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产业发展形势和我们的思考与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策论文,形势论文,信息产业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代人类正面临着一场新的以电子技术为先导的产业革命,即信息产业革命。这场革命来势迅猛,正在冲击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推动着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日新月异地向前发展。
一、信息产业发展形势和特点
信息产业发展历史较短。从40年代第一代数字计算机产生算起,也只有50多年的时间,但其发展十分迅速。以美国为例,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1954年为20.6%,1967年上升到27.8%,1972年猛增为50%,1985年达60%,90年代估计为75%。信息产业如此迅猛的发展并在国民经济中形成主导产业,主要是由于信息技术,包括电子计算机技术、电子通信技术、信息网络技术以及信息和数据加工处理和服务技术飞速发展及其在应用中相互融合,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全面渗透的结果。
信息产业是一种开发人类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产业。长期以来,人们对产业的认识总是从物质方面来理解,认为产业就是生产物质产品。现在,随着对信息本质认识的加深,人们逐渐意识到非物质性产品生产的重要性。而且,非物质性产品拌随着物质产品的生产迅速发展起来,形成一个与物质产品相对应的非物质性产品世界。信息产业不仅涉及到物质性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同时更涉及到非物质性产品的生产、交换和消费。这是信息产业的一个基本特征。
信息产业的这一特征使它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如果说以往的传统产业生产主要是依靠体力劳动或者以体力劳动的机械化来实现的话,那么信息产业的生产则主要依靠脑力劳动或者以脑力劳动的自动化方式来实现的。这种生产方式不仅日益加速着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循环速度,而且大大加速着人类大脑加工信息产品的效率,使物质产品的智力份额越益增加。随着智能计算机、智能技术和智能应用系统的发展,人们可借助其进行各种智能活动,乃至一些创造性的劳动。届时,可能带来一次新的技术革命。
在当今社会中,激发人们活动和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是信息和概念。有人预计,到下一个世纪,二者将成为社会进步的主要因素。国外学者把存放信息和概念两者全集的空间叫做:Cyberspace(百宝空间)。谁掌握了通向Cyberspace之路,谁就借此进入这个多维空间,并掌握大量信息,获得许多新的概念,从而推动观念的更新,开拓进取和建设事业的成功。
当前,国内外信息产业发展形势和特点,可以说是围绕着建设信息和概念更为完善的全集空间和通向这个空间的高速通道两个领域展开的。
(一)计算机信息处理、数据加工和各种各样的数据库,作为序列化的信息与概念电子存取手段,全面展开,规模越来越大,内容越来越广,发展十分迅速。
80年代以来,国外数据库业飞速发展。 1982 年各类机读数据库计1026种,1990年增长到5689种,8年增长554%,即5.5倍以上。 与此同时,数据库的规模容量越来越大,1990年与1975年相比,数据库的记录由5202万条增加到35.69亿条,15年间增长68倍。此间数据库增长18 倍(由301种增至5689种)。平均每种数据库的记录,1975年为173000 条,1985年达到500000万条左右,1990年又增至627000条,而当年有38种数据库的记录在1000万条到1亿条之间。
数据库的内容涉及面越来越广泛。包括引文、文摘、新闻报道、传记资料、化学物质特性、处方与食谱,时间序列、软件程序、声音和图像,乃至任何内容的描述或目录。但文字型和数字型数据库仍是两种主要数据库。1990年分别占数据库总数的72%和23%,图像型和声音型数据库分别占当年数据库总数的3%和1%。
数据库的主题范围,除科学技术外,商业数据库急剧上升。1990年商业数据库1956种,占总数的33%;其次是科学技术和工程数据库,同年1154种,占总数的19%;健康和生命科学数据库在当年居第3位, 计651种,占总数的11%;法律数据库也在上升,同年531种, 占总数的6%。
数据库的生产主要集中在北美和西欧。1990年北美生产4000多种,西欧1100多种。其中美国数量最大,同年3982种,占世界数据库总数的70%。
在数据库产业中,CD—ROM 数据库和多媒体存取系统成了发展热点。1990年与1989年相比,CD—ROM由433种猛增至715种, 几乎翻了一番。在同年所有新增加的数据库中占1/3高比例。容声音、图像和文字于一身的多媒体技术已形成信息服务业的一种新潮流。在发达国家多媒体信息产品销售量年均增长50%。
我国数据库建设起步较晚,但发展相当快。1992年已建成800 多个数据库,其中科技方面360个,占45%。汉字数据库的总记录达1200 万条以上。初步涉及经济、科技、商业、统计和金融等领域。
