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知识产权专业本科培养模式研究论文

高校知识产权专业本科培养模式研究

周文1,赵炯明2

(1.国防科技大学 系统工程学院,湖南 长沙;2.昆明理工大学知识产权发展研究院,云南 昆明)

摘 要: 知识产权人才是建设知识产权强国的重要因素,统计我国高校知识产权专业本科培养模式的现状与就业方面的社会现实需求,并进行对比分析,探寻高校知识产权专业本科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关于知识产权专业本科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以及培养模式三方面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高校本科;知识产权专业;培养模式

近年来,为深入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强国,努力实现人才强国和创新驱动发展,我国大力提倡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培养。《知识产权人才“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知识产权人才是发展知识产权事业和建设知识产权强国最基本、最核心、最关键的要素[1]。高校作为重要的人才输出地,愈加重视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培养,根据最新数据统计,截止2018年12月,全国共有79所高校开设知识产权本科专业[2],现有79所高校中,既有综合实力强大的“985、211”高校,也有普通本科院校。然而,我国高校知识产权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仍然出现人才供需矛盾突出、培养模式随意性大、课程体系杂乱等问题[3]。因此,探索高校符合知识产权强国战略的培养模式,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已成为当今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 知识产权专业本科培养模式现状研究

在研究79所高校官方网站公布的知识产权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专业介绍的基础上,归纳总结我国知识产权专业本科培养模式的现状,其中由于部分高校资料的不予公开,有63所高校作为有效研究对象。

(一) 知识产权专业本科培养目标

据统计分析,63所高校知识产权本科专业主要以市场现实需求为导向培养能系统掌握法学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知识产权理论素养和实务操作能力的应用型、厚基础、宽口径、复合型人才。其中,要求培养的本科专业人才兼具文、理科知识背景或者具备以科学技术为基础,融合法学、管理学与经济学的学科背景。另外,也有少数高校根据院校特点培养符合信息时代的知识产权本科专业人才,例如培养符合信息通信领域知识产权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二) 知识产权专业本科培养模式

1.学科专业设置情况。在设置知识产权本科专业的63所高校中,有35所高校的知识产权本科专业设置在法学院,其中属于法学院一级学科专业的有31所,属于法学门类下的二级学科专业的有4所;有10所高校将知识产权本科专业设置在与法学院合署办公的知识产权学院,所设专业均为一级学科专业;有6所高校将知识产权本科专业作为一级学科专业设置在独立的知识产权学院或研究所;仅有2所高校将知识产权本科专业设置在经济与管理学院;另外,剩余高校将其分别设置在政法学院、文法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学制均为四年,60所高校授予知识产权本科专业毕业生法学学士学位,2所高校授予毕业生管理学学士学位,1所高校授予毕业生工学学士学位。

课前学习是翻转课堂的重要环节,为提高学生课前学习质量,加深学生对电磁学知识的正确理解,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

实务操作训练匮乏,是严重制约知识产权本科人才培养的瓶颈[8]。虽然研究的63所高校均有实务操作训练以及实习,但基本都采用传统授课方式讲授,重理论,轻实践,而且知识产权实务内容跨越多个学科,具备跨学科背景师资较少,因此无法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实务训练。另外,在校学生实习时间短,达不到用人单位对实务人才的要求,许多毕业生在参加工作前甚至没有接触过专利代理实务或者知识产权法律代理相关的内容。

2019年1月,在智诚人才统计的知识产权岗位招聘中,共有5609家企业发布了10276个职位,对其进行地区、行业以及学历经验的统计分析,研究目前我国知识产权专业本科毕业生的现实需求。

据统计,IP人才招聘市场行业类别前十名分布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中介机构为主要招聘行业,在实体行业中,互联网、医疗以及电子科技对知识产权专业本科人才需求较大。全国IP人才招聘市场中,大学本科为主要需求学历,占56.2%;大专次之,占34.5%;硕士、博士研究生共占3.44%。在本科学历岗位需求中,企业法务岗需求占总岗位需求的48%,专利类相关岗位占22%,知识产权辅助岗占10%,律师占5%;在硕博岗位需求中,专利类相关岗位占39%,知识产权辅助岗占31%,企业法务占25%。由此得知,本科毕业生会在企业法务类工作中获得更多机会,知识产权行业的专利领域更偏向于硕、博研究生学历。

(三) 知识产权专业本科人才现实需求研究

2.课程体系建设情况。63所高校知识产权本科专业课程主要依托理工、法管融合或者以法学为背景,依托工学、管理学优势两大类设置。主要分为校内课程和实践环节两部分,校内课程主要包括三部分:法学类课程主要包括法理学、诉讼法、刑法等;知识产权法课程包括著作权法、商标法、专利法等;管理类课程主要包括知识产权管理、知识产权评估、专利文献检索与分析等。理工基础类课程主要包括工程制图、机械工程材料、机械设计基础等。实践环节包括法律咨询、专利信息检索与专利代理实务、知识产权代理实务知识产权模拟法庭实战演习、毕业论文以及毕业实习。

