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消费热点刺激经济增长_买方市场论文

寻找消费热点刺激经济增长_买方市场论文

寻找消费热点 拉动经济增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热点论文,经济增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 —6320 (2001)02—0070—05

一、我国买方市场的基本特征

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短缺的卖方市场转为相对过剩的买方市场,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我国目前的买方市场是在居民收入水平和购买能力较低,经济结构明显失衡条件下形成的,因此呈现出如下特征:

(一)有效需求不足的买方市场

从表面看,目前市场上许多商品出现过剩,销售困难,厂家或商家不得不折价销售。据国内贸易局商业信息中心提供的资料,1998 年600种主要商品的供求情况是: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167种,占27.8%; 供过于求的商品413种,占68.7%;供不应求的商品只有20种,占3.5%。另外,在1998年以前,供过于求的商品主要是消费品,而1998年以后,投资品乃至一些基础产品也相继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如钢铁等原材料生产企业,由于产品积压严重,国家不得不实行限产压库;煤炭由于销售困难,生产受到抑制;铁路以往一直比较紧张的局面,近年来也出现有些路段运量不足的现象。

由于产品供过于求,使得许多企业的生产能力利用率不足。生产能力利用率不足,原因可能很复杂,但主要应该用市场需求来说明,即在既定的市场容量下,生产能力大大超过需求。

深入分析,目前买方市场实际是居民的有效需求不足而表现为相对过剩。有效需求不是指一般的有购买力的需求,而是指能实现购买行为的现实的需求,它既是主体有购买力的需求,又是有购买欲的需求。仅有购买欲,但是缺乏购买能力,它不可能形成现实的需求;有购买能力,但因产品品质、性能对主体不相适应或价格不能接受,激发不起人们的购买欲望,也不能形成现实需求。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居民收入增长缓慢是国内消费需求不足的根本原因。从经济运行角度看,居民收入增长率应与经济增长率大体相当,这是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必要条件。然而,近年来居民收入增长率持续低于经济增长率。城镇居民家庭在1999年 7月提高工资之前的 4年间,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增长率仅为4%左右。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自1985年以后的十几年来,一直排徊在4%左右。由于收入增长缓慢, 使许多居民虽有增加消费的欲望,但缺乏满足这种愿望的现实购买力。比如在城镇,一方面有大量的商品房积压销售不出去,另一方面又有许多居民因收入有限,无力购买价格昂贵的住房使住房条件无法改善。在农村,诸如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但由于农民收入水平低下,且农用电价格过高,使城镇市场已趋于饱和状态的家用电器难以在农村市场打开销路。

(二)有效供给不足的买方市场

居民收入增长缓慢,消费需求不足,固然是当前经济过剩的重要因素,但是还应该看到国内产品的市场疲软,以及市场空间难以开拓的原因不只在于需求方面,供给方面的缺陷,即有效供给不足,也是加剧内需不足的重要因素。

有效供给的涵义是:适销对路,能刺激、调动和实现有效需求的产品,包括投资品和消费品。有效供给不足是指市场上虽然出售的商品很多,但真正适合大多数消费者需要的、适应大多数消费者平均购买力水平的商品供给却不足。这里的“大多数消费者”是指农民、城市中的工薪阶层以及由他们所组成的家庭,这一部分消费者约占全国消费者人口总数的90%。如果消费品市场提供的商品是这个“大多数消费者”不需要的或者其购买力水平不能承受的商品,那么,这种供给就称为无效供给或有效供给不足。当前我国市场有效供给不足,主要有两种表现:

