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季民初孙中山“初心”说探微
赵炎才
[摘 要] 清季民初孙中山围绕党员的修身多次论及“初心”一词,并使用“初志”、“初衷”、“素志”、“信仰”与“理想”等词语表达相似之意。这些不同表述蕴含了秉持大义、救国救种、振兴中华的信念,建设完美共和国,真正实现三民主义的理想,坚持共和精神,积极维护民主政治的品格,维护统一和独立、实现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的气度,富含以革命求进步,以和平谋发展的特质。他结合实际,认为谋国无成源自缺乏真诚,欲藉注重道德修养、推进思想革新、强化组织管理、践行知行合一等来强化政党成员坚守“初心”意识,增强其斗志,激发政党内在活力,使其人格救国真正外化于实践。
[关键词] 清季民初 孙中山 “初心”说
在其话语体系中,孙中山对“初心”一词青睐有加,使用频率甚高。迄今为止,学界从心理 (心性或精神文明)建设角度契入剖析其政党建设的研究较为深入,成果颇丰,而对其究竟是如何表达与诠释“初心”之义则语焉不详,有待深化。事实上,在其革命与建设生涯中,孙氏围绕“初心”所作的理论诠释可谓其政党建设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形式来看,从创建兴中会到改组国民党前后,他持续论证了“初心”的价值和意义,话语表达不拘一格。其所涉核心内涵包括信念、理想、品格、气度、特质等方面。他结合实际,欲藉注重道德修养、推动思想革新、强化组织管理、践行知行合一等来强化党员“初心”意识,增强其斗志,激发政党内在活力。本文拟梳理相关文献资料,在现存研究基础上对此作一具体而深入的考察,努力还其历史原貌,从一个侧面彰显孙中山思想的革命性、进步性和深刻性。
一、围绕“初心”的诸多不同话语表达
清季民初,出于救亡图存,振兴中华,实现三民主义,追求国利民福之目的,孙中山比较重视党德建设,努力提升党员道德素养,积极塑造理想人格以适应革命和建设之需。对此,他曾明确指出:欲将“中国改良成一个好国家”离不开正本清源,自根本上做工夫,藉“改良人格来救国”。此即聚合大家之力,遵循统一宗旨,相互劝勉,身体力行,“造成顶好的人格”①。他强调:欲“齐家、治国,不受外国的压迫,根本上便要从修身起”②。围绕具体的修身,其相关论述甚丰。其中,孙中山在诸多场合针对不同主题多次论及“初心”一词,同时,他也使用“初志”、“初衷”、“志愿”、“素志”、“素愿”等词来表达此义。此外,他还用颇具明显近代义的“谋”、“信仰”与“理想”等词来表达对“初心”的推崇之情。
观察组1、2的腓总神经、胫后神经CSA、D1、D2等数值与对照组相比均较高,且P<0.05;而观察组2各数值与观察组1相比较高,且P<0.05。见表。
1.“初心”一词贯穿于其革命和建设过程之中
在其诸多言论中,孙中山使用“初心”一词的频率甚高,多依具体论述议题需要而定。如在1903年抨击梁启超混淆保皇与革命之义时,孙从“初心”契入,指斥梁身为保皇会的领袖,“目击近日人心之趋向,风潮之急激,毅力不足,不觉为革命之气所动荡,偶而失其初心,背其宗旨。”③在这里,“偶而失其初心,背其宗旨”一语实际道破梁启超在面对革命风潮激荡时保皇立场有所游移,其所言革命之语纯为应付舆论新变化而出,不足为信。
论及中国留日学生的“初心”,1913年2月23日,孙中山《在东京中国留学生欢迎会的演说》中指出:“彼时学生诸君当初来东时之志愿,未尝不是想求大学问”,但受爱国思想影响,感于外界种种激刺,面对国家严重危局,遂“将求学之心,暂行抛开,专坚持铁血主义”,“希望将满清政府推倒之后,再求学问,以遂初心,而为建设新国家之用。”④此言中的“初心”实指留学生藉求学实现个人理想以报效祖国,建设新国家的爱国主义情怀。
围绕革命的“初心”,在1912年间,孙中山曾多有表述。如1月1日,孙在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曾以大总统名义发文盛赞海陆军人对革命的贡献,称道他们“深明乎民族、民种之大义,故能一致进行,知死不避,以成此烈也。”希望他们“共励初心,守之勿失。”4月16日,他在上海演说时强调:“今日革命虽告成功,共和虽已成立,不过达吾人一部分之目的,决非已遂初心者也。”12月27日,孙中山在松江清华女校演说中指出:“此革命之初心,亦贵校诸同志之所同情也。”⑤这里的“初心”无不指向三民主义。
