗情。

这样教师从教材出发,引领学生走入与课文相关的阅读天地,让学生读有延伸,读有扩展,从而丰富了学习内容,加深了情感体验,还学到了一种学习古诗的方法,可谓是一举多得。

二、比较品读:让学生读有领悟

所谓比较品读,是指把几种文段对照着阅读,通过辨析其异同,以加深认识和了解的阅读方式。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在相关联的文段中比较阅读,达到在比较中领悟,在比较中加深理解的目的。

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在选用时编者对原文有改动,这些改笔,是语言学习的很好材料,教师要留心发现教材中的这些与原文不一样的地方,教学时在适当之处可穿插带读原文,引导学生对原文和改动后的内容进行比较评析,学生的语感会在无形中得到培养。如一位老师在教学《三顾茅庐》时,她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隆中美丽景色的句子:"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引导学生认真品读,感受用词的准确、句子的优美、景色的迷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我们看来,至此这段话的教学任务应该是大功告成,但老师并没有就此停步,而是出示《三国演义》原文中描写隆中景色的那段话:"上马,行数里,勒马回观隆中景物,果然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鹤相亲,松篁交翠。"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后问学生:"这两段话都是描写隆中美丽景色的,你喜欢哪段话?为什么?"学生的意见不一,一些学生认为课文中的句子写得好,用了比喻的手法和生动的词语,把隆中的景色写得如仙境一般;有一部分学生喜欢原文,但却说不出理由来,老师充分肯定了学生的意见,再总结:"原文句子结构相同,读起来朗朗上口,特别有韵味,而且它的语言很精练,字不多却同样把隆中的景色写得那么美。这就是古代白话文的特点。"

通过这样的比读,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使他们感受到语言的无限的趣味,增强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两段话放在一起,不仅使学习的内容更加丰厚,还使学生思考面扩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品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参考阅读:让学生读得深刻

在教学中,光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是不够的,教师还要去寻找和发现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能给学生以思维启迪的文段作为参读资料,搭架起新的阅读平台,使学生加深阅读体验,相互碰撞出新的思维火花。

如在教学《三顾茅庐》时,课堂教学的重点之一是通过让学生找出体现刘备请诸葛亮出山"诚心诚意"的句子来体会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通过一番细读,学生从课文的"拜访前、拜访时、出山后"等语句中体会到了刘备请诸葛亮出山的诚意。此时,按常理可以让学生总结刘备是个怎样的人了,但老师并没有急于让学生评价人物特点,而是引导学生:"课文写了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情形,那么他第一次、第二次拜访又是怎样呢?我们来看看原文是怎样描述的,同学们又有什么感受?"然后引出原著中刘备"一顾茅庐、二顾茅庐"的文段让学生品读。这样适度把原文中相关的文段呈现出来,使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形象更加丰满,学生对刘备这个人物形象理解得更透彻。

四、补充阅读:让学生读有补白

小学课文篇幅都不是太长,大多节选自原文,其中隐藏着许多空白,如作者生平、时代背景、人文典故等,教学中,利用课外资源适当进行补充,可以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

1、补充时代背景。如学习《赤壁之战》一文,学生能从文本了解到的仅仅是周瑜黄盖的计谋深远、曹操的骄傲轻敌,而对黄盖怎样使曹操相信自己的投降、战前周瑜等还做了哪些准备等充满好奇。因此,教师可引导学生了解有关《赤壁之战》的前因后果,弄清"赤壁之战"的背景,观看"赤壁之战"的电视片断,对文中主要人物的个性作感性、全面的认识。这样,不但帮助了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同时也激发了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有助于他们积淀古典文学的素养。

2、补充作者资料。《秋天的怀念》一文的作者史铁生青年时期因一场重病致终生瘫痪,他遭此打击,心中的痛苦是可想而知的,他写的《秋天的怀念》正是他当时真实的心路历程。为了让学生能更深地了解作者在语言文字背后表达的那种无奈与痛苦,可让学生查阅史铁生的生平资料,然后再读课文,学生带着对作者的同情与敬意去读课文,一定会更加入情入境。

这样的补充阅读,不但拓展了阅读面,积累了语言,更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过程也是文本再创造的过程,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在充分尊重原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特点,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处理,充分拓宽教学的空间,才能使教学真正体现新课标的新理念,学生的语文能力得以提高,才能使语文课堂更精彩。

论文作者:谢爱华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工》2019年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28

标签:;  ;  ;  ;  ;  ;  ;  ;  

拓宽教学空间,让课堂焕发不一样的光彩论文_谢爱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