3.培养模式设置情况。现阶段,我国高校知识产权专业本科培养模式共有五种模式,“0+4”普通招生模式,即招收具有文科或理科背景的或仅招收具有理科背景的高中生进行四年知识产权专业学习;“3+2”专升本模式,即专科学生学习三年理工科课程之后可申请知识产权本科学历,继续学习两年;“1+3”或“2+2”混合模式,即学习一年或两年理工科内容,继续在剩余学习年限学习知识产权专业相关内容[4];“4+0”双学位模式,即在完成其它专业四年学习过程中辅修知识产权专业,获得关于知识产权专业的第二学位;“3+1+2”本硕连读模式,即完成三年理工科专业学习,一年知识产权专业学习,两年知识产权相关硕士专业学习,科获得本硕两类学位。

表1 IP人才招聘市场行业类别分布[5]

二 我国知识产权专业本科生培养模式的问题研究

(一) 培养目标的定位过于全能化

培养目标确定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后续的课程设置、培养模式以及人才质量,因此,高校跟根据自身实力扬长避短地设置目标,避免出现由于过于全面无法捕捉培养重点的情况。培养目标可具体到主要依托的学科门类、培养何种方向以及适应何种就业需求的人才。例如,高校法学基础综合实力较强,则可依托高校法学门类,并根据高校所在地区的学科支持以及行业需求,确定培养方向,当然,根据实际情况,也可具体到培养某种方向的职位所需的专业人才。

(二) 现有培养模式与现实需求的契合度存在偏差

高校现有课程体系与培养模式导致毕业生难以专业对口[7]。根据上述1.2中知识产权专业本科培养模式的统计分析,发现以下三个问题:第一,63所高校中有45所高校将知识产权专业设置在法学院或依托法学院设立的知识产权研究院,55所高校将其归属于法学门类下的专业,60所高校的毕业生授予法学学士,由此得知,目前我国高校培养出来的知识产权本科专业人才大部分为法学方向,虽然在本科学历岗位需求中,企业法务岗需求占总岗位需求的比重最大,但这也限制了人才就业面,而且现实需求中,对专利类岗位及知识产权辅助岗的需求也占有较大比重;第二,招聘市场中中介机构需要具备专利实务代理及诉讼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互联网、科技等实体公司需要掌握相关理工知识的专业人才进行知识产权管理及诉讼等,然而统计63所高校课程体系设置情况发现,大多数高校培养符合社会就业需求的应用型专业人才仅通过将法学、管理学及理工类学科混合教学,造成课程上的杂合,彼此之间的关联性、可应用性大大减弱,导致知识产权本科专业人才不具备应用能力。另外,部分高校仅讲授法学、管理学学科内容,不涉及理工科课程内容,导致学生出现“纯文科”现象,无法考取专利代理人资格证,无法满足社会对具备理工背景的代理人、诉讼人的就业需求;第三,现有培养模式标准不一,无法评判哪种模式更符合我国知识产权专业本科人才的发展以及更满足社会需求,因此造成部分高校开设知识产权专业时直接照搬其它学校的培养模式,造成模式上的混乱。

(三) 实务操作训练缺乏

叮铃铃,思雨被一阵电话铃声吵醒。那些美女和她们栗红色的秀发都不见了。电话铃声还在纠缠着响。思雨爬起来,接电话。电话里传来一个娇滴滴的声音:“先生,您好!我叫佳佳,今年20岁,身高1.68,体重48公斤。我特别美的是我有一头栗红色的长发。先生,您需要我的服务吗?”思雨的酒醒了一半,他对着话筒急急地说:“你说什么?你有一头栗红色长发?”话筒里传来了女声说:“是的,先生,我有一头栗红色的美丽的长发,我的长发迷倒了很多靓仔耶!”思雨已到了急不可耐的程度,他不假思索地喊:“好,快,你来我看看。”

三 我国知识产权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一) 根据院校自身特点,合理确定培养目标

“全能化”主要表现为一些高校试图将本科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培养成懂法学、管理学、经济学、理工科学以及相关学科的全能型人才[6]。63所高校中将知识产权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为复合型、全能化人才的占绝大多数,仅有极少数院校会根据自身特点以及行业需求设置较为具体的培养目标,这种情况将会带来两方面的弊端,其一,培养目标的泛而不精导致院校课程设置及培养模式的不合理,院校无法根据明确的目标进行“对症下药”,设置实现目标的科学的课程体系,从而造成培养目标如同虚设;其二,造成知识产权专业人才质量参差不一,教师在面对宽泛的目标对学生进行授课时,往往会缺乏深度,导致学生掌握多门学科知识都残缺不齐,特别是综合实力一般的普通院校,人才质量有待提高。