一是产品品质的缺陷,即市场上质量低、不适销对路的产品过剩,适销对路和质量好的名、优、特、新产品缺少。近些年,市场疲软、消费低迷主要是由于生产与消费、供给与需求不对称所导致的无效供给和低效供给的大量存在。而影响和加剧我国有效供给不足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经济生活中长期存在的盲目生产、重复建设趋势。据统计,“九五”期间全国有24个省将电子工业列为支柱产业和重点发展对象,导致当前电子产品大量过剩,行业内部低水平竞争严重。例如,目前我国彩电生产能力已达到3500万台,但市场的销售能力只有1600万台。特别是近几年,VCD发展迅猛,短短几年间我国已成为世界VCD生产第一大国。这种数量的迅速扩张主要是依靠进口核心技术和零部件,缺乏自身的技术支撑和持续高增长的物质基础,使性能相差无几的产品一齐踊入容量有限的市场,加剧了市场争夺战和造成生产能力的严重过剩。

有效供给不足在投资品市场上也表现得十分明显。长期以来,国产机器设备和原材料结构失衡,质量不高的一般设备与原材料生产过剩,但是不少生产急需的技术含量高、性能好的关键设备、零部件和原材料却又匮乏。如钢铁工业中一般钢材大量过剩,而各类特殊板材则长期供应不足,每年不得不花很多外汇从国际市场进口。可见,我国无论在消费品生产或是投资品生产中,都存在着有效供给不足问题。

二是商品市场上中高档价位的商品比较多,低档价位和商品比较少,商品价位档次呈现不合理分布,明显超越了广大城乡居民的购买力水平。在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尤其是占全国人口3/4的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显著缓慢,且不可预期的支出比率迅速上升的背景下,使消费者对中高档价位商品的需求量在一段时间内不会明显增加,这些高价位的商品就会出现积压,从而成为无效供给。就商品房而言,其价格与居民家庭年收入之比,在国外一般为5∶1,而我国却高达10∶1,甚至更高,导致广大工薪阶层只能望房兴叹,而另一方面大量商品房空置待售,形成无效供给。至于汽车,一般消费者更是不敢问津,退一步说,即是买得起也养不起。

综上所述,我国目前的买方市场不是常态下的买方市场,而是建立在低收入水平或者说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缓慢基础上的买方市场。产品的过剩是相对于居民有效需求不足的过剩;我国目前的买方市场又是建立在产业结构升级滞后,产品供求结构不对接基础上的,因而产品的过剩又是有效供给不足的过剩。

二、近期消费热点分析

在总体上需求不振的状况下,仍然存在着一些消费热点。据《中国消费者报》最近进行的一次消费预期调查,接受调查者的消费意向比较集中的是:购买住房并装修、购置家用电器、通讯工具、子女教育费用和旅游消费等几个方面。这基本上反映了一部分居民的消费倾向,也可以看作是居民近期的消费热点。

首先,城镇居民住房消费成为热点是发展的必然趋势。过去我国城镇居民的住房是由国家包下来的,居民只需支付象征性的少量租金,因此在居民消费支出中住房消费只占很小的比重。自城镇住房制度改革以来,国家逐步改变了居民住房供应的方式,实行住房商品化政策,使居民不得不考虑购买住房。住房也是基本生存资料,居民在解决了温饱之后,最迫切的需要是改善住房条件,住得宽敞一些、舒适一些。目前,我国城镇居民住房的满足程度还比较低,还有许多住房面积很小和无房户。所以,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住房的需求量很大,能吸收大量的购买力,将成为城镇居民消费的热点。如果用恩格尔系数来衡量,国际上恩格尔系数与住房消费支出变动的一般规律是恩格尔系数与住房消费支出成反方向变动关系。当恩格尔系数由59%下降到40%时,住房消费支出由7.6%上升到8.9%。按照这一规律,我国1997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6%,其对应的平均住房支出比应为12.1%。这就是说,我国一部分城镇居民已经具有购买住房的经济实力。住房消费不仅直接促进民用建筑业迅速发展,还可以带动建材、冶金、机械、化工以及室内装饰业和家用电器等产业的发展,并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

