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排污收费制度及其价格体系的改革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张晶杰[1](2020)在《新时代煤电大气污染物控制与碳减排环境经济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基于中国能源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特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能源发展一直以煤炭为主,中国电力发展以煤电为主。几十年来煤炭和煤电承担了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电力需求的重任以及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重任。一方面,以煤为主的能源电力结构带来严重的大气环境污染,其中煤电污染在不同时期呈现出典型的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和以细颗粒物(包括在环境中转化的二次污染物)为特征的复合型污染;另一方面,煤炭具有高碳化石能源的本质属性,在气候变化问题越来越突出的情况下,煤炭和煤电发展如何在保障能源电力安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应对好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是需要认真研究的重大问题。尤其是改革开改以来,党和国家不断完善环保和节能法规、政策,在电力发展领域,不断出台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中的环境经济新政策、新举措,以满足电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2019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已接近到100万亿人民币,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步入中高收入国家之列。如何在新时代,按“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新发展要求,研究新思路、新方法,是能源环境经济领域共同面对的艰巨任务。本论文基于新时代发展对电力行业的要求,针对煤电大气污染物控制和碳减排问题,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并辅助以模型工具,分析适用的经济政策工具,构建新时期环境经济政策的框架,并重点分析碳交易和环保电价政策的机制和成本效益影响,提出结论和政策建议。第一,研究了基本概念和研究综述。燃煤发电行业是我国实施环境经济政策的重点领域,政策内涵和实施效果对国民经济、环境保护和能源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对环境经济政策的背景和内涵进行了介绍和梳理,分析对中国燃煤发电有重要影响的环境经济政策的理论,包括能源经济理论、能源经济环境“3E”平衡理论、能源发展的约束性理论,以及科斯定理、庇古定理;分析了中国煤电发展中的环境经济理论依据,提出了新时代燃煤发电环境经济政策的基本要求。第二,研究了煤电环境经济政策的国际经验。工业化完成国家面对工业化生产相伴而来的环境问题,都积极采取环境经济政策,根据主要污染物类型、影响程度、范围和特点、持续时间等方面因地因城因时施策,表现出了良好的政策弹性和灵活性。国外不同时期的环境经济政策重点和内容也不同。本文分析了环境税(费)、许可证、补贴政策,并对排放权交易制度和税收制度进行了重点进行分析。第三,评析了中国煤电环境经济政策。对我国在能源转型的大趋势下出台的一系列有利于污染物控制的经济政策,包括排污收费、价格政策(电价补贴)、财政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等燃煤电厂相关经济政策,梳理了历史脉络和机理,初步提出了政策优化的思路。第四,提出了新时期煤电环境经济政策框架。分析新时代对能源电力发展的基本要求,煤电在能源电力转型中的定位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新的环境经济政策框架中需要取消、完善、增加的政策工具。第五,分析了碳交易与环保电价这两项重点政策对煤电企业的影响,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分析了燃煤电厂在不同地区、不同容量机组、不同利用小时数等因素下污染物控制成本水平和电力转型背景下影响环保电价敏感性因素,为在新时代继续完善这一重要机制提供了政策导向和可操作的建议。第六,在结论中指出新时代燃煤电厂环境经济政策应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特点;重视燃煤发电在低碳发展中的作用,中国特色的燃煤发电环境经济政策成效显着,高水平清洁化的燃煤发电环境政策需要改革,碳市场是促进中国电力低碳转型的基础性政策。建议一是环境经济政策改革要与电力转型发展新形势和要求相结合,二是完善低碳发展经济政策体系顶层设计,三是形成中国特色的碳市场机制,四是在电力市场化改革中逐步调整环保电价。
