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区域旅游集团公司成立的质疑--兼论旅游企业集团化道路的选择_旅游产业论文

对区域旅游集团公司成立的质疑--兼论旅游企业集团化道路的选择_旅游产业论文

对区域性旅游集团公司组建的质疑——兼论旅游企业集团化道路的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旅游论文,区域性论文,集团公司论文,道路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0 引言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旅游业管理体制的变革,我国在1998年前后组建了一批区域性旅游集团公司,即把游客在一个地区旅游要涉及到的“吃、住、行、游、购、娱”各个企业组织到一起建立的旅游集团公司。这种区域性的旅游集团公司从全国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大城市为中心成立的旅游集团,例如北京、上海;另一类是以省为单位成立的旅游集团,例如陕西、广东等。我们在分析它们的经营范围时,发现它们主要是通过纵向一体化来实现集团化经营,即把旅游业上游产业(景观业和酒店业等)和旅游业下游产业(旅行社业等)结合起来,组建区域性旅游集团公司。

1 区域性旅游集团公司组建的历史背景

区域性旅游集团公司的组建兴起于20世纪末期,是在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和大力发展旅游业的背景下,政府行政力量主导的结果。区域性旅游集团公司的组建有4点原因。

1.1 政企分开政策执行偏差的产物

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国有企业经营状况持续恶化,亏损额和亏损比重不断增加。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各级政府要严格执行国有资产管理法律法规,坚持政企分开,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使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因此1998年后政企分开成为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手段,国有比重比较高的旅游行业也不例外。而旅游行业在政企分开的具体措施是把原来隶属于各个旅游局的旅游饭店和旅行社等旅游企业分离出来组建区域性的旅游集团。例如陕西省把原来属于陕西省旅游局的西安宾馆、东方酒店、陕西中旅等和隶属于陕西文物局的兵马俑博物馆等分离组建陕西旅游集团公司;北京市则把原来隶属国家旅游局和北京市旅游局的酒店、旅行社等分离组建首都旅游集团公司。但是这种通过资产无偿划拨组建旅游集团公司的方法是否能真正实现政企分开呢?以陕西旅游集团公司为例,虽是企业单位,但是仍享受厅级待遇,企业产权关系并没有理顺,集团公司同子公司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

1.2 区域旅游集团公司带动旅游业发展的产物

1998年前后我国经济运行的总体特点是告别了短缺经济,总需求的增长速度由1992—1996年的17.4%下降到1998年8.5%,消费品严重的供大于求。 在这种状况下国务院明确提出了要把旅游业、房地产业和信息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国几乎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都明确提出把旅游业作为新的支柱产业、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优先发展的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而涉及到怎样发展旅游业时,部分省市认为最好途径是通过政府力量组建大的区域旅游集团公司,希望通过组建龙头旅游企业来带动本地旅游业的发展,改变以往旅游市场无序和散乱的局面。例如陕西省委、省政府1998年11月出台了《关于深化旅游体制改革,加快旅游发展的决定》,其中很重要一条就是组建陕西旅游集团公司。

1.3 部分国有旅游企业经营状况持续恶化的产物

我国的旅游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旅游业的竞争加剧旅游企业的利润率持续下降。特别是到1998年,饭店行业出现全行业性亏损,许多20世纪80年代或更早建立的饭店出现严重的经营困难,旅行社由于相互之间的激烈价格竞争,同样经营困难。我国旅游企业以国有旅游企业为主,在这些企业经营困难的情况下,各地政府希望通过组建大的区域性旅游集团公司,以增强其融资等能力,帮助这些企业摆脱困境。

1.4 理论上错误认识的产物

我国旅游企业普遍存在“小、散、弱、差”的问题。在国际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如何提高我国旅游企业的竞争实力,是关系到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大而现实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旅游业界形成的共识是旅游企业应当走集团化经营的道路,但是涉及到走哪一种集团化道路时,很多专家错误的认为应当把旅游业的“吃、住、行、游、购、娱”结合起来,组建旅游集团公司,进行规模化、集团化经营(张小可,2001)。

