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教材环境伦理教育内容分析--以“人文版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为例_地理论文

中学地理教材环境伦理教育内容分析--以“人文版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为例_地理论文

中学地理教科书中的环境伦理教育内容分析——以人教版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地理论文,为例论文,书中论文,以人论文,教科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环境伦理教育作为环境教育的核心和重要组成部分,已逐渐引起各界人士的关注。地理学科是基础教育阶段渗透环境教育的优势学科,但当前主要停留在环境科学知识的层面,忽视环境伦理层面的价值挖掘,即环境伦理教育仍处于薄弱环节。地理学科所具备的综合性、地域性特点,以及对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使其蕴涵着丰富的环境伦理教育因素。地理教科书作为地理学科教学最主要的文本,是挖掘中学地理课程中环境伦理教育因素的一个重要文本,必须加以充分利用。本文选取了应用范围较广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初、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作为分析的对象,系统地梳理了各章节中与环境伦理教育相关的内容,并分析了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以为中学地理教师在本学科教学中渗透环境伦理教育提供依据和参照,并为地理教科书的编写与修改提供参考性建议。

一、初中地理教科书中的环境伦理教育内容

1.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上册是初中地理学习的开始,主要涉及“地球与地图”与“世界地理总论”的内容。本册教科书在开篇“绪论”中提纲挈领地指出了整个初中阶段地理学习的目的和任务,其中提到的“尊重自然规律,做大自然的好朋友”“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及“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即是初中地理渗透环境伦理教育要达成的目标。本册教科书中涉及的环境伦理教育内容主要集中在第三章《天气和气候》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中。其中,《天气和气候》一章中通过“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和“全球气候变暖的人为原因及其影响”等内容的学习,能够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应与环境相协调;为保护大气环境,人类有必要限制自身的某些行为。《居民与聚落》一章中通过“人口问题”和“聚落与环境”等内容的学习,能够使学生认识到:人口增长应与资源、环境、社会发展相协调;人类应尊重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共处。

2.七年级下册

七年级下册是关于“世界区域地理”的内容,各章节中均不同程度地涉及了环境伦理教育的内容。其中,“6.2 人文环境”“7.3 印度”与“8.3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中通过人口相关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人口伦理观。“7.1 日本”“8.1 中东”与“9.1 美国”等章节中,通过“污染严重产业的转移”“中东战争、冲突不断的原因”及“资源消耗大国,废弃物排放大国”等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国际公正观的形成。“7.2 东南亚”和“9.2 巴西”等章节中,通过“城市分布在河流沿岸的弊端”“热带雨林的危机”及“城市化问题”等内容的学习,能够使学生认识到:经济发展应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3.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上册是关于“中国地理总论”的内容,各章节中均不同程度地涉及了环境伦理教育的内容。其中,“1.2 众多的人口”一节中通过对“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的学习,能使学生认识到:人口增长应与社会经济发展、资源条件相适应。“2.1 地形和地势”“2.2 气候多样,季风显著”“2.3 河流和湖泊”和“4.2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等章节中,通过对“地形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气候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黄河忧患、长江洪灾频发”及“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等内容的学习,能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应尊重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共处。《中国的自然资源》一章中,通过对“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等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科学资源伦理观的形成。“4.2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一节中,通过对“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的学习,能使学生认识到: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应提倡发展“生态农业”。

4.八年级下册

八年级下册是关于“中国区域地理”的内容,各章节中也都不同程度地涉及了环境伦理教育的内容。其中,“5.2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8.1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与“8.2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等章节中,通过对“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严重水土流失,脆弱的生态环境”和“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保护”等内容的学习,能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应尊重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共处,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6.1 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6.2 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7.1 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与“7.2 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等章节中,通过对“名胜古迹的有效保护”“香港城市建设中保留大片绿地”“城镇化带来的环境问题”及“旅游业对生态环境的压力”等内容的学习,能使学生认识到:经济发展应与环境保护相协调。“6.4 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7.2 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中,通过对“水资源、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开发利用”及“丰富的旅游资源”等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科学资源伦理观的形成。《走向世界的中国》一章中通过“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在世界中求发展”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国内公正观和全球环境意识的形成。

二、高中地理教科书中的环境伦理教育内容

1.“必修1”