(二)信息通道由低中速向高速方向发展,作为存放信息和概念的联机检索与查询服务系统,更为引人注目,且有扩大互连趋势。
计算机网络技术经过70和80年代的发展,目前已进入高速阶段。信息公路在发展进程中出现低速、中速和高速三种形态。
低速的信息公路通常是借助Modem (调制解调器)通过常规线路来实现的。其数据传输速率一般在50比特-9600比特/秒之间, 使用最普遍的数据传输速率为1200、2400和 4800比特/秒。但在这一低速系统 中,数据传输速率高的达到1.544兆比特/秒。80年代之前, 信息公路一般处于这一形态。
中速信息公路,其数据传输速率一般在1.5 —45 兆位/秒之间。 Internet互连网络基本上属于这一类型。我们通过它可获得中速数据传输速率。Internet的宗旨是为教育、科研工作者提供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环境,促进信息交流、项目共享和科技合作。美国联邦政府每年补贴大约3000万美元支持Internet运转。它资源丰富,收费较低。每个终端每月20 美元基本费加上每小时2 美元的连接时间费。许多单位利用Inte-rnet收费低的条件大量传递国际电子邮件。利用Internet可进行各种数据库检索、文件交换,共享公用软件,远距离使用大型计算机,开展电子公告板服务、电子论坛以及商业贸易等。由于Internet不断与其它网络互连且有丰富的资源可供廉价利用,目前它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用户最多、影响最广的互连网络系统。现已覆盖137个国家,连接15000多个网络,220万台主机,拥有2500 多万用户。其规模正以每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长。估计到1998年网内用户将超过1亿。
高速信息公路是当前发展热点。这是建设在数据传输速率高于45兆位/秒的光纤通信介质上的线路,一般应有50—750 兆位/秒的数据传输速度。高速信息公路是社会科技、经济和文化发展到现阶段客观需要的必然产物,是信息产业发展的新阶段。它是一个跨世纪的伟大工程。高速信息公路的提出和发展,正在促进各国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联机网络的扩大和互连。高速信息公路的建成将促进人类进入信息社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增长,对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方式乃至整个人类的社会观念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据估算,到本世纪末,美国高速信息公路大约有4000亿美元的市场,日本到2010年仅多媒体就有1万亿美元的市场。有人测算,人类经过300年的产业革命,劳动生产率提高了100倍,进入20世纪以来, 人们借助计算机的功能,又使劳动生产率上升了100倍,随着高速信息公路的建设, 不久的将来人类的劳动生产率还会提高100倍。
(三)我国信息基础设施发展迅速,“四金”工程和科教网络正在加速建设,信息服务业向多元化多层次方向发展。
我国光纤通信网建设正在加紧进行,已取得可喜进展。原计划的22条光缆线路已建成15条,全国光缆线路总长度达38660公里。 最近规划的17条光缆线路(数据传输速率为622兆位/秒)要在2000 年前建成,届时光缆将通达包括西藏和台湾在内的我国所有省份。
从1993年开始、“金桥”、“金关”、“金卡”和“金税”等四金工程已陆续投入建设。其中“金桥”是一项骨干工程。它的目标是建设一个覆盖全国,与国务院各部委专用网相联,并与30个省(区、市)、500个中心城市以及一批大中型企业联接的国家公用经济信息通信网。 这个网以光纤、卫星、无线移动等方式,构成地、空一体的网络结构,最后建成我国高速信息公路大干线,把全国分散的支线联成一体,实现数据、语言、图像的传输。
与此同时,中国科学教育信息网络也已上马。其目标是利用信息技术把全国各地的科研单位、信息机构和高等院校连接起来,并与Inter-net 互连,实现国内和国际信息资源共享和科技合作。科教网由骨干网、地域网、局域网(院、校、所等校园网)三级结构组成。终端通到地县等基层单位。从而逐步实现全球电子邮政、情报检索、大规模文献传输、电子数据交换、公用软件共享、语言信箱和多媒体数据传输等项服务。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世界范围内信息产业革命浪潮的冲击,我国信息服务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到1993年6 月底止,各类信息服务机构已达6 万家,从业人员近百万人。信息服务的主体向多元化、多层次方向发展。除原科技情报界外,新闻界、经济信息系统、专业化信息公司、外国信息机构、邮电系统以及学会、协会等都在积极从事信息收集、研究、咨询和提供工作,信息界的分化、竞争十分激烈,形成多层次、多方位信息服务体系。在这种形势下,情报部门大都在考虑如何找好自己的社会位置和适应范围。
二、信息革命将为我国农业带来机遇
