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回族研究国际研讨会综述_回族论文

第二届回族研究国际研讨会综述_回族论文

第二次回族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回族论文,学术研讨会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时值天高云淡、稻熟果香的塞上金秋。来自国外4个国家和国内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近90位学者,云集沙水浩淼、秀丽如画的沙湖之滨,出席第二次回族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从9月4日至6日,会议为期3天。大会先后收到参会论文80余篇,其中入选《第二次回族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共66篇。此次国际学术研讨会由宁夏社会科学院主办,由北方民族大学、宁夏人民出版社、宁夏回族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西安三宝双喜集团公司联合协办。研讨会开幕式由宁夏社会科学院院长吴海鹰教授主持,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兴中、自治区政协副主席金晓昀出席开幕式,宁夏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齐岳教授致开幕词。刘兴中副主任代表自治区党委、人大、政府和政协发表了重要讲话,对第二次回族学国际会议的胜利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对来自国内外的各位专家学者致以亲切的慰问和欢迎,对推动和发展回族学研究事业提出了明确要求和更高期望。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国家科学院通讯院士穆罕默德·伊玛佐夫教授代表与会外籍学者讲话,云南社会科学院院长纳麒研究员、西安三宝双喜集团公司总裁沙鹏程先生分别讲了话,对在宁夏召开第二次回族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表示了热情的支持和积极评价。研讨会分为大会主题演讲和大会演讲,大会演讲主要从“中亚回族问题研究”、“文明对话及回儒对话”、“伊斯兰文化研究”、“回族研究及其方法论”、“回族教育与回族女性教育”、“回族穆斯林历史研究”、“回族穆斯林研究”等7个专题进行了集中演讲和讨论,使与会的专家学者之间进行了良好的互动与深层次、全方位交流。第二次回族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的顺利召开,是中国回族学研究界在21世纪里躬逢的又一次承前启后的重要盛会,在回族学研究的历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时代意义。

自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近30年,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历届党委、政府十分重视当地民族的学术文化事业发展,特别关心和支持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优长学科建设与研究,对促进西夏学、回族学的全面推进给予了人力、财力和物力的大力扶持。1998年10月13—17日,由宁夏社会科学院、宁夏回族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宁夏大学、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宁夏人民出版社共同主办,西安三宝双喜集团公司(回族企业)协办的“首届回族历史与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在银川顺利召开,是一次高规格、高水平的开创性国际学术研讨会。首届回族历史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以“加强回族研究的国内外交流与合作,弘扬民族文化传统,增进民族团结,振奋民族精神,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文化事业的繁荣”为主题。参加会议的中外学者共123人,其中正式代表96人,列席代表27人。国外代表包括美国、日本、澳大利亚、苏丹、吉尔吉斯斯坦、伊朗6国;国内代表来自全国15个省、市、自治区;有回族、汉族、撒拉族、蒙古族、满族等5个民族的学者,他们都来自国内外知名的高等学府、科研院所,有教授、研究员30人,博士后、博士6人。会上有35名代表先后发言,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90余篇,并专门编印了会议论文集,供与会代表交流。

会议期间,大会主办方还穿插举办了“杨怀中研究员从事学术活动40年座谈会”、“纪念吉尔吉斯斯坦著名学者苏三洛暨《中亚东干人的历史与文化》首发式”、“《回族研究》作者座谈会”、“回族民俗演示会”等相关学术文化活动,使会议内容更为生动丰富和充实。由于此次会议在回族学研究上尚属首次,受到了海内外舆论界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如新华社、香港《文汇报》、美国《侨报》、《中国日报》(英文版)分别作了报道。一些海内外媒体如“美国之音”记者、比利时《金融经济时报》记者、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记者就本次会议作了专门的深度采访。

时隔8年,在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随着回族学学科的逐步发展和不断壮大,第二次回族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召开又成为回族学学科继往开来的一次重要会议,也是对8年来回族学学科发展、研究队伍培养、研究成果的积累、研究前景的规划等各方面的一次历史性回顾、一次时代性的展望。在主办方和协办方的积极努力配合下,会议实现了预期目标,取得了圆满成功。