论及护国、护法之“初心”,孙中山也是多有阐释。1916年1月,他在致袁军某将领书中开导道:“足下服从神圣共和之初心,又将为盗国神奸之所由利用,巍巍名将,岂为家奴?”⑥1918年3月,孙中山在致电黔军总司令王文华时指出: “欲达护法救国之初心,唯有根本解决一途耳,希望克日率部东下,讨伐叛逆。”⑦是年12月,孙对民国政治深感失望,哀叹“初心”难遂,急欲探寻新路。他说:“溯夫吾党革命之初心,本以救国救种为志,欲出斯民于水火之中,而登之衽席之上也。”⑧1919年8月,为抗议桂系军阀操纵护法军政府大权,孙在辞护法军政府总裁电中说:其委曲迁就勉派代表列席会议旨在“不坠护法初心”⑨。在此,孙中山所言“初心”具体义虽非完全相同,或有宽窄之别,但其主旨仍不出三民主义范围。
后来孙中山仍频繁使用“初心”一词。1922年7月,孙重申大义,指出:“民国之亡,如无文天祥其人”,而自负“三十年来效死民国之初心乎?”⑩是年8月9日,面对陈炯明叛变,北伐军回师失败,孙被迫前往香港。他对左右感慨道:“一息尚存,此志不懈,民国责任仍在吾人身上,不可轻弃以负初心也。”⑪1923年11月,孙中山曾言“本好义之初心,助戡乱之大业”,“共纾国难”⑫之语。1924年1月,他说中国自革命后不但没有进步反为退步,“此并非革命党之初心”⑬。可以说,孙中山之“初心”实为革命之精神和目的的不同表达。
由于摆杆角度趋近于零,其变化的速度和幅值很小,所以初始误差可以忽略,则TD为小车位移Xr安排过渡过程,TD利用非线性函数来实现对输入信号广义导数进行光滑逼近[8]。用于安排过渡过程,用以得到光滑的输入。其算法表达式如下:
总体而言,清季民初,孙中山反复使用“初心”一词贯穿于其革命和建设过程之中。其内涵虽不尽相同,但围绕三民主义追求国利民福的政治价值诉求则是其中最主要的。
2.以“初志”、“初衷”、“初意”等词表达“初心”之义
为更好地表达其政治价值诉求,孙中山也曾以“初志”、“初衷”等词来表达“初心”之义。如他曾言“满志”、“初志”、“素志”、“救国之初志”、“平和本属初志”、“本厥初志”、“护法初志”⑭等语。当然,孙还以“初衷”一词来表达此一价值诉求,如言“并无有变初衷”、“仆之初衷未尝少易”、“贯彻初衷”、“不负诸君子护法初衷”、“自背初衷”、“革命初衷”、“无负初衷”、“初衷未遂”⑮等。此外,孙中山还用“初意”来表明其心志。他说:“我之初意只在赴大义、行宗旨”⑯。
基于OCS调制的可调谐多倍频毫米波信号发生器的结构如图1.方案中使用光场为 Ecexp(jωct)的可调谐激光器 (Tunable Laser, TL) 作为光源,射频(Radio Frequency, RF)信号通过一个双驱动马赫增德尔调制器(Dual-driving Mach-Zehnder modulator, DD-MZM)调制到光载波上.调节DD-MZM参数,使其工作在最小偏置点且两臂的相位差为π,以实现OCS调制.DD-MZM的输出信号的光场Eout表示为
事实上,孙中山在表达其“初心”时也曾使用“志愿”、“宏愿”、“素愿”等语。如言“完国民之志愿”、“不负从前革命的一种伟大志愿”。⑰“吾党素志之共和政体,近由议和谈判之结果,可见其成立矣。”“年来军阀专横,人民愁苦,文虽奋斗呼号,而素志未成”⑱。“共享真正共和之幸福,达我数十年来之素愿”⑲等。可以说,孙中山表达“初心”的形式多样。这些表述虽无“初心”之名却实含其义,显示出孙中山对革命理想的不懈追求。
3.“谋”、“信仰”与“理想”等词也蕴含“初心”之义
在具体阐释过程中,孙中山还使用“谋”、“信仰”与“理想”等词来抒发其政治情怀。如言“谋”,他指出:“吾人有再造支那之谋,创兴共和之举”⑳。又说:“现正筹根本解决,为一劳永逸之谋。”至于“信仰”,孙氏指出: “文近著《学说》一卷,除祛其谬误,以立其信仰之基。”㉑又言:“吾等对于三民主义应当有坚决的信仰,要使吾等皆愿意为主义而牺牲,为主义而奋斗。”在他看来,建设新民国,如能百折不回“以求最后的成功,那就是信仰。”孙中山曾批评广州的十几万兵无用是因为他们“不知道革命主义”,认为欲其可用首先要他们明白革命的主义,信仰主义,“能够替主义去牺牲”㉒。不仅如此,孙还推崇信仰革命的重要性,说欲求人类和国家进步,只要“诸君信仰革命,能得最后的成功。”㉓
