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道德教育效果不佳的症结何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道德教育论文,症结论文,不佳论文,效果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献标识码:A
文献编号:1007-0397-(1999)01-0069-02
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既是由社会主义大学的性质决定的,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这项工作始终不渝地坚持了几十年,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也确实存在着许多严重的问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高校的道德教育面对社会上出现的各种新情况,工作难度越来越大。笔者对影响道德教育效果比较突出的问题进行一些初步的透视和分析,和同行们讨论。
一、忽视了道德教育的特殊性
诚然,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是紧密联系相互渗透的。但它们毕竟是不同的范畴,各有特定的教育内容、目标和任务,要遵循不同的教育规律和使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政治教育的目标是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观,通过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灌输,解决大学生的政治立场问题。说到底就是解决拥护谁或反对谁,赞成什么或反对什么的问题。这种教育与社会政治形势紧紧结合在一起,阶级性体现得特别集中明显,它离不开说理和劝导,但更主要的是靠指令性的要求。思想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科学的思想方法。实质上是一种方法教育,通过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传授,使学生掌握观察和分析处理问题的科学方法。这种教育主要靠传授、引导、训练和应用。而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形成优秀的道德修养。它强调潜移默化、自觉领悟和生活践履,同时也注重教育和督导。
但是,现实中的大学道德教育往往与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混合在一起,主要进行政治立场、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培养。没有相对稳定、规范的教育内容,经常跟随着社会政治形势变化而不断变化。其中属于道德教育的成分是相当少的。即使是进行一些道德教育,也主要是道德理论的灌输和道德范畴的阐释,把本应生动具体的道德养成教育变成了枯燥干涩的伦理学的理论研修。结果,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两方面的效果都被削弱了。
要改变这种情况,首先要划清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的界限,明确各自的目标和任务,确定道德教育相对稳定的教育内容,按照道德教育自身的规律进行教育。可以肯定地说,道德教育主要的任务不是培养政治强人,而是培养道德品质良好的人、人格高尚的人。
二、教育内容缺乏现实性,过于理想化
本来,道德教育就应该有超越现实高于现实的特点,从“理想”出发,宣示“应然”的道德要求,引导激励学生去追求可能实现的高尚的道德生活,还要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批判现实中残存的陈旧的道德观念,用符合历史发展需要的新的伦理思想武装学生。但是,这种超越应当是相对的、适度的,应控制在合适的幅度之内。行为科学研究的结果表明,决定人道德行为方向的深层动机是主体对行为结果的预期,在行为结果的预期中经济利益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尽管道德具有相对独立性,但必须承认,它归根结底要依附于现实的经济关系和人们的经济活动形式。人们不可能脱离其置身其中的经济生活形成某种道德意识,而必须使自己的行为适合于现实的经济环境。如果道德教育中过分地强调“理想”和“超越”,用“太”完善的道德标准去教育要求学生,就会脱离实际,脱离群众,不容易被学生接受,不仅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落不到实处,反而会流于形式,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当前,不少高校的道德教育工作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德育目标定得偏高,脱离社会实际生活,讲空洞的理想较多,讲合理的利益太少,比较强调方向性,但缺乏可行性;坚持的基本上是计划经济体制时形成的一整套道德观,还在用“重义轻利”、“重贡献,轻索取”,“个人利益无条件服从集体利益”、“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等价值观念要求学生。要求太高,太理想化,脱离了学生能接受的程度,失去了现实性和实际可接受性,收不到应有的效果。因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大学生和大多数现实社会上的人一样,不可能超越现实社会关系去追求“崇高”和“完美”,只能接受历史承继下来经过现实社会修正和补充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规范,过“真实”的道德生活。当人为地把道德要求拔得太高,把终点当起点,把理想的道德目标当成普遍的行为要求,使道德标准和现实生活反差太大,道德教育就没有说服力,甚至会失去生命力。