陈子涵[2](2020)在《完善我国排污许可证制度的研究》文中认为毋庸置疑,环境资源的可续性保障可以被视为一个国家经济可持续性发展最为倚重的命脉和土壤,因此世界各国在近年来都对环境保护予以了高度的重视,并纷纷采取了多种有效的措施用以维系资源最大化利用和环境污染之间的存续关系。当前,中国经济正逢高速、稳步增长之势,制造业、工业等产值逐步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但同时环境资源的过度消耗和污染水平的急剧恶化已促使国家的生态平衡近乎达至临界边缘。在此情况之下,中国政府果断施策制衡,借鉴发达国家治理措施之所长,引入广受国际高度认可的排污许可证制度,并以此机制为核心枢纽,在我国治污控污和改善生态领域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但由于该制度在我国直至2003年才正式进入真正意义上的实施阶段,相较于其他发达国家而言起步较晚,制度与环境污染治理之间的磨合时间较短,与各地当下污染局势的实际治理需求之间已经出现了不小的差距,因而无法从根源上扭转当前日趋严峻的污染局势和愈加复杂的治理形势。在此基础上,社会各界对改革和完善我国排污许可证制度的呼声愈加强烈,因时势所趋,学界也已然将这一课题引入成为了时下最为热点的讨论之一。本文在系统阐述制度概念和内容的基础上,相对着重地探讨了该制度的理论和实践依据,不仅充分肯定了其在我国环境管理领域的重要作用,还对将其列为该领域管理核心制度的做法表示了高度认可。此外,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制度实践的全方位对比,同时结合对必要的国情参考,在综合研究后认为我国现行的排污许可证制度在立法和执法实践层面仍存在着一些不足,无法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为严格化的管理和精准化的干预提供强有力的法律层面上的支持。除此之外,本文还系统梳理了该制度确立、执行、发展的全过程,进而整理分析出该制度还在法律保障、制度衔接力和适配、监管等多个方面存有缺陷。基于以上研究,本文在充分借鉴国外实践经验之所长的基础上,提出五个方面的改革建议。首先是我国应当侧重以整合“一证式”排污许可证制度和其他环境制度的关系为主要突破口,全方位补强其管理和统一协调能力,便于其更好的发挥综合管理效用。其次是应逐步完善其相应的配套法律和法规建设,保障该制度的管辖和约束效力。再次是应当废止集中统管模式,适时地对污染物实施差异化管理,切实体现出其因地制宜的制度优势。另外是应优化技术支撑体系建设,为制度的全面实施和顺利推行收获民心和市场支持。最后是应当强化制度的证后监管,确保其运行周期的完整和健全。
尚明聪[3](2017)在《排污收费制度对工业污染物排放的影响研究 ——以四川省自贡市大安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十二五”期间,我国的污染物虽然完成了总量减排目标,但是当前的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依然是建立在消耗环境资源的基础上,减排工作任重而道远。为了环境、经济的协调发展,需要积极寻找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减排方案,从而快速实现减排目标的环境经济政策手段。在我国污染物减排和资源环境保护的双重制约下,对排污收费制度的执行效果进行评估是判断制度是否适应当前环境、经济和谐发展的必要手段。为了深入探讨了解排污收费制度对工业污染物排放的影响,本文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实证分析法,基于环境经济学理论研究分析了排污收费制度在自贡市大安区的执行情况,以及大安区2006-2015年期间主要工业污染物排放情况、排污费征收情况、当地企业污染物排放及排污收费缴纳情况,同时对比探析了2006-2015年大安区的年度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COD排放量、工业NH3-N排放量、工业SO2排放量、工业NOx排放量、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的变化趋势,并运用政策评估方法中的趋势线投射点与实际点比较法,分析了排污收费制度和工业污染物排放量的关系,评估了2006-2015年大安区排污收费制度的实施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四川省自贡市大安区2006-2015年期间,排污收费制度在控制工业废水、工业COD、工业SO2、工业NOx排放量上是有效果的,但对减少和控制工业NH3-N、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的效果不明显。通过对四川省自贡市大安区排污收费制度费用—效益分析发现,排污收费制度在现阶段的执行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污染物减排效果不明显的根本原因是排污费收费标准远远低于污染的社会资源成本,排污费征收不足额所导致。最后,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加大宣传力度、调整排污费征收标准、扩大征收范围、简化申报缴纳排污费程序等对策建议。
于希[4](2012)在《我国现行排污收费制度的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排污收费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的环境管理制度,它在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这项制度一方面发挥着经济杠杆的作用,刺激排污者改进经营管理,治理污染,减少排放量;另一方面,还能够筹集环保资金用于污染治理或配备环保设施,控制环境恶化,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本文以环境经济学理论为基础,运用比较分析、系统分析、实证分析等研究方法,借鉴国外排污收费制度的实行经验,研究我国现行排污收费制度的实施情况,目的在于找出这项制度的不足,进而提出完善我国排污收费制度的新思路和建议。首先从排污收费制度的起源说起,分析了环境资源价值理论、外部不经济性理论和污染损害补偿理论等环境经济学理论,探究了国外排污收费制度的执行情况;其次,回顾我国排污收费制度的形成历程,解读我国排污收费制度的法律依据、收费程序及收费标准情况,分析2003年一2007年排污收费、主要污染物排量及环保污染治理投资金额的发展趋势,得出排污收费制度在我国环境管理中发挥了作用,但在某些方面还存在弊端;再者,具体剖析我国现行的排污收费制度存在的问题,比如立法理念、收费标准等问题已经不适应当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最后,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修订环境法律法规及相关配套措施、调整排污收费标准、加强环境稽查力度、建立问责制度、公示制度、联动制约等多种制度,做好教育宣传工作的完善对策,并提出了逐步实行费税结合制度的建议。
