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农村规划是我国城乡规划编制体系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根据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后的形势要求提出的一项长期历史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本文以兴宁市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建设工程总体规划为例,基于新农村规划“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探讨规划过程中地域连片型乡村的村庄统筹规划、基础设施完善、产业打造、村容村貌整治等的规划设计途径,力求形成能够指导具有相似地域关联性乡村的规划设计思路。
关键词:统筹规划;规划策略;产业发展;建设指引
背景
自19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农村经济与农民经济水平得以改善和提高。但1990年代中期随着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城市与乡村之间的收入差距明显拉大,到2004年,城市居民人均收入水平是农村居民的3倍以上。如此巨大的社会差别显然与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不相一致,因此新农村建设战略的提出对于建成更加和谐、更加稳定、更加安全的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按照中央、省、梅州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部署,以实现省定贫困村脱贫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总体要求,对照《关于推进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建设工程实施方案》,兴宁市将符合条件的合水镇溪唇村、龙田镇金星村等八个行政村定为连片示范建设区,并制订了兴宁市创建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建设工程总体规划。
一、规划技术路线
本次规划通过对新农村建设的宏观背景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背景分析入手,充分了解和认识省级新农村连片建设的基本要求和内涵,明确村庄建设的规划原则和目标。规划从现状条件分析入手,通过现场调查和基础数据的分析,了解现状村庄空间分布特征和产业发展概况,找出规划区在村庄分布、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以目标为指引,以问题为突破,强化功能结构分区,突出客家乡土风貌,明确主题发展定位,提升村庄景观节点,构建文化保护机制,优化农村发展环境,建设休闲文化设施,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进而提出具体的分村建设指引。
二、现状认识
规划主要从项目区位、现状基本情况、上位规划解读、村民意愿调查以及现状态势分析入手综合分析八村现状基本条件。根据以上思路,示范片主要特色一是水资源丰富、生态环境美,二是一产基础好、农业景观美,三是特色民居多、传统风貌美,四是历史底蕴深、民风民俗美。同时通过问卷调查、村委访谈和现场踏勘了解到,规划区群众反映最突出、最迫切、农民发展意愿最强的问题如下:环境卫生有待提升、基础设施有待完善、产业结构有待优化、绿道体系有待完善、区域特色有待强化。
三、规划整体构思
规划坚持“农旅互动,绿道串连,一村一韵”的发展理念,通过“强化功能结构分区、突出客家乡土特色、明确主题发展定位、提升村庄村容村貌、构建文化保护机制、优化农村发展环境、建设公共配套设施、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八大措施,吸引农民就业创业,激活内生发展力,实现示范片“居、农、文、旅”四位一体,全域提升。
策略一:强化功能结构分区。结合两镇八村的资源特色、发展情况,确定示范片“一心、两环、三轴、八村、多点”的功能结构。
策略二:突出客家乡土风貌。主要对文物保护单位,老旧危房、一般建筑以及新建房屋提出突出“三段式”(屋顶-墙身-勒脚)的客家传统建筑风貌整治,层数控制在4层以内,建筑立面上以灰瓦坡屋顶为主,刷白墙,勒脚青砖着色。
策略三:明确主题发展定位。结合各村的资源特色,坚持“两镇八村,农旅互动,绿道串连,一村一韵”的理念,集中打造特色示范片。溪唇村主题溪水人家,罗陂村主题滨江漫步,凉伞村主题凉风野趣,金星村主题韭花乐园,龙盘村主题花灯名村,蓼塘村主题龙眼秘境,碧园村主题李园鸽飞,羊岭村主题幸福家园。
策略四:提升村庄村容村貌。按规范布置垃圾收集设施,建立“户投放、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治理模式对区内垃圾进行统一处理。运用A0一体化工艺或者人工湿地的方式对区内的生活污水进行分村、分区、分片治理,实现雨污分流。完成人畜分离和畜禽集中圈养整治,关闭、拆除饮用水源保护区等禁养区内的养殖场(区)。拆除违章、乱搭乱建的建筑物,对废弃的禽畜栏舍、露天厕所等破旧烂棚进行整治、复绿。通过提升“村边、路边、水边、宅边”的绿化美化,全面改善村庄人居生产、生活环境。
策略五:构建文化保护机制。对规划区内的村落格局风貌、自然环境景观、历史建筑、文物保护单位等物质要素,及地方民俗、民间工艺、节庆活动等非物质要素进行保护。基于坚持保护历史真实载体、坚持保护历史环境、坚持合理利用和永续利用的原则,从村庄聚落格局、历史环境要素、传统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四个层次制定分类保护措施。