第二次回族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与首届回族历史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相比,表现出如下几方面的鲜明特征。

1.回族学学科的研究呈现出多学科、跨学科的交叉发展,以及新学科的前瞻加盟和新领域的开辟。“回族学”的概念,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恢复和发展,随着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逐步落实与对民族历史文化研究的日益重视和大力支持而逐渐提出来的,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研究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必然产物。“回族学”是继“藏学”、“蒙古学”、“满学”、“彝学”等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学科之后而逐步被学术界提出并加以认可和进行研究探讨的年轻学科。回族学,广义上讲,是运用哲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等多种学科及其方法,以中国的一千万回族(包括回族华侨及其后裔)为研究对象,对回族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教育等社会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综合、具体而深入的研究的新型哲学社会科学的次级学科体系。它要求学术研究界立足中国,立足本土资源,继承传统,同时面向世界、面向国际学术理论前沿,认真学习和吸收东西方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学习先进,吐故纳新,汇通百家,并在继承与学习中,不断进行理论和实践的综合创新,在追求中不断开拓,在创新中不断超越,只有这样,回族学的学科建设、才能够不断积累和丰富,才能够使新型的回族学学科建设得以不断推进和开辟新的领域。

多年来,从事回族学研究的各族各界学者,大家从各自的文化背景、学术训练、专业旨趣、课题选项等主客观条件出发,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领域对回族社会的历史文化、现实发展及其未来走向进行多学科、多层次、多角度、多领域的探讨和研究,研究成果不断问世,研究经验不断得以积累,研究方法不断紧跟时代的脉搏和前进步伐。

此次国际学术讨论会上提交的论文中,就回族学学科的发展和学科覆盖面而言,具有许多新的特点,表现出新学科的新视野和新方法。

白友涛博士提交的《社会学视野中的回族学——也谈回族学的学科属性和方法论》一文,立足自己社会学的学科背景,从社会学与人类学、民族学与回族学、回族学研究的方法论等几个层面,对回族学的学科建设和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较为深入地进行了探讨。作者认为:“随着回族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建立回族学分支学科的任务也应当提上日程。我们认为,在回族学分支学科中,回族社会学、回族经济学、回族历史学、回族宗教学、回族心理学是最重要的几个方面。当前应当急需加强回族社会学和回族经济学的研究。一旦回族学的不同分支学科得以建立起来,则回族学的学科属性问题就更容易解决了。”并就回族学研究所应当归属到法学门类作了探讨,并与其下设的社会学、法学、宗教研究、民族研究、国际关系、思想政治等诸多领域相关,而从方法论上讲,社会学、人口学、民俗学、人类学、中国民族学的方法和研究是目前回族学学科研究中采用的主要方法。同时,作者对回族社会学这一分支学科建设的合理性与未来前景作了乐观预测和分析。

哈正利博士的《论回族族源传说的基本结构》一文,则从结构人类学的理论视角,对有关回族族源传说的6种文本,从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的角度,进行文化阐释和解读,并对建构回族族源的历史想象和族群记忆加以人类学的考察和思考。回族历史是回族学研究的传统学科,也是作为回族学的最基础分支学科之一,既是中国学术传统“治学先治史”的优势体现,也是回族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鉴往知今”的时代需要,所以,对回族史研究历来受到学术界的认真关注和重视。翁乾麟先生的《关于回族史研究的几点思考》一文,从五个方面就加强回族史的学科建设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此外,马宗保教授的《试论回族历史上的三次文化自觉》、王平编审的《关于编写新疆通志——民族志的一些思考》、马广德的《文化孤岛的亲和——回族地域文化亲和论》等文章也从不同的学科及其思考角度,对回族学的研究与方法进行了阐发和论述。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兰州大学年轻有为的青年学者、博士生导师谢小冬教授,在其《回族学研究新视角——分子遗传学和生物信息学在回族学研究中的应用初探》一文中,将分子遗传学和生物信息学的新科学、新方法引入到回族学研究当中,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运用,对回族学的研究提供了最新的科学成果的有益参照,认为“将DNA分析引入回族学领域的研究、分析应是回族学在21世纪初实现多学科相互交叉的又一研究重点”。这一新学科的引入和交叉研究,必将对回族学新领域的开辟和拓展产生时代性的重要影响。

