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利益研究概论_政治论文

政治利益研究概论_政治论文

政治利益研究引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引论论文,利益论文,政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时期中国社会利益关系的发展变化研究

马克思指出:“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是: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①换言之,物质(经济)利益是人类从事一切活动的前提。在一般意义上,利益被视为经济利益的代名词。然而,就利益这个概念的全部内涵而言,经济利益不过是利益的一个种类。利益是人类活动目标的一个抽象,在不同领域表现为不同的形态。在经济领域,它表现为工资、利息、利润、福利等经济主体的行动目的;在政治领域,它表现为权力、权利、荣誉、声望等政治主体的活动目标;在文化领域,它表现为真理、永恒、美感、诗意等具有终极意义的价值。

在以上三种利益形态中,政治领域的利益地位十分独特,值得认真研究。然而长期以来,提到利益,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经济利益。这是造成政治利益研究一直未能引起足够重视的主要原因。我们期望通过对政治利益的初步考察,唤起学术界对政治利益研究的兴趣,加深我们对政治利益的理解,为现实的政治利益问题提供理论基础。

一、政治利益概念的厘定

马克思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②在马克思的思想中,利益是人类社会发展和结构变革的根本动力。公共选择学派的经济学家认为:“人们也不会因为他占有一个总经理的位置或拥有一个部长头衔,人性就会发生变化,……选择能为自己带来更大满足的决策。”③显而易见,他们所指的利益包含着某种非货币性。政治市场主体与经济市场主体遵循相同的人性假定,即都是“个人利益最大化者”。然而,马克思和公共选择学派都未能给出利益的结构和构成要素。

1.政治利益概念的内涵及其多义性

所谓利益,是指人们在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中,并且只能通过一定社会关系才能发生的指向、拥有和享用满足人的各种需要的事物、状态、关系等。如果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这些事物与人们的需要没有任何关系,那么这些事物就不构成利益。在《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利益“实际上达到了包括人类行动的全部范围,从狭义的自我中心的到牺牲的利他主义的,以及从谨慎地计算过的到在感情上被迫的,最后,利益成为人们干的或者希望干的任何事情的背后动机。”④

政治(Politics)一词源于古希腊语中的“城邦”(Polis),即国家管理或城邦国家公民公共生活事务的管理。近代以来,Polis发展为State(国家),所以“政治”也就成了有关国家的事务。美国当代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也认为,政治主要指权力的形成和分配。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也指出:“政治就是争取分享权力或者争取对权力分配施加影响。”⑤当代美国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认为政治是对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政治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政治主体在公共领域中围绕公共权力和资源分配而展开的各种活动、关系和形式。

利益源于政治,也归于政治。任何政治活动都以利益为根本驱动力,最终指向利益的实现和维护。利益和政治有着天然的联系。然而,将利益和政治联结起来的政治利益概念却不那么清晰,也就引起人们对这一概念的不同理解。政治利益究竟是人们从政治(政府)活动中得到的各种好处,还是仅仅指某种“政治性”的好处?如,有人主张:“凡是需要经过政治权力予以支配、决定、调节、维护的利益,都是政治利益。”⑥因此,政治利益一词可以有两种理解:(1)政治利益是政治主体参与政治生活得到的收益。这一收益可以是物质的,比如选民参加投票并通过某项法案带来的直接物质利益;也可以是精神的,比如选民参与选举获得了对当前政治制度的认同感;(2)政治利益是指参与政治生活得到的满足政治需求的利益,比如选民的政治参与感。因此,为了厘定政治利益的确切含义,有必要进一步考察政治利益概念的实际使用情况。

2.政治利益概念的辨析

从我们检索的结果来看,政治利益概念的使用存在一定程度的混乱。尽管中央文件明确提出过政治利益概念,⑦研究人员也使用这一用语,但其明确定义尚未出现。涉及政治利益的文献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中央和地方有关文件和报告;第二类是公共政策领域的文献;第三类是国际关系领域的文献。

在农民问题研究中,政治利益是作为农民利益的一个部分——与经济利益并列但高于经济利益——而被提及的。有的研究认为应该赋予农民参与政治生活的权利,维护农民的政治利益。⑧在关于中央和地方政策的文献中,政治利益与经济利益和文化利益相提并论。有的文章提出,政府不仅应该维护人民的经济利益,还应该保障人民的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⑨这些属于第一类文献,其中政治利益意指与经济利益、文化利益并列的一种利益类别。