当然,“理想”也是孙中山表达“初心”之义的代名词。他指出:“勿谓我国民无理想之资,勿谓我国民无进取之气”。又言:“更造文明之新政府”不止“有益于支那,而他国之助之者亦蒙其利。”“分其文明于全世界之人类。”㉔后来,他进一步阐释道:“我的政治主张是共和主义”,表示“愿为革命前驱”以拯救四亿苍生,雪除黄种耻辱,恢复和维护世界的和平和人道。㉕在这里,大同理想实为其“初心”的最好诠释。他指出:将来中国新政府应“为公众谋幸福”,实现孔子的“大同世界”,使新中华民国“驾欧美而上之”㉖。当然,鉴于世界日趋于大同之势,我五大种族“若能扩充其自由、平等、博爱之主义于世界人类,则大同盛轨,岂难致乎?”㉗在这里,孙中山的理想具有不同层次,是其“初心”的具体外化。
欲真正实现大同理想,孙中山认为首先需有革命理想。他指出:欲维持共和,消灭军阀需要诸君不怕死,步革命先烈的后尘,造成“理想上的革命军”。诸君既到此学校来求学,自然要“共同担负这种责任。”㉘不仅如此,他还推崇地方自治。他指出:此举可以“立民国万年有道之基”,“顺应世界之潮流,采择最新之理想,以成一高尚进化之自治团体,以谋全数人民之幸福”㉙。而欲达此目的,需要有先知先觉的理想家、计划家。㉚
为强化党员的“初心”,孙中山十分注重知行合一的重要性,强调坚持革命信仰,自觉践行三民主义。从理论上而言,恪守初心,自觉坚守党的信仰、主义、宗旨、立场等价值诉求理应是党员应尽之责。针对一些党员初心迷失,进取心退化,计较个人得失,淡化服务奉献意识,孙中山认为三民主义的“初心”不能忘。他说:“吾党欲收革命之成功,必有赖于思想之变化,兵法‘攻心’,语曰‘革心’,皆此之故。”在对革命实践进行深刻反思后,他认为宜祛除传统“知易行难”说的负面影响,倡言“知难行易”,努力强化党员的“初心”意识,克服“畏难”心理,“使中国人无所畏而乐于行”。在他看来,党员如欲担负起救国救民之责,积极改造国家,使人民安居乐业,“便先要有奋斗精神”,明白主义,“能为主义去牺牲”。在其心目中,坚守革命信仰更应体现为自觉践行三民主义。孙中山强调:党员“今后应当振刷精神,实行奋斗”。为了国家富强,人类生存发达,有志者“宜黾勉力行”,能为主义去牺牲。在这里,孙中山突出“知”之价值以纯洁党员革命心理,以强化其“初心”意识,增强政党活力。同时,他也视“行”为“初心”的具体外化。联系前述内容,可以说,孙中山实际将中国传统道德修养的积极精神与西方近代政党建设的合理内涵有机融合起来以强化“初心”意识,推动中国近代政党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由式(17) 可知,策略概率更新规则{P(t),t≥0}实际上是一个马尔柯夫更新过程,当前状态由N个M×L概率矩阵构成,策略空间为Ω={P∈[0,1]M*L},用户基于随机学习博弈的目标函数为:
二、“初心”说富有时代新义的基本内涵
从理论上而言,一个政党的“初心”突出显现在政党的信仰、主义、宗旨、立场、行动等所体现的具体价值诉求上。清季民初孙中山投身于革命和建设无不受到外国帝国主义、国内封建主义的打压,其他政党的博弈、党内观念的交锋和具体利益纷争的干扰和破坏。其有关“初心”的话语表达在一定程度上是对这些纷繁复杂问题的积极回应,蕴含深刻而鲜明的政治理想价值诉求。详言之,其内涵主要体现为心怀坚定信念,憧憬崇高理想,鲜明内在品格,彰显雍容气度,富含人道特质等方面。
1.心怀坚定信念:秉持大义、救国救种、振兴中华
清季孙中山论及“初心”时主要围绕革命党人的信念和志向展开。孙氏曾追述其在中法战败之年“始决倾覆清廷、创建民国之志”,走上革命道路。他认为革命者应知晓民族、民种之大义,“以救国救种为志”㉛。针对中国积弱之状,他深以“不齿于邻邦”、“被轻于异族”为耻,痛恨“庸奴误国,涂 [荼]毒苍生”,怒视强邻“蚕食鲸吞,瓜分豆剖”。为拯斯民扶大厦,他倡言“振兴中华”。后来,他进一步表白其投身革命旨在“上匡国家以臻隆治,下维黎庶以绝苛残,必使吾中国四百兆生民各得其所”㉜。其浓厚民族主义情怀何其强烈!