2.回族穆斯林研究,历来是回族学界长期研究的传统优长领域,回族穆斯林的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进程及其时代实践,既是回族学研究的基本领域之一,也是回族社会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中不断迎接挑战和机遇时所拥有的重要精神资源和文化动力之所在。对回族穆斯林的群体历史记忆、传统的延续和时代性发展、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文化认同等方面的专题进行研究,是深入理解和认识回族穆斯林群体的时代要求。如姚继德教授的《泰国的郑和后裔》一文,就从民族学、人类学的视角,将历史文献和田野调查相结合,考察了居住在泰国的回族著名航海家郑和的后裔,梳理了泰国郑和后裔与祖国内地的密切联系,同时,对回族的跨国界文化形态发展进行了相互比较与思考。孙振玉教授通过自己在海外的访学与研究,就《东印度群岛的华裔穆斯林》作了演讲,通过对东印度群岛上华裔穆斯林的历史来源、族群认同、宗教转变等多方面进行了考察,并就华裔穆斯林的现实发展趋势进行了介绍。王锋研究员就当代全球化时代伊斯兰教发展的态势作了发言。马明良教授就自己近年来的文明对话及其研究成果作了介绍。袁纣卫硕士就《近代回族皮毛贸易研究》的论文作了演讲,从经济学的角度,对近代以来回族最具特色的皮毛贸易作了历史性的分析与探讨。

3.从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来研究回族社会的历史与现实发展,是近年来逐渐兴起的热点领域。不同学科训练的年轻学者,在这方面作出了引人注目的探索。李德宽教授所作的《对中国城市回族社会空间演化的理论分析》演讲,从城市社会学与民族学的理论视角,将中国城市回族社会空间的历史演化、分布类型、演化的途径等方面进行了梳理与分析,并与美国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族群聚居之地——芝加哥城市的社会空间进行比较,就回族的社会空间与中国主流的汉族等民族的社会空间演变进行了类比与分析,有一定的新意与见识。而杨文炯博士所作的《大分散中的族群认同的建构与社会整合》,从人类学中的国家—地方的权力互动关系出发,着重探讨大分散格局中回族的文化认同类型与认同的方式,特别是从回族社会中城乡之间的跨区域社会文化交流与互动中所形成的六大网络类型等方面,进行了理论分析与解读,是社会人类学与回族社会实际相结合的一种有益尝试。米寿江教授作了《南京回族社区的消失与回族文化传承的思考》演讲,以南京七家湾回族社区的时代性变迁为例,将当代城市化改造中传统回族社区的剧烈变化以及传统回族文化的式微放在一个更为广阔的社会大背景下来进行关照与审视,从多方面分析了传统回族社区面临的时代挑战与困境,并就回族文化的时代性传承表达了自己的思考和见解。日本国年轻学者高桥健太郎博士发表了《“尔麦里”与宁夏南部山区的回族社区》,从人类学的角度,结合自己多次在宁夏南部山区回族社区的深入调查,从当地穆斯林特定的“尔麦里”的仪式与文化传承出发,就其仪式的过程、仪式的举行与穆斯林社会关系的多重互动中,对回族社区的文化认同与文化的表现形式,进行了人类学的解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宁夏南部山区回族社区独到的人文景象。而日本国泽井充生博士则发表了《试论回族传统社区的清真寺管理组织》的演讲,他从中国穆斯林最具文化特质的文化标志——清真寺的管理模式与运作方式等方面,进行了社会人类学的分析与解读,并就清真寺的管理机制与组织形式对回族社区的影响进行了评价,对深入了解回族社区清真寺文化的发展进程与运作模式有积极的参考价值。西北第二民族学院马惠兰副教授作的《回族迁移与生态气候变迁》的演讲,从历史上回族迁移的轨迹与生态气候的关系,进行了历史性的分析,从而指出了回族迁移以及居住格局的分布与生态气候的历史性变迁有一定的联系。

