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注重细节的习惯--“知道什么、知道什么”的教学案例_教学案例论文

在细节关注中培养习惯——“认识几和第几”教学案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案例论文,细节论文,习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问题提出

对于初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来说,掌握“几”和“第几”这两个知识点没有难度,可以这么说,班中绝大多数学生即使不经过这节课的学习,也能正确解答教材中“想想做做”的5道题。从更大范围来看,整个第一册教材中的知识点,对于班中部分学生来说,都已经会了,有个别同学甚至连20以内的加减法都能正确解答了。当然,班中肯定也有几位学生计算5以内的加减法还得依靠数手指进行。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是正常的,毕竟学生的智力发展有快有慢,接受的学前教育、家庭教育也各不相同。面对这样的学情,摆在—年级老师面前的问题是:知识点已经会了,课堂关注点应转向哪里?怎样既让学优生“吃饱”,又让学困生“跟上”?带着这样的问题,我进行了“认识几和第几”的教学实践。

教学案例

片断一:教学例题

师:(提出关键问题1)在心里数一数,一共有几个人排队买票?用手势表示。

用手势表示结果时,总有几个学生忘记将手先藏在课桌里,一下子就举出来了,还有几个学生把结果说出来,这时,老师及时示范并提醒:手藏在课桌里,嘴巴里不能有声音,等老师说“表示”再把手举出来。

[自我解读:按理说,学生“脱口而出”是思维灵活的表现,应该给予肯定,但学生之间思维是有差异的,思维快的同学说出来了,思维慢的同学就会“跟风”,时间长了,会产生“惰性”。况且,面对五十几个学生的大班额,老师不得不“压制”学生一点,以此营造“安静思考”的学习氛围。]

老师说“表示”,全班学生都用手势表示出“一共有5个人排队买票”。

师:谁敢当小老师到前面来数一数?

学生A走到黑板前,老师指导小老师半侧身子,手拿米尺指着挂图数一数,同时提醒下面的学生用手势评价小老师的发言。

学生A是从右边的小刚开始数起的。这时,学生B在位子上小声插嘴道:“应该从前面数起。”

师:老师看见好多同学在点头,还有同学在翘大拇指。

[自我解读:小老师上台发言,是一个学生和几十个学生之间的交流。“半侧身子,边指图边对下面同学说话”“说得对,点点头,说得好,翘翘大拇指”这样的细节指导,对学生今后的人际交往是有好处的,而且还能起到以下两方面的作用:一是激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二是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和思考。]

师:(请学生B到黑板前)B同学说应该从前面数起,我们请他数一数。

学生B从老爷爷开始数起:1、2、3、4、5。

师:用手势评价生B的表现。

下面学生有的点头,有的翘大拇指,表示认同。

师:(引导比较)谁能说说A同学和B同学的数法有什么不同?

生:B同学是从前面数起的,A同学是从后面数起的。

师:两人数出的结果——

生:一样,都是5个。

师:(小结)要数出一共有几个人排队买票,可以像B同学一样从前面数起,也可以像A同学一样从后面数起。

师:(提出关键问题2)小刚排在第几?用手势表示。

学生都用手势表示“小刚排在第5”。

师:这次谁敢当小老师到前面来数给大家看?

学生C走到黑板前,从前面的老爷爷开始数起:1、2、3、4、5。

师:老师给C同学提个建议,数第几时最好这样数:第1,第2,第3,第4,第5。

请C同学带领下面的同学一起用“第几”的方法数出“小刚排在第5”。

师:(提出关键问题3)“一共有5人”和“小刚排在第5”,这两个“5”意思一样吗?(稍候追问)不一样在哪里?

估计学生回答上面的问题有困难、说不到位,先请学优生说,接着可以追问“谁听懂了”,再请一两个学困生回答,最后同桌互相说一说,让全体学生明确:“5”是指一共有5人,而“第5”是指5个人中的一个人。

师:(提出关键问题4)看了这幅图,谁还能用“第几”来说一句话?

老师指名五位学生发言,“老爷爷排在第1”“小明排在第2”“小红排在第3”“阿姨排在第4”都说到了,其中学生E重复了前面学生的发言。

师:对于E同学的发言,老师只点点头;不翘大拇指,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生:刚才某某同学说过了。

师:同学们有什么要提醒E同学的吗?

生:人家说过的,就不要再说了。

生:要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

师(转向E同学):人家给你提了建议,你应该怎样?