公共政策领域的大量文献研究利益集团——通常称为政治利益集团——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行为及其影响。按照杜鲁门的看法,利益集团,包括任何类似的团体,是指在一种或几种共同的态度基础上,为了建立、维护或提升具有共同态度的行为方式的团体。从这个角度讲,所有的团体都是利益集团,因为它们是有着共同态度的团体。当利益集团通过任何一种政府的机构提出自己的要求时,就变成了政治利益集团。⑩这些属于第二类文献,这里的政治利益表示通过政治过程实现的集团利益,利益集团所追求的目标当然不仅仅是政治利益,还有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

在国际贸易和国际关系领域,人们研究在国际贸易谈判中政治利益与经济利益究竟何者占主导地位。这些属于第三类文献,这里的政治利益也是指某种不同于经济利益的类别。

从总体上看,现有文献事实上讨论的是不同层次主体的政治利益:第一类讨论普通民众的政治利益,第二类研究国内利益集团和组织的政治利益,而第三类则关注国家主体的政治利益。

3.政治利益是对政治需要的满足

利益可以依据不同标准进行划分。从满足人们不同种类的需要上看,利益可以分为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等。如,捷克经济学家奥塔·锡克将人的需要分为两类,即受经济制约的需要和不受经济制约的需要。(11)从内容上,可以分为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从时间上,可分为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从程度上,可分为一般利益和特殊利益。从主体上,可以分为个人利益和共同利益。

利益是政治学的重要主题,利益的各种变体也已为经济学所接受。如在消费者行为理论中,利益转化为效用。在企业理论中,利益变形为利润。其他诸如工资、地租、利息以及收入等均是对应于特定主体的利益。福利经济学中的福利其实就是一种利益。

经济利益概念已为人们所接受,并具有学术上的合理性。政治利益概念的合理性则有待确立。根据前面的分析,一类是将政治利益作为与经济利益、文化利益并列的一种独立的利益类型;另一类则是将政治利益视为实现经济利益的一个手段,并不具有彻底的独立性,即人们参与政治生活的最终目的是获得经济利益,因此人们争取政治利益的动机是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

我们认为,政治利益是利益的一个类别,是为了获得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而争取的政治性利益,也是满足主体政治需要的利益。或者说,政治利益是主体在政治领域中,或者政治市场中追求的权力、权利、地位、荣誉、声望等等。

二、政治利益研究的初步框架

我们对政治利益的分析遵循现代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其学术传统来自如下几个领域:(1)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经济与政治相互作用的传统。马克思认为,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因此,政治利益也是经济利益的集中体现。经济领域基于个体选择,而政治领域则以集体选择为基础。经济利益决定政治利益,政治利益反作用于经济利益。(2)公共选择理论。布坎南所开创的公共选择学派将经济学方法引入政治领域,以方法论个人主义、理性人假定与政治市场交易为基本假定。这一思路为经济学工具在政治学中的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3)实证政治学。实证政治学建立在行为政治学基础之上,引入数量方法研究各种政治主题,例如:选举行为、政党竞争、政策制定、官僚制度以及利益集团等等。

我们认为,在宏观层面上,政治和经济关系遵循马克思的基本观点;在微观层面上,政治利益是政治生活的目的,人们在政治领域的行为与经济领域满足同样的人性假设,即政治利益最大化的主体在既定制度环境中,在可行集的范围内,通过政治竞争、政治博弈达到均衡。政治活动被看作政治市场交易,正如经济市场上不同经济主体发生交易,求得经济利益最大化,政治主体通过政治交易追求政治利益最大化。根据洪远朋教授的研究,政治利益的内容包括:“(1)政党、政府、国家安全等政治制度利益;(2)选举、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等政治行为利益;(3)满足物质与精神需要等政治产品利益,等等。”(12)我们认为,政治利益研究应该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1.政治主体与政治利益结构

政治利益研究的起点是政治行动的主体与主体的政治利益结构。政治领域中的行动主体可分为三类:一是作为政策供给者与政治代理人的政党和政府,以及政治家和政府官员;二是作为政策需求者的阶层、利益集团与组织;三是一般选民与普通公民。政治行为主体通过政治过程实现政治利益最大化。

政党和政府是政治领域中最主要的行动主体,是国家政治利益的代表。一个国家的政治利益是该国各种利益的集中体现,它对各种利益起统帅和决定性作用。政治利益的内容有政治独立、国家主权、国际地位等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国家安全。政党是一个联盟,其目标在于掌握政权。政府是一个机构,为社会合作和竞争制定规则,但有时也可以把政府看作是一个利益主体。诺斯认为,民主国家的政府可以视为通过制定产权规则,为社会成员提供保护和公正而获得最大收入的利益集团。(13)