4.中亚东干族的研究,在回族学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中亚回族——东干族,是与中国回族藕断丝连、血浓于水的骨肉兄弟同胞。作为19世纪晚期中国西北回民起义军的后裔,他们对中国和故土有着强烈的怀恋和传统思乡情怀。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回族学界对东干族历史、社会与文化的综合研究有了实质性突破,国内学术界与中亚的东干族研究界的友好学术交流与往来日益密切,对东干族历史与社会发展等各方面的深入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关注的学者也越来越多。本次研讨会上,专门就中亚东干族(回族)问题作为一个专题来进行讨论,充分说明了国内学术界对中亚东干族研究的高度重视。中外学者从各自的关注领域入手,就不同的方面进行了大会发言和深入交流。如吉尔吉斯斯坦科学院通讯院士穆罕默德·伊玛佐夫的《在中国认知亚瑟尔·十娃子的诗歌》,详细论述了东干族著名诗人亚瑟尔·十娃子的作品在中国流传、翻译和研究的情况,并对各种翻译、研究文本作了较为全面而客观的评价。吉尔吉斯斯坦《回族》杂志主编拉希德·尤素波夫教授就《国外学者对中亚回族的研究》作了总体的介绍与评价,并对国外学者对中亚回族的研究前景作了乐观的展望和期望。而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大学的拉希德·巴克洛夫教授作了《哈萨克斯坦国民大会在发展东干文化教育事业中的作用》的演讲,对哈萨克斯坦近20多年来、当地回族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状况,以及与政府的相互关系作了介绍。胡振华教授作了《东干、东干语及东干学》演讲,从东干族的民族形成、东干语的发展历程说明东干学的学科建设与发展问题,并就今后东干学的进一步发展、水平的提升、国际间的广泛而深入交流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和观点。林涛教授发言的题目是《东干语中元明清白话词语》,从语言学的角度,就东干语中历史上的汉语形态与词语,进行了考证和解释,对深入了解东干语的语言生成提供了比较专业的语言学背景。而吴清芳硕士从新文学的角度,就《海外回族报刊及其文化适应——以中亚东干族为例》发了言,探讨了作为侨居中亚的东干族,其文化传承的重要工具——报刊是如何在异文化包围中探索自我适应与交流的。从这一专题的研究前景看,目前对中亚东干族的研究已经进入了一个向纵深发展的新阶段。

