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_逻辑思维能力论文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培养学生论文,逻辑思维能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义务教育小学教学大纲指出:“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培养和训练过程,要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达到大纲规定的水平,在教学中就必须紧扣教材,努力发展学生初步逻辑思维能力,也就是培养学生娴熟规范的操作力,敏捷尖锐的观察力,巧于鉴别的比较力,精湛细致的分析综合力,善于演绎归纳的抽象概括力,果断理智的判断推理力。

操作力。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概念、性质、公式、数量关系等知识是通过实物、学具、线段图引导学生掌握的。特别是低年级更是通过学具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等手段,使儿童产生直观认识,帮助他们理清数量关系,提高思维能力。如第一册"9+2",通过摆把2个皮球分解成1和1,1个皮球摆入盒内凑成10,另一个在盒外,得11。其算理、答案很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求出。第三册“除法的初步认识”,除法对二年级学生来说理解有一定的难度。例1着重让学生理解“平均分”,让他们用学具动手分“桃子”,动手得出“平均分”的概念。操作既锻炼了手的灵巧,也训练了思维,是一种手脑并用的智力劳动。使学生对知识内容有着更深一层的理解。

观察力。观察是兴趣的开始,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步骤。无论学习还是生活都离不开观察。培养学生观察力也是提高学生素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实践证明,观察能引起思维,引起创造。观察越全面越深刻,思维水平越高,创造欲就越强。教材中许多新旧知识的结合处,都是让学生自己观察,从旧知识中发现规律,逐渐向新知识迁移。第八册“垂直与平行”,让学生观察周围物体,加深对“垂直”、“平行”定义的理解。又如第五册P23t[,1]填表:

让学生观察到乘数不变、乘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随着扩大或缩小若干倍,得出被乘数与积的变化关系。教学简单的分数加减法也是通过观察图形的变化,学生自己总结出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例题混合计算教学时,启发学生仔细观察例题的运算顺序,总结运算规律,比起教师的一步步讲解要更明了,记忆更深刻。培养观察力,首先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边观察边启发思索,在思索时观察,在观察中思维。

比较力。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小学数学中许多教学内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只有用比较的方法才能让学生记住各自的特征,了解各自的属性。因此培养比较力,掌握比较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是发展逻辑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另外,概念教学、应用题教学比较法较多,应该抓住契机,发展比较鉴别能力,提高数学素质。如第十册比例教学中,“比与比例”、“正比例关系与反比例关系”都在填表中比较,让学生分清联系与区别;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也是让学生比较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方格数(面积)相等时,长和底、宽与高之间的关系,然后自觉地从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迁移到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对除法中的“等分与包含”;数的整除中“约数与倍数”、“整除与除尽”、“质数与合数”;几何教学中“长度、面积、体积”、“除法、分数、比”等等,都在比较中进行教学。比较力的培养一定要根据儿童年龄特征和认知结构来进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应采用不同方法。低年级可以直接比较其外部特征(颜色、形状、大小)和数量差异;中年级过渡阶段可间接比较数学内容的属性、关系;高年级可以直接从概念本质上进行比较,循序渐进,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分析综合力。分析与综合是一对孪生姐妹。分析是把整体分解成部分,或者是把整体的个别特征、性质分辨出来。综合则相反,把各部分联合成一个整体,或者把个别的特征、性质联合起来成整体。分析与综合总是彼此交错、联合应用。教材中对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尤为重视,例题多不胜举,特别是应用题教学。解答应用题,先要对应用题有一个粗略的了解,这是第一综合,再分析题中已知、未知条件,找出数量关系,并根据分析的数量关系进行第二综合,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标。前苏联心理学家B、B波果斯洛夫斯基认为:“任何思维都有这三个环节:第一综合——分析——第二综合”。两步计算应用题起步教学从一步引入,通过学具的操作,给出中间问题进行分析,引导学生综合进入两步应用题。三年级以后两步应用题要求综合列出算式给予解答。高年级利用线段图进行综合法分析数量关系。正反比例应用题通过列表分析两个量之间的变化,综合出解题规律。教学证明:培养和发展学生分析与综合能力来解答数学问题,是一项艰巨而细致的任务,无捷径可行。古人云:行成于思。要求学生多思考就能提高分析综合能力,达到发展初步逻辑思维能力。

抽象概括力。抽象与概括是形成概念的思维过程和科学方法。抽象从事物中抽出一般、必然、本质的属性;概括把抽出的一般、必然、本质的属性推而广之。可以说抽象概括是思维之核心。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数与形的科学,它的抽象、概括性很强。刚入学的儿童对数字的概念很陌生,只有通过3个工人、3部电视机、3根小棒等具体实物抽象到数字3,这与刚入学儿童的接受能力相适应,几年以后再抽象到以字母代替数。教学中,有时要对某个数学知识进行概括,往往这样处理:如乘法结合律的教学。

例题:商店里有5盒手电筒,每盒12个,每个卖6元,一共可以卖多少元?(两种方法计算)

分析数量关系用两种方法分别列出小标题进行计算,归纳成两种综合式:6×12×5和6×(12×5)说出两种算式的各自涵义,算出结果进行概括,得出乘法交换律结语。抽象概括所得到的数学知识,必须用于实际,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必须与已学过的知识进行沟通,纳入知识系统。

判断推理力。判断是对事物的性质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作出肯定或否定。推理则是在一个判断或几个判断上推出的思维形式。小学数学对判断推理的培养极为重视。第一册认识图形让学生根据三角形、圆形的特征判断周围哪些物体是三角形、哪些是圆形。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从属关系,一般三角形与特殊边角三角形之间的关系,教材都是从概念入手进行判断,然后推理出它们之间的关系用集合图表示。为了加强判断力,教材中(第二册P85)有意识安排多余条件的应用题,让学生判断那些条件有用,那些条件不必要。还有意识地安排错题(第五册P93等)让学生判断正确与否,判断错在何处。利用判断进行推理,教材中例题不少,如“乘法的初步认识”是这样安排的:

用加法算: 用乘法算:

2+2+2=6 2×3=6

3+3+3+3=12 3×4=12

4+4+4+4+4=204×5=20

根据以上判断,推出乘法的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教学中要尽可能地让学生用语言说出判断、推理过程,探索已知与未知的关系,逐步学会有理、有据、有序地进行判断推理,发展初步逻辑思维能力。

培养能力,不能离开学习,不能离开教材,要根据教材的系统,根据认识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发展初步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是一个思维整体,在学生中各种思维方法都是混合交替进行,它们之间没有截然的分界,发展一种思维能力,另一种思维能力也得到发展。只要我们锲而不舍,狠下功夫,吃透教材,一定会在发展逻辑思维能力上有所作为。

标签:;  ;  ;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_逻辑思维能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