宋晓红[5](2011)在《论我国排污收费制度的改革》文中认为排污收费制度是环境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制度对于控制污染、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市场日趋完善,这项制度在立法上已经落后,在实施过程中暴露出众多的不足之处。为此,有些学者提出排污收费制度已经不适合我国当前市场经济的需求,应当全面的改为排污税收制度。根据我国的现实情况,目前排污收费制度在我国继续实施还是很有必要的,因为我国实行排污税的时机还尚未成熟,况且排污税收体系的建立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问,注定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改革排污收费制度并继续保证该制度在我国实施的同时,对个别收费项目进行排污收税的试验,是适应我国国情并且不乏前瞻性的正确做法。本文主体部分由四章组成。第一章:排污收费的理论阐释。本章尝试从三个方面入手来研究排污收费制度存在的理论与现实意义。首先是对国外主要发达国家排污收费制度考量,其次是对排污收费制度的基础理论分析,主要分析了环境资源价值理论、外部不经济性和污染损害的补偿理论。最后是对排污收费制度的功能探讨。第二章:排污收费制度的实证分析。通过对排污收费制度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存征收标准仍然偏低与征收阻力大、征收项目不全、征收程序复杂、征收成本高、收费标准不灵活以及不考虑地区经济发展等问题。并进一步分析存在原因。第三章:排污收费制度的改革目标和路径。针对前面所发现问题,本章针对我国排污收费制度现状,提出了完善我国排污收费制度的改革方向。一是明确改革目标。即改善环境质量与促进经济建设是排污收费制度改革的根本目的、促进税制化改革、提高政府效率;二是确定改革的方向,主要为完善排污收费建设、完善税费并存措施以及推进开征独立性环境税改革;三是对我国排污收费制度改革路径做出具体设计。第四章:我国改革中需要重视的几个问题。主要有:正确处理与其他环境经济手段之间的关系、加强部门通力合作、注入强有力的技术支撑能力以及对排污收费改革后的资金使用进行合理管理。
李杰,杨文选[6](2009)在《我国排污收费制度的缺陷及对策探析》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现行的排污收费制度无论在立法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排污费标准偏低,排污费征收范围不全面,排污费不能足额征收且使用不规范等,因而未能遏制环境恶化的程度。因此,我们必须要不断完善排污收费制度,将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协调统一起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要注重污染治理。
张星星[7](2009)在《我国城镇污水处理企业经营管理政策研究 ——以河南亚行贷款项目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城市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和工业化步伐不断加快,城镇污水处理事业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近年来,国家政策及环保规划均对城镇污水处理厂数量和污水处理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保证污水处理厂的持续运行正常,完成减排目标成为建成之后的首要目标。那么如何才能更加有效地运营管理好城镇污水处理企业也成为迫切需要我们研究的问题。污水处理是公用事业一种,本文首先总结了前人对公用事业、特许经营以及排污收费的研究成果。详细地阐述了公用事业进行特许经营的经验、问题以及相关风险的防范措施。并对国家污水处理政策背景和现状进行了说明。在这些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以及相关背景的促进下,本文对河南省海河流域水污染治理利用亚行贷款项目进行了背景介绍以及现状的分析,得出项目存在的问题包括政府和污水处理厂自身两方面。从而进一步研究了促进城镇污水处理事业运营管理的政策和各种措施,可推及全国城镇污水处理企业共同借鉴,得到如下结论:(1)当地政府部门应该积极地开展污水处理厂的转制工作,使得污水处理厂市场化。解决政企不分,没有明确区分责、权、利三者之间关系的问题。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公平的竞争机制,完善价格机制,饺喙芑?真正做好政府监督者的角色。(2)污水处理厂在政府部门的监管下必须设计完善的企业组织、定期进行员工培训、制定合适的工资水平、建立中长期的商业计划、积极进行公众参与工作,最重要的在政府建立好排污收费的标准之后,要组织专门的一组人进行排污费的征收工作,并且采取收支一条线的方式将征收到得污水处理费用在污水处理厂的支出上。