“必修1”是关于“自然地理”的内容,与“必修2”和“必修3”相比,本册教科书可渗透环境伦理教育的内容较少。其中,“1.1 宇宙中的地球”一节通过对“存在生命的行星”的学习,能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必须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3.3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一节通过对“水资源及其分布”“水资源与人类社会”和“合理利用水资源”的学习,能使学生认识到:水资源是有限的,应节约使用。“5.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5.2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中,通过对“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及“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与农业生产的地域差异”的学习,能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应尊重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共处;发展农业生产应因地制宜。

2.“必修2”

“必修2”是关于“人文地理”的内容,各章节均可不同程度地渗透环境伦理教育的内容。其中,《人口的变化》一章中通过对“人口数量变化”和“人口的合理容量”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科学人口伦理观的形成。“2.3 城市化”一节通过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的学习,能使学生认识到:经济发展应与环境保护相协调。“4.3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6.2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等章节通过对“传统工业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等内容的学习,以及有关“家乡的农业园区会是什么样”“北京的自行车是多了还是少了”的问题研究,能使学生认识到:为了保护环境,工业生产领域有必要推行清洁生产;农业生产领域要推广生态农业;生活消费领域要选择绿色消费方式。“6.1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一节中,通过对“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直面环境问题”和“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过度干预是造成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有必要对人类的行为加以规范;应明确可持续发展的伦理内涵及意义。

3.“必修3”

“必修3”是关于“区域地理”的内容,本册教科书是围绕“区域可持续发展”来展开的,因此,可渗透环境伦理教育的内容也较多。其中,“2.1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和“2.2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3.1 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3.2 河流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4.1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和“4.2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中,通过对“荒漠化的人为因素、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雨林的前途——开发还是保护”“能源的综合利用、环境的保护与治理”“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流域的综合开发”“农业发展方向”与“工业化、城市化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等内容的学习,能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对环境的过度干预是造成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应适当限制人类的某些行为;经济发展应与环境保护相协调。“2.2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和“5.1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5.2 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等章节中,通过对“亚马孙开发计划及其影响”“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及“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等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国际公正观、国内公正观的形成。“1.1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节中,通过对“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与“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的学习,能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应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

三、中学地理教科书中环境伦理教育内容的特点

通过对人教版初、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相关环境伦理教育内容的梳理,可以看出:整套中学地理教科书中蕴涵着丰富的环境伦理教育内容,能够为环境伦理教育的有效渗透提供内容载体上的保障。具体来说,其构成与呈现上表现为如下特点:

第一,从内容构成上来看,各部分内容所占比重有很大差异。由于中学地理课程是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及发展等问题为重点来进行课程设计的。所以,人口伦理、资源伦理、环境伦理及可持续发展伦理的内容在整套教科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而生产伦理、消费伦理与科技伦理等内容就显得逊色很多。

第二,从各册教科书来看,每册教科书渗透环境伦理教育内容的力度有一定差异,这与各册教科书的内容有很大关联。例如,初中地理教科书中,七年级上册渗透环境伦理教育的力度就比七年级下册、八年级上册及八年级下册小;高中地理教科书中,“必修1”渗透力度就比“必修2”和“必修3”小。

第三,部分环境伦理教育内容存在缺失或力度不够。例如,人口伦理中的“人口问题产生的伦理原因”和全球伦理中的“国际组织共同解决环境问题”等内容处于缺失状态。某些环境伦理教育内容在力度上还处于浅层面。例如,“必修2”中“3.1 农业的区位选择”“3.2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和“3.3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因地制宜的环境伦理思想就处于内隐层面,至于粮食安全、超载放牧等问题,均未在这些章节中出现。

第四,环境伦理思想贯彻不彻底。例如,在资源伦理观上,偏重于资源的积极开发利用,隐含“人定胜天”及“征服自然”的意识形态;有些国家与地区(如澳大利亚)的介绍,以“资源丰富”的论调呈现,没有考虑到当前资源危机的现状,此种偏差亟待调整与改进。

中学地理教科书中所呈现的丰富的环境伦理教育素材为地理学科渗透环境伦理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支撑与保障。中学地理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素材,深入挖掘教科书中的环境伦理教育因素,使地理学科能充分发挥它应有的环境伦理教育价值和功能。

标签:;  ;  ;  ;  

中学地理教材环境伦理教育内容分析--以“人文版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为例_地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