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方面的改革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几十年来形成的工程质量监督运行方式出现了许多与时代相驳的问题。因此,在新形势下,创新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形式非常具有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就从建筑工程的质量概念入手,分别对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模式的现状问题以及建设工程企业质量监督管理的改革和研究进行具体分析。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模式创新;改革研究
引言
工程质量监督是我国政府职能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保障社会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质量监督工作人员在工作中需不断强化自身专业技能,并时刻保持严谨、公正、细心的态度来进行工程质量的监督和管理,加强技术方面的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的社会价值,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发展。
1 创新监督管理模式的作用
在建筑企业中,创新的建筑工程监督管理模式的作用表现在很多方面。首先,创新监督管理模式的提出有助于国家和企业发现社会中被埋没的人才,人才是当今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利器,而创新型人才更是不可多得的瑰宝。倘若一个建筑监督管理机构缺乏创新型人,那么该企业相对于其他企业来说不具备竞争力,也没有更长远的发展前景,势必没落和衰败;其次,纵观当今建筑企业可知,它是不断的进化和发展的,停滞不前的建筑监督管理模式势必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被淘汰,建筑企业唯有不断的创新,完善自我、超越自我才能求得发展,立于不败之地,而这正应验了达尔文的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综上所诉,创新的建筑工程监督管理管理模式不仅影响着建筑工程,乃至对社会上的任意企业都意义深远。
2 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模式的现状
建筑工程的质量监督是保障建筑工程质量的主要手段,然而,在当下建筑工程全面开展的背景下,建筑工程的质量监督职能仍然难以实现。现阶段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现状主要有以下方面:
2.1监督人员配置不足
人尽皆知,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工作量非常庞大,质量监督工作常受监督人员人数的限制而无法全面开展,现任质量监督人员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参加工程会议与相关质料的核实工作。因此,无法在单位时间内频繁进入施工现场进行质量监督工作,这样严重制约了质量监督效力的发挥。与此同时,在长期高负荷的工作环境下,对已查处的质量问题也只能通过整改文件或者处罚的方式来进行惩处,根本无法发挥质量监督的真正作用。
2.2缺乏对质量监督部门的理解
质量监督部门对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各环节都有所涉及,在质量出现问题的情况下极易引发人们的不满,造成群众的误解。在这种强大的舆论压力下,质量监督人员的工作难以有效的开展下去。
2.3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文件的办理不规范
部分施工单位在不具备政府文件的前提下提前进入工地施工,并直接跳过了相关质量监督部门的资质审核程序,常选择后期补办施工证件的方式来进行,具体的施工质量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同时,也对工程验收环节相关文件的完整性有较大的影响。
3 建设工程企业质量监督管理的改革和研究
3.1建筑管理观念的有效调整
建筑企业在发展进程中,企业所拥有的管理理念对企业的进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落后的管理思想会给建筑企业带来指导上的错误,所以管理理念的创新是十分必要的。首先,建筑企业必须尽快学习先进的管理知识,提高管理水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建筑企业承包项目的履约者,同时也承担着整个项目的管理,只有企业的法人具有创新精神,企业经营的管理理念才能实现创新,只有建筑企业中的管理人员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并提高创新能力,形成自己的管理理念,有效的处理和应对项目施工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与弊端,为建筑企业管理理念的创新增添一份自己的微薄之力。建筑企业若想在如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稳步前进,则必须随时学习创新知识,更新自己的创新理念。
3.2调整建筑工程管理组织机构
如何有效调整建筑企业工程管理机构呢? 这要求建筑企业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点,合理安排施工人员。不同工种的施工人员技术水平不同,施工过程中,应因材施教,分别培训,然后将管理组织和施工人员协调一致,使施工进度稳步前进。第二,应加强管理组织内部协调关系,强化工人技术水平,提高队伍整体质量,使建筑队伍能与业主签订长期合同,解决工人不断工的问题,同时建筑质量整体水平也会提高。最后一点,也是更重要的一点,为了顺应如今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建筑企业工程管理也应避免独裁制的管理手段,这样不仅会增加施工过程的成本,同时也会直接影响到施工过程决策的及时与准确,得不偿失。所以管理者应多学习先进管理技术,听取他人意见和建议,摸索并开发出适合于自己企业的创新管理模式。
3.3建立人员素质的提升和管理发展模式
建设工程的质量和相应监督管理体系的建立实际上依靠管理和相应的人员素质,因此,人员是建设工程的质量和监督管理体系建立的核心要素。企业应在科学合理的工程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人员素质的提升和管理的体系,管理体系的建设是基本的因素,相应的管理人员实际上是对管理条例和体制的执行和协调。但在一定程度上,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对工程的管理有着很高程度的促进作用,更能促进建设企业的发展,形成建设工程施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相应的企业应合理建立职工和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升和管理发展模式。
3.4建立数字信息化机制
数字信息化机制的建立是提高监督管理工作效率的有效途径,在信息网络时代迅速发展的背景下,若依旧运用传统的管理方法,则无法应对工作量持续加大的局面。同时这也是展示质量监督管理部门专业性的大好机会,通过计算机设备的有效使用,来提高质量监督工作人员在文件处理及数据分析方面的工作效率。工作效率的提升不仅对相关人员的工作热情及工作信心有很大的影响,还有助于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团队的建设。
3.5加强工程验收标准并建立质量投诉机制
对于住宅区的验收工作,需联合相关部门一起进行,其中会涉及到环保、水电、消防等部门,通过各专业检测人员的集体检验有效提高了工程质量监督的效率。对于已经入住的小区,若发现质量问题可进行投诉,经核实后协调双方并进行妥善的处理,尽最大努力来保障群众的利益和住房的安全性。
3.6建立质量管理信用评价机制
质量管理信用评价机制的建立不仅有助于工程质量管理工作的发展,还是实现资源共享的主要途径。质量监督部门可以对施工质量较差的施工单位进行曝光处理,并将这种评价作为施工资质是否发放的重要依据。可以通过鼓励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监督工作的方式,清理出综合水平较差的施工单位,为建筑工程质量的提升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结束语:
建设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体系是系统而协调的过程,通过对建设工程的质量管理体系的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综合整理实现对建设工程质量的有效监督管理,同时也能实现对建设行业和建筑市场在一定程度上的规范和管理模式,建立创新的和发展的监督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张虹.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模式现状分析与创新[J].科技经济导刊,2016,12:165-166.
[2]姚桦.新形势下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方法与模式创新的分析思考[J].门窗,2016,07:58+64.
[3]胡军.浅谈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改革与创新[J].门窗,2016,08:166.
论文作者:汪珍丽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13
标签:建筑论文; 质量监督论文; 企业论文; 管理模式论文; 监督管理论文; 质量论文; 工程质量监督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第2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