谭凯明[8](2008)在《排污收费制度在广州市越秀区环境管理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排污收费制度是我国环境管理的一项基本制度,是促进污染防治的一项重要经济政策。排污收费制度实施以来,在促进企事业单位进行污染治理、节约和综合利用资源、控制环境恶化,提高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能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以环境经济学理论为基础,研究排污收费制度在广州市越秀区环境管理中的应用情况,目的在于找出这一管理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完善越秀区排污收费制度的新思路和建议,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依据。首先介绍了我国的排污收费制度和排污收费制度在越秀区的实施与应用,然后对2001-2007年期间越秀区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情况和排污费征收情况进行分析,通过对3家企业实际情况的调查说明排污收费制度对企业决策行为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使用政策评估方法中的倾向线投射点与实际点比较法对2001-2007年越秀区排污收费制度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对比分析了2001-2007年越秀区的排污费、废气排放总量、二氧化硫排放量、烟尘排放量、动植物油排放量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的变化趋势,探讨了新排污收费条例对污染物减排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2001-2007年期间,排污收费条例在控制以餐饮业企业的废气排放总量、二氧化硫排放量、烟尘排放量、COD排放量和动植物油排放量是有效的,成绩是显着的。但是,由于目前排污费受到政府部门定额任务的影响,市场机制的影响较小,随着时间的推移,污染物排放量基本呈现稳定的局面,这就对节能减排工作造成了挑战,因此有必要对现行的排污收费制度进行进一步的修订和完善,本文结合越秀区的实际对此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张岩[9](2008)在《我国排污税收制度实施的可行性分析》文中认为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全球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的出现,发达国家为了保护环境积极探索,其中征收环境税就是运用最广泛并认为是最有效的一种经济手段。我国对环境污染所采取的手段是间接的经济干预,即排污收费制度。自70年代开始实施以来,排污收费制度与收费标准也越来越暴露出其在立法及制度本身存在的不足。采用更严格、更规范的形式即排污税,己迫在眉睫。本文在保护环境、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通过介绍及分析发达国家环境税制的立法实践,结合我国的国情及当前排污收费制度存在的问题,对在我国实施排污税收制度的可行性进行研究,并设计了排污税收法律制度的基本框架及构建方式,为今后我国建立并完善排污税收法律制度提出合理化建议。
顾航平[10](2007)在《环境容量资源有偿使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容量资源的稀缺性日益突出,然而环境容量资源的无偿使用使其处于一种低效率的配置状态。在这样一种现实背景下,本文运用环境经济学和产权经济学的相关理论,结合案例分析的方法,探讨了环境容量资源及其有偿使用等问题。本文的主要结论和创新如下:第一,构建了环境容量资源的概念体系,对环境容量资源的特征作了补充分析。在概念体系方面,界定了环境容量资源的总量和可供利用的环境容量资源这两个概念,并把可供利用的环境容量资源进一步分为生产性排放所需的环境容量资源和生活性排放所需的环境容量资源两部分。在特征方面,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就自然特性而言,环境容量资源是一种可更新资源;就经济特性而言,环境容量资源是一种共有资源,对它的消费具有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第二,分析了无偿使用的缺陷和有偿使用的利弊,指出从无偿到有偿是环境容量资源使用的必然趋势。企业是有偿使用的受损者,在区域性的有偿使用中企业很难向消费者转嫁有偿使用费,因此相比于全国性的有偿使用,企业更加反对区域性的有偿使用;普通居民由于存在搭便车的心理,也缺少推动有偿使用的热情。因此,环境容量资源的有偿使用有赖于民间环保团体和政府的推动。第三,分析了嘉兴市秀洲区的排污权交易困境,指出零交易的根源在于政府定价低于二级市场的出清价格,政府定价使排污权交易制度失效并使其呈现出排污收费制度的特征,所定价格就相当于排污费的税率。给出了政策建议:在现有企业都已获得初始排污权的情况下,政府应该放弃固定价格出售的方法,减少对排污权市场的干预。本文的研究有望为我国逐步推进环境容量资源的有偿使用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和政策建议。
二、我国排污收费制度及其价格体系的改革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排污收费制度及其价格体系的改革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煤电大气污染物控制与碳减排环境经济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意义 |
1.2 环境经济政策研究综述及评价 |
1.2.1 概念界定 |
1.2.2 环境经济政策的本质及研究对象 |