在民主制度下,政党通过选举竞争获得其政治利益。政党竞争是现代民主国家的标志性现象。即使在一党执政国家,执政党也面临与潜在政党竞争的格局。在公共选择理论中,政党利益设定为选票最大化。“政党制定政策是为了赢得选举,而不是相反,赢得选举是为了制定政策。”(14)这一假定不但适用于民主政治,同样也适用于其他政治制度。如,在专制政治体制中,政党的目标也是选票最大化,只不过民众并未真正进行选举,政党所追求的是潜在的选票——民众对现存政府可能的支持率。

事实上,选票或者“潜在选票”决定了政党统治的合法性基础。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在《合法化危机》一书中,提出经济系统、政治系统以及文化领域的合法化问题,合法化危机存在于政治系统当中。(15)政党合法化问题存在于不同的社会形态中,封建社会的统治合法性来自“君权神授”,而资本主义政党的合法性来自选举,其根源是社会契约关系。

政党/政府的代理人是政府官员,政府官员也有其政治利益。根据公共选择理论对官僚行为动机的假设,官僚追求权力、地位和影响力等一系列的政治利益。与传统政治学认为官僚追求“公共利益”不同,新政治经济学认为假设官僚目标函数的个人利益最大化是合理的。

从政治市场角度看,利益集团是公共政策的需求者。在所有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国家中,都存在利益集团问题,利益集团是现代社会的标志之一,它的出现符合现代政治发展的规律。利益集团在西方民主国家尤其受到重视,关于利益集团影响政府决策的研究相当成熟。从地区层面上看,利益集团通过控制政府的决策过程,甚至通过影响地方人事的任免,促成有利于自身利益的政策。在中国,某些市场(例如房地产市场)中利益集团的存在十分明显。

普通公民是政治舞台上数量最大的群体。普通公民最大的政治利益是民主权利。“人民的政治利益是指人民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及其所获得的各项社会民主权利。”(16)以选举为例,在选举过程中,理性选民根据收益与成本的比较而进行投票等政治行为的选择。选民的政治利益有以下几个方面:(1)选民投票得到社会伦理上的效用;(2)选民投票获得效忠某种政治制度的效用;(3)选民投票获得党派偏好的效用;(4)选民从投票过程中获得的效用;(5)选民从自身能力在这种政治制度中获得承认得到的效用。(17)

人民群众的政治利益是指人民群众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及其所获得的各项政治民主权利。政治利益包括人民群众所获得的由法律明文规定的各项民主权利,主要是依法取得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权利以及其他各项人权,还包括人民群众行使这些权利的机会、条件和程度,得到切实保障的人民群众的国家主人翁地位等。

2.政治制度与政治利益的相互作用

经济学研究既定制度前提下的市场运行、资源配置和理性选择问题。制度通常是作为外生变量存在于经济模型之中,它决定了经济均衡的结果,但却超出经济学分析之外。制度经济学的兴起使得人们开始运用经济学方法研究制度,并通过制度和理性行为的相互作用将制度“内生化”。演化博弈理论的广泛应用为经济学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去打开制度这个“黑箱”,从而加深了人们对制度的起源、形成以及变迁的理解。

政治制度是经济学领域中制度前提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作为经济运行的“基础设施”而不加深究地存在的。这里试举两个例子:(1)政府在经济模型分析中一般被假定为“社会福利最大化者”,政府是仁慈的、追求边沁意义上的大多数人福利最大化的行为主体。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这一伦理假定有助于为政府与民众的博弈奠定“共同知识”,降低社会成本。然而,作为一种分析方法,“仁慈政府”的假定并非理想的选择,这一认识已为当代大多数经济学家所接受。(2)正是基于“仁慈政府”的假定,经济学将政治过程视为帕累托最优的选择过程,即政治决策总是能体现经济的最优化要求。其实,世界各地的政治实践告诉我们,政策的提出、辩论与选择过程是不完美的。

因此,有必要分析政治制度的本质,更好地理解经济运行的政治基础。博弈论及其在制度分析中的应用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工具和视角,政治制度可以看作政治利益博弈的结果。政治利益在不同政治主体或利益集团中的分布决定了政治制度的本质与形态,反过来,作为上层建筑一部分的政治制度一旦形成,又成为不同利益集团实现政治利益的规则。政治制度是政治市场运行的基础设施,也是政治行为的制度前提。政治制度决定了政治利益的最终分配。在既定制度前提下,政治主体选择合理的政治行为以相互竞争,达到政治均衡,实现各方的政治利益。