综上看来,我国区域性旅游集团公司的组建有着极强的政府行政主导和人为主观意愿的色彩,而并不是市场机制运行下自然演进的产物,因此其组建的必要性也就值得深刻的质疑。

2 对区域性旅游集团公司组建的质疑

区域性旅游集团的组建,本质是通过纵向一体化来实现集团化经营,因此我们的质疑也就从纵向一体化角度来分析。在经济学理论上涉及到纵向一体化的主要有新古典经济理论、产业组织理论和交易费用理论。

2.1 从新古典经济理论审视

纵向一体化理论是企业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此论点在很长时间内,对于新古典经济理论来说并不成立,只有到了1950年斯彭格勒(Spengler)提出了双重加价理论,新古典经济理论才将纵向一体化纳入到自己的研究视野。根据斯彭格勒的双重加价理论,我们知道如果旅游业的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之间存在“双边垄断”,通过纵向一体化是可以增加行业利润和降低消费者的购买价格的。但是如果稍微偏离这个基本前提,这一结论就不成立了,具体说如果两个旅游企业中的任何一个所面对的市场是竞争性的,即它只能按照边际成本销售旅游产品时,纵向一体化就不能产生上面的帕累托改进效果,这个结论也被Yvonne Durban (2000)所进行的一系列试验所证明。因此根据新古典经济理论的双重加价理论旅游企业是否有必要实行纵向一体化,关键是看旅游业的上下游产业的市场结构是属于竞争性的还是垄断性的。

我们的判断是我国旅游业上下游产业基本属于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

先来看旅行社业的情况,我们认为我国旅行社业基本属于完全竞争行业。第一,从旅行社的数量和利润来看,我国的旅行社从1990年的1063家增加到2002年的11615家,增加了10多倍,同时行业利润持续降低,旅行社业已进入买方市场和微利的行业状态;第二,从市场份额来看,1980年三大旅行社的市场份额为79.6%,1993年首次突破25%,现在不到15%,根据贝恩对产业垄断和竞争的划分标准来看,我国的旅游市场结构经历了寡头垄断和垄断竞争阶段,现在基本上处于比较完全的竞争态势。

我们再来看旅游饭店的情况,我们的判断是旅游饭店业也已经基本处于完全竞争的市场状态。第一,从旅游饭店的数量和利润来看,从20世纪90年代,我国饭店数量急剧增加,饭店数量由1990年的1987座发展到2002年星级饭店8880座,饭店出租率和利润率则基本上呈现下降趋势,特别是从1998年开始饭店业的年利润已经下降为负数,饭店业竞争异常激烈;第二,从市场份额来看,我国的旅游饭店业也已经处于完全竞争行业。2002年,我国已有星级饭店8880家,总收入914.43亿元,而排名前10的北京丽都、南京金陵、广州花园等饭店的收入总额仅为38.82亿元,仅占总额的4.87%,所以其市场结构应当是高度竞争的。

因此从新古典经济理论审视区域性旅游集团的组建时,我们认为在旅游业的上下游产业基本处于完全竞争的市场状态时通过纵向一体化建立区域旅游集团公司无法产生帕累托改进效果,即无法增进一体化企业利益,也无法增进旅游者福利。

