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时期丛书述评_炎黄文化论文

中国新时期丛书述评_炎黄文化论文

我国新时期丛书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述评论文,新时期论文,丛书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时期以来,我国丛书的出版形成了一个颇为壮观的局面。各种大型综合性丛书、地方性丛书、科普知识从书、学术丛书纷纷编辑出版,规模之巨、品种之繁,一时在出版界蔚为大观。既有《走向未来丛书》、《祖国丛书》这样的大型综合性丛书,也有《国学大师丛书》、《现代西方学术文库》这样的学术精品丛书,还有一些中断多年却影响颇大的丛书,如《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外国文学名著丛书》等。仅就1997年第三届国家图书奖初选入围书目看,166 种入选书中丛书就有40余种。其中尤以文学类、教育类、少儿类丛书所占比例为高。在社科类34种入选书中,丛书就有9种,其中《中国现代学术经典》、 《岭南文库》、《楚学文库》,尤其令人瞩目。在我们这个有着悠久丛书编纂历史的国家,丛书在近20年的再度勃兴自有其深刻的内在原因和巨大的文化价值。这既是一个出版现象,也是一个文化现象,又是一种阅读现象。面对如此欣欣向荣的可喜局面,对于图书资料界来说就产生了一个如何导读的问题。本文试图对当前的丛书出版情况作一个鸟瞰式的粗线评述,以期抛砖引玉,求教于图书、出版界的专家学者。

一、丛书之变迁即学术之变迁

本世纪30年代,汪辟疆在其《目录学研究》中有个精辟的论点:“晚近三百年来丛书之变迁,亦即学术之变迁。”近20年的中国丛书走过了一条向国外大量译介、引进和向古代传承、拓展的进取之路,而这条进取发展之路恰巧与中国学术的进步和发展并驾齐驱,比翼双飞。

其一:随着新时期的到来,文化和学术上的闭关锁国终于被打破了。学术界、理论界、各高等院校急需了解国外数十年来的理论进展和学术成就,于是欧风西雨第二次向着东方神州吹来,被学术界命名为第二次“西学东渐”。这第二次较之近代史上第一次西学东渐势头显得更为强劲,西方理论学术著作的译介和引进不再是一鳞半爪、东零西碎的,而是成批成批、有计划有眼光地被介绍进来。出版界和学术界联手联袂,配合默契,各种学术译丛、理论译丛成套成套地诞生了。首先是一批被中断多年的大型丛书,如商务印书馆《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外国历史小丛书》,人民文学出版社《外国文学名著丛书》,上海译文出版社《二十世纪外国文学丛书》纷纷开始恢复出书。整个80年代,各种学术性强、具有理论权威性的高品位译丛,犹如灿烂星汉闪亮在东方神州的天宇。诸如北京三联书店的《现代外国文艺理论译丛》、上海译文出版社的《二十世纪西方哲学译丛》、辽宁人民出版社的《当代西方美学名著译文丛书》、上海人民出版社的《西方学术译丛》等。他们像清新的风、久旱的雨滋润着整个学术界和整整一代学人。进入新时期以来,中国学术界、理论界各种新学科、新思潮、新理论、新方法的空前活跃、层出不穷,可以说首先得益于各类汉译丛书对西学的译介和引进。正是众多的汉译丛书为学术界和广大学人提供了学习西学的丰富精神食粮,从而促成了新时期学术的空前繁荣。这也从一个方面证实了:丛书之变迁即学术之变迁。

其二:回顾历史,丛书的编纂出版在我国具有悠久的传统。丛书之名肇于唐宋,而丛书之实周汉已开。名目众多卷帙浩繁的丛书汗牛充栋,其中尤以《四库全书》为最,其后则有《四部丛刊》、《四部备要》、《万有文库》等。诸大型丛书在我国古文献典籍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哺育着一代又一代学士文人,雅韵余泽流芳至今,对中国文化学术的发展具有经久不息的影响。

90年代以来,随着学术思想的空前活跃,文化市场的逐步繁荣,经济实力的日渐雄厚,今人正沿着这一条具有悠久传统的辉煌之路登山涉水立志险远。一大批旨在传承历史薪火,保存学术文化遗存的大型古籍丛书出版了。其中尤其值得大书一笔的是:上海古籍和中国线装书局出版的《续修四库全书》,由著名学者顾廷龙主编,计划收书5000多种,1800册;北京大学出版社的《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由季羡林总编纂,收书4000多种,1200册。这两套丛书在收书规模上均已超过了号称丛书之王的《四库全书》,从形式到内容都是对《四库全书》以来古籍丛书编纂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前者有1000余种书收自四库存目,后者4000余种书全部选自四库存目。此两项浩大的出版工程,实属200 年来罕见之文化盛事,在文化积累方面具有不朽之功,在学术上具有总结性的意味。盛世修典,由这两部超大型丛书的出版从一个独特的角度证明,当今的中国正是近200年来最繁荣昌盛的时期。 这也从一个角度证明了学术之变迁即丛书之变迁。