5.伊斯兰文化研究是回族学学科体系中重要的一个学科分支,伊斯兰文化对中国回族历史文化的发展、社会的结构产生了举足轻重的深远影响,同时,伊斯兰文化研究,也是中国少数民族史、中国回族史、中国宗教史、中国伊斯兰教史、中外文化交流史、中国外交史等研究领域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近年来,伊斯兰文化研究水平有了明显的发展和提高,无论是研究成果的发表,还是研究方法、研究视角的更新,以及研究队伍的培养等各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与提升。此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就提交的论文和学者的演讲来看,就比较好地反映了近十多年来的新成就。如丁宏教授作的《伊斯兰文化研究再思考》演讲,就从民族学、人类学的视角,就如何面对新时代的挑战,从方法论、认识论等学理层面更好地开展伊斯兰文化研究,陈述了自己的心得和见解,受到与会学者的呼应。周传斌博士发表的《纳斯尔教授的伊斯兰哲学史观述评》演讲,就当代美国伊朗籍著名学者纳斯尔先生对伊斯兰文化与伊斯兰哲学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解读,特别强调了纳斯尔先生将伊斯兰哲学与西方哲学,将伊斯兰古典哲学与现当代伊斯兰哲学进行整合与融会贯通,从而将伊斯兰哲学的丰富内涵与价值赋予时代性的彰显,并对其哲学史观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评价。马福元博士所作的《浅谈伊斯兰教信仰与理性间的关系》演讲,从宗教学的角度将回族穆斯林民族信仰的伊斯兰教与其倡导的理性问题以及相互关系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比较深入地分析了伊斯兰教与理性的相互关系对现当代宗教学研究的影响。李林博士发表了《试析弗里肖夫·舒昂的宗教多元论》演讲,就当代著名的西方宗教学家弗里肖夫·舒昂的宗教学思想,特别是他的宗教多元论对当代著名宗教学学术界的深刻影响,尤其舒昂对伊斯兰教的苏非主义哲学思想有深入的研究,特别是对其“永恒哲学”及其“诸宗教超越的统一”等核心思想进行了分析与评述,使我们较为具体地认识到当代西方宗教学研究中宗教理论的相关前沿信息与研究成果。梁向明教授作了《回族“顺主忠君”政治伦理思想简论》演讲,立足历史上汉文译著的文本解读,从回族穆斯林的“顺主忠君”观念出发,较为深入地分析了回族穆斯林“二元忠诚”的政治伦理思想,从而形成了鲜明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回族穆斯林政治伦理,这一政治伦理思想不仅具有宝贵的历史价值,而且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金贵硕士发表了《试论〈正教真诠〉的伊斯兰人道思想》的演讲,主要立足明代著名的汉文译著群体中的代表人物王岱舆的《正教真诠》为研究对象,从这一文本出发,就其中所蕴含的伊斯兰人道思想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6.文明对话领域的积极拓展。文明对话是当代世界范围内各方面颇为关注的时代话题。文明对话作为一个学术界探讨的课题,有着较为深刻而漫长的历史原因,同时,作为一个全球化时代来临之后,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不同文化、价值观念的拥有者群体之间交流日益频繁,人类文明之间的差异性与利益冲突也日益得到彰显,所以,拥有不同文化价值观的人群与他者的平等交流、相互倾听、相互学习,加强彼此的沟通与理解显得尤为迫切而重要。所以,文明对话不仅成为了当今世界的人文命题,更是全球化时代人类文化多样性之间“和而不同”的文化实践。此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就有不少学者对这一课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如杨怀中先生进行的《对刘智、王岱舆学术地位的再认识》演讲,立足中国历史社会的大背景,以刘智、王岱舆这两个明清之际的著名汉文译著家的创作文本、历史贡献为研究主题,站在中国文化与伊斯兰文化之间源远流长、彼此交流的学术高度,重新评价了刘智、王岱舆先贤们对文明对话所作出的重要贡献,他们的学术实践与身体力行,为我们今天客观而深入地理解不同文明之间完全可以互通有无、彼此和睦融洽、共存共荣历史传统,提供了一种崭新的学术视角。季芳桐教授作了《论王岱舆关于儒家悖论之思想》,从王岱舆以深厚的伊斯兰哲学思想为参照,对儒家思想中特别是宋明理学的“善恶论”、“理气论”中存在的思想悖论所进行的批评与质疑,从伊斯兰哲学与儒家哲学比较的高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与看法。丁俊博士所作的《“天方之学”在中国》的演讲,立足中国伊斯兰文化发展历程,着重考察了中国伊斯兰文化史上的汉文译著群体、学术传承等优良传统,说明中国伊斯兰文化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伊斯兰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对话、交流、理解、融合的历史,是文明对话从历史到现实的文化实践。沙宗平博士所作的《回儒对话的实质》演讲,以当前国内外的热点论域——文明对话为视角,主要讨论了回儒对话的实质,特别是从伊斯兰文化的传统“拜主”与儒家的“事天”观念、自我表述与文化适应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阐释。敏文杰博士所作的《消除文明对话的“暗礁”,扬起和谐社会的风貌》演讲,主要从近年来国内个别媒体和出版物对伊斯兰教的误解或曲解现象入手,从促进民族团结、宗教和顺、文明对话的高度来分析文化误读、误解造成的对民族关系的负面效应,以及对民族团结、各个民族间文化交流与理解的消极影响,从而强调文明对话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张世海研究员发表了《文化交流与和谐》的演讲,从各个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与历史发展的客观性,就不同民族之间,特别是信仰伊斯兰教的中国回族等穆斯林少数民族与中国主流社会的交流理解与相互沟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值得全社会给予足够的关注和实践。而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水镜君研究员作了《对话、认同与身份协商》演进,她通过自己长期对河南中原大地的回族穆斯林社区的田野调查与研究,从一个回回基督教家庭的宗教信仰、文化对话、民族认同与身份变化的过程入手,进行了人类学的分析与阐释,使我们认识到异质文化之间的可交流性与交融的现象,同时也看到传统与现代,个体与群体认同之间所存在的时代张力,对认识同质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多种可能的复杂性,有一定的参照作用。