为更好地追求其革命理想,孙中山深刻揭露和批判了保皇派的“爱国”实为“害国”。在他看来,欲“爱国”应先厘清“大清国”与“中华国”之别。爱前者就不宜有“光复”之语,爱后者则不当有“保皇”之策。倘若“保异种而奴中华,非爱国也,实害国也。”那种言革命与保皇“名异而实同”之论实为谬见。针对梁启超“借名保皇而行革命”的观点,孙质问道:“梁之言果真诚无伪耶?而何以梁之门人之有革命思想者,皆视梁为公敌、为汉仇耶?”㉝在此,他强调言革命宜心怀真诚,政治立场明确,洞悉民族大义,不容含糊虚假。
舟山海域隶属宁波舟山港区,地处长江经济带与沿海运输国际航道交汇点,江海联运业务繁忙,水文条件复杂。沿岸水域流速大,流态多样,局部存在涡流和切变流。
表面缺陷指金属餐具表面的光洁度,光洁度主要反映在图像的灰度特征上[8],因此只需提取图像的灰度特征参数。
在孙中山的心目中,倾满清建共和可谓其真诚的政治价值诉求。民初他曾披露其心迹道:“清政失纲,国将不国。文内察人民心理,外审世界潮流”,知惟有“推翻清室”,改建“共和”方足以“救国”㉞。于是,赴大义、行宗旨遂成其终生奋斗目标,遂有在美国改造洪门组织之举。可以说,秉持大义,救国救种,振兴中华实乃孙中山“初心”说的重要内涵。
2.憧憬崇高理想:建设完美共和国,真正实现三民主义
清季民初,孙中山多视建设完美共和国,真正实现三民主义为“初心”说的核心要义。如他在就任临时大总统时指出:成立临时政府旨在“尽扫专制之流毒,确定共和,以达革命之宗旨,完国民之志愿”㉟。他认为革命蕴含破坏与建设两部分,它们是“相因而至、相辅而行”㊱,不可偏废。就建设而言,他认为确立共和只实现了“部分之目的”,只有“三民主义实行无遗”才能算“目的到达”,“庶几无憾”。具体地说,恢复秩序,巩固邦基,实现民族统一。引导人民参与政治,同心协力改造中国。提倡实业,实行民生主义,使全国之人“同享安乐之幸福”㊲。而实施建设需要此前的牺牲精神。他指出:“破坏之后必须建设”。而“欲筹建设,虽无破坏时代的危险,仍必与破坏时具同一之精神”,此即“持极端牺牲主义”㊳。
当然,真正推进共和国建设离不开青年学生和革命团体的力量。孙中山指出:“非学问无以建设”。为此,他希望广大青年学生“有志而力行之,则仆之初志赖诸君而达,共和新国亦赖诸君而成。”㊴不仅如此,孙还寄望于“曾共患难之朋友”能同心协力,“本创造之精神,谋彻底之解决,扫拘牵固陋之弊,使吾人素持主义,得以次第实现”㊵。他后来组织中国国民党旨在与全国人士共谋“完成民国建设之大业,而期无负初衷焉。”㊶
3.鲜明内在品格:坚持共和精神,积极维护民主政治
其实,民初政治形势异常复杂,各种势力彼此冲撞,孙中山却能始终坚守共和精神之“初衷”,这在其对待袁世凯的前后不同态度中不难窥见一斑。究竟缘何支持袁世凯?孙氏曾披露其心迹道:其推袁旨在“以和平解决而达共和之目的。”㊷后来,孙又明确反袁,认为袁就职后并未“开诚布公,尽忠民国,以慰四万万人之望”,而是身为公仆却“不以国利民福为怀,反欲牺牲国家与人民,以争一己之位置”。孙中山强调:“文志在共和,终始不贰。囊昔以袁氏叛乱,故誓为民国剪灭巨凶”。不仅如此,孙一再要求党员应“坚其信心,持以毅力,以遵守此公理”,勇猛精进,使中华民国更臻完善。㊸其坚守共和精神旨在实现国利民福。
与此相吻合,面对民初政局紊乱之状,孙中山认为维护《约法》,坚守法治精神直接关系到共和国的前途。他指出:“护法卫国”旨在使“国法得连期恢复,国政得渐臻治理,以竟吾人救国之初志。”㊹为此,他反复告诫革命党人应坚守、贯彻“初志”,敢于同那些破坏法治的恶势力进行坚决的斗争。如强调“贯彻吾人护法初志”, “坚持初志”,真心“救国”。 “贯彻初志”,“建设真正共和。”㊺他还号召义军将士“本厥初志”,“完成护法之天职”,使“约法有效,国会恢复”㊻。他指出:“守法尽职,对我国会与国家负有完全责任”即是坚守初衷。强调“吾誓必戮乱,以谢国人。”㊼如此致力于维护法治精神与前述维护共和国体的具体诉求,无不凸显出孙中山坚守“初心”的内在品格。
实践教学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必要环节,闽东特色文化资源为高校实践育人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素材。[8]把闽东特色文化资源融入实践教学的主要方式有:
4.彰显雍容气度:维护统一和独立、实现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
②⑬㉓㊿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研究室、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究室合编:《孙中山全集》第九卷,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250、99、62、253、242、506页。
欲真正实现此一伟大目标,孙中山认为维护共和国的统一和独立乃其重要前提,因为民初政治异常紊乱,军阀割据一方,国家呈四分五裂之状。对此,孙氏强调道:“爱国,就要反对国家分裂,维护国家统一。”在他看来,“统一”的“历史意识”是使我国“保存下来”的重要条件。针对军阀混战之窘状,他一再强调“一息尚存,不忘救国。”又言“文爱国若命,将不忍坐视沦胥,弗图振〔拯〕救。”在其心目中,“中国最要最急之问题,乃在民国的统一之成功,与完全国家的独立之获得。”欲达此目的,真正“解决中国问题”,孙中山认为既要“打破军阀”,又要“打破援助军阀的帝国主义。”而国民革命也是致力于“造成独立自由之国家,以拥护国家及民众之利益”,要推倒军阀及其所赖于生存的帝国主义。他在阐释其北上目的时指出:“此次北来毫无争政思想,生平以爱国为前提”。如段祺瑞真“能毅然改革国政,以行革命之实,则前途自多希望”。其维护国家统一之意何其明显!其追求国家完全独立还体现为独立发展实业上。孙中山指出:“发展之权,操之在我则存,操之在人则亡”。可以说,追求国家统一和独立与努力实现大同世界,履行中国的国际责任可谓一脉相承,其雍容气度实在令人感佩!