3.政治过程中的政治利益博弈

以上分析表明,政治制度和政治利益的相互决定可以从博弈论的角度予以刻画。这里我们分析在既定政治制度——通常是民主政治下政治过程与政治利益的关系。“政治过程”一词意味着政治活动被视为一个过程,使动态地分析政治活动成为可能。这一过程主要包含选举过程、立法/司法过程、政策制定过程以及行政过程等。

选举决定了哪个政党控制政府,政党的政治利益是长期执政。政党通过制定政策,在选票市场上展开政治竞争,从而制定出符合选民利益的政策的政党赢得选举,控制政府。同样,政治人物的任命也是通过选举过程实现的,选举是政治体系的合法性来源。运用经济学工具,我们可以分析不同政治主体如何利用选举过程来谋求政治利益。

法制社会的核心问题是立法。哈耶克区分了“合法”和“法治”,强调了“依法治国”的重要性。立法过程产生法律,法律及其执行是市场经济的法制基础,英美两国的百年强盛证明致力于对内的制度建设——包括法律制度建设,对于一个国家长期实力增长的重要意义。立法过程可被视为一个不同政治利益集团致力于促使符合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法律的确立的竞争过程。司法过程对于现代国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司法保证现存法律得到实施。法律尤其是保护产权的法律及其实施,被看作现代经济高速增长的根本保证。

行政过程是指行政决策的运作过程,包括决策的制定、执行、控制和监督。它对于政权的巩固和运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行政过程是现代政府的重要支柱,是政府事务的重要活动场所。一个国家的行政过程是这个国家官僚体系的集中体现,而官僚体系决定了现代世界经济社会治理的绝大部分活动。这一过程本身就是各种政治力量的角逐。

公共政策尤其是经济政策的制定过程一向是政治利益集团影响政治过程最为直接的领域。尽管政策制定过程并非现代政治过程的理论上的组成部分,然而,作为政府与经济、社会活动的交叉领域,政策制定过程在政治利益分析中的地位十分突出。

三、政治利益在社会利益中的地位、作用及现实意义

利益的多重性源于人的需求的多样性。经济利益关系到人的物质需求,涉及的主要是人的生存问题,是人的最基本的利益要求。政治利益关系到人的社会需求,解决的是人对自身社会地位和权利的问题,是人的一种较高层次的利益要求。文化利益则关系到人的精神需求,解决的是人的精神生活问题,是人的最高层面的利益要求。人的多样性需求不是彼此孤立的,因而人们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利益也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其中经济利益具有基础性的决定意义,是人提出和实现其政治利益或文化利益的物质前提;而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则是经济利益在社会上层建筑和人的思想领域中的反映,是人在实现其经济利益的基础上必然会衍生的利益要求。

1.政治利益是社会利益的核心

社会利益由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构成。政治利益的稳定及均衡,是国家政治稳定的基础。政治利益关系的协调,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不容忽视。政治利益关系的协调,即各种政治利益的均衡点是不断地发展变化的。政治利益关系以这一均衡点为中心,相互作用、相互制衡。因此,没有政治利益的实现,没有政治利益关系的均衡,就谈不上国家的长治久安,从而经济利益和文化利益也就无从谈起。

2.政治利益是经济利益的集中表现

经济利益是政治利益的基础,政治利益是经济利益的集中表现。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经济是基础,政治、文化是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政治利益的需求将随着经济利益的演变而变化。经济利益的增加,将会促进政治利益的增进。以国家政治利益为例,二战后德国和日本的崛起都对国际政治经济均势造成了冲击。这一冲击正是由于两个国家经济实力的提高而引起了政治利益的要求。对中国来说,改革开放30年来,国家经济实力逐步增强,作为国家政治利益核心的国家主权更加稳固,作为国家稳定基础的安全利益更加巩固。然而在当今世界政治格局中,中国与绝大多数国家的政治制度不同,国际政治资源仍旧缺乏。尽管30年来国家政治利益有所提高,但国家主权仍然面临新的挑战。

3.政治利益是文化利益实现的前提

文化利益是社会利益的最高形态。文化利益是人类精神需要的满足。文化利益是多方面的,包括语言、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精神领域的利益。文化利益和政治利益同样是经济基础在上层建筑中的反映。然而,一旦文化利益和政治利益成为现实,将反作用于经济利益。

任何人都生活在一定的政治结构中。人的现实的社会地位决定了他所可能获得的经济利益和文化利益。以个人为例,当一个人被剥夺了公民权,他就不可能正常地享受文化娱乐生活,从而不能实现文化利益。