策略六:优化农村发展环境。对规划范围内的道路建设进行普查,统一需要硬底化的道路长度、规模,根据急重缓急的标准,分期分批进行硬底化处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梳理规范区内电信、电力线路,打破随意架设现象。对道路现状照明进行完善,保障村民日常出行需求。
策略七:建设公共配套设施。根据八个行政村的实际情况,在村委会周边统一设置中心广场,为村民提供娱乐、健身的活动的场所。利用现有资源,在村委会内或其他公共性建筑内设置文化室,为村民提供阅读、会议、学习等综合的功能。以自然村为单位,在居住相对密集的片区集中设置休闲公园,改善村民的生活环境,提升村民的生活质量。
策略八: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规划以人文本,节约用地,保护农田,生态发展为原则,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主要包括与示范片建设发展有关的原有村落用地、通过增减挂掉腾退的产业用地以及配套的道路、绿化、公共设施等用地,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160平方米以内。
四、产业发展构思
传统农业主要依赖资源的投入,而现代农业则日益依赖不断发展的新技术投入,新技术是现代农业的先导和发展动力。包括规模化、立体化种植技术、基因培育技术和科技化管理技术等,并在食用之外还赋予农业观光、游乐、保健等新功能。通过树立品牌意识,将传统农业与地域文化、创意产业叠加,赋予农业更多的品牌内涵、文化特征、附加功能,提升传统农业的附加价值,成为成就现代农业的重要方向与途径。
规划鼓励八村第一产业进一步细化、优化、专业化、规模化、科技化、现代化、市场化发展,种植水稻、韭菜、龙眼、荔枝、火龙果、蜜柚等。滚动发展,积极融入第二产业,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最终将产业转型为偏重第三产业,美丽乡村体验游以及相关配套服务。同时根据各村自然资源,区位条件,结合当地产业,以农业为主题,突出自身特色,分别以高效农业、养殖产业、体验产业、文化产业、观光产业、加工业、艺术产业、服务产业为主题错位发展,功能上相互补充,互通有无。通过建设一批文化展示、生态观光、农业教育、艺术创作等相关项目,以点带面,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进而增加农民收入。
五、详细建设指引
(1)道路系统规划方面:重点对建设区内的村庄道路进行规划,实现村村相连,城乡互通。构成以省道、县道为骨架,以乡道、村道为脉络的道路交通体系,形成“两纵一环”路网结构:“两纵”是以原有兴合线和老省道为基础形成的纵向交通干道;“一环”是在原有村道的基础上打通断头路,形成环形的道路网,并结合村场特点,建设慢行系统,做好旅游交通、公共交通等道路系统规划。
(2)基础设施规划方面:①垃圾处理,合理布局垃圾箱点、公共厕所点、垃圾转运站等环卫设施,建立“户投放、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
的垃圾清运机制,确保全部生活垃圾实现无害化处理。②污水处理,规划采用雨污分流的排水体制,科学选取相对密集的居住片区设置集中污水处理点,因地制宜,选择AO一体化工艺或人工湿地的方式进行污水处理,保证污水收集处理率不低于70%。
(3)农村旧房改造规划方面:修复当地特色风貌,保护当地特色建筑,从布局结构、材质颜色、特色细节三个方面入手,打造客家特色民居文化展示片区。
(4)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方面:规划建设每个村一个300平方米以上的公共服务站,一个200平方米以上的文化站,一个户外休闲公园,一批合理分布的无害化公共厕所。同时对现有村委、卫生站、老年活动室等进行整治升级,增设公厕、广场、户外健身、灯光照明等设施,提升绿化景观品质,为村民提供日常休闲娱乐的户外空间。
(5)风貌分区规划方面:根据地形地貌、聚落形态、文化特色等因素,主要划分成“山、水、田、居”四种风貌区。一是以山水景观、生态保护为主的山水生态风貌区;二是依托宁江河、石马河的滨水休闲风貌区;三是以农果种植产为主,结合二三产业发展的田园生产风貌区;四是集居住、生产、休闲、综合服务为一体的客家山居风貌区。
总结
规划全面梳理连片八村的现状村庄风貌,对现状产业进行提炼,形成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模式。道路体系和设施完善上进行统筹考虑,有针对性的对每个村提出具体建设指引,对村民日常生活出行、休闲、健身等提供较大便利。规划同时考虑村民使用习惯及村庄的实际情况,科学选取重点打造景观节点,通过以点带面,规范村庄村容村貌建设。通过此次连片示范村规划,为八村未来10年发展提供科学、有效的管控依据和建设指引。
参考文献:
[1]贺勇、孙佩文、柴舟跃.基于“产、村、景”一体化的乡村规划实践[J].城市规划,2012(10)
[2]张尚武.乡村规划:特点与难点[J].城市规划,2014(02)
[3]乔路、李京生.论乡村规划中的村民意愿[J].城市规划学刊,2015(02)
[4]高见、刘海燕.乡村规划技术“乡土化”实践探索——以云南省楚雄市挖铜村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7(07)
[5]樊亚明、刘慧.“景村融合”理念下的美丽乡村规划设计路径[J].规划师,2016(04)
论文作者:徐志权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4
标签:风貌论文; 新农村论文; 村庄论文; 产业论文; 特色论文; 兴宁市论文; 村民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