2.2 从产业组织理论审视

产业组织理论中关于纵向一体化的研究是由斯蒂格勒开创的,斯蒂格勒在其《产业组织和政府管制》中提出了产业生命周期理论来解释企业的纵向一体化。产业生命周期理论虽是由斯蒂格勒首先提出的,但最早可溯源到亚当·斯密所著《国富论》中关于劳动分工的著名论断,斯密指出分工和专业化生产受到市场发育程度和市场规模的制约,即著名的“斯密定理”。斯蒂格勒从“斯密定理”出发,解释纵向一体化。斯蒂格勒的观点集中在特定产业存在成本&规模关系的差异上,他认为,一个产业的纵向一体化程度随着这个产业的生命周期变化而变化。新兴产业由于市场规模所限,存在大量的纵向一体化,这和斯密的观点是一致的。随着产业增长,市场规模逐步增大,专业化生产企业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可大大降低成本,从而比纵向一体化有优势,便逐渐从原有企业脱离开来,纵向一体化趋于解体。而产业处于下降阶段时,市场规模收缩,产业又会重新出现纵向一体化。在一个产业的发展前期阶段和后期阶段,市场规模小,难以支撑部门的独立生产,纵向一体化是合理的。

因此根据斯蒂格勒的产业周期理论,企业是否要纵向一体化,一个重要的因素是看市场发展情况和产业性质。如果市场容量小和属于幼小产业,则要纵向一体化。但中国的旅游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是否仍是幼小产业呢?我们认为我国的旅游业已经走向成熟。

主要理由是:第一,我国旅游产业已经形成了庞大的产业规模和产业组织,据统计,2002年我国共有各类旅游企业事业单位29.38万个,旅游住宿27.61万个,旅行社11615家,景点和旅游车船公司6122家,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我国已经形成巨大旅游市场规模。我国旅游业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90年代开始飞速发展,旅游市场规模迅速扩大。1990年中国入境旅游接待人数仅为2746.18万人次,到2002年入境接待旅游人数为9791万人次,相当于1990年的3.6倍。1990年的旅游外汇收入为22.18亿美元,2002年为203亿美元,相当于1990年的9.2倍。

同时由于收入增加、闲暇时间增多、消费观念转变和旅游交通等实施的完善,中国国内旅游也迅速发展起来。1990年国内旅游人数为2.8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为170亿元,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0.92%,2002年国内旅游人数为8.78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为3878亿元,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3.09%。

第三,旅游业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不快,甚至呈现下降趋势,表现出成熟产业的特征。

第四,从旅游业的经营效益来看,旅游业已经由高速增长的上升阶段进入有节制的成熟阶段,产业竞争环节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以饭店为例,从1996年开始,全国旅游业涉外饭店的客房出租率、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逐年递减,饭店业已成熟。

从产业组织理论的产业生命周期理论来审视区域性旅游集团公司的组建,我们得出在中国旅游业基本成熟和市场容量不断扩大的今天,区域性旅游集团的组建是不利于专业化分工的,自然也就无法享受到专业分工带来的利益。

2.3 从交易费用理论审视

科斯1937年发表的《企业的性质》一文,被公认为现代企业理论的开山之作。在这篇论文中,科斯从企业和市场的交易成本优势角度出发,分析了企业一体化程度的决定因素。它指出,企业和市场是可以相互替代的两种机制,市场运行存在交易费用,在某些情况下,企业代替市场组织经济活动,可以节约交易费用。奥利弗·威廉姆森是交易费用理论的集大成者。他接受了科斯的交易费用概念和交易费用差异导致企业取代市场这一观点。不过抛弃了科斯对交易费用产生原因的分析,在交易费用理论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企业边界理论。他主要从资产专用性的角度来考虑纵向一体化,认为如果上下游企业之间存在很强的资产专用性,则企业间倾向纵向一体化。

因此根据交易费用理论的资产专用性理论,旅游企业是否要施行纵向一体化关键是看上下游旅游企业之间是否存在事后双边垄断的专用性资产(泰勒,1988)。威廉姆森认为专用性资产分为4种:即所谓的专用场地、专用实物资产、 专用人力资本和特定用途资产。

专用场地是指企业所使用的资产无法移动,也就是说他们的建设以及搬迁成本太高,这种资产要求所有权统一,实行纵向一体化,这样才能使前后相续的生产阶段互相靠近节省运输费用。表面看来,旅游业的旅游景点和旅游饭店具有这种特性,但是由于旅游景点之间和旅游饭店之间的相互竞争,旅游景点和旅行社之间,旅游饭店和旅行社之间并没有很强的事后锁定效应,因此其地点专用性是比较低的。

