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就业市场中的性别歧视——对公众认知率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认知论文,就业市场论文,公众论文,性别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有关妇女就业问题的研究不断出现,研究人员从不同的角度深入探讨了这个问题,研究的范围从妇女回家的争论到妇女的工作权利问题的探讨。Croll[1],Chan、Liu & Zhan[2],Lau、Liu & Zhang[3](P101~135),蒋永萍[4][5],蔡昉[6],常凯[7]等人的研究表明在私人和国有企业以及高等教育机构中优先招收男性的状况,男女不同的退休年龄,妇女的高下岗率和失业率,鼓励妇女回家,以留出更多的岗位给男性,在工作场所的性骚扰,以及谭深[8]的研究指出外来打工妹缺乏劳动保护等诸如此类的问题。目前现存的研究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中国妇女在劳动力市场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和困难。然而,现存的研究中,对就业市场中存在的各种性别歧视现象的研究涉及不多。特别是公众如何界定就业中的性别歧视,如何界定合理行为和歧视行为,这样的研究在国内目前还比较少见。
为了了解公众对性别歧视的认识情况,本文通过对北京市15种行业的抽样调查,深入探讨公众对各种性别歧视现象的态度,希望通过我们的研究,能够提高公众对就业市场中性别歧视现象的了解和认识,同时,也希望能够对政府的政策修订提出一些建议。
一、研究方法
(一)调查对象
据2002年《中国统计年鉴》,北京市总就业人数为629.5万人。[9]我们以万分之一的比例按行业分类根据比例进行分层随机抽样,发放问卷722份,收回有效问卷700份,回收率为96.95%。抽样后被调查的按行业分布如下:党政国家机关58人;新闻、科教50人;金融、保险、贸易25人;外商、外事服务、开发45人;广告、会展、咨询25人;通信、计算机、高新技术57人;交通、物流、邮政48人;城建、房产、装潢25人;工业品49人;百货、消费品42人;宾馆、饭店83人;旅游、娱乐、休闲50人;医疗、药品、保健52人;日常服务70人;农业21人。
被调查的700人中,男性321人,占总人数的45.9%;女性为373人,占总人数的53.2%;其中6人没有回答。被调查者的年龄范围在17岁到66岁之间。被调查者的文化程度从小学到博士都有分布,主要集中在中专、大专、本科这几种学历范围内,工作时间从0.5年到41年都有分布,工作时间在10年以下的占72.3%。
(二)调查工具
自编的就业歧视调查问卷,包括23种就业性别歧视现象,被调查者认为这23种歧视现象是性别歧视就回答:是,认为不是性别歧视就回答:否。
量表的分半信度为0.8665,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021。
用因素分析法对就业性别歧视量表的构想效度进行检验,抽取了4个因素,其累计解释率为52.68%,表明三个因素可以在52.68%的程度上解释23个题目。采用主成分分析的因素抽取方法,并采用最大正交旋转得到4个因素:因素1是工作过程中的性别歧视;因素2是应聘过程中的性别歧视;因素3是性骚扰歧视;因素4是职业隔离。
经过信效度检验,表明调查工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调查结果的可信度较高。
问卷回收后,采用了SPSS9.0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于700份有效问卷的统计,主要发现如下:
(一)工作过程中的性别歧视认知率性别差异分析
由表1可见,经检验,男性和女性在10、15题的认识上没有显著差异。被调查者认为男职工获得培训的机会更多是性别歧视的有374人,占回答该问题693人的54.0%。其中男性有160人,占男性回答该题320人的50.0%;女性214人,占女性回答该题373人的57.4%。被调查者认为男职工比女职工有更好的工作条件是性别歧视的有344人,占回答该问题693人的49.6%。其中男性有151人,占男性回答该题320人的47.2%,女性193人,占女性回答该题373人的51.7%。男性和女性对以上2个问题认为是性别歧视的人数比例基本一致。
经检验,男性和女性对第7、8、9、11题的认识上显著差异。被调查者认为男职工更容易获得养老、失业等保险是性别歧视的有323人,占回答该问题691人的46.7%,其中男性有134人,占男性回答该题319人的42.0%,女性有189人,占女性回答该题372人的50.8%。可见,女性认为男职工更容易获得养老、失业等保险是性别歧视的比例更高。被调查者认为从事相同的工作,男职工比女职工获得更高的报酬是性别歧视的有377人,占回答该问题693人的54.4%,其中男性有159人,占男性回答该题320人的49.7%,女性有218人,占女性回答该题373人的58.5%。可见,女性认为从事相同的工作,男职工比女职工获得更高的报酬是性别歧视的比例更高。被调查者认为男职工比女职工更容易得到住房是性别歧视的有345人,占回答该问题692人的49.9%,其中男性有140人,占男性回答该题319人的43.9%,女性有205人,占女性回答该题373人的55.0%。可见,女性认为男职工比女职工更容易得到住房是性别歧视的比例更高。被调查者认为男职工升职提拔的机会更多是性别歧视的有412人,占回答该问题691人的59.6%,其中男性有170人,占男性回答该题319人的53.3%,女性有242人,占女性回答该题372人的65.1%。可见,女性认为男职工升职提拔的机会更多是性别歧视的比例更高。