7.回族穆斯林人物的研究是一个传统而持续性的研究专题。对中国穆斯林人物的研究历来受到回族学界的普遍关注。此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有不少文章就是主要研究和讨论回族穆斯林人物的。如马经教授的《关于赛典赤·赡思丁身世事迹的碑志谱牒》,刘玉钊博士的《马注的家世及生平》,丁克家博士的《虔信垂范,德学昭远——哈德成大阿洪史迹述略》,王平编审的《马良骏先生及其〈考证回教历史〉》,王伏平副研究员的《傅统先及其〈中国回教史〉》,丁万录教授、陈红梅副教授的《马汝邺先生事略》等论文,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国穆斯林涌现出的著名人物的生平事迹、时代贡献与成就进行了多方面的评述。

8.回族教育也是一个长期被学术界关注、探讨的主要课题。回族教育在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很大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是值得研究和总结的重要回族学领域。回族教育从传统到当代,基本上延续了两种形式,一种是主流的国民正规教育,一种是回族内部以清真寺为基础的经堂教育形式,作为回族精神文化传承的主要教育手段而得以延续和保留。回族教育的发展水平决定着回族社会的总体进步与时代水准,回族教育的发展中,特别是回族女性教育的相对滞后,是回族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所以,一些国内外学者对回族女性教育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比较深入的个案研究和探讨。在此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日本国学者新保敦子作了《关于回族女性教育指导者的考察》的演讲,通过对宁夏南部山区回族地区中小学女性教师与中阿女校的女阿洪为调查对象,进行了大量的人类学的田野调查,并从公办教育与民办宗教教育的比较角度,探讨了女性在教育中的角色与社会文化功能,以及所受到的社会经济发展大潮的冲击。日本国松本真澄教授《公办教育与非公办教育中的女性赋权研究》,通过对宁夏回族聚居地的中阿女校的多次田野调查,就民间办学过程中回族女童的历史与现实处境,中阿女校中女性教师在当代社会中观念的变化、价值取向的定位在回族社区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女性在回族社会所面临的就业、地位的提升等多种时代挑战与难题进行了探讨,这些都是文化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等学科应该加以研究和长期关注的课题。马燕硕士作了《从清真女学的兴起谈回族妇女的文化自觉》演讲,主要从宁夏地区清真女学的兴起与民间办学的运作方式,来对女学中女性角色的多重身份与社会作用,以及当代回族妇女的自觉意识与文化认同作了分析。丁士仁博士的《二十世纪河州经堂教育的两次重大突破》,通过亲身经历与宗教社会学的调查,较为清晰地勾勒出中国伊斯兰教经学传统深厚的河州地区(今临夏市)经学教育在20世纪所发生的两次大的转型与变化,反映了回族穆斯林社会应对时代的挑战而作出的积极的自我调适与改良,在当代西北穆斯林民间社会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总之,第二次回族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主要研究领域基本上涵盖了回族学学科建设的最主要分支学科,而且在一些领域有新的突破,无论是从资料的发掘、引证,还是从方法论的更新与提升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起色与进步,在回族学研究征途上必将产生承上启下的时代性影响。

第二次回族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代表分别来自日本、伊朗、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及中国国内的30多所大学、国立科研机构及咨询机构的专家学者共100多位。与会代表中,在我国民族学、人类学界享有一定声誉的老专家19位,占与会代表总人数的20%强;在学术界有一定影响、具有教授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少壮派”学者代表36位,占与会代表总人数的40%强;在学术界崭露头角,以民族学、人类学博士为代表的青年学者30余位。回族学研究界目前已经形成了由老中青组成的研究群体,而且年龄构成合理,学历层次有了很大提升,各自的专业研究方向明确而涉及领域广泛。参加这次大会的,有年过花甲、跨越古稀甚至80开外的知名前辈,有年富力强、功底深厚的中年学者,特别是有一批初试锋芒、起步很高的年轻学者。记得十多年前,他们还处于学徒练功的稚嫩阶段,而今,一个个不断成长、成熟,成为能肩负重任、独当一面的博士、专家、教授、博导,不仅是学术领域的中坚、骨干、学科带头人,而且将会成为21世纪的研究主力,研究队伍的这些特点与优势,突出反映了当前回族学界既有强劲的发展潜力和活力,又拥有与时俱进、追赶国内外学术界主流研究前沿的实力与信心。

