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渗透思想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言文字论文,思想教育论文,过程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如何正确地认识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进行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这是关系到语文教学的方向问题。我认为,对语文学科而言,思想教育是客观地蕴含于词句段篇中的,思想性与语文教学是不可分的,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坚持思想教育和语言文字训练的辩证统一。
小学语文教材的文体主要是记叙文,也有少量的说明文和议论文。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入选的课文均有文质兼美的特点,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教师在钻研教材中,随着本课、本单元、本册、本阶段知识的提高与深入,对思想教育的内容也要了如指掌,要纵观整套教材,将思想教育的内容进行排列、归类,使之纵向联系,形成一个从低段到高段的完整的、系列的程序。这样就体现了教材中思想教育在各阶段的互相联系与逐步加深,在每个阶段的教学中也必须有的放矢地在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的熏陶感染。
一、以读代讲,在语言环境中识字、明理
低段的讲读必须注意:在读中理解课文和把识字与阅读结合起来,边读书边识字,读懂了课文,才能明白道理。例如《回声》这一课,初读课文时,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读通课文,读前提出要求:1.注意读准5个生字的音;2.看看本课有几个自然段,在每个自然段前标出序号。读后检查效果:出示生词卡片,要求读准前鼻音、后鼻音和三拼音节的音。然后设疑引读第一自然段。提问:1.作者写了哪些景物?2.(看投影片)你觉得这里美吗?美在什么地方?这一段是景物描写,是回声产生的环境。指导学生观看小河上那座美丽的小石桥和它的倒影,启发学生用不同语言回答上述问题。在此基础上重点理解第四、五自然段。在理解第四自然段时如果只带着问题“青蛙妈妈是怎么做的?”(观察图二,再放录像:青蛙妈妈投石击水。)对低年级的学生只从逻辑推理上去讲述,是很难说清楚水波荡出去碰到障碍又荡回来这个现象的。问题是思维的导向,先提出思考题,在读中去搜索答案,再观察插图,继而看录像,充分发挥电教手段的独特作用: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使复杂的概念变得显而易懂。这里,在同一时间面向全体,让每个学生自言自语地说、同座位互说:“怎样投石击水”。在理解的基础上填词句,并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出示:jiǎn捡起、rēng扔进bōwén波纹、dàng荡回来)
青蛙妈妈()起一颗石子,()进河里,河水激起一圈圈()。()碰到河岸,又一圈圈地()回来。
老师范读第五自然段,让学生读议:青蛙妈妈说了几句话?逐句理解,并在句中比较词意:
1.水的波纹碰到河岸又荡回来。
2.声音的波纹碰到桥洞的石壁,也要返回来。
在语境中理解:荡:摆动、波动的意思。返:回、还的意思。理解词意后填词读句:青蛙叫的声音的(),碰到桥洞的()也要()回来,请两位同学分别读以下两句话。
比较:1.小青蛙高兴地说:“妈妈,我明白了,这就是回声吧?”
2.小青蛙高兴得一蹦老高,说:“妈妈,我明白了,这就是回声吧?”再请这两位同学带着表情、动作分别演示这两句话。
至此,学生对第五自然段(重点段)的词与句有了深入的理解。并懂得回声是怎样产生的。词句训练是二年级的重点,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训练,有的段落以读代讲,重点部分逐句理解。在读议中比较了“荡”与“返”;结合观看实验两次填空读句,使之理解:水波、声波,表演读句,不仅理解了“一蹦老高”的词意,而且领悟了为什么要一蹦老高。与此同时,物理学的术语——回声,这一难点也迎刃而解。
学习这篇科学童话,懂得了回声产生的原因,就达到了本课的要求,对回声的理解属于知识的范畴,但从思想教育方面来看,似乎不能认为“回声”形成的原因,既是本课的知识,也是思想教育的内容。我认为:热爱科学与科学世界观的启蒙教育,是从一篇篇类似的课中,从低段到高段逐步渗透,逐渐打好热爱科学的思想基础的,不必强加,也不必任意发挥。
二、设计读、议、情、练,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心理学家认为,情感是建立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之上的。认识深化了,情感才能得以发展。《鱼游到纸上》,这一课教学的重点是: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游到心里的关系;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紧抓课后思考题:①“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指的是什么?说明了什么?②“先游到了我心里”是什么意思?鱼“游到了心里”和“游到了纸上”有什么关系?围绕本组训练重点,从内容中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1.理解词句。“举止特别”一词指动作、神态均与众不同。说说怎样不同?即“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引导理解,画出:他老是一个人呆呆的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反复诵读,体会词意:呆呆地、静静地;体会句意:爱鱼爱到了忘记自己的程度。