我国人口众多,增长速度较快,且耕地逐年减少,二者导致人均耕地逐渐下降。目前我国人均耕地不足1.3 亩,预计到下个世纪中叶要下降到0.9亩左右。在全国气象条件复杂多变,而未来人均不到1亩的耕地上解决日益增长的吃穿问题,出路何在呢?出路是以科学技术和信息及其物化了的设备工具和生产资料来武装农业,以高度的人类智慧来管理农业,使之在有限的土地上,不断提高生产率,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时期。现代化是一个具有时代色彩的历史概念。在当前人类将进入信息社会的时代背景下,研究和实施我国农业现代化,不能只考虑机械化、化学化、水利化……必须考虑在此基础上逐步采用现代信息科学技术成就和工具来武装农业。这样才能迎头赶上,不断提高我国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率,适应日益增长的城乡人口衣食需要。
信息革命将为我国农业带来难得的机遇。这种机遇表现在:
一是采用计算机网络,迅速及时传递和交流信息,促使农业行政、科研、教学、生产和企业走上现代管理的轨道。农业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的综合系统。全面、及时、系统掌握各系统不断变化着的信息是非常困难的。而准确的信息又是正确决策的依据。信息科学的发展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为收采、加工、传递和掌握国内外农业及其边缘学科和领域的信息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我国近15年取得省以上农业科技成果3.2万项,其中受国家部门奖励的重大科技成果4185项, 有的已建成数据库。1990年国外生产的保健和生命科学的数据库达651个, 其中制成CD—ROM光盘发行的195个。各级农业管理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可通过联网系统充分利用各地区和国内外的信息资源,分析、研究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推动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稳步健康发展。
二是农作物和畜禽生产过程,有可能根据其生长不同阶段不同生理特点的实际需要,采取自动化定量控制的方法,进行更经济有效的生产。自动化定量控制生产要在舍施条件下借助计算机进行。在先进国家,其生产规模越来越大,控制程序越来越先进,效率越来越高。他们采用计算机自动调控环境、浇水、施肥和投放饲料。如以色列每个舍施农场配备1台微机,规模7—15亩。微机通过事先编好的程序和传感装置,不仅显示舍内温湿度和风速等环境因素指标,而且可根据需要对其自动调控。以色列自动化温室无土栽培番茄,生长期达11个月,可9 个月采收番茄,年产量高达500T/ha(合每亩33.3T),居世界领先水平。
在信息技术推动下,一种更为先进的农业模式是植物工厂化生产。这种模式是在人工控制光、热、水、氧、肥条件下为作物创造最适宜生长发育环境,全年连续批量生产,生产流程数据化、规范化和自动化。在植物工厂中,秧苗移栽后两周即可收获,一年可收20茬以上,年收获总量是露地栽培的数十倍、温室栽培的10倍左右。除种植蔬菜外,也在试验谷物。如美国犹他州立大学在植物工厂中种植小麦,全生育期不到2个月,一年可收获4—5次。按这种生产效率计,每5m[2]植物工厂就可供养一个人。
三是采取自然条件下的大面积生产和自动控制环境条件下的小面积生产相结合的农业模式。自然条件下的大面积生产模式受自然条件好坏的制约程度很大,农业生产很不稳定。而采用信息技术自动控制环境,为我们克服恶劣自然条件,在小面积上获取稳定的高额产量提供了完全的可能。首先,应在城市郊区和缺水干旱地区发展此项工程。取得经验逐步推开。如果我们能在人均1—2分地上解决其80%所需食品生产,那么我们就有可能腾出50%以上的耕地投入植树、种草,恢复地力。届时,我国人民的生活和居住环境将得到显著改善,我国农业也将走入良性循环的轨道。人口、资源和环境的世界性问题也会得到缓解和逐步解决。
三、农业情报工作的机遇、挑战和对策
当前,农业情报工作面临的形势仍是挑战和机遇并存。
挑战来自两方面。一是经济和科技改革的大潮把农业情报工作者推到市场经济的大海中去游泳,一时还不能适应,二是席卷全球的信息革命迅速在我国形成热潮,我们在资金、人才和工作模式上还有一个创造条件、转变和适应过程。
在挑战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主要表现在中央对农业的高度重视,各级政府都把农业列为首要议事日程;全国科技大会确定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农业科技工作会议明确了农业目标;全国形成强烈的信息热潮,科技成果、专利、决窍、新产品技术和创利信息成了“抢手货”。因此,农业科技和信息的大气候为农业情报工作提供了空前有利的机遇。
几十年来,我国农业情报工作已经打下了相当的工作基础。省以上农业情报体系已经形成,并拥有相当数量的信息资源,电子读物已具有一定规模。同时,农业情报单位在科技体制改革中也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经验,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坚持为科研、教学和农村服务,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创造了前进的条件。
在国内外信息产业迅猛发展形势下,我们如何在现有基础上前进,采取什么样的方针和对策呢?