社会科学研究只有捕捉经济、政治与社会现实中具有“统摄”意义的全局性现象,才能抓住社会问题的根本,利益就属于这一类根本现象。人类一切经济活动乃至一切人类活动的核心就是利益。(18)马歇尔也曾经在他的《经济学原理》中指出,世界的历史是由宗教和经济的力量所形成的。(19)假如存在“宗教利益”这样的东西,那么可以说,世界的历史全部是由利益的力量所形成的。

罗素在《权力论——新社会分析》中写道:“当追求商品的欲望离开了权力和荣誉两种欲望的时候,这种欲望也就很有限了,只需适当数量的财富就能使他完全满足。”(20)由此可见,人类所追求的不仅有经济利益,还有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事实上,人类的自我完善要求他既要从事经济活动,也要从事政治活动与文化活动。从根本上说,人类,无论是个体还是共同体,既有经济需要,也有政治需要和文化需要。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展现人格力量》一书中写道:“这些需要是以一种层次和发展的方式、以一种强度和先后次序彼此关联起来的。例如,安全需要是比爱的需要更占优势、更强烈、更迫切、更生死攸关的需要,而且食物的需要通常比任何的需要都强烈。此外,所有这些基本需要都可以认为是通向一般自我实现道路上的阶梯,所有基本需要都可以纳入这个阶梯之中。”(21)

社会科学应该从理论上解释现实社会生活提出的问题,我们期望通过政治利益研究考察中国的现实问题。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人民从改革中得到巨大的经济利益,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更高层次的需求会被提上日程。在德国文学家托马斯·曼的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中,布登勃洛克家庭三代的追求不断上升:第一代追求金钱,第二代追求社会政治地位,第三代追求精神生活。(22)从利益的角度看,人类追求的目标一般遵循着从经济利益到政治利益,再到文化利益不断上升的规律。中国人民在物质、经济利益基本满足后,政治、文化的利益开始占据利益谱系的主导地位。这是从个体层次上来看政治利益,是政治利益主体的微观层次。

从国家层次上看,30年的改革开放已使中国成为世界上重要的政治经济力量。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已经影响中国的政治外交关系与中国在世界政治格局中的地位。大国实力的对比变化必然要引起大国战略关系的变化。中国在继续保持经济增长、追求国家经济利益的前提下,将会越来越关注国家的宏观政治利益。这是政治利益主体的宏观层次。

正如洪远朋教授指出的:“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作为国家政治利益核心的国家主权进一步确立,作为国家稳定基础的安全利益进一步巩固,……政治利益的紧迫性有所提高,国家主权面临新的挑战,安全利益的重要性依然未减,我们应该重新认识国家主权和国家安全等政治利益的重要性。”(23)从中国的现实来看,中国当前最为紧迫的问题是赋予国民一定的政治利益。经济的持续发展、改革的继续深化都需要将政治体制改革提上日程,而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则是各阶层政治利益的普遍享有。

[收稿日期]2007-11-27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7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2页。

③蒋自强、史晋川等:《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47页。

④约翰·伊特韦尔等编:《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951页。

⑤马克斯·韦伯著,林荣远译:《经济与社会》,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

⑥刘德厚:《广义政治论——政治关系社会化分析原理》,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19页。

⑦江泽民:《在庆祝建党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01年。

⑧赵子良:《农民政治权益的缺失及保障》,《求实》2005年第1期。

⑨张文雄:《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政治利益》,《理论前沿》2003年第15期。

⑩戴维·杜鲁门著,陈尧译:《政治过程——政治利益与公共舆论》,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

(11)奥塔·锡克:《一种未来的经济体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第1页。

(12)洪远朋:《社会利益关系演进论——我国社会利益关系发展变化的轨迹》,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456页。

(13)埃里克·弗鲁博顿、鲁道夫·芮切特:《新制度经济学——一个交易费用分析范式》,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民出版社,2006年。

(14)唐斯(Anthony Downe):《民主的经济理论》,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第25页。

(15)尤尔根·哈贝马斯著,刘北成、曹卫东译:《合法化危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16)洪远朋:《社会利益关系演进论——我国社会利益关系发展变化的轨迹》,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483页。

(17)许云霄:《公共选择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08页。

(18)洪远朋:《社会利益关系演进论——我国社会利益关系发展变化的轨迹》,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

(19)马歇尔:《经济学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

(20)罗素:《权力论——新社会分析》,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

(21)哈罗德·马斯洛·亚伯拉罕:《展现人格力量》,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03页。

(22)蒋自强、史晋川等:《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23)洪远朋:《社会利益关系演进论——我国社会利益关系发展变化的轨迹》,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458页。

标签:;  ;  ;  ;  ;  ;  ;  ;  ;  

政治利益研究概论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