2.理解“鱼游到了纸上”,指导读那位青年怎样画画。从“有时……有时……”一句体会他画画很细、很像。从“融为一体”一词再次感知他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进一步说明他已和金鱼融合在一起,完全忘记了自己的存在。边读边思:他是怎样看鱼的,又是怎样画鱼的。
3.联系全文,深入理解:“先游到了我的心里。”默读勾画出“我们开始用笔在纸上交谈……”这两个自然段。提问:“先”,告诉我们“鱼游到心里”和“游到纸上”有什么关系?启发用关联词语说说这种关系。(学生用了“因为……所以”,“之所以……因为……,”“由于……因而……”等关联词)这样,从语言文字的理解到运用,不仅理解了“鱼游到纸上”是“游到心里”的结果,而且突出了聋哑青年勤于观察、刻苦练习,达到忘我的境界,使学生自然地受到了感染和教育。
《鱼游到了纸上》一课是从聋哑青年“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和“我”对位青年的逐步认识为线索,在理解“鱼游到了心里”和“游到纸上”的关系时,每一步都是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加深体会,理解词、句、段的意思的。特别要反复诵读描写那位聋哑青年的神情、举止和周围人的赞叹、议论的句子,要把“怎样看鱼”、“怎样画鱼”、“鱼游到纸上来啦”、“先游到了我心里”等内容读得入情入境、生动感人。读中进一步理清本文主要线索。作者以:玉泉观鱼→观察画鱼→围观赞叹→用笔交谈,(即由不认识→认识→了解→赞扬敬佩)的叙述顺序,写出了聋哑人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学生在读中学习到了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也学习了聋哑青年勤奋、认真的品质。
三、以读为主线,领略祖国的壮丽美景。
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描绘祖国锦绣河山、名胜古迹的课文,这些课文需要创设情境,以读为主线,在读中品味优美的词句,领略祖国的壮丽美景。例如《桂林山水》一课,描写了桂林山水的独特秀丽风光,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美好情操洋溢于字里行间。本文是以总分总的结构将三个部分的内容联系起来的。学生在预习课文中已理解了“甲天下”的意思,进入新课,首先用录像展现在学生眼前。看了这个录像后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人们是怎样赞美桂林山水的?这几个问题提出,学生就从图入手,了解了课文梗概。
课文二、三段是重点。分别用三个分句,具体描写了“水”与“山”的特点。由于这两段结构大同小异,在图文对照进行读议时,采取了以指导读第二段,提示学习方法,自学第三段的教学方法。第二段作者采用了比较的手法,用了三个排比句,具体描写了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这个三句子都是先概括叙述,再具体描写。可提示:用什么和漓江的水比较?指导画面: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接着用引读的方法:师:漓江的水真静啊;生: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师:漓江的水真清啊;生: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师:漓江水真绿啊;生: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在读中了解:波澜壮阔、水平如镜、无瑕、翡翠等词语。此时老师用简笔车在黑板上画出了漓江的水,水面上板书着“静、清、绿”的字样。然后反复诵读,体会三句话的修辞效果。进行句式比较:
①漓江的水很静。漓江的水真静。②漓江的水很清。漓江的水真清啊!③漓江的水很绿。漓江的水真绿啊!
先比较三组句子在表情达意上的区别,继而观察画面,了解桂林水的特点。接着以引读的形式练习背诵,在熟读与背诵中体会出“真”就是“的确”的意思。再练习用“真”说一句话。
第三段集中写了桂林的山,让学生在观察画面后进行比较,找排比句。运用引读法,理解词语、练习背诵,学生在自学中进一步观察画面,教师启发:老人在干什么?巨象在干什么?骆驼在干什么?这些问题可以有层次地训练学生运用知识进行迁移。在上一段用“真”练习说话的基础上再提高一点要求:用“真”练说排比句。
本篇课文写了山青、水秀、人怡三个部分。作者运用了比较的手法,写出了山水的特征,并把桂林的山与水联系起来,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写人怡时,作者着眼于人和景物的关联,写出“云雾迷蒙”、“绿树红花”、“竹筏小舟”等景色,情景交融地表现了“舟行碧波上”,“荡舟漓江”相照应。全文语言文字精炼、优美,同时配以生动的画面,图文对照,使学生进入情境,在观察、朗读、比较、练习中提高了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领略了祖国河山壮丽的美景,由此热爱祖国河山之情油然而生。
综上所述,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的同时,渗透了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这是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