其次,信息消费将成为新的消费热点。现在人们已越来越认识到知识经济对社会发展和社会文明的巨大作用,而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传播是知识经济的关键因素。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电子信息产业是新兴的高科技产业,具有很高的关联度和附加值,能带动十几个产业的发展又很适应当代消费的时代潮流。在“九五”期间,我国电子信息产品的需求,每年以30%以上速度递增,信息产品已逐步走向千家万户。目前,大中城市的家庭电话已基本普及,一部分人群还有BP机和手机。家庭电脑也发展很快,据国内贸易局1998年对全国250 家大型百货商场主要商品销售情况的统计结果看,家庭电脑销售增长排在第七位、比上年增长96.7%。这不仅是因为电脑价格迅速下降,电脑功能日趋符合家庭需要,电脑软件丰富多彩,更重要的原因是人们日益认识到电脑是进入21世纪的“通行证”,因此,电脑及相关信息产品正逐步成为城市家庭消费的热点。

再次,家用电器依然是城镇居民的消费热点,并将成为农村居民的消费热点。就城镇居民来说,随着住房条件的改善,要添置新的家用电器,从而引起家电产品需求的增加。仍据国内贸易局1998年对250 家大商场的调查结果看,冷热饮水机、家用消毒柜、燃气灶、影碟机、大屏幕彩电、空调器、热水器、微波炉等家用电器销售增长率都超过上年50%以上,有些品种甚至比上年增长几倍。这说明家用电器在城市中仍然是消费热点。我国农村市场需求空间巨大,特别是潜在需求更大。我国有近九亿农村人口,目前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水平仅相当于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31.9%,相差悬殊甚大。如果农村人均消费增加50元,全国消费总额便可增加400个亿。目前,农村居民家用电器的普及率还很低, 潜在需求量很大。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和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家用电器的需求将逐渐转向农村市场,成为消费热点。

第四,文化教育消费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成为新的消费热点。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人们普遍认识到教育和文化对人的发展的重要性,开始追求文化科学知识,文化教育消费占整个消费构成的比重上升。近几年,逐步富裕起来的城市居民对教育消费的需求十分强烈,乐于为子女支付高等教育费用。如北京和其他一些大中城市的一些重点中学、对不够录取资格的择校生收取3~5万元甚至更高的择校费,而自愿交纳这笔高额费用的家庭只不过是为子女购买考上大学的希望。与此相伴随的是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不断升温,购买书籍、订阅报刊的家庭越来越多;针对少儿市场的电子琴、小提琴、手风琴以至价格昂贵的钢琴的销售量越来越大;寒暑假和双休日,各种乐器、声乐、绘画、书法、舞蹈等各种辅导班在城市中随处可见。在农村,靠科技致富已成为广大农民的共识,尤其是青年农民购买各种致富的实用技术书籍、参加各种实用技术培训班,农闲时到乡村文化活动中心阅读报刊已成风气。上述种种现象足以表明,文化教育消费正逐步成为新的消费热点,且有不断发展之势。

最后,旅游越来越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也将成为新的消费热点。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文化娱乐设施的增加和休闲时间的延长,人们的业余生活也丰富多彩起来,其中外出旅游已成为许多家庭双休日和节假日新的生活内容。近年来,我国的旅游业发展很快,国际旅游和国内旅游人数逐年呈上升趋势,旅游收入迅速增长。据文汇报(2000年9月27日)报道,在今年“五一”期间,全国居民出游人数为4600 万人,旅游花费181亿元。另据中央电视台(10月7日)午间新闻报道,“国庆节”期间全国居民出游人数为5500万人,旅游花费超过220亿元, 这两项数字都比“五一”期间有所上升,由此可见,旅游已成为新的消费热点。随着政府关于职工带薪休假政策的出台,旅游消费会呈现出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扩大消费需求的对策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市场需求的潜力很大,特别是占全国人口总数70%的农村市场还没有真正启动起来。只要措施到位,力度适当,潜在的市场需求一定能够转变为现实的市场需求,从而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1.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启动最终消费。一般说来,消费启动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居民收入的增长直接引发和扩大消费资料的需求,进而带动消费资料生产的增长;第二阶段是消费资料生产的增长,可引发并扩大对生产资料的需求,进而带动并促使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以上两个阶段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以收入为杠杆,以消费资料为核心,由消费启动经济的全过程。

