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宣言”中的精神文明思想及其意义_共产党宣言论文

“共产党宣言”中的精神文明思想及其意义_共产党宣言论文

《共产党宣言》的精神文明思想及其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共产党宣言论文,精神文明论文,意义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50 年前问世的《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是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第一次完整、系统、最好的阐述,被誉为是马克思主义的“歌中之歌”。20世纪初,这支歌传送到中国并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武器和指路明灯。在它的鼓舞和指引下,中国共产党人不仅使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走向了社会主义,而且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今天,我党正面临开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局面,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历史任务,重温《宣言》的基本思想,特别是其中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对完成这一历史任务,仍然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一、《宣言》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贡献

应当承认,《宣言》作为一个纲领性文件,没有对精神文明建设作出详尽论述,甚至还没有明确提出和使用“精神文明”这一概念,但其中关于“精神生产”、“精神产品及其占有方式”等理论,实际上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对精神文明建设所作出的最早的原则性阐述。其主要内容有:

首先,指出了资产阶级的产业革命促使精神生产成为世界性。《宣言》指出,在封建社会后期,由于美洲的发现,新航线的开辟,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市场的不断扩大,刺激了物质产品需求量的增加,于是“以前那种封建的或行会的工业经营方式已经不能满足随着新市场的出现而增加的需求了”。(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 273页。)因此而导致了资产阶级的产业革命,机器大工业代替了工场手工业。大工业的建立,进一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产品的日益增多,同时对生产原材料的需求也越来越多,这又推动了资产阶级去开拓世界市场。因为,为了扩大产品的销路,获取更广泛的原料,必然“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 到处建立联系”(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 276页。)。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因而“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6页。)。

从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以下两层含义:第一,他们已明确地把人类的生产和产品分为两大类: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第二,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建立,精神生产及精神产品同物质生产和物质产品一样具有世界性,即人类社会进入了世界历史的时代,这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必然结果,是任何一个民族都抗拒不了的历史潮流。正如《宣言》所说:资产阶级“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了文明中来了”。(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6页。)

其次,揭示了资本主义精神文明的历史局限性。《宣言》虽然肯定了资产阶级在精神生产方面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诸如:消除了与封建生产关系相适应的“素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树立了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相适应的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打破了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使精神生产成为世界性的生产;创造了比以往社会更发达的文化科学技术等等。但同时也无情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精神文明的局限性和弊端。第一,《宣言》指出,随着资产阶级把人与人的关系简单化为“利害关系”、“现金交易关系”,社会陷入了道德沦丧、利己主义盛行的困境之中。“它把宗教虔诚、骑士热忱、小市民伤感这些情感的神圣发作,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它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用一种没有良心的贸易自由代替了无数特许的和自力挣得的自由”(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5页。)。第二,《宣言》指出,资本主义的精神文明是资产阶级对无产者进行野蛮剥削和压迫的产物。“资产阶级抹去了一切向来受人尊崇和令人敬畏的职业的神圣光环。把医生、律师、教士、诗人和学者变成了它出钱招雇的雇佣劳动者”(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5页。)。 许多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一样被沦为被奴役、被压迫的对象。第三,《宣言》指出,随着精神生产的世界化,资产阶级在全球范围内强迫推行自己的精神产品,虽然在客观上促进了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有利于各民族相互借鉴共同发展。但是,资产阶级推行其精神产品和推销其价格低廉的商品一样,目的是“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7页。)。一句话, 它是按自己的面貌来改造整个世界。马克思曾明确指出:“当我们把目光从资产阶级文明的故乡转向殖民地的时候,资产阶级文明的极端伪善和它的野蛮本性就赤裸裸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它在故乡还装出一副体面的样子,而在殖民地它就丝毫不加掩饰了”(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272页。)。 这就让我们清楚地看到资产阶级所推行的不过是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殖民文化。第四,《宣言》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科技文化和思想道德成果,从根本上说,是为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服务的,对无产阶级来说,不过是一套更为残酷的剥削工具和一条更为沉重的精神枷锁。如:技术的改造、机器的推广,使“工人变成了机器的单纯附属品”(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第279页。);无产阶级接受的社会教育,不过是“把人训练成机器”(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9页。);法律、道德、宗教全都是资产阶级的偏见,“隐藏在这些偏见后面的全都是资产阶级的利益”(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3页。)。