在传承历史薪火的努力中,好几部近现代国学丛书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例如辽宁教育出版社的《国学丛书》、北京东方出版中心的《民国经典文库》、江西百花洲文艺出版社的《国学大师丛书》。风雨如晦的20世纪初,在东西文化发生第一次碰撞的近现代中国学术领域,产生了一大批学贯中西的学术大师,他们整体构成了中国学术文化史上的第三个诸子百家时代。然而,对于这样一个大师辈出、学术涵量丰富、学术思想空前活跃的时代,近百年来的学术界,却从未对之进行过系统的介绍和研究。进入90年代,背依着世纪之末的最后一道大幕,学人们忽然发现:今天我们仍然面临着世纪之初学术大师们同样的选择,在东西文化的碰撞中,应何去何从?应作何建树?如何在引进西学的同时接续民族学术与文化的薪火?90年代中期,国学在中国学术界终于形成为一个热点,上述这几套丛书就是在这样的学术背景下出版的。

其三:新时期的文化学术空前繁荣,并且学科的发展愈来愈趋于两端,一是专业性越来越强,分工越来越细,此种学术趋向乃是小型专科性丛书出版的坚强基石。另一端是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越来越强,宏观的综合性的研究,全方位系统的研究已形成新的学术大潮。而这种研究一方面需要更广泛更全面更系统地吸取古今中外学术成果,此种需求催化了众多大中型学术丛书的出版;另一方面,这种研究成果的发表常常需要采用成套丛书的形式才足以反映全貌。因此可以说大量学术性丛书的出版,对于推动学术研究的发展,提高学术研究的档次,改变学术研究的结构,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在这种新型研究方式和体系中所产生的系列研究成果,又形成为新的学术丛书对更进一步的学术研究发生新的影响。

丛书的编纂培养了一批学术新人,锻炼了一支学术队伍。当前各学科年轻的硕士、博士往往是各大中型丛书编纂的基本力量,丛书出版之际,也是他们在学术上脱颖而出之时。目前,博士论文丛书就达十余套之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博士论文文库”是我国最早出版的博士论文丛书,它已走过了十年历程,被列入国家“九五”出版重点规划。起步于1988年底的人大版博士文库,迄今也已出书近40部。博士论文丛书由于它的学术涵量高,学术品位上乘,更兼眼界开阔,正在逐步形成出版热点且常销不衰。

另一种情况是由出版社牵头,在组织一部丛书的过程中逐步聚集起一批学者新人,如被列入国家“九五”规划重点图书的《中国当代中青年经济学家论著丛书》,其作者就是从当今30余位经济学界知名学者中认真筛选出来的,都是我国当代经济学界的佼佼者。这些学者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在不断的学术探讨和学术交往中逐渐形成一个新的学术群体,这种高层次的学术群体,将会催化出更具学术价值的大型成果。

学术的变迁、学术群体的形成,促进了高品位丛书的不断出版;各种高品位丛书的出版又促进了学术的发展和学术群体的形成。丛书之变迁与学术之变迁是相互促进、互为因果的。

二、丛书的类型

新时期以来,丛书的基本划分:据丛书子目的内容,可分为普及性丛书、学术性丛书和资料性丛书三大类型。

(一)普及性丛书 以具有中等文化水平者为主要读者对象,旨在宣传、普及科技文化知识,满足这部分读者对于知识的向往,对于某种文化趣味的追求。

1.内容上以专科性为主,集中介绍某一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使读者系统了解并掌握。

2.形式上以中小型为主,每套丛书选题都在百种以内,子目字数在10万字左右,内容简明扼要。

普及性丛书有时可作推荐书目或阅读书目利用。如理科大学生或文学爱好者欲了解巴尔扎克的生平及著作概况,读40万字的《巴尔扎克评传》份量太重,查辞典又太简单,北京出版社《外国文学知识丛书》中的《巴尔扎克和〈人间喜剧〉》,全书9万字,对巴尔扎克的生平、 作品、艺术风格作了既简明流畅又富于文采的叙述。此丛书包括《司汤达和〈红与黑〉》、《莎士比亚和他的戏剧》等数十种,适合广大文学爱好者阅读。同类丛书还有《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读丛书》、《世界文学名著缩写本丛书》、《文学小丛书》等。