1.2.3 电力相关重要环境经济政策研究进展 |
1.2.4 对文献综述的评价 |
1.3 论文框架与内容 |
1.3.1 总体思路及内容框架 |
1.3.2 各章主要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能源-经济-环境政策理论分析 |
2.1 能源经济环境平衡理论 |
2.1.1 能源经济理论 |
2.1.2 “3E”平衡理论 |
2.1.3 约束性理论 |
2.2 环境经济政策理论 |
2.2.1 对庇古税基本内涵的理解 |
2.2.2 对科斯定理基本内涵的理解 |
2.3 中国煤电发展环境经济政策理论依据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环境经济政策在国际上的应用 |
3.1 美国 |
3.1.1 清洁空气市场计划 |
3.1.2 碳排放权交易 |
3.2 欧洲 |
3.2.1 大气污染物管理 |
3.2.2 碳减排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国煤电环境经济政策的评析 |
4.1 政策框架的形成及特点 |
4.2 几项重点环境经济政策实践分析 |
4.2.1 排污费与环境税 |
4.2.2 环保电价 |
4.2.3 排污权交易 |
4.2.4 排污权有偿使用 |
4.2.5 排污许可 |
4.3 碳减排政策分析 |
4.3.1 电价调节政策 |
4.3.2 碳排放权交易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新时代煤电环境经济政策框架构建 |
5.1 新时代背景下的电力环境经济政策趋势 |
5.1.1 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及政府的作用 |
5.1.2 “3E”平衡点向低碳侧移动 |
5.2 新时代对能源电力转型的基本要求和难点 |
5.2.1 新能源体系对电力转型的要求 |
5.3 |
5.3.2 煤电环境经济政策框架存在的问题 |
5.3.3 新时代环境政策的框架构建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新时代煤电重要环境经济政策分析评估 |
6.1 碳交易对煤电发展的影响分析 |
6.1.1 碳交易对不同的发电主体影响机制分析 |
6.1.2 碳交易对不同发电方式的效益影响分析 |
6.2 燃煤发电企业环保电价成本效益分析 |
6.2.1 燃煤发电大气污染物控制技术发展分析 |
6.2.2 不分地区脱硫、脱硝、除尘成本结构分析 |
6.2.3 各区域平均成本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
7.1 主要结论 |
7.1.1 煤电将继续为能源电力在中短期的低碳转型发挥支撑作用 |
7.1.2 中国特色的环境经济政策在燃煤发电领域成效显着 |
7.1.3 要针对新时代特点完善燃煤发电环境经济政策 |
7.1.4 燃煤发电环境经济政策需要改革以适应环保技术进步和环保管理改革要求 |
7.1.5 碳市场是促进中国电力低碳转型的基础性政策 |
7.2 主要政策建议 |
7.2.1 积极推进环境经济政策改革 |
7.2.2 完善低碳发展经济政策体系顶层设计 |
7.2.3 构建中国特色的碳市场机制 |
7.2.4 在电力市场化改革中逐步调整环保电价 |
7.3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着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完善我国排污许可证制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 |
第二章 排污许可证制度的基本理论 |
2.1 排污许可的概念 |
2.2 排污许可的性质 |
2.3 排污许可证制度概念 |
2.4 排污许可证制度的理论基础 |
2.4.1 排污许可证制度的法学理论基础 |
2.4.2 排污许可证制度的经济学理论基础 |
2.5 排污许可证制度与其他相关环境管理制度的关系 |
第三章 我国排污许可证制度探索和问题 |
3.1 排污许可证制度在国家的探索 |
3.2 排污许可证制度在地方的探索 |
3.2.1 排污许可证制度在上海市实施情况 |
3.2.2 排污许可证制度在浙江省实施情况 |
3.2.3 排污许可证制度国内实践总结 |
3.3 我国现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存在的问题 |
3.3.1 与其他环境保护制度之间衔接不利 |
3.3.2 相关配套法律内容不完善 |
3.3.3 当前排污许可证制度内容灵活性不足 |
3.3.4 缺少环境技术体系的支持 |
3.3.5 证后监管不到位 |
3.3.6 公众参与缺少法律保障机制 |
第四章 国外典型国家的排污许可证制度 |
4.1 排污许可证制度在国外的实践 |
4.1.1 美国排污许可证制度 |
4.1.2 英国排污许可证制度 |
4.1.3 日本排污申报审查制度 |
4.2 国外排污许可证制度启示 |
第五章 完善我国排污许可证制度的理论设想 |
5.1 “一证式”排污许可证制度与其他环境管理制度整合 |
5.2 健全相应法律法规 |
5.3 对污染物进行差异化管理并加强技术支持 |
5.3.1 管理外部条件引起的差异化 |
5.3.2 管理内部条件引起的差异化 |
5.4 加强排污许可证的证后监管 |
5.4.1 拓宽政府监管覆盖面 |
5.4.2 加强企业自我监管 |
5.4.3 加深公众对排污全过程的监督程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排污收费制度对工业污染物排放的影响研究 ——以四川省自贡市大安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排污收费制度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第2章 我国排污收费制度理论基础 |
2.1 排污收费理论基础及定义 |