5.富含人道特质:以革命求进步,以和平谋发展
总体来看,孙中山的“初心”说蕴含浓厚的仁爱之心,带有明显的近代人道主义特质。这既有融汇古今中外的仁爱和博爱思想而自成体系的人道主义思想,更有以革命求进步,以和平谋发展的具体行动。它们彼此密切相连,共同促进,相得益彰。
孙中山的近代人道主义思想首先体现在具体革命活动之中。论及革命时,他认为此举有助于减轻社会变革之痛苦,更好地为民造福。他说:“国家之本,在于人民”。而“此次革命,乃国民的革命,乃为国民多数造幸福。”在他看来, “革命事业,就是救国救民”,涤膻腥,复祖国,谋福祉,建国民政府,“俾家给人足,四海之内无一夫不获其所。”论及其精神,孙中山指出:与前代英雄革命有别,我等“国民革命”所持“一贯之精神,则为自由、平等、博爱”。其近代人道主义精神颇为鲜明。
在致力于建设,以和平谋发展上,孙中山也是秉持人道主义精神。从支持南北议和、拥护袁世凯到联合段祺瑞以实现国家的统一和独立上均不乏充分的体现。他倡导“民主官仆”,撰《建国方略》,强调“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等旨在护民利,除民苦,促发展。在和平努力受阻后,孙中山又毅然诉诸革命,这从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国民革命中不难窥见一斑。他虽主张继续革命,但仍视追求和平为其至愿。他指出:“文素以博爱为信条,平和本属初志。此次受国会非常会议之付托,肩继绝扶危之重任,所誓死以争者仅此耳。”在他看来,和平救国之道惟有恢复国会完全自由行使职权。他强调道:“文酷爱和平,固不忍轻于启衅,重苦吾民”。“对于北庭,仍主张以和平促进统一”。“愿以和平之方法,力谋中国之统一”。他深信革命纵然一时失败,只要不懈努力,终将获得成功。
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孙中山还详论道德,使其人道主义色彩更趋浓厚。论及“革命”,他指出:它有主义、道德和精神。其目的旨在实行三民主义。“故革命之精神与道德,亦皆由此三民主义而出。”在审视中国传统优秀道德时,他说“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等是不能忘记和需要常讲的。在他看来,道德不论新旧,“如果是好的,当然是要保存,不好的才可以放弃。”在析“忠”之义时,他强调在民国应祛除“忠君”思想,保留“忠”之原初义,要做到“忠于国”、“忠于事”、“为四万万人效忠”。至于固有的“仁爱”,孙中山认为它与西方的“博爱”相当,只不过其义甚狭,无法“及于人人”,且鲜有“实行”。他主张实行广义之博爱,“为人类谋幸福”。当然,欲达此目的需要从中国始,实行三民主义, “为四万万人谋幸福”。当然,孙中山对中国人重信义、爱和平也是称道有加。如言中国“和平的道德,更是驾乎外国人,这种特别的好道德,便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孙中山对中国传统优秀道德的批判继承和大力弘扬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其“初心”思想的自然外现。他超越了这些传统优秀道德的具体义,侧重于把握其富涵普适性的抽象义,结合时代需要,又将其具体外化为爱国、爱民和爱世界。
可以说,孙中山的“初心”说主要关涉坚定信念、崇高理想、内在品质、雍容气度、人道特质等内容,它们所蕴含的政治价值诉求在一定程度上是孙中山政治理想人格的具体化。
三、强化党员“初心”意识的主要途径
与前此相吻合,孙中山还结合实际对如何强化党员的“初心”意识作了一定探索。他认为谋国缺乏诚意是革命和建设无成之关键,强调藉强化道德 (内心和党性)修养、思想革新、组织管理、知行合一来达到目的。
1.内心修养:注重心理建设,突出真诚价值