多年来,一些古代文化的普及读物,大都只是从文学欣赏或学习古汉语的角度节取选注本,难以使读者全面了解和掌握文化要籍的精华。四川巴蜀书社《中华文化要籍导读丛书》在这方面以新的体例展示了古代文化经典的导读新貌。该丛书系统选取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代表意义的典籍,每书分两大部分,一是导读,介绍该要籍的作者、全书概况,以及在中国文化史乃至世界文化史上的价值、影响和作用,引导读者领会书中的精华,指明进一步研究该书的途径和有关参考书目。二是原著的精选和简注。该丛书由蔡尚思主编。

(二)学术性丛书 以反映、介绍各学科领域内学术研究成果为主,包括评价当代新科技、新思潮、新学科、新方法,以及以新思想、新方法重新审视传统课题而成的新成果等。这类丛书有大型综合性和中小型专科性两种。

1.大型综合性丛书:如《走向未来丛书》、《民国丛书》、《传世藏书》等。

新时期这类丛书在书名上与解放前有同名的现象发生。如大型综合性学术丛书《中国文化史丛书》,旧中国上海商务印书馆曾有同名丛书,全套42种,52册,王云五、傅纬平主编,1936~1939年出版,1984年上海书店影印。

新时期上海人民出版社的同名丛书由周谷城主编,15个门类200 种选题,包括区域文化、文物考古、生活起居、艺术文学、宗教神话、文化制度、文化交流与比较等,力图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不同科目来反映中国文化历史的全貌。它在选题和内容上都大大超过了旧中国的一套。它的出版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瞩目。

再如辽宁教育出版社的《新世纪万有文库》旨在对旧中国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有所继承和发展。在内容上分传统文化书系、近世文化书系和外国文化书系三大部分,其中近世文化书系收1919至1949年间学人著述,以及1949年迄今的大陆以外学人的研究成果,是很有眼光和见地的。该丛书在装帧方面仿照《万有文库》的优秀传统,同样采取简装本的形式,显得朴素典雅。

2.中小型专科性丛书:新时期这类丛书在数量上是庞大的,在质量方面上乘之作不少。如《中国当代文学评论丛书》、《清华大学建筑学术丛书》、《当代智力心理学丛书》、《世界著名学府丛书》等。

(三)资料性丛书 以大型专科性为主,大多列入国家科研或出版项目。其作用一是整理民族文化遗产;二是提供各学科间系统的研究资料,为促进学术研究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资料性丛书以社会科学方面为主,除一批古籍资料外,还包括美学、艺术及人物传记资料等方面的内容。如中华书局的《二十四史研究资料丛刊》、《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丛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资料丛书》。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的《外国文学研究资料丛书》。春风文艺出版社的《明末清初小说选刊》丛书,填补了从《金瓶梅》到《红楼梦》之间小说研究资料的空白。

以上分类仅为叙述方便,事实上丛书的划分并非如此单纯,有的丛书兼容知识性、学术性、资料性。这些丛书犹如一个辐射四方的多棱发光体,为多层次的读者提供了精神食粮。

三、丛书之繁荣即出版界之繁荣

新时期丛书的繁荣兴旺,一方面固然说明学术界的繁荣兴旺,硕果累累,另一方面更说明了出版界追求之崇高,成就之辉煌。新时期的出版界具有很强的使命感,他们肩负繁荣文化、学术,提高全民族知识水准的重大使命,大力支持文化学术事业的发展,并以此作为自己责无旁贷的义务。

随着出版体制的改革,出版社数量的迅速增加和市场机制的逐步形成,各出版社之间的竞争也渐趋激烈。一方面是追求社会效益,追求学术品位,追求在全国读者中的知名度;另一方面也必然追求经济效益。如何同时实现这两种追求,全国几百家出版社的首选目标,不约而同地对准了丛书。因为丛书这种出版形式可以产生一种很有气势的整体效果,通过丛书的出版可以产生名品效应,容易在读者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容易吸引大量没有确定目标的读者的注意。就丛书的内容而言,既丰富全面,又角度众多。它既可以将某一方面的知识尽收网中;也可以从多角度全方位将某一学科或某一论题论深论透;它又有气魄包罗万象,将百科知识尽情囊括。更何况大、中型丛书的出版常常连绵不断,一辑出了又一辑,至于投放市场的速度和数量完全由出版社自己控制,因而具有长效性,容易在读者心理上产生一种连续不断的广告效应。此种广告效应通过读者间的相互传递会产生信息的连锁反应,使丛书的影响不断扩大,以至形成销售热点。有些丛书一再重印仍供不应求,如北京三联书店的《现代西方学术文库》,除了选题精当、质量上乘外,与丛书的长效性和广告效应亦不无关系。