(一)关于农业情报工作方针的思考
科教兴国方针的确立和贯彻必将加速我国科技、经济、管理和社会信息一体化的进程,并把它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90年代是我国科技信息计算机发展的黄金时代。中国科教信息网拟在5年内初步建成覆盖地市以上的多功能、 综合性的现代科技信息服务系统。各级科技信息部门正在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综合信息处理、加工和服务的轨道上来,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竞争的需要。
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农业科技情报部门必须创造条件,加快改革和建设步伐,借中国科教信息网络建设的东风,迎头赶上。
所谓创造条件就是配合主管部门的中心任务,急管理部门之所急,提供有价值的决策信息,用实际工作说明信息的重要作用,争取上级的支持。同时积极宣传国内外信息产业发展形势及其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不断增强决策人的信息意识。信息产业是一项高投入的产业、没有上级拨款支持,是难以发展的。
所谓加快改革和建设的步伐,就是要在改革中努力进行建设。加快改革运行机制和格局,适应采用现代信息技术的需要。
我们应当坚持为农业科教服务的方向,发展和完善外延服务模式,广泛采用电子计算机和信息网络技术,建立农业科技、经济、人才和农产品市场信息数据库群和相应的支持库,加快局域网和联网建设,应用新旧手段、全面、系统地开发和利用农业信息资源,促进农业生产力发展。
(二)关于网络建设问题
网络建设是农业信息基础建设的牛鼻子,抓住它可以牵动全局,带动人员培训和信息源的开发与加工。我们要善于抓住这个主要矛盾环节,推动农业信息工作全面发展。
中国科教信息通信网络的骨干网由国家有关部门联合建设。地域网主要由相应地方政府负责建设。局域网,包括各研究机构、高等院校、政府部门和情报单位内的通信系统,是全国科教网的第三级节点。局域网,当然由各有关部门进行建设。
我们必须适时把本单位局域网建设好。一方面在本单位内部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另一方面在条件具备时与地域网相接,跨上全国科教网络。届时,不仅可共享全国有关信息资源,而且可同国际联机,检索和利用国际上有关信息资源。也就是说建立一个能访问全球信息资源的“虚拟图书馆”,且不必拥有馆藏实体。这是加速本单位、本地区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步骤和战略性措施,且勿延误时机。如果同中关村网络联网,那么中国科学院、北大、清华已有的数据库可以利用。如化合物命名与传播数据库、稀土数据库、微生物资源数据库、经济植物资源数据库、自然资源数据库、生物文献数据库等。
(三)关于数据库建设问题
建立数据库是发展信息服务业的一项基本工程。只拥有信息资源,而没有将其建成序列化机读数据库,这些资源只能停留在手工状态应用,不能在信息高速公路上传递,更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所以,在实施自动化信息服务业中数据库必须先行。各地区、各系统、各专业的信息资源要由自己来建库,别人是不能越俎代庖的。那么我们首先应当考虑建立哪些方面的库呢?譬如本地农业资源库——土地、土壤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动植物品种资源、微生物资源等;其次应当考虑本地特产和特长方面的内容;同时还要考虑本地的人才、科学家、企业家,各种文献收藏目录,科研成果,农业机构通信目录等的数据库。
数据库除了自己开发建库外,还可以通过联网、交换和购置的方法收集,以形成一批具有较高应用面和覆盖面的用户可以信赖的信息资源和数据库群。这种数据库群一般应包括文献型数据库(如科技文献库和科技全文库)、书目型数据库,科学数值型数据库、事实型数据库以及一些混合型数据库。
(四)关于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应用问题
信息技术涉及许多高新领域,要有专门机构和专业队伍从事此项攻关工作。我们是应用部门,是掌握和结合农业部门的特点如何应用的问题。当然,应用中也有开发,但主要是在已有的科学技术成就的基础上进行消化、改进,使之具体化于农业信息工作实践中,从而推动农业情报工作步入现代化。我们必须根据农业情报工作现代化的需要,安排专门人员学习、掌握、研究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否则情报工作自动化就是一句空话。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更新换代非常快,没有专门人才是根本无法掌握的。譬如,多媒体技术和超文本检索为各种信息存贮和检索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技术手段。对于这种信息处理技术及其软件和工具,如果没有专门人员研究和消化,是难以应用和发挥作用的。因此,引进、消化和改进现有的信息技术已提到农业情报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