在论述“初心”说的过程中,孙中山从心理角度契入,强调以真诚与否作为鉴别革命真伪的标准。早在1903年,孙氏抨击梁启超言“革命”如同“病人之偶发呓语”,并非“真有反清归汉、去暗投明之实心”。在他看来,梁首鼠两端,所言之革命是“伪”,保皇属“真”。孙还抨击陈仪侃既为保皇张目又口谈革命,指斥彼辈真保皇假革命。他强调革命、保皇决分两途,扑满兴汉与扶满臣清难以混为一谈。他欣赏康有为之率直品行,指斥梁启超非“男子”。此言多少触及一定理想人格的实质。
民国肇立后,政局混乱,党派林立,党同伐异,军阀混战甚烈,“革命之初心”未能实现。孙中山认为欲国家走向团结统一,维护民主共和客观上需一强有力的政党来引导。然而,自革命成功以来,革命党几成一盘散沙,丧失了从前的革命精神。而民初政治黑暗腐败,人民困苦不堪“并非革命党之初心”,而是破坏后无建设,革命党未能负责所致。他指斥民初一些革命党人“藉革命以谋个人利权”后反过来又欲“推翻革命”。而党内组织各自为政,“宣传事业几乎停顿”。这显然与“吾党之士,于革命宗旨、革命方略”的“信仰不笃、奉行不力”有关。如此国事日非,反令民众“陷水益深,蹈火益热,与革命初衷大相违背”。他进而批评一些党员“已多不守革命之信誓,不从领袖之主张”,认为“谋国不以诚意,未有不误国者。”为此,孙中山突出真诚价值,立足于心理建设以强化党员的“初心”意识。他认为国家、人民与“人群心理”的关系密切。颠覆满清乃心成之,而民国建设为心败之。他希望振奋党员精神,顺应世界潮流,“建设一政治最修明、人民最安乐之国家”。
2.党性修养:强化政党建设,提升党员素养
为实现“初心”目标,孙中山认为强化政党建设已刻不容缓,因为这利于聚人心,固国本。他称道“五党合并”有助于同心合志,破除党界,服从党纲,修明党德,合力量气魄“以促民国之进行。”在他看来,国民党无论在朝在野始终“以国利民富 (福)为前提”,可促中华民国“日进富强”。在总结辛亥革命和“二次革命”失败的教训后,孙之强化政党建设之意更强。他自责以前发展政党“徒以主义号召同志”,“不问品流之纯揉”,结果,政党表面人多势众,而内部却“无团结自治之精神”,“无奉令承教之美德”,党魁似傀儡,党员类散沙。为改变此一窘状,他强调:革命党人应“以救国为己任,为国民谋自由平等,对于党魁则服从命令,对于国民则牺牲权利。”为避免“异党入据,以伪乱真”,孙中山强调“正本清源”,斥官僚,汰伪党。今后吸收党员应“严加审别”,“以收完全统一之效”。
在政党建设中,实现革心、提振党德可谓其核心。孙中山认为道德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而党员明白党义,遵守党德则是一政党求发达、求长久的关键。在他看来,党的作用在于集合国民为一体,为主义而共同奋斗。自横面而言,党员均可分担责任。自纵面而言,各机关建筑于全体党员之上,全体党员能听从“各级机关之指挥,而集中势力”。而修订党章有助于整顿政党组织,唤起党员的精神,扩张党的势力。他希望党员能祛除从前那种精神涣散、独断专行之陋习,形成“一致行动,固结精神”的“好道德”。孙中山指出:我们的责任“在造成一个真中华民国”。作为其根本,革命党需要格外留意培植。如党员应“办事有精神”,要立心做大事而非做大官,自觉以党事为重,遇事办理宜雷厉风行。“形式与精神并重”才能“振起精神”,真正做到人格高尚,行为正大,立志牺牲,“使全国佩服,全国人都信仰”。在他看来,一个人“信仰了主义”便能“为主义去死”。其改组国民党基本循此主旨而来。他指出:此次改组旨在使党员能重新再去做革命奋斗的工夫,“为主义奋斗”,使革命获得“真成功”。中国国民党要“为实行主义而奋斗。”如此强化党员党性修养显然是孙中山着力提升党员“初心”意识的具体化。
3.思想革新:革除守旧心理,塑造党员新精神
为更好地提升党员素养,孙中山力主将革除守旧心理与塑造党员新精神结合起来。具体地说,此即祛除当官旧念,形成牺牲奋斗精神。他指出:“本总理向来主张以党治国。”此义并非是“要党员都做官”,而是要藉本党的主义实行来培养全国人能信仰并遵守主义,进而实现中国大治。孙氏批评海外一般华侨党员在革命成功后因不能做官就心灰意懒,丧失奋斗精神,强调要祛除党员现在的暮气,恢复朝气和为党奋斗的精神,坚决信仰“三民主义”,勇做大事,“皆愿意为主义而牺牲”,使国民党的事业蒸蒸日上。在他看来,革命“靠兵力不得谓之成功,靠党员方是成功”。所有党员应自觉担负责任,努力宣传主义,为党奋斗。只要党员一意办党,“牺牲一己之自由,以谋公众之自由”,党的“前途实有无穷之希望”。