(二)应聘过程中的性别歧视认知率性别差异分析
由表2可见,经检验,男性和女性在3、4、5、6、14、22题的认识上没有显著差异。被调查者认为在招聘过程中仅对女应聘者何时要孩子等问题是性别歧视的有338人,占回答该问题690人的49.0%,其中男性有144人,占男性回答该题317人的45.4%,女性194人,占女性回答该题373人的52.0%。被调查者认为在招聘的体检过程中仅对女性生殖系统和性病进行检查是性别歧视的有314人,占回答该问题691人的45.4%。其中男性有133人,占男性回答该题318人的41.8%,女性181人,占女性回答该题373人的48.5%。被调查者认为在招聘过程中被录用男性的成绩明显低于女性是性别歧视的有325人,占回答该问题692人的47.0%。其中男性有146人,占男性回答该题319人的45.8%,女性179人,占女性回答该题373人的48.0%。被调查者认为不愿录用育龄妇女是性别歧视的有400人,占回答该问题692人的57.8%。其中男性有176人,占男性回答该题319人的55.2%,女性224人,占女性回答该题373人的60.1%。被调查者认为女职工在怀孕期或哺乳期会被降低工资或解雇是性别歧视的有397人,占回答该问题691人的57.5%。其中男性有173人,占男性回答该题320人的54.1%,女性224人,占女性回答该题371人的60.4%。被调查者认为残疾女性得不到残疾男性同样的劳动保护和待遇是性别歧视的有385人,占回答该问题692人的55.6%。其中男性有169人,占男性回答该题319人的53.0%,女性216人,占女性回答该题373人的57.9%。男性和女性对以上6个问题认为是性别歧视的人数比例基本一致。
表1 工作过程中的性别歧视认知率性别差异分析(7-11、15、23题)
经检验,男性和女性对第2、21题的认识上显著差异。被调查者认为在应聘某职位过程中,仅对女性的相貌、身高等有要求是性别歧视的有345人,占回答该问题691人的49.9%,其中男性有139人,占男性回答该题320人的43.4%,女性有206人,占女性回答该题371人的55.5%。可见,女性认为在应聘某职位过程中,仅对女性的相貌、身高等有要求是性别歧视的比例更高。被调查者认为外来打工妹得不到像外来打工仔同样的劳动保护是性别歧视的有419人,占回答该问题692人中的60.5%,其中男性有179人,占男性回答该题319人的56.1%,女性有240人,占女性回答该题373人的64.3%。可见,女性认为外来打工妹得不到外来打工仔同样的劳动保护是性别歧视的比例更高。
表2 应聘过程中的性别歧视认知率性别差异分析(2-6、14、21、22题)
(三)性骚扰性别歧视认知率性别差异分析
由表3可见,经检验,男性和女性在18、19、20题的认识上没有显著差异。被调查者认为男厕所和女厕所一样多是性别歧视的有282人,占回答该问题692人的40.8%。其中男性有126人,占男性回答该题319人的39.5%,女性156人,占女性回答该题373人的41.8%。被调查者认为有对女职工有性骚扰的现象发生是性别歧视的有258人,占回答该问题688人的37.5%。其中男性有115人,占男性回答该题317人的36.3%,女性143人,占女性回答该题371人的38.5%。被调查者认为男同事常开与性有关的玩笑让女同事难堪是性别歧视的有273人,占回答该问题689人的39.6%。其中男性有131人,占男性回答该题319人的41.1%,女性142人,占女性回答该题370人的38.4%。男性和女性对以上3个问题认为是性别歧视的人数比例基本一致。
表3 性骚扰性别歧视认知率性别差异分析(18-20题)
表4 职业隔离性别歧视认知率性别差异分析(1、12、13、16、17题)
(四)职业隔离性别歧视认知率性别差异分析
经检验,男性和女性在1题的认识上没有显著差异。被调查者认为男职工比女职工多是性别歧视的有212人,占回答该问题694人的30.5%。其中男性有107人,占男性回答该题321人的33.3%,女性105人,占女性回答该题373人的28.2%。
经检验,被调查的男性和女性对第12、13、16、17题的认识上显著差异。被调查者认为高薪、管理等领域有女职工明显偏少的倾向是性别歧视的有345人,占回答该问题692人的49.9%,其中男性有145人,占男性回答该题320人的45.3%,女性有200人,占女性回答该题372人的53.8%。可见,女性认为高薪、管理等领域有女职工明显偏少的倾向是性别歧视的比例更高。被调查者认为服务类领域有女性偏多的倾向是性别歧视的有323人,占回答该问题692人的46.7%,其中男性有136人,占男性回答该题319人的42.6%,女性有187人,占女性回答该题373人的50.1%。可见,女性认为服务类领域有女性偏多的倾向是性别歧视的比例更高。被调查者认为女职工比男职工退休年龄早是性别歧视的有353人,占回答该问题693人的50.9%,其中男性有146人,占男性回答该题320人的45.6%,女性有207人,占女性回答该题373人的55.5%。可见,女性认为女职工比男职工退休年龄早是性别歧视的比例更高。被调查者认为女职工比男职工失业率高是性别歧视的有338人,占回答该问题690人的49.0%,其中男性有134人,占男性回答该题319人的42.0%,女性有204人,占女性回答该题371人的55.0%。可见,女性认为女职工比男职工失业率高是性别歧视的比例更高。