由于资本主义精神文明是建立在阶级对立和阶级剥削基础上,因而仍然是一种奴役制的文明。劳动人民创造了精神文明,却享受不到文明成果,反而被资产阶级作为奴役和压榨劳动人民的手段。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一样成为与它的生产者相对立的异己力量,创造文明的群众成为文明的奴隶。可见,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文明与野蛮是在同一轨道上行进的,这就严重束缚了文明的发展。因此,只有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代替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制度,才能使精神文明在新的基础上得到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说:“为了不致丧失已经取得的成果,为了不致失掉文明的果实,人们在他们的交往方式不再适合于既得的生产力时,就不得不改变他们继承下来的一切社会形式。”(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32-533页。)

最后,《宣言》运用唯物史观,揭示了精神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贯穿于《宣言》的基本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唯物史观,这种观点认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意识。在此理论基础上,《宣言》揭示了精神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其基本内容有:第一,人们的观念是由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关系所决定的,在阶级社会里不存在超阶级的观念。《宣言》指出,资产阶级的观念本身是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关系的产物,资产阶级的法不过是被奉为法的资产阶级的意志,而这种意志的内容是由资产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第二,旧思想的瓦解和新思想的产生是经常发生的现象,不存在什么“永恒真理”。《宣言》指出:“旧思想的瓦解是同旧生活条件的瓦解步调一致的”(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2页。)。当古代世界走向灭亡的时候,古代的各种宗教就被基督教战胜了,当基督教思想在18世纪被启蒙思想击败的时候,封建社会正在同当时革命的资产阶级进行殊死的斗争,信仰自由和宗教自由的思想,不过表明自由竞争在信仰领域里占统治地位罢了。意识形态的发展史有力地证明了: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精神生产随物质生产的改造而改造,“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2页。)。第三,同“传统的观念”进行最彻底的决裂,这是精神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共产主义革命的一个重要任务或奋斗目标。资本主义生产是社会化的大生产,但是这种社会化的大生产却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基础上实现的。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无法克服的基本矛盾,它束缚和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解决这个矛盾的根本出路就是用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使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状况相适应。因此,《宣言》指出:“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3页。)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与私有制相适应的意识形态是为私有制辩护,为阶级压迫和剥削辩护,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则最终要树立公有的观念,树立劳动是人生的第一需要的观念,树立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观念,因此,《宣言》紧接着指出:“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卷, 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3页。)应该强调的是, 这里所说的“传统观念”,主要是指私有观念,决不是指人类历史上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不能因为要同传统的观念进行最彻底的决裂,就对文明成果拒绝吸收乃至加以毁弃,也不能因为要吸收优秀文明成果,就助长和宣扬私有观念。

二、《宣言》中精神文明思想的现实意义

首先,《宣言》所揭示的精神生产具有世界性的思想,有利于我们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坚持对外开放的原则,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自近代起,由于产业革命的兴起,促进了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开拓,使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一样都具有世界性。特别是在今天,新技术革命的迅速兴起,物质文明的巨大进步,为各国之间思想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物质手段,使各国之间思想文化的联系更加紧密而频繁,因此,任何国家要发展和进步,不学习和接受别国先进的文明,是不可能的。开放则兴,闭关则衰。要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和科学文化的落后状态,必须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和中国革命的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面向世界,积极吸收当代世界优秀的文明成果。《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曾明确指出:“对外开放作为一项不可动摇的基本国策,不仅适用于物质文明建设,而且适用于精神文明建设。”

物质文明建设实行对外开放,已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精神文明建设也要对外开放,人们还有许多疑虑。长期以来,我们总是把资本主义世界的思想文化,视为“洪水猛兽”,把资本主义时期所创造的精神产品都当作腐朽的东西,拒之门外。其实这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因为,资本主义精神文明是欧美各国人民在反封建的历史实践和从事社会化大生产和精神生产实践的结晶。它既有维护私有制统治,为资产阶级服务的特征,同时又具有反对封建依附关系,维护高度社会化大生产的特征。这就要求我们对资本主义精神文明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鉴别良莠,批判吸收。如:对于资本主义世界先进的自然科学和进步的文化教育及其他一些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我们应该积极地吸收和利用。因为,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进步的教育方法本身反映了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共同规律,适应高度发展的市场经济需要,它们并没有阶级性,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不论哪一个阶级、哪一个国家都必须遵循。对于资产阶级的思想道德和观念即属于资本主义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态,如政治法律思想、宗教、道德、艺术和哲学等观点,我们也应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一方面,我们应看到这些思想道德和观念,是同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制度紧密相联系的,属于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是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具有很强的阶级性,因而对此我们不能盲目地无选择地引进,对渗透在其中的资产阶级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消极腐朽的因素,我们应加于抵制和批判。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这些思想道德和观念,除了具有阶级性之外,它们在一定时期内还具有历史的进步性(如资产阶级“民权”思想中的反封建性,“人权”思想中的反神学性);在某些方面的社会共同性(如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在研究领域、反映形式及部分内容上具有共同性);以及在某些资产阶级思想代表身上体现出来的人民性(如在莎士比亚、卢梭、伏尔泰等人的思想言论和文艺作品中,闪烁着同情人民、抨击社会丑恶的火花,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群众的意志、愿望和要求)。因此,对资产阶级的思想道德和观念我们也不能简单地当作精神垃圾一概拒之门外,应善于吸取或借鉴其中进步、合理的内容、成分或因素。我们要吸取一切有益于我们的东西,要抵制的只是那些腐朽的东西。这是我们正确对待资本主义精神文明的一个基本原则。只有遵循这一原则,社会主义才能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