金融扶贫,不能只为了监管任务,而是要重视长久发展。特别是在依靠于商业运行模式,要对金融风险进行严格把控,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提高资金利用率,想方设法提高产业链条融通能力,做到扶贫贷款拿得到、问得清、有效益,保障贫困地区的金融发展工作不断档。
当然,革除守旧心理与塑造党员新精神是密切相连的。欲实现后者之目的客观上需要用三民主义来改造人心。孙中山指出:“革命在乎精神。革命精神者,革命事业之所由产出也。”在他看来,国家的基础革新应立足于“改造人心,除去人民的旧思想,另外换成一种新思想”。而三民主义“便是无形中改造人民思想的。”在军队中,革命军的胆量源自革命精神,后者源自明白三民主义和五权宪法等道理。欲从事革命事业,党员“要从自己的方寸地做起”,将革除从前不好的思想和习惯,实现政治上的心中革命,立志努力“替众人来服务”。至于国民心理,孙中山指出:国家政治为“一人群心理之现象”,而“建国之基,当发端于心理。”欲建设共和,国民宜“先奠国基于方寸之地,为去旧更新之始,以成良心上之建设也。”如此思想革新实为孙中山强化“初心”意识的进一步深化。
4.组织管理:坚决祛除败类,淘汰不纯党员
事实上,民初政治环境异常复杂,一些党员素质参差不齐,动机不纯乃至叛变革命者大有人在,为共和国讨贼除害和祛除落后党员自是孙中山强化党员“初心”意识的当然之义。这在对待陈炯明和冯自由的态度上表现得颇为突出。1912年2月,孙曾称道陈炯明“无亏初志,顾桑梓以安全局”。后来陈叛变革命,孙则积极加以申讨。他指出:以前历次失败多败于敌人,而此役则“为十余年卵翼之陈炯明”。他自责“任用非人”,强调“为国法计,固当诛此罪人,为人道计,亦当去此蟊贼。”又说: “为国为党,皆当声罪致讨,有以除之。”“为国人诛此贼,以申正义于天下。”对于冯自由等国民党元老派反对国共合作,孙中山愤怒无比,严加训斥,并将冯自由等人清除出党,努力吸收新党员,“效法俄人”,使国民党焕发出青春与活力。可以说,这从另一角度凸显出孙中山坚守“初心”的基本态度。
5.知行合一:坚守革命信仰,自觉践行三民主义
可以说,清季民初孙中山对“初心”说的话语表述形式多样,既有其本来义的具体表述,也有相近词义的理论阐释,更有的词语虽不尽相同或相似,但内涵实质却基本相同或带有相通的韵味。这些形式各异的话语在一定程度上显现出他对崇高革命理想的追求是何等之重视!
将节能技术应用于电气自动化中不论对企业、社会还是个人都是有益的,也是各个领域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电气自动化节能技术也能够推动电气自动化的发展改革,做到高效快速发展的同时减少环境污染,减少资源浪费。未来,电气自动化节能技术将会为环境保护和电气自动化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综上,孙中山的“初心”说是其依据清季民初社会实际,结合革命和建设的需要和政党政治的发展趋势,积极强化政党建设努力的具体外化。其全面而系统的理论阐释内涵甚多,而前述诸方面可谓其中最主要的。透过这些内涵,可以看出,孙中山不愧为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其围绕“初心”说所作的相关论述虽处于不断发展过程之中,但基本道出其政党建设的关键,抓住了中国近代政党政治发展的密钥。事实上,孙中山的“初心”说不仅具有其理论形态,而且还贯穿于其革命和建设的实际过程之中,成为推动中国近代政党建设的重要精神驱动力。它虽有待进一步完善,但其所蕴含的寻求真理,坚持信仰,追求光明,坚定理想,加强修养,永葆本色,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积极顺应时代潮流,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等超时空抽象价值可谓弥足珍贵,值得后人珍视!