2.2 排污收费的性质和作用 |
2.3 我国排污收费制度的发展历史与主要内容 |
第3章 四川省自贡市大安区排污收费制度实施效果评估 |
3.1 四川省自贡市大安区工业污染物排放现状 |
3.2 排污收费制度对工业污染源排放影响分析 |
3.3 排污收费制度的费用-效益分析 |
第4章 排污收费制度在自贡市大安区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
4.1 相关环保法律依据与当前实际不相适应 |
4.2 处罚力度不强,缺乏震慑力 |
4.3 排污收费标准偏低,收费范围窄 |
4.4 排污收费程序不够规范 |
4.5 环境监察力量不足,对排污收费制度认识不深刻 |
第5章 完善排污收费制度的对策及措施 |
5.1 根据不同地区制定不同的排污收费政策 |
5.2 加大排污费征收执法权威性 |
5.3 调整排污费征收标准,扩大征收范围 |
5.4 简化缴纳排污费的程序,提高环保部门办事效率 |
5.5 增强环境监察队伍力量,落实教育宣传工作 |
5.6 设立环境税,实行税费结合的收费政策 |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我国现行排污收费制度的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对排污收费制度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排污收费制度的概述 |
2.1 排污费与排污收费制度 |
2.2 排污收费制度的起源 |
2.3 排污收费制度的理论基础 |
2.3.1 环境资源价值理论 |
2.3.2 外部不经济性理论 |
2.3.3 污染损害的补偿理论 |
2.4 国外的排污费制度 |
2.4.1 德国 |
2.4.2 荷兰 |
2.4.3 日本 |
2.4.4 法国 |
2.4.5 英国 |
2.4.6 韩国 |
2.4.7 波兰 |
2.4.8 美国 |
第三章 我国排污收费制度实施的状况 |
3.1 我国排污收费制度的发展历程 |
3.1.1 提出试行阶段(1978年—1981年) |
3.1.2 建立实施阶段(1982年—1987年) |
3.1.3 发展完善阶段(1988年—1993年) |
3.1.4 全面施行阶段(1994年—2003年) |
3.1.5 开拓创新阶段(2003年—至今) |
3.2 我国排污收费制度法规解读 |
3.2.1 相关的环保法律 |
3.2.2 相关的环保行政法规 |
3.2.3 相关的环保部门规章 |
3.2.4 相关的环保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
3.3 我国排污收费征收程序与征收标准 |
3.3.1 排污费征收程序 |
3.3.2 排污费征收标准 |
3.4 我国排污收费制度的执行情况 |
3.5 对排污收费性质的不同观点 |
第四章 我国排污收费制度的问题剖析 |
4.1 相关环保法律依据不适应当前实际 |
4.1.1 《环境保护法》立法理念滞后 |
4.1.2 配套的运行机制不能调动起排污者的治理污染积极性 |
4.1.3 处罚力度不强,缺乏震慑力 |
4.2 排污收费标准偏低,范围窄 |
4.3 排污收费程序的规范性不够 |
4.3.1 排污申报审核规范性不够 |
4.3.2 排污费的核定计算规范性不够 |
4.3.3 排污费的征收缴纳规范性不够 |
4.3.4 排污费使用规范性不够 |
4.4 排污收费制度的认识不够 |
第五章 完善排污收费制度的对策与措施 |
5.1 制订适合当前国情的环保法律法规及配套政策 |
5.1.1 修订《环境保护法》 |
5.1.2 充分发挥诱导机制 |
5.1.3 加大排污费征收执法权威性 |
5.2 调整排污收费标准,扩大征收范围 |
5.3 加强排污费稽查力度 |
5.4 做好教育宣传工作 |
5.5 设立环境税,实行税费结合的收费政策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论我国排污收费制度的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前言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现状评述 |
三、研究方法、主要内容与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排污收费的理论阐释 |
一、国外主要发达国家排污收费制度考量 |
(一) 国外发达国家排污收费制度的形成历程 |
(二) 国外部分国家排污收费情况 |
(三) 国外排污收费制度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
二、排污收费制度的理论基础 |
(一) 环境资源价值理论 |
(二) 外部不经济性 |
(三) 污染损害的补偿理论 |
三、排污收费制度的功能 |
(一) 经济性 |
(二) 保护性 |
第二章 排污收费制度的实证分析 |
一、中国排污收费制度缺陷现状分析 |
(一) 征收标准仍然偏低,征收阻力大 |
(二) 征收项目不全 |
(三) 征收程序复杂,征收成本高 |
(四) 收费标准不灵活,不考虑地区经济发展 |
二、中国排污收费制度缺陷的原因分析 |
(一) 法律法规缺乏规范 |
(二) 征收方面的问题 |
(三) 管理使用存在的问题 |
(四) 各种利益的博弈 |
(五) 研究认识不够深入 |
第三章 排污收费制度改革的目标和路径 |
一、改革的目标 |
(一) 改善环境质量与促进经济建设是排污收费制度改革的根本目的 |
(二) 促进税制化改革 |
(三) 提高政府效率 |
二、改革的模式 |
(一) 完善排污收费建设 |
(二) 完善税费并存措施 |
(三) 推进开征独立性环境税改革 |
三、我国排污收费制度改革路径设计 |
(一) 从立法上规范排污收费的科学标准 |
(二) 设计规范的排污收费的程序模式 |
(三) 建立科学排污核算与效能评查体系 |
(四) 排污费用使用的合理化 |
(五) 健全与排污收费相协调的配套机制 |
(六) 完善排污收费的救济制度 |
四、改革中需要重视的几个问题 |