生E:谢谢大家!(生E的表情有点不自然)

师:老师要发给E同学一张表扬卡,虽然她的发言和前面的同学重复了,但愿意举手发言总比不愿意举手发言、坐在位子上发呆、做小动作的同学好,而且她能够接受同学的建议。好样的,老师喜欢这样的同学。大家用掌声表扬她。(生E脸上露出了笑容)

[自我解读:通过真诚地提醒“别人说过的,不要再说了”教给学生倾听、发言的方法;通过发放表扬卡,鼓励愿意发言的同学,同时指出哪些行为是不好的学习习惯。]

片断二: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教学左图

共同读题:(师)这是小红家住的商品房,(师生)这是阳台,这是门,这是窗。

师:用手势表示“小红住在第几层”?

大部分学生认为“小红住在第4层”,小部分学生认为“小红住在第3层”。

[自我解读:学生观察这幅情境图时,关注点往往会落在阳台上,所以出现“第3层”这样的错误答案是正常的。读题时,教师指出“这是阳台,这是门,这是窗”,目的就是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思考。]

师:出现了两种答案,我们就要想一想,是“第3层”对,还是“第4层”对?为什么?

师:认为“小红住在第3层”的同学,谁愿意到前面数给大家看?

学生F走到屏幕前面,从下面开始数阳台:第1层,第2层,第3层。

师生共同提升:(师)F同学数的是阳台,(师生)他是从下往上数的。

师:认为“小红住在第4层”的同学,谁愿意到前面数给大家看?

学生G走到前面,从下面开始数门:第1层,第2层,第3层,第4层。

师生共同提升:(师)G同学数的是门,(师生)他也是从下往上数的。

师:(指着站在黑板前面的生F和生G)他们两个,谁对?谁错?为什么?

全班学生一致认为生G对。

师:(转向生F)现在你认为谁对?

生F:G同学对,小红住在第4层。

师(追问):刚才你的数法错在哪里?

生F:把最下面一层漏掉了。

师生共同小结评价:(师)G同学说对了,要表扬(师翘大拇指),F同学说错了,要批评吗?(生)不要。(师)因为错了不要紧,重要的是找到错误的原因,以后不犯相同的错误。而且,今天我们还要感谢F同学,因为他今天犯的这个错误,提醒大家以后数“第几层”时最底下的一层不能漏数。我们一起对F同学说“谢谢”。(全体)谢谢!(生F)不用谢。

[自我解读:以E评价让学生树立正确对待错误的观念:“错了不要紧,重要的是找到错误的原因,今后少犯或不犯相同的错误”“错了不批评,而且还要表扬,因为错得有价值,让大家明白了错误的原因”“一错再错要批评,说明上课没有认真倾听和思考”。]

学生把答案“4”写在数学书上的方框里,展示几个学生的书写,全体学生用手势评价自己写的“4”是否规范美观,能得★★★、★★,还是★。

[自我解读:规范书写阿拉伯数字是本单元的重要内容。课堂上要不断强化学生的“把字写规范美观”的意识,通过自我评价、同桌评价、投影仪展示等形式,帮助全体学生养成规范书写数字的习惯。]

2.教学右图

师生共同读题:(师)小猴你拉着我,我拉着你,倒挂到水里。(师生指问题)有几只猴子?(师)用手势表示。全体学生都用手势表示“有5只猴子”。

教师示范将“5”写在问题“有几只猴子”中“几”的上面,请单组同学用手势评价同桌书写的“5”是否规范美观。

师生继续共同读题:(师生)戴帽子的猴子是第几只?(师)请把答案写在这个“几”的下面。

学生在书上写数,教师巡视,捕捉课堂生成资源(了解哪些同学认为是“第2只”,哪些同学认为是“第4只”,是从上面数起的,还是从下面数起的,为什么这样数)。

实物投影展示生H和生I的两本作业,他们两人的答案不相同,生H认为是“第2只”,生I认为是“第4只”。

师:和H同学一样的请举手,和I同学一样的请举手。

师:又出现两种不同的答案了,想一想,哪种对?哪种错?为什么?

接着老师请生H和生I分别到屏幕前数一数。

师:现在,你认为哪种答案对呢?用手势表示。

学生中有的认为“第2只”对,有的认为“第4只”对,还有的认为两种都对。

师:(追问生I)你为什么认为两个答案都对呀?

生J:这两个答案都对,可以从上往下数,也可以从下往上数。

师:谁听清J同学说的了?