①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究室、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研究室合编:《孙中山全集》第八卷,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319、315页。
孙中山的“初心”不仅体现为实行革命,“振兴中华”,而且还将中国的进步与世界的光明前途结合起来。在清季,他指出:完成“革新中国的伟大目标”可使美丽的国家“出现新纪元的曙光,整个人类也将得以共享更为光明的前景”㊽。在民初,他进一步说道: “在吾国数千年前,孔子有言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就是“大同世界”㊾。其实,其“大同世界”并非仅着眼于中国,而且还积极面向世界。孙中山认为自觉担负起世界责任实乃“初心”中应有之义。他强调中国强盛后不但“要恢复民族的地位,还要对于世界负一个大责任。”遵循“济弱扶倾”原则以尽民族之天职,扶持“弱小民族”,抵抗“世界的列强”㊿。
③⑯⑳㊽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研究室、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究室合编: 《孙中山全集》第一卷,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31、420、216、255页。
④㊳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研究室、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究室、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合编: 《孙中山全集》第三卷,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22、22、37页。
⑤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研究室、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究室、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合编:《孙中山全集》第二卷,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4、337、562页。
⑥李希泌等:《护国运动资料选编》(上、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567页。
⑦黄季陆编: 《总理全集》下册,台北:联友出版社,1944年,“文电”,第161页。
罗杰斯曾经指出,“个体会随着成长产生另外两种需要,即得到别人积极评价的需要和自尊的需要,它们来自于人的自我实现倾向。在孩子寻求积极的经验时,有一种是受他人的关怀而产生的体验,还有一种是受到他人尊重而产生的体验……他人的关怀与尊重是有条件的,这些条件体现着父母和社会的价值观”,罗杰斯称这种条件为“价值条件”,“儿童通过自己的行为不断体验到这些价值条件,不自觉地将这些本属于父母或他人的价值观内化,变成自我结构的一部分……被父母压制、与自我相疏离的过程,必然伴随着价值条件化作用”。[9]159
⑧㉖㊱㊼㊾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究室、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研究室合编: 《孙中山全集》第六卷,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58、39、205~206、154、35 ~36、528 ~529、248、13、160、223页。
⑨㉙㉞㊵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究室、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研究室合编:《孙中山全集》第五卷,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 95、225、462、367、527、210页。
⑩郝盛潮: 《孙中山集外集补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86、457页。
⑪丁中江:《北洋军阀史话》四,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40页。
㉚《孙中山全集》第六卷,第50、203页。
⑭详见《孙中山全集》第一卷,第22页;《孙中山全集》第二卷,第28、74、340页; 《孙中山全集》第三卷,第78页; 《孙中山全集》第四卷,第267、348、389页;《孙中山全集》第五卷,第28页。
⑮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究室、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研究室合编:《孙中山全集》第七卷,北京:中华书局,1985 年,第 38、66、520、95、154、158、2、107、542页。
⑰《孙中山全集》第二卷,第2页; 《孙中山全集》第三卷,第22页。
⑱《孙中山全集》第一卷,第571页;《孙中山全集》第七卷,第498页。
2、让农民见识广阔,就要利用互联网、电影、电视等宣传工具让广大农民获取更多信息,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提升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和水平。
⑲《孙中山全集》第七卷,第247页。
㉑《孙中山全集》第五卷,第103、106页。
《孙中山全集》第七卷,第107、247、155页。
㉔《孙中山全集》第一卷,第 172~173、247、248页。
㉕ [日]宫崎滔天:《三十三年之梦》,广州:花城出版社,1981年,第123~124页.
㉗㉟㊴㊷ 《孙中山全集》 第二卷,第 439 、1 ~ 2 、360、38、510、408页。
㉘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研究室、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究室合编:《孙中山全集》第十卷,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300页。
⑫《孙中山全集》第八卷,第378页。
㉛《孙中山全集》第六卷,第229、158页。
摄像机参数及光靶结构尺寸给定后,影响解算模型的参数只有横向偏移量、光靶到摄像机的距离及光靶的偏转角等,为此,在Matlab软件中对解算模型进行仿真以了解各参数对模型的影响程度。
㉜《孙中山全集》第一卷,第19、22页。
㉝《孙中山全集》第一卷,第 233、230~231、231页。
等到我们再见到爱米丽小姐时,她已经发胖了,头发也已灰白了。以后数年中,头发越变越灰,变得象胡椒盐似的铁灰色,颜色就不再变了。直到她七十四岁去世之日为止,还是保持着那旺盛的铁灰色,像是一个活跃的男子的头发。
㊲《孙中山全集》第二卷,第337、2、340页。
㊶ 《孙中山全集》第七卷,第 2、6 页。
㊸《孙中山全集》第三卷,第66、306、62页。
㊹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研究室、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究室、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合编: 《孙中山全集》第四卷,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267、389、493、348页。
㊺《孙中山全集》第五卷,第28、87、109页。
《孙中山全集》第七卷,第51、52页。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研究室、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究室合编:《孙中山全集》第十一卷,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338、75、76页。
《孙中山全集》第二卷,第2、334页。
《孙中山全集》第一卷,第296、297、296页。
㉒《孙中山全集》第八卷,第435、469、477页。
《孙中山全集》第六卷,第519、520页。
《孙中山全集》第九卷,第243、244、245页。
《孙中山全集》第九卷,第283、247页。
《孙中山全集》第一卷,第 231、231~232、232页。
《孙中山全集》第九卷,第99、100页。
《孙 中 山 全 集 》 第 八 卷, 第 436 、572、91、258、269页。
《孙中山全集》第六卷,第158、206、549~550、158~159、159页。
《孙中山全集》第三卷,第92、105、113页。
《孙中山全集》第九卷,第540、178、179页。
《孙中山全集》第五卷,第262、263页。
《孙中山全集》第八卷,第 283、567、503、504页。
《孙中山全集》第十一卷,第76页。
《孙中山全集》第八卷,第 281、282、435、431、269页。
《孙中山全集》第十卷,第293、156页。
《孙中山全集》第六卷,第214、215页。
《孙中山全集》第二卷,第28、74页。
《孙中山全集》第六卷,第 555、522~523、556页。
周兴樑:《与时俱进的爱国者和革命家孙中山》,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231页。
[中图分类号] K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14X(2019)01-0114-10
作者简介: 赵炎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历史学博士。武汉 430073
[责任编辑 李振武]
标签:清季民初论文; 孙中山论文; “初心”说论文;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