(五)关于发展农业信息咨询业问题
在信息产业中,信息服务业是我们农业科技情报部门的基本任务,数十年来我们都是从事这项工作。但在信息服务业中,信息咨询业又是重点,也是目前各农业情报部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摆脱被动局面的突破口。根据各方面的经验,开展多种信息咨询活动是受用户欢迎和发挥情报部门文献信息资源优势的一个重要领域。如近年开展的科研项目立题论证、成果鉴定查新活动,实用技术生产潜力咨询和市场前景咨询活动,技术中介活动,区域开发论证活动,以及政策、人才咨询等等,都是一些针对性比较强,能较快取得效益的情报服务项目,应当主动地不失时机地开展起来,以满足用户燃眉之需。
(六)关于电子出版物问题
电子出版物对我们来说并不生疏。 我们引进的 CABI 、 AGRIS 和AGRICOLA光盘都属于电子出版物。但电子出版已走上更高层次。多媒体、技术融合、突破空间限制、客户定做出版、网络化和智能化等是目前电子出版的技术特征。据国家新闻出版署预测,中国家庭CDROM 驱动器将以每年100%—200%的速度增长,3—4年后,多媒体出版物将在我国飞速发展。我们应当准备迎接这一高潮的到来。准备工作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学习掌握和应用电子出版物的标准和格式,有重点的逐步把农业期刊纳入书本式出版和电子出版并行的轨道。这需要解决一系列的标准、格式和查找问题。目前多媒体信息压缩和存贮格式、排版格式和网上传输格式都有标准,我们要学习和掌握。二是电子出版物的检索工具,应用这种工具能在瞬间多点上访问数字信息,解决浏览、查阅和检索问题。这些工具也要引进学习和应用。
(七)关于人员培训问题
前已述及,人员培训是迎接信息革命来临的一个大问题。我们农业情报工作者一般都是来自农业大专院校和语言学院以及一些知识青年,对于信息技术是非常陌生的。我们面临的用户更不熟悉电子读物和网络利用技术,需要图书信息人员去指导、培训。因此,农业情报部门面临着两种迫切的培训任务。一是从业在职人员的培训;二是用户培训。对于专职从业人员来说计算机文化程度,是衡量他们工作水平的一个新的专业标准。用户培训要在专职人员培训的基础上进行。因此,首先是从业专职人员的培训,我们农业情报图书人员大部分是计算机文盲,必须有计划地对他(她)们普遍进行扫盲教育(培训)。同时,根据信息技术的新发展不断进行技术更新培训。培训方式应多种多样,在职的、脱产的、长期的、短期的,新技术研讨和学术报告等。与此同时,省级以上农业情报文献部门应配备专职计算机软、硬件人员,数据库研制和检索人员,信息技术开发和应用人员,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八)关于传统技术问题
传统的情报文献交流技术,虽然近10多年来在现代技术影响下有很大改进,但基本还是手工的。如刊物编辑发行,书刊的采集、分类、编目、借阅,信息动态的收集、整理和提供大都是长期演用的一套方法。这种方法我们不能丢,也不能削弱,因为在情报交流中新旧手段共存是情报工作发展的一条规律。违背了它我们可能碰壁、吃亏。一般来说,新手段出现后,老手段并未消失,仍然在交流中保存下来,不过它将自己的部分功能让位给新工具,然后更有效地履行更为有限的功能。其原因是社会需要是相当复杂和多层次的。如农业从行政上看有中央、省、地、县、乡、村、户,从经济发育程度看有发达区、次发达区、不发达区、落后区。这种不同的等级机构,决定着农业情报交流手段多样化。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文字印刷和口语交流仍然是农业情报主要的经常性的交流手段。各种文字印刷型的农业情报和技术交流系统,尤其是定期连续出版物,由于它具有知识深浅层次不等和便于个人携带的特点,特别适合农业面广、分散和交通不便的状况:当然,这决不是说我们不要采用现代信息手段了,而是说在积极建设新手段的过程中,还必须完善已有的行之有效的手段,使之更有效地为当前农业生产、科研和教学服务。
(九)关于统筹规划和协调问题
农业科技信息产业化,是一项专业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技术复杂,要有全国和地方的规划和统一设计,避免重复和走弯路。这种规划应当明确目标和进度,软硬件采用,网络建设,技术标准和格式,各类数据库建设和分工,文献互补和共享原则以及政策措施等。规划必须紧密围绕农业上新台阶(粮食1万亿斤等)的目标, 把握科技信息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大方向,体现农业科技信息行业发展的先进性和可行性。在规划和实施过程中,应加强协调。规划分工和协调都必须建筑在自愿和互利的基础上,共同协作,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