(一) 需要正确处理与其他环境经济手段之间的关系 |
(二) 排污收费改革需要部门通力合作 |
(三) 排污收费改革需要强有力的技术支撑能力 |
(四) 重视排污收费改革后的资金使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6)我国排污收费制度的缺陷及对策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现行排污收费制度存在的缺陷 |
(一) 排污费征收标准偏低 |
(二) 排污费的开征范围不全面 |
(三) 排污费不能足额征收 |
(四) 排污处罚力度不足, 超标加倍收费制而不止 |
(五) 排污费使用不规范 |
二、改革我国排污收费制度的对策建议 |
(一) 科学制定排污收费标准 |
(二) 扩大排污费的征收范围 |
(三) 实行排放污染物总量申请收费制度, 即实现由“事后收费”向“事前交费”转变 |
(四) 加强排污收费队伍建设, 加大排污收费稽查力度 |
(五) 确立“排污收费, 超标处罚”原则, 强化排污处罚力度 |
(六) 推进排污收费制度向税制的转变 |
(7)我国城镇污水处理企业经营管理政策研究 ——以河南亚行贷款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城镇污水处理经营管理政策研究的理论分析 |
2.1 公用事业 |
2.1.1 公用事业的概念及特质 |
2.1.2 公用事业市场化的风险 |
2.2 公用事业特许经营 |
2.2.1 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的概念 |
2.2.2 国外利用特许权经营运营污水处理厂等市政公用行业的经验 |
2.2.3 公用事业特许经营存在的问题 |
2.2.4 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的公共风险的防范 |
2.3 排污收费 |
2.3.1 排污收费的概念 |
2.3.2 污水排污费征收的标准 |
2.3.3 排污收费制度在中国 |
第三章 国家污水处理政策背景及污水处理厂现状 |
3.1 国家污水处理的政策背景 |
3.1.1 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对污水处理的要求 |
3.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的规定 |
3.2 全国城市污水处理厂的现状 |
3.2.1 污水处理厂的数量及运行效率 |
3.2.2 水污染治理的资金配置 |
3.2.3 我国现行污水处理厂存在的问题 |
第四章 河南省海河流域水污染治理案例研究 |
4.1 案例概述 |
4.1.1 项目名称 |
4.1.2 项目执行机构 |
4.1.3 子项目名称及承办单位 |
4.2 项目区域背景条件 |
4.2.1 自然环境 |
4.2.2 社会经济状况 |
4.3 项目背景 |
4.3.1 水环境污染治理形势严峻 |
4.3.2 河南省“十一五”规划对污水处理的要求 |
4.4 项目技术指标及规模 |
4.5 项目区污水处理厂经营管理现状 |
4.5.1 污水处理厂的所有制 |
4.5.2 污水处理厂的管理团队 |
4.5.3 人力资源 |
4.5.4 商业计划 |
4.5.5 公众参与 |
4.5.6 污水费征收 |
4.6 项目区污水处理厂经营管理问题 |
第五章 加强城镇污水处理经营管理的建议 |
5.1 污水处理厂的转制建议 |
5.1.1 投资来源 |
5.1.2 污水处理的市场化 |
5.1.3 污水处理市场化的建议 |
5.2 实施特许经营的政策建议 |
5.2.1 特许经营模式 |
5.2.2 加强政府规划的法制性与科学性 |
5.2.3 改造审批流程 |
5.2.4 建立争端解决机制 |
5.2.5 防范恶意退出 |
5.2.6 支持项目融资 |
5.3 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的建议 |
5.3.1 企业组织设计 |
5.3.2 人员培训 |
5.3.3 员工薪水 |
5.3.4 商业计划 |
5.3.5 公众参与 |
5.4 完善污水处理费的建议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简介 |
北京化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8)排污收费制度在广州市越秀区环境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及其意义 |
1.2 环境管理的手段及应用 |
1.3 研究目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 本文的创新点 |
2 排污收费制度在我国的发展概况 |
2.1 排污收费制度的定义 |
2.2 我国的排污收费制度 |
2.3 我国的排污收费标准及制定方法 |
3 越秀区排污收费制度的实施状况 |
3.1 越秀区的概况 |
3.2 越秀区排污收费的主要做法 |
3.3 越秀区排污费征收及使用情况 |
3.4 越秀区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情况 |
4 越秀区排污收费制度实施效果评估 |
4.1 排污收费收费制度应用情况综述 |
4.2 排污收费制度评估方法的选择 |
4.3 评估与分析 |
4.4 评估结果 |
5、排污收费制度对越秀区企业决策行为的影响 |
5.1 亚鹏粥粉面店 |
5.2 石记饮食店 |
5.3 蓝色天空 |
5.4 越秀区排污收费存在的问题 |
6 对策和建议 |
6.1 进一步完善排污收费制度 |
6.2 以排污收费制度为重点完善越秀区的环境管理工作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论文获奖清单 |
致谢 |
(9)我国排污税收制度实施的可行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我国现行排污收费制度概述 |