前两年政府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以扩大基础设施投资为重点,对阻止国民经济增长率下滑有重要作用,但对推动经济增长具有直接作用的最终消费来说,效果并不明显。如果最终消费带动不起来,整个市场打不开,社会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就难以持久,因此,关键是提高最终消费率。所谓最终消费率,是指最终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这是国民经济能否顺畅运行的一个重要比率。要提高最终消费率,就必须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以增强购买能力。

启动消费不是简单的发票子,而是要把提高居民收入、降低居民支出预期与深化分配体制改革结合起来,把短期的需求启动与中长期的体制和制度建设结合起来,把刺激消费与改善供给结合起来。具体地说:

第一,大幅度提高工薪阶层,特别是中低收入阶层的工资,使其工资含量中包括住房、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基本支出。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市场竞争风险及住房、医疗、教育、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这些都造成了居民未来收支的不确定性。一方面,由于近年来收入增幅连续下降和巨大的失业压力,居民未来预期收入下降;另一方面,医疗、养老、住房和教育体制齐头并进的改革,使未来预期支出大幅上升,这就使得居民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多数工薪家庭不敢多花钱,尽量攒钱以备日后之用。老百姓用抑制即期消费的办法增加储蓄,主要是考虑到子女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方面的预期支出。所以,只有较大幅度地提高工薪阶层、特别是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使工资含量中包含上述诸方面的支出,居民即期消费才会增加,最终消费率才会提高。

第二,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真正减轻农民负担。农村市场的开拓,农民购买力的提高,最终都要建立在农民收入增长的基础上。因此;首先要调整和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农业的发展要改变传统的单纯追求产量的做法,在保持总量稳步增长的基础上,注重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优化品种结构,并通过组织农产品加工、储运和销售达到农产品增值、农民增收之目的。其次,进一步发展乡镇企业。发展乡镇企业是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的重要形式,是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载体、也是带动农村第二、三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农村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农产品资源,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乡镇企业不仅办厂成本低,使乡镇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价格竞争优势,而且还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和农村积累基金,在农村形成强有力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最后,把减轻农民负担落到实处。真正减轻农民负担应当做到:一是彻底改变地方政府和基层干部为了夸大自己政绩虚算农民增收指标的做法,使农民的收入不含水分;二是改革和精简乡镇机构,减少一部分“乡官”和“村官”;三是认真贯彻执行村民自治制度和村务公开制度,防止村乡干部滥用权力和腐败。

第三,采取有效措施,调整分配结构、缩小贫富差距。目前我国20%的高收入者拥有全部金融资产的75%左右;而20%的低收入者只拥有金融资产的4%,这表明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是相当突出的。为此, 我们应该采取有效措施,缩小贫富差距。具体可以适当提高个人所得税税率、开征遗产税、实行储蓄存款实名制、政府官员收入和资产申报制等办法进行调节;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适当加大政府转移支付、减免有关税费的办法增加他们的收入,并尽快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这样多管齐下,就能够适当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的有效需求。

2.增加有效供给,优化供给结构。由于“无效供给”和“低效供给”的大量存在,导致了我国产品当前的相对过剩,事实上这只是一种由于重复生产导致的低水平的过剩。因此,中央关于“十五”计划的建议把国民经济结构调整作为一条主线来抓,提出要加快工业改组改造和结构优化升级。只有把经济结构问题解决好,才能扩大国内需求,增加有效供给,也才能切实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进步为支撑、突出重点,有进有退。具体地说:

第一,要加大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比重,让高新技术产品更多更快地走向市场形成新的消费热点,以满足收入较高和知识层次较高群体的消费需求。

第二,要加快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围绕增加品种、改善质量、节能降耗、防止污染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使之与传统产品比较形成更多的差别,从而对消费者形成若干更具吸引力的消费热点,以刺激需求。