随着出版体制的改革,越来越多的出版社遵循着市场规律在丛书出版中采取开放灵活的策略。例如,几家出版社联合出版一套丛书,这样出版丛书需要投入的大量人力、财力、物力就可以共同分担,同时大大缩短了出版周期。对于某些比较抢手的选题,这是一种更可取的新方式。《文艺新学科建设丛书》就是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文联出版公司等四家出版社联手出版的。再如,借助具有雄厚实力的企业集团或公司的财力,联合出版大型丛书。《续修四库全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和《传世藏书》都采取了此种颇具改革精神的出版形式,此种出版形式无论对出版社还是对企业集团或公司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弊的大好事,既为繁荣文化、学术以及出版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又提高了各自的知名度。

新时期的出版家都很注意已版丛书的知识层次和学术深度相互呼应的问题。广西漓江出版社《美学知识丛书》出版后,受到广大读者欢迎,他们立即意识到应为读者提供更高层次的美学著作。该社即着手编辑具有相当学术深度的《美学专著丛书》。使两套美学丛书形成一个渐进式的知识学术阶梯,适应了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学林出版社的《现代人文科学丛书》,力求在四川人民出版社《走向未来丛书》基础上,向纵深进行探索,及时为读者提供了逐步深化的读物。

新时期的出版家对丛书的选题都特别讲究,因为选题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丛书的命运。既要顺应市场、顺应读者,又不能亦步亦趋。激烈的竞争要求出版家具有高屋建瓴的眼界和气度,具有超前意识,从宏观高度去俯视整个出版界与买方市场。在选题中选取一系列精彩闪光的“点”,再以出版家之妙手把它们穿成一串光彩照人的学术之链。例如:湖北教育出版社就是站在“古代北方黄河文化与南方的荆楚文化实为双峰并峙,互相辉映”这样一个历史高度来编纂《楚学文库》的。所收17部专著,部部都是创新之作,代表了楚学各门类的最新学术成就。该丛书已被列入“第三届国家图书奖初评入选书目”。

随着出版技术的革新,出版周期得以大大缩短,更有利于成套丛书的出版。进入新时期20年来,在出版界已形成了这样一种繁荣兴旺的竞争局面,几乎每家出版社都拥有几套甚至十几套影响巨大、质量上乘、足以支撑门庭的“看家”丛书。可以说丛书之繁荣即出版界之繁荣。丛书出版中竞争格局的形成其成绩是巨大的,它使中国的出版事业欣欣向荣,生机勃勃,它给社会造成了一种浓厚的读书氛围。多少读者因而免除了翻检查找之苦,一套在手其乐融融。它给青少年的幼学提供了成体系的精神食粮,它极大地丰富了图书馆的馆藏,丰富了读书人的案头、书架,丰富了成千上万读者的头脑和心灵。

但是,我们也不能讳言,在竞争中为了追逐经济效益而出现的种种弊病。一些胡乱拼凑的所谓丛书居然登堂入“市”,一些翻来覆去“炒冷饭”式的丛书“乱纷纷你方唱罢我登场”。盲目地重复出版是当前丛书中的一大弊病,更有妙者,有的丛书出了一、二种,即如泥牛入海,杳无音讯;有的丛书既无编辑说明,亦无选题目录,露头藏尾,不及全貌。这样的丛书,既谈不上出版的计划性,更无从在读者和学术界产生影响。挂丛书之名,无丛书之实。有的出版社编辑力量不足,还忙于制订宏大规划,致使一些巷谈旧闻,扶老携幼地踅入丛书之中。

又一值得关注的丛书出版现象是:竞相出版外表装帧美轮美奂的所谓豪华本,似乎部头越大越好。价格越贵越好。但是,瑕不掩瑜,这些现象仅是丛书在迅猛发展中的白璧微瑕。新时期的中国丛书对于学术文化事业的贡献将载入文化史册。

标签:;  ;  ;  ;  ;  ;  ;  ;  

中国新时期丛书述评_炎黄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