(五)总体认知率分析
由表1、2、3、4可见,被调查者对第6题不愿录用育龄妇女和从事相同的工作;第8题男职工比女职工获得更高的报酬;第10题男职工获得培训的机会更多;第11题男职工升职提拔的机会更多;第14题女职工在怀孕期或哺乳期会被降低工资或解雇;第16题女职工比男职工退休年龄早;第21题外来打工妹得不到外来打工仔同样的劳动保护;第22题残疾女性得不到残疾男性同样的劳动保护和待遇;第23题女性照顾孩子和承担家务过多而影响就业和提升是性别歧视的人数比例超过50%。
三、讨论
通过对23种性别就业中歧视现象的性别差异分析表明:女性对23种就业性别歧视现象中的17种现象的性别歧视认知率超过50%,而男性仅对5种现象的性别歧视认知率超过50%,可见女性对性别歧视现象的整体认识水平高于男性,女性认知率高于男性认知率达到统计显著性水平的有2、7、8、9、11、12、13、16、17、21、23题。可见,女性对应聘过程中的性别歧视如女性的相貌、身高等要求、外来打工妹的应聘;工作过程中的性别歧视如获得养老、失业等保险、同工同酬、得到住房、升职提拔的机会、照顾孩子和承担家务过多而影响就业和提升;职业隔离如高薪领域女性少、服务领域女性多、退休年龄早、失业率高等性别歧视现象比男性更敏感。但女性对性骚扰性别歧视认知率与男性没有显著差异。女性希望在就业中得到与男性相同的应聘条件、劳动待遇、劳动报酬、劳动保护、升职提拔、职业参与、退休年龄和失业率。这与女性在就业中面临的困难有关,比如李军峰[10]的研究表明性别对个人收入存在显著影响,性别既通过教育、晋升和行业等对个人收入产生间接影响,也对收入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女性更关注同工同酬和升职提拔问题。Chan,Liu & Zhan[2],周兢[11],侯小伏[12]的研究表明,高比率的妇女下岗,妇女在很多情况下是首先下岗的人群。因此,下岗女性的数量与男性的数量相比而言是呈稳定增长趋势的。蒋永萍[4][5]的研究表明,不平等的退休政策,男女之间存在两种不同的退休年龄标准,男性是60岁,而女性是55岁。因此,女性更关注退休年龄早和失业率高等问题。
通过对23种性别就业中歧视现象的总体认知率分析表明:其中对不愿录用育龄妇女、同工同酬、培训和升职机会、怀孕期或哺乳期的劳动待遇、退休年龄、外来打工妹和残疾女性的劳动保护、家务多影响就业提升9种现象被认为是性别歧视的比例超过50%,其余14种现象被认为是性别歧视的比例都低于50%。可见,公众对各种性别歧视现象的总体认知水平不高。这表明,就业歧视这个问题本身还没有得到社会应有的重视,在我国的法律、公众教育和就业实践中,也都还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体系,来制约和反对歧视现象的存在和发生。
四、结论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女性更关注工作过程中的性别歧视和职业隔离的性别歧视现象,女性仅对应聘过程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如女性的相貌、身高等要求、外来打工妹的应聘两个问题的认知率高于男性,而对性骚扰性别歧视认知率与男性没有显著差异。女性希望在就业中得到与男性相同的应聘条件、劳动待遇、劳动报酬、劳动保护、升职提拔、职业参与、退休年龄和失业率;公众对就业市场中的很多歧视现象,都表现出较低的认知率。这表明:第一,人们对就业市场中的性别歧视现象的关注程度不够,在某些情况下,即使自己受到了基于性别的就业歧视,也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第二,整个社会没有重视就业歧视问题,也没有在法律、公众教育和就业实践中建立一套完整的体系,来制约和反对歧视现象的存在和发生。
根据我们的发现,我们认为,在反对就业市场中的性别歧视,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开展。首先,需要开展公众教育,提高公众对就业中的性别歧视的敏感度;第二,推进法律保护系统的建设,真正实现依法治国;第三,提高当事人,特别是妇女自身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第四,加强学术研究,不断总结经验,提高公众认识,增进大众对这个问题的知识水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保护妇女权利,走向性别平等。
标签:性别歧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