第三,要广泛深入地了解广大农村市场、城市工薪阶层的市场需求,制造商通过市场细分更好地找准自己的市场定位,生产出不同档次、不同花色的商品,从而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

3.改善消费环境,使潜在的消费需求转化为现实的消费需求。消费热点的形成和发展,与消费环境有极为密切的关系。水、电、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的好坏,对消费的影响很大。这一点,在我国农村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不少地方由于受水、电、路和其他相关条件的限制,而使诸如电视机、收录机、洗衣机和一部分农用机械无用武之地,从而对开拓农村市场带来了基础性障碍。

过去的两年,国家投入了2100亿元的国债,并带动相应的银行贷款和社会投资,主要用于能源、交通、电网改造、水利建设等国民经济急需且薄弱的环节,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启动消费起到了重要作用。1999年,由于农村电网改造使农村电价平均每千瓦时降低1角钱, 农民因此少支付电费230亿元。不少过去用不起电的农民高高兴兴地将彩电、VCD机抱回了家,部分地区农村家电市场火了起来。由此可见,消费环境改善了,也就同时为发展消费热点、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了重要条件。

4.转变消费观念,发展消费信贷。改革开放已经20余年了,相当一部分人的消费观念仍停留在短缺经济时代的水平上。有的虽然已开始着手改善居住条件、出行条件,但遵循的仍是钱攒够了再消费,没钱或钱不够不消费或暂缓消费。滞后的消费和消费需求不足,必然会影响生产的发展,因此必须转变消费观念,鼓励人们敢于消费,合理消费。要充分认识提高消费水平、层次对提高人的素质的作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在引导居民转变消费观念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推出各种消费信贷可以把老百姓的远期消费转化为即期消费,从而促进消费增长。当前我国的消费信贷正处于起步阶段,已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1999年4月3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指导意见》,这是在推出个人住房贷款和汽车消费贷款后,进一步扩大消费规模和品种的主要举措,对启动消费有重要作用。

应该看到,我国的消费信贷还刚刚起步,目前还没有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消费信贷体系,因此存在的问题比较多。为了使消费信贷真正起到促进消费的作用,在实践中应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增加消费信贷品种。信贷品种多,才能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要,促进消费信贷发展。除已经开办的住房、汽车抵押贷款外,居民购买高档家用电器、文化教育、信息产品消费、农民生产投资等都可以采取贷款形式予以满足。

第二;适当简化贷款手续,方便居民贷款。贷款手续繁琐是影响居民申请贷款的原因之一。就目前来说,申请住房贷款者要办妥一套贷款手续,需要在许多部门之间来回奔走,不仅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增加消费成本,而且也使消费者感到不被信任。因此,银行应当考虑在规避自身利益风险的同时,尽可能简化贷款手续,方便居民贷款。

第三,降低对贷款人经济状况的过高要求,扩大贷款对象。由于目前贷款条件过高,使一些中低收入者无法成为贷款对象。如住房贷款首付率有的高达20~30%,这实际上把一部分收入低的排除在外,限制大多数人参加消费信贷。因此,金融部门应适当降低贷款对象的经济条件,让更多的居民有资格参与消费信贷。

最后,为个人消费信贷提供优惠利率。西方发达国家的消费信贷不仅形式多,品种多,而且利率也很优惠,消费者能够接受。我们也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一些经验,比如实行贴息、低息和免交所得税等特殊鼓励政策,切实降低消费信贷成本,使消费者借得起还得起。根据贷款品种、期限、金额等不同,为消费者提供不同利率供其选择,以利于消费者规避利率风险,提高信贷消费的积极性。

总之,消费信贷是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重要手段,只要运用得好,可刺激居民增加即期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收稿日期:2000—06—18

标签:;  ;  ;  ;  ;  ;  ;  ;  ;  ;  

寻找消费热点刺激经济增长_买方市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