请一生重复生J的发言。

师:(评价、提升)J同学说得太好了!刚才数“小红住在第几层”,两个答案中一个对,一个错。现在数“戴帽子的猴子是第几只”,两个答案都对。

这时,老师发现生K的小手一直举着,始终没有放下,就请她起立发言。

生K:我认为“第2只”对,“第4只”不对。

师:(期待的眼神看着生K)老师在等你说为什么。

生K:因为猴子是从树上开始往下挂的,所以要从上面数起,不能从下面数起。

生K的想法得到了几个同学的附和:如果从下面挂起,猴子就要掉到水里去了,猴子不会游泳。

师:(评价、提升,给生K竖起双大拇指)想象力丰富极了!还想到了这5只猴子是怎么挂上去的。这只戴帽子的猴子,它是第几个挂上去的?(生齐答:第2个。)下课请K同学到老师这里领一张创新卡。(师话锋一转)不过,如果光看这幅图,不去想猴子是怎么挂上去的,可以从上往下数,也可以从下往上数,所以两种答案都对。(给两本展示的数学书上打“√”)

请双组同学用手势评价同桌书写的数字是否规范美观。

[自我解读:生K的想法教师备课时是预设到的,应对策略是:如果有学生提出,就让他说出“戴帽子的猴子是第2个挂上去的”,特别要表扬有这样想法的同学,想象力丰富,把静止的画面想象成动态的了。如果没有学生提出,教师自己不必提起。但要给学生明确的答案:既可以从上往下数,也可以从下往上数。凡是得到双大拇指表扬的同学,都能得到一张创新卡,卡上写着这样一句话:某某某同学,今天数学课上有创新想法。这张卡贴在该学生的数学书扉页上珍藏。]

教学反思

在幼儿园,孩子们以游戏为主要活动形式,而升入小学则以课堂学习为主了。一年级上册的学习内容比较简单,教材所涉及到的知识点学生在学前教育中或多或少接触到了,所以正确答题不成问题,但课堂学习的一些基本习惯有待培养。《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在总体目标中明确提出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要求,而且教材在教学内容的课时安排上,留出了20%的机动教学时间,便于教师灵活地、创造性地安排教学。所以,一年级的课堂应将关注点放在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上,并将这些习惯的培养落实到每一个教学细节中。那么,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培养哪些良好学习习惯呢?笔者概括为十六个字:认真倾听、深入思考、举手发言、细心作业。

1.认真倾听

“低年级的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发言特别积极,但往往不愿意倾听别人的发言”,这是好多低年级老师的共同感受。当学生发言后,老师应多问“谁听清了”“谁听懂了”;经常让学生用点头、翘大拇指等方式来评价别人的发言;当学生重复前面同学的发言时,真诚地提醒,“说过的,不要再说了”;“不举手,老师也可能叫我”“评评你我他”等细节都在强化“我要认真倾听”的意识,帮助学生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

2.深入思考

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是课堂教学目标之一。笔者对“课堂提问谁”有一个规则:80%机会给举手学生,20%机会给不举手学生,这样可以给容易走神的学生制造适度的紧张感,促使其深入思考。案例中,这样的细节还很多,如:答题时,当出现两种不同答案时,提醒学生,“想一想哪种对,哪种错,还是两种都对”;发言时,提醒学生,“先说出结果,再说说是怎样想的”;通过发放创新卡、表扬卡,激励全体学生深入思考问题。

3.举手发言

低年级学生好表现,在发言方面总体表现比较积极,但同时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一是插嘴较多,举手时嘴里发出“我来”“老师”等声音;二是老师没有叫到他(她)发言,就表现出没劲的样子;三是大多数学生愿意发言,但少数学生总是甘于默默无闻,难得举手。针对上述情况,笔者在案例中关注了以下细节:示意规范举手,提醒举手时嘴巴不出声,凡举手不规范的、嘴巴出声的一律不叫;当指名同学发言后,总是提出“和他(她)一样想的点点头”;评价学生发言时,总是评价和发言者想法一样的学生群体;向学生解释“为什么你举手了,老师不叫你”的原因;告诉学生,“举手了,就是动脑筋了”“举一次手,相当于发言一次”;“你不举手,老师也要叫你”“你也能回答得很棒!”让那些默默无闻的学生也爱上举手发言。

4.细心作业

“心浮气躁”是当今很多学生的通病,表现为作业中低级错误较多,养成细心、规范的作业习惯应该从一年级开始抓起。对于刚入学的学生来说,规范书写0~9这十个数字和“+、-、=、>、<”这五个符号是最重要的。案例中,笔者抓住每一个书写机会,通过自评、同桌互评、实物投影展示、三星评价等细节,强化学生“要把每一个字写好”的意识。

案例中除了注重培养学生“认真倾听、深入思考、举手发言、细心作业”这十六字良好学习习惯以外,还关注了学生读题、评价、质疑、出错、做人等细节,特别关注了学困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使“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教学理念落到实处。

标签:;  

养成注重细节的习惯--“知道什么、知道什么”的教学案例_教学案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