在为期3天的研讨会期间,共安排9个单元46位专家、学者的大会发言和交流,发言人数达到与会代表总人数的50%以上,9位评议专家的点评,起到了凝练演讲主旨、归纳思想亮点的画龙点睛的作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大会在开幕式和闭幕式上分别安排了两场主题演讲。开幕式上由3位著名学者分别发表了演讲,其中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南京大学伍贻业教授作了《儒家文明的介入: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演讲,从宗教对话的角度,谈论了儒家文明在当今世界的宗教对话与文明对话进程中所具有的重要中介作用,并强调了中国伊斯兰文化所拥有的两种文化的优势与时代价值: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李兴华先生作了《论回族学立论的关键》的演讲,他就回族学学科的基础理论问题,从民族学、宗教学等多种层次陈述了自己的看法和心得,并对回族学的建设与发展寄予很大期望;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生导师、北方民族大学副校长赵杰教授,发表了题为《论回族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的演讲,在此次大会上引起了热烈的反响。在演讲中,赵杰教授结合回族历史与社会实际,阐述了回族在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积极因素,在引经据典地说明了“回族顺利融入中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结合基因之后”,重点对“回族人善于沟通交融的社交能力”、“回族人平等有序的社会价值观”、“回族人守护信仰家园的精神富足”、“回族人重视生殖健康和戒烟戒酒的良好习惯”、“回族人宽容别人,自觉律己的道德品格”、“回族人无私‘散给’,助人为乐的精神境界”等六个方面,对回族的民族文化内涵、民族道德内涵与民族精神进行了独到的解读与阐释,并着重指出回族民族精神文化中优秀的传统价值所具有的时代性实践意义。他的演讲高屋建瓴,由点到面,叙论结合,进行了理论性的思考与综合创新,使与会代表们耳目一新。著名作家、剧作家沙叶新先生在闭幕式上作了《我的回族文化基因》,从自己的人生经历、早年的孩童记忆,描述了回族穆斯林通过家庭教育与信仰教育,将文化的因子一代代传下来的传统。同时,坦诚地向与会代表描述了自己的大半辈子人生,真诚地做人、真诚地作文、真诚地面对生活的心路历程,感人至深,引起了许多与会者的心理共鸣。

闭幕式由宁夏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雷兴魁研究员主持,他总结这次会议有三个显著特点:第一,中外与会代表广泛参与,结构合理,反映出当前回族学学术界欣欣向荣、后继有人的可喜景象;第二,成果丰硕,讨论热烈,提出许多值得思考、重视的问题,对今后回族学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第三,回族学研究获得了社会各界更进一步的大力支持和高度关注。他最后还总结说:回顾过去,回族学的发展走过了一段艰苦探索的历程,学术积累和学科发展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展望未来,回族学的前景更加广阔、美好。回族学学科的时代性建设、在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同时,要求我们要积极应对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挑战,寻求新的发展机遇,与时俱进。研究理论方法要综合创新,研究队伍要优化组合,研究成果要精益求精,更上一层楼,以不断提高研究能力和水平。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奋斗,必将会为回族学的未来发展谱写新的历史篇章。希望大家今后能一如既往地关注、支持回族学、能够继续关心宁夏社会科学院的发展。著名回族学者、中央民族大学林松教授也在闭幕式上发了言。他满怀深情地回顾了近年来回族学研究发展的历程:还记得1988年,也是在宁夏,在回回民族的故乡和凝聚中心举行的第一次研讨会,深切感到八年来,回族研究在不断发展、繁荣、冷门课题变为热门学科,研究队伍不断扩大,学术空气更加活跃,研究领域越来越宽广,成果质量也越来越突出,回族学正在往成熟、壮观的方向迈进。参加这次大会的,有年过花甲、跨越古稀甚至八十开外的知名前辈,有年富力强、功底深厚的中年学者,特别是有一批初试锋芒、崭露头角、起步很高的年轻学者。记得十多年前,他们还处于学徒练功的稚嫩阶段,而今,一个个不断成长,成熟,成为能肩负重任、独当一面的博士、专家、教授、博导,不仅是学术领域的中坚、骨干、学科带头人,而且,肯定会成为21世纪的旗手,我们应该为他们的辉煌成就欢呼。感谢这次大会的组织和协作单位,特别是宁夏社科院,全体总动员,为保证会议顺利召开,付出了许多我们能看到、感觉到的艰苦劳动,克服了许多我们想象不到的困难与障碍,把大会组织得如此井然有序,与高水平、高质量的国际研讨会相比,毫无逊色。中外嘉宾,新交旧友,济济一堂,各抒己见,相互启发,可谓天时、地利、人和,兼而有之。他提议以热烈的掌声表达对会议组织者最真诚、最深切的感谢,得到与会学者的热烈响应。