当今社会,劳动还是人的谋生手段而不是“第一需要”,社会主要是靠利益驱动来调动人的劳动积极性和刺激社会工作效率的,所以,我们必须正视当今的所有制结构、报酬分配政策、劳动就业方式和社会大众价值观念转变的事实,要在承认功利、物欲和个人利益的前提下去阐明义利、理欲等关系上的新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提出新的要求,比如“利不忘义”,“利取有义”等,这样学生才会比较容易接受。
三、道德教育缺乏层次性、针对性、有效性
当前,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们的社会利益和道德状况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大学生的来源复杂,求学动机多种多样,价值观呈现多元化,道德素质参差不齐。他们对道德教育的吸纳欲求是有差别的,对教育的内容是有选择地接受的。因此,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就不能整齐划一,要区分层次性,增加针对性。例如共产主义道德提倡超越功利,无私奉献,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等,这样的道德要求主要是针对共产党员、三好学生等先进分子而言。对大多数大学生来讲,只能是倡导,而不能是硬性要求,若一定去要求他们,不仅他们不能真正接受,反而会产生逆反情绪。切实可行的是,对普通大学生可用“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基本道德准则去要求他们。着重落实中共中央十四届六中全会关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决定中所提出的“三德”的内容,即“文明礼貌、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并且,要把这些基本的道德要求和学生将来的生活、职业前途相联系,细化成更具体的细则进行教育,紧贴社会实际,服务于现实生活。社会道德可分为行为文明道德和道德人格两大层次。行为文明层次上的道德要求是人在社会生活中最基本最起码的文明要求,就是指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道德规范,这些规范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必须身体力行的。道德人格层次上的道德要求,是人对自己的品行进行长期的锤炼和陶冶才能达到的一种道德境界,包括像“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气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等。这种道德人格要求比行为文明层次上的要求要高得多。它内化在人的自觉行为中,使人有强烈的道德责任和道德意志,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总是能用向善的态度进行道德评价和道德选择。这是超越现实的,比一般道德规范对人的要求更深刻,更积极,更有意义。它主要靠内心的道德信念与自律践履。笔者认为,属于行为文明层次上的道德要求可以通过教育和督导让学生做到,而道德境界层次上的道德要求是不能仅仅通过学校里的道德教育去达到的。它需要人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长期修养磨炼,并有各方面的条件去配合才有可能实现。应该说,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是少数人。所以,大学生的道德教育,目的不在于培养出道德“圣人”,而在于普遍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所以应把工作重点放在行为文明的培养和普遍道德水平的提高上。这样做,看似要求不高,实际收到的效果会更好。
四、道德教育观念没能完全转变
一般情况下,从事道德教育的人比受教育者具有更高的道德理论水平和道德修养水平。但是,我们今天正处于社会转型、体制改换的历史条件下,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导致多种社会意识包括道德观念发生改变,不少道德现象对于道德工作者来说也是一些新现象;至今,还没有形成一套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科学道德理论,尚未形成一种全社会范围内的主导性的价值观念。由于从事道德教育工作的许多人在旧体制下生活的时间比较长,受“左”的思想和传统道德观念的影响较大,因而,遇到的道德难题就更多,观念转变就显得更困难和更缓慢。对于这些新遇的道德难题,他们不能依据过去已有的观念和经验去解决,而需要和受教育者一样去重新学习,才能尝试解决。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建设新道德,确立新观念的问题上,他们与受教育者基本处在同一水平线上。
道德教育工作者如若承受了更多的传统思想观念的重负,在接受新的道德观念时遇到的心理阻力便会更多。在进行道德教育时,时常发生师生情绪对立、意见相左的现象。事实证明,并非全是学生错了。因此,要帮助大学生有效地解决道德难题,高校道德教育工作者需要解决好下面几个问题:其一,加强道德问题的科学研究,针对新的社会发展要求对传统道德进行批判扬弃,提出新的科学的道德理论,达成共识,供道德教育的双方共同遵循。其二,加紧对自己道德观念的反思,接受新道德理论的自我教育,转变自己的道德观念。其三,克服自己在道德观念上一贯正确,比受教育者有更高水平的思维定势,和受教育者加强联系,互相沟通,加深理解,以新的姿态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去。
尽管影响高校道德教育效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只要认真研究,高度重视,是不难克服和解决的。
收稿日期:1999-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