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文"并重,"情""趣"相生--文言文教学思路探讨刍议论文_李昌林

"言""文"并重,"情""趣"相生--文言文教学思路探讨刍议论文_李昌林

李昌林

福建省上杭县第五中学

摘要:文言文教学既重"言"激"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又要重"文"育"情",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还须"言""文"并重,达"情""趣"相生之境界,从而提升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鉴赏能力。

关键词:阅读能力、人文精神、审美情趣

文言文生动凝练,意蕴丰富。她传承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是现代汉语的源泉。但"文言文难教"、"文言文难学",是语文教学中师生的普遍感受。我们只有转变观念,改进课堂教学,重塑文言文的审美功能与形象,文言文教学才能焕发生命的活力。

一、要重"言"激"趣",贵在阅读能力的培养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加强诵读,培养文言语感,让学生感受到文言的语言美。《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朗读和背诵古诗文,其实就是文言语感的培养过程。教师要加强学生诵读的训练,让学生读准字音、句读,读出节奏、韵律,读出作者的情感、神韵。要引导学生因声求气,反复涵泳,体会文言文的语言美:有的文章句式整齐,气势酣畅;有的骈散相间,富有节奏;有的音韵和谐,婉转回环……让学生大量熟读背诵,几十篇乃至一二百篇诗文烂熟于心,由易到难,由少而多,循序渐进,不仅能奠定良好的文言基础,得到审美的陶冶,更有助于提升文言阅读的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其次,要让学生掌握一定方法,主动梳理,获得新知。《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意义和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梳理文言知识的方法:如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思,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现象,通假字以及特殊句式等;要学生在阅读中生发联想,联系旧有的知识,通过比较辨别,总结规律,从而获得新的认识。如在教学《陈情表》时,讲到"拜臣郎中"中的"拜"(授予官职)时,让学生联系后文的"谨拜表以闻"(恭敬地)、以及以前所学的"子墨子起,再拜"(表示敬意的礼节)、"拜为上卿"(授予官职)与之比较,加深理解,还可以引导学生把"拜"与"除臣洗马"中的"除",以及古代官职变动用词"擢"、"迁"、"谪"、"黜"等比较,从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再次,让学生自主解读,融会贯通,体验自主学习的乐趣。中学阶段特别是高中阶段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文言学习基础,要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及学习的方法,融会贯通,去自主学习文言文。如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自主解读,遇到疑难问题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合作探究解决;引导学生自主疏通文本,以言悟文,以文解言,读懂文本;还可让学生通过熟读、练习促进理解,举一反三,深入理解文本。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使自己的阅读能力得以强化和提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要重"文"育"情",贵在人文精神的熏陶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强调"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入选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 每一篇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教师要充分挖掘文本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深入体验作者的思想情感,激起情感的共鸣,从而施以积极影响。

1.重视爱国主义等民族文化精神的传承和培育。我们应重视文言文在培育学生道德情操、精神品格方面的作用。如在教学《离骚》时,让学生体会屈原强烈的爱国情怀,学习他那种忧国忧民、为追求理想而九死未悔的崇高品质;教学《廉颇蔺相如列传》时,让学生学习蔺相如和廉颇为了国家利益英勇不屈、勇于献身的精神;教学《苏武传》时,让学生感受苏武坚贞不屈民族气节和矢志不渝的爱国精神。

2.感受前人形象,完善自身人格,提高品德修养。文言文的学习,是医治现代社会人文精神、传统文化缺失症的良药,也是个人提高品德修养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如在《张衡传》的教学中,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感受张衡的形象,引导学生学习张衡不慕名利、虚心好学、崇尚科学、躬身实践、忧国忧民、品行高洁等美德,在《荆轲刺秦王》中学习荆轲不畏强暴、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在《陈情表》、《项脊轩志》中培养学生感恩之情怀……

3.学习前人敢于直面人生际遇的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要借助文言文教学,让学生正确认识人生,勇于面对人生的困难挫折,激发热爱人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如教学《赤壁赋》时,引导学生学习苏轼虽身处逆境,却仍然保持豁达、超脱、乐观的生活态度,表现出一种不甘沉沦、积极进取的可贵品质。

三、要"言""文"并重,达"情""趣"相生之境界

文言文中的"言"与"文"是密不可分的,"言"因"文"而存,"文"因"言"而传,内容和形式是相互依存的。要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就应当让学生具备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学生具备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就会在阅读中不自觉地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两者互为条件,螺旋上升。学生在阅读文言文中获得的"趣",会让他们更深刻地感受作家作品的"情",反之学生感受作家作品的"情",会更进一步激发学习文言文的"趣"。此所谓"言""文"并重,"情""趣"相生。教学达到了这一程度,文言文对学生的影响也就会持久而深刻。如《滕王阁序》一文,文章辞藻丰富华美,句式参差变化,音韵相对,节奏整齐,和谐可诵。文章融入作者对现实和人生新的感受认识,真情实感贯穿其中,内容充实,流丽自然。这样的美文,应让学生充分朗读,学生在感受语言的激荡流转时,深切体会到作者面对人生困境,理想更加坚定,斗志更加昂扬,让人读来怦然心动,热血沸腾,一卷在手,久久难以释怀。同样在学习《将进酒》一文时,当我们满怀激情朗诵诗篇时,音韵节奏随着诗情高低缓急,曲折回环,奔腾向前,我们的情感也一如诗人汹涌奔流,如黄河之水,势不可回,最终领略"于雄快之中","得其深远宕逸之神"的审美情趣。

总之,文言文教学应"言""文"并重,使之生发无限"情""趣",进而提升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鉴赏能力。

论文作者:李昌林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工》2019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6

标签:;  ;  ;  ;  ;  ;  ;  ;  

"言""文"并重,"情""趣"相生--文言文教学思路探讨刍议论文_李昌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