由图2和表4可见,建成区在各个时期各个方向上均有或多或少不同程度的扩张,但总体扩展方向为向东扩展最为显著.主要是德州市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德城区的西部、北部和河北省接壤,中心城区向西不到8 km,即为河北省衡水市,而南部又有河流和铁路纵横阻隔,使发展方向受到了限制.受此因素影响,德州城市扩展方向显而易见,只有跨过岔河向东发展建设新区.加之京沪高铁德州东站的建立,经济开发区城市功能的完善,市政府的东迁,无一不让德州市的城市重心东移.

(二) 结合就业现实需求,科学构建课程体系

高校培养专业人才基本的目的是向社会输送人才而创造经济活力,因此将培养目标与现实社会的就业需求结合起来设置课程体系与构建培养模式是必要的。首先,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定位为复合型人才,而社会现实需要具有理工科背景的法务工作人员、专利实务人员等,因此高校设置课程时可分为三类内容,一类是通识类课程,即根据高校具体培养方向选择的法学、知识产权以及管理的基础课程;一类是结合培养目标与社会现实需要设置的理工类的专业方向课程,例如计算机技术类、生物科技类等相关课程;一类是实操培训,一是通过将实务操作课程纳入必修课程内,给与相对较高的学分,以使得高校师生对此的重视,二是与企业联合培养,邀请企业从事相关工作的专业人员到高校进行授课,带领学生走出象牙塔真正关注社会需求,以期培养在校本科生的实务操作能力。

开裕固学新篇 拓蒙古学视野——《从蒙古豳王到裕固族大头目》述评………………………………………………………胡 蓉(2):122

为避免前面提到的各类课程杂合授课,达不到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要求,文中提议的课程体系中的各类课程是相互关联的,例如高校欲培养针对计算机行业的专利代理人,那么相关通识类课程包括商法、软件著作权法以及专利法等,专业课程包括专利代理实务、计算机技术等,实操培训包括真实申请一项关于软件著作权的专利等类似设置。

(三) 科学构建培养模式

就高校现有培养模式而言,“4+0”双学位模式不确定性大,积极性高的同学会选择进修知识产权第二专业,而绝大部分学生不会选择进修第二学位,最后学位为除知识产权专业的其它专业学生,因此,这种模式对培养知识产权专业本科人才来说不切实际。而“0+4”普通招生模式无法满足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要求,因此,专升本模式、混合模式以及本硕连读模式较为科学合理。另外,高校可以考虑将培养模式划分为不同功能模块,而不仅仅按照学习年限分类,例如,将其划分为知识产权实务模式,此种模式专门培养实务专业人员;知识产权运营模式,此种模式专门培养技术经理人、知识产权管理人等专业人才;知识产权保护模式,此种模式专门培养诉讼人、知识产权律师等,高校可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同时存在多种分类模式,以灵活培养不同方向、符合不同现实需求的本科人才。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知识产权人才“十三五”规划[EB].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17.6.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18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EB].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9.1.

[3] 许步国,许新承.高校知识产权本科人才培养困境与出路探析[J].教育评论,2018(10):35-38.

[4] 顾志恒.国内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分类管理与培养[J].中国高校科技,2017(09):12-15.

[5] 智诚人才.智诚知识产权专业人才需求报告[R].深圳:2019.1.

[6] 邓建志.知识产权专业本科教育问题研究[J].知识产权,2017(11):77-83.

[7] 杨志祥,王淑庆.地方高校知识产权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困境及其对策[J].武陵学刊,2019 (03):135-139.

[8] 卢喆.新时代高校知识产权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9 (40):30-32.

Research on Undergraduate Training Mode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jor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ZHOU Wen1,ZHAO Jiong-ming2
(1.Schoo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angsha, Hunan 2.Institute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Development, Kunm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Kunming, Yunnan )

Abstract: Intellectual property talents are an important factor in building a strong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untry.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undergraduate training mode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jors in China and the social realities of employment are analyzed,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is conducted to explore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undergraduate training mode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jors in China. In the above,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three aspects of the undergraduate training objectives, curriculum system and training mode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jors.

Key words: Undergraduate;Intellectual property;Major training mode

本文引用格式: 周文,等.高校知识产权专业本科培养模式研究[J]. 教育现代化,2019,6(78):1-3.

DOI: 10.16541/j.cnki.2095-8420.2019.78.001

基金项目: 本文系“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8Y011)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周文,男,广东罗定人,国防科技大学系统工程学院,讲师;赵炯明,女,山东潍坊人,昆明理工大学知识产权发展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标签:;  ;  ;  ;  ;  

高校知识产权专业本科培养模式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