同时,此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还召开了两次小型的专门会议。一个是由宁夏社会科学院承担的自治区重点项目《中国回族百科全书》第二次编委会全体会议。会议由宁夏社会科学院院长吴海鹰教授主持,全体编委会委员参加了会议,大家集思广益,集中讨论了编写体例、编写词目的分类和分工,以及各个分支科目的负责人,同时将下一步的具体计划和工作作了部署,随后将由各个分科负责人负责本科目的撰写体例以及撰稿任务,并落实到人,以便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撰写任务。另一个是中国伊斯兰教常委、山西省伊斯兰教协会会长、著名书法家谢启源先生的鸿篇巨制《启源书杨怀中先生赞》书法长卷座谈会。座谈会上,大家畅所欲言,对谢启源先生书法中蕴含的情、思、才、艺的绝妙配合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同时,对谢启源先生对杨怀中先生一生投身回族历史文化研究事业、几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苦心孤诣的奉献精神的褒扬与赞誉,给予了高度评价与肯定。大家一致认为谢先生的书法与杨先生的道德文章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共同谱写了一曲优美的回族文化协奏曲。此次学术研讨会的成功召开,为新时期回族学的进一步发展搭建了新的平台,为各位与会代表提供了一个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开拓思维的机会,也为回族学界的研究者促进与提升今后的研究工作,提供了一个全方位信息交流的渠道。

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人大、人民政府、人民政协对此次研讨会给予了一如既往的亲切关怀与大力支持。9月5日,自治区主席马启智在百忙之中亲临研讨会,会见了与会的全体代表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自治区人大副主任刘兴中、自治区政协副主席金晓昀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了讲话,体现了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对宁夏这一有着特定地缘优势的优长学科的长期关注与全方位支持。宁夏社会科学院领导亲临一线,自始至终组织、协调各方面力量,群策群力为本次国际研讨会的顺利召开与圆满成功付出了大量心血。各个兄弟单位鼎力协助,自治区内外的各家新闻媒体,特别是新华社宁夏分社、宁夏电视台、宁夏新闻网、银川晚报社的记者对会议的主旨与议题进行了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良好的反响。

随着全球化与中国现代化事业的时代性发展,回族学的研究方兴未艾。回顾过去,回族学的发展走过了一段艰难探索的道路,今天,国内回族学学科建设有了一定的学术积累和长足的理论进步;展望未来,回族学研究的前景令人鼓舞。宁夏社会科学院作为宁夏回族自治区乃至全国回族学研究的重要阵地之一,希望通过首届回族历史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二次回族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的顺利召开为契机,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在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同时,广开门路,开门办院,广泛团结区内外、国内外的所有致力于回族学研究的各方面专家、学者,积极应对时代的挑战,力求在今后的回族学研究中,研究方法不断更新,研究队伍不断优化,研究成果不断精益求精,从而为进一步更好地推动回族学研究向更高、更深、更广的全面发展而共同努力。

收稿日期:2006—09—09

标签:;  ;  ;  ;  ;  ;  ;  ;  ;  

第二届回族研究国际研讨会综述_回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