专用人力资本是指产品的生产需要经过特殊培训的工人来进行。旅游行业整体来说人力资本的专用性不强。从事旅游行业的员工并不要经过非常复杂的培训,从业的门槛相对较低。这可以从我国短短20几年能建立300多所旅游高等教育院校(系)和近1000所的旅游中等职业学校中得到证明。特定用途资产是指只可由一家或几家买主使用的建筑和机器,从旅游业的实际情况看,这类资产较少。因此从交易费用理论来审视区域性旅游集团的组建时,我们认识组建区域性的旅游集团公司并不能降低交易费用,反而增加了企业的管理成本。

3 横向一体化是旅游企业集团化必然选择

前面我们从新古典经济理论、产业组织理论和交易费用理论对区域性旅游集团公司的组建提出了质疑。那么我国旅游企业应当选择什么样的集团化道路呢?我们认为横向一体化的专业化道路才是我国旅游企业集团化的必然选择。所谓旅游企业横向一体化是指旅游企业通过兼并、联合同类企业或投资组建新的经营单位形成多地点的企业集团,如旅行社之间的一体化经营、饭店之间的一体化经营(张辉,2001)。

旅游企业集团化时之所以要选择横向一体化道路,除了大多数人认可的寻求营销上、采购上等规模经济和多地点经济性外。更关键的是现代社会具有对标准化产品的内生需求。现代越来越集中发展和寻求标准化产品,因为标准化产品有利于增加消费者的可预知性和信任度。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产品的消费者对产品的了解不如产品生产者,这样如果企业不能提供标准化的产品,消费者需求将受到限制。而标准化产品的生产必然要求大规模生产,因为如果不能做到大规模生产,要实现标准化生产的成本将是极高的。旅游产品本质上是一种服务产品,具有不可储存性、不可转移性和生产消费的同一性,传统上看来旅游产品不可能像工业产品一样实现标准化的大规模生产。这就产生了旅游者对标准化产品的需求和旅游企业无法供给标准化产品的矛盾,而旅游企业横向一体化为解决这一矛盾提供了出路。

我们知道旅游企业要提供高度标准化的旅游产品,主要是要建立高度有效的管理制度和服务体系,充分掌握客人的需求,如果仅仅是单个旅游企业,不能实现规模经营其成本将非常高,从经济角度来考虑并不合算,而通过横向一体化即旅游酒店之间或旅行社之间组建旅游集团公司,旅游企业可以通过输出标准的管理模式,实现规模化经营。当不同的旅游企业共享同样的标准化管理模式时,提供标准化旅游产品的平均成本也就将下降了。

具体来看通过横向一体化实现集团化的具体形式有3种,一是松散的集团公司,这种集团公司是根据各方共同签订的合同,协议建立起来的,并不取消参加集团的企业在资金上和法律上的独立性;二是比较紧密的集团公司,这种集团公司一般都是按照统一的章程建立起来的,各成员企业虽然还拥有法人地位,但独立性已大大减弱;三是实体性的集团公司,它们是由若干个企业合并而成的联合企业,参加集团公司的企业已丧失法人地位,变成了集团公司下属的分支机构。考虑到我国的旅游企业大都是国有旅游企业,且各个旅游企业隶属不同部门,因此立即通过政府力量组建实体性的集团公司难度较大,而且这种组建也不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集团形成的规律。因此笔者认为可以先组建松散的集团公司,同时加快国有旅游企业的产权改革,实施国有资产退出战略,建立真正自主经营的市场主体,最终通过市场力量实现由松散集团公司向实体集团公司转变。

标签:;  ;  ;  ;  ;  ;  

对区域旅游集团公司成立的质疑--兼论旅游企业集团化道路的选择_旅游产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