2.1 我国排污收费制度的建立和实施 |
2.1.1 我国排污收费制度的建立 |
2.1.2 我国排污收费制度的实施 |
2.2 我国排污收费制度的法律体系 |
2.3 排污收费类型及作用 |
2.3.1 排污收费的类型 |
2.3.2 排污收费的作用 |
2.4 我国排污收费制度的实施现状 |
2.4.1 我国排污收费制度标准体系的特点 |
2.4.2 我国现行排污收费制度不足之处 |
2.4.2.1 立法上的不足之处 |
2.4.2.2 制度本身的不足之处 |
第三章 建立排污税收法律制度的理论基础 |
3.1 环境资源的价值理论 |
3.2 外部性理论 |
3.3 污染者负担原则 |
3.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3.5 排污税的理论模型 |
第四章 我国排污税收法律制度体系的基本构想 |
4.1 由“排污税”替代“排污费”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
4.2 发达国家排污费(税)发展概况及对我国的启示 |
4.2.1 发达国家排污费(税)发展概况 |
4.2.2 发达国家排污费(税)制实施的效果 |
4.2.3 发达国家排污费(税)制对我国的启示 |
4.3 我国排污税制体系的基本框架 |
4.3.1 立法原则 |
4.3.2 税种的设计 |
4.3.3 纳税人的设计 |
4.3.4 税基的设计 |
4.3.5 税率的设计 |
4.3.6 税收的征管 |
4.3.7 排污税收收入的使用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致谢 |
(10)环境容量资源有偿使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框架 |
2 环境容量资源和环境容量资源有偿使用问题研究综述 |
2.1 关于环境容量的研究 |
2.2 关于环境容量资源有偿使用的研究 |
2.2.1 关于庇古税的研究 |
2.2.2 关于排污权交易的研究 |
2.3 有待研究和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
3 环境容量资源的界定及其特征 |
3.1 环境容量资源的定义 |
3.2 环境容量资源的特征 |
3.2.1 非积储性的可更新资源 |
3.2.2 效用特征 |
3.2.3 稀缺性 |
3.2.4 共有资源 |
4 环境容量资源的产权分析 |
4.1 环境容量资源产权的自然性模糊 |
4.2 环境容量资源产权的双层界定 |
4.2.1 第一层次的界定 |
4.2.2 第二层次的界定 |
4.3 我国环境容量资源产权的界定情况 |
4.3.1 第一层次的界定—总量控制 |
4.3.2 第二层次的界定 |
4.3.3 存在的问题 |
5 环境容量资源的有偿使用 |
5.1 环境容量资源有偿使用的主体和方式 |
5.2 环境容量资源无偿使用的缺陷 |
5.2.1 无总量控制计划—“公地悲剧”效应 |
5.2.2 存在总量控制计划时无偿使用的缺陷 |
5.2.3 结论:无偿使用不利于兼顾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 |
5.3 环境容量资源有偿使用的利弊分析 |
5.3.1 环境容量资源有偿使用之“利” |
5.3.2 环境容量资源有偿使用之“弊” |
5.4 无偿使用和有偿使用的比较分析 |
5.5 环境容量资源有偿使用的推动力分析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
5.5.1 有偿使用的推动力分析 |
5.5.2 对我国的启示 |
5.6 如何做好有偿使用 |
6 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的排污权交易案例分析 |
6.1 案例情况介绍 |
6.1.1 排污权交易的背景 |
6.1.2 排污权交易的做法:有偿出让,有偿交易 |
6.1.3 截至目前的进展 |
6.2 排污权交易的原理 |
6.3 对第五部分的一些分析结论进行佐证 |
6.4 对零交易的分析 |
6.4.1 已有的分析 |
6.4.2 本文的分析:零交易源于政府定价低于二级市场的出清价格 |
6.5 政策建议 |
7 总结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我国排污收费制度及其价格体系的改革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煤电大气污染物控制与碳减排环境经济政策研究[D]. 张晶杰.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2]完善我国排污许可证制度的研究[D]. 陈子涵.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3]排污收费制度对工业污染物排放的影响研究 ——以四川省自贡市大安区为例[D]. 尚明聪. 新疆农业大学, 2017(06)
- [4]我国现行排污收费制度的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D]. 于希. 西北大学, 2012(05)
- [5]论我国排污收费制度的改革[D]. 宋晓红. 南京师范大学, 2011(05)
- [6]我国排污收费制度的缺陷及对策探析[J]. 李杰,杨文选. 中国物价, 2009(10)
- [7]我国城镇污水处理企业经营管理政策研究 ——以河南亚行贷款项目为例[D]. 张星星. 北京化工大学, 2009(07)
- [8]排污收费制度在广州市越秀区环境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 谭凯明. 暨南大学, 2008(03)
- [9]我国排污税收制度实施的可行性分析[D]. 张岩. 吉林大学, 2008(10)
- [10]环境容量资源有偿使用研究[D]. 顾航平. 浙江大学, 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