其次,《宣言》对资本主义精神文明弊端的揭露,有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任何一个社会都有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基本的方面。社会的发展就表现为一个从片面发展到全面发展,从野蛮走向文明的进步过程。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归结为一点就在于: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事业。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日益发达,从而形成了“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要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04页。)。 这无疑是向全面发展迈出了重大的一步。但是由于资本主义私有制所决定的社会发展,归根到底要服从于剥削剩余价值和增值资本的需要,因而把整个社会变成了一台赚钱的机器,把人与人的关系,变成了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把劳动者变成了机器或生产线上的一些碎片;在物的不断增值时,人的价值却不断贬值,物质上的丰裕和精神上的贫乏、堕落成为鲜明对照,这就决定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仍然是片面的畸形的。而社会主义从本质上说,是一个能够消除资本主义片面畸形发展的根本痼疾、最终达到社会的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理想境界。理由之一:社会主义制度为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广泛的群众基础。社会主义社会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它消灭了阶级压迫和剥削,人民群众成为社会的主人,以主人翁的身份平等地广泛地参加国家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教育等一切文明活动。每个社会成员既是精神文明的创造者、建设者,又是精神文明成果的所有者和享有者,实现了精神文明成果的创造者与享用者的统一。由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体现了人民的共同利益,精神文明的成果不再是奴役劳动人民的手段,而成为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为人民群众造福的条件,因而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群众建设精神文明的积极性,保证了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理由之二:社会主义制度为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提供了条件。在剥削阶级社会里,由于存在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对抗性矛盾及根源于这一矛盾的阶级对立和斗争,精神文明的发展处于不协调状态。统治阶级总是以自己的面貌和要求来控制社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致使精神文明内部各方面及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之间往往不能协调发展。而社会主义社会则不同,由于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内部不存在对抗性矛盾,由于社会主义社会成员在根本利益上的一致,因而使物质文明同精神文明之间,精神文明中的思想道德同教育科学文化之间,都能够沿着社会主义轨道不断相互协调地发展。坚持“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目的是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这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鲜明特点和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最后,《宣言》提出的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的思想,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宣言》指出,社会主义社会是具有远大目标的社会。社会主义的远大目标是通过实行两个最彻底的决裂,以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这样一种崇高的社会状态。 在这里,所谓“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就是指要废除私有制的生产关系,以推动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并实现劳动者对物质财富的真正占有。这实际上是提出了社会主义在物质文明方面的要求。所谓“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就是指要废除剥削阶级的私有观念,用无产阶级的先进思想理论、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来影响和指导全体社会成员。这实际上是提出了社会主义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要求。所谓“人的自由发展”,也就是指人的自我解放。就一般意义而言,人的解放是指人从自然力和社会关系中获得自由,同时也包括与这两方面相联系的思想解放,即精神上获得自由。具体来说,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解放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第一,从受自然界盲目支配的状态中解放出来,运用、创造现代科学技术改造、驾驭自然界,能动地挖掘、利用自然资源潜力,加快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步伐,创造人的生存和发展所必要的物质基础。第二,从某些不合理的社会关系特别是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和陈旧的制度、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通过合符规律的改革,创造有利于人的积极性充分发挥的新型社会关系和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制度、体制。第三,从某些错误思想和陈腐的观念特别是传统的观念(即私有观念)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创造有利于人的全面素质增长和本质实现的精神文明建设机制和社会氛围。这三个方面体现了物质文明、制度文明、精神文明三位一体。可见,“实行两个最彻底的决裂”既是实现人的自由发展的必要条件,同时又是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4页。)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些思想无疑是对《宣言》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为我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标签:;  ;  ;  ;  ;  ;  ;  ;  ;  ;  ;  ;  ;  ;  ;  ;  ;  

“共产党宣言”中的精神文明思想及其意义_共产党宣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