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世界的新经济以全球化、信息化为特点,新政治以多极化、民主化为特色,新科技以生态化、智能化为宗旨,新文化以融合化、网络化为特征,这就必然使新世纪有相应的新教育。21世纪的教育将会有更多的创新,中职教育也面临着同样的选择。这也对中职班主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在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中,在班级建设、管理的实践中,我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在这些岁月里,成长与我一路随行。所谓“成长”,追溯到甲骨文中皆为象形类文字:“成”字为一把斧头,“长”字为树木的枝干演化而成,万物追求其本质,成长的狭义故为用工具栽培树木。所以我想教师也因此同义于园丁,于是学生的成长就与树木的生长存在异曲同工的联系。我认为成长分为不成长、被动成长、个人自成长、共同成长。由此可见,学生在校期间“不成长”是无效的、枯萎之木;“被成长”是僵化的,犹如拔苗助长;“自成长”是绿色的,犹如茂盛之树;而“共成长”则是最理想的,犹如成材森林。作为班主任,当然希望整个班级的学生们能够达到“共成长”这一理想目标。
我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总结了以下几点与大家分享,不妥之处请同行斧正:
一、中职班主任应当树立终身素质教育的目的观
当前职业教育存在着一种“功利化”的倾向,把职业教育看成纯粹是为“职业”而举办的“教育”。由于中职学校的学生本身学习基础差,学习热情不高,学习习惯不好,再加上职校一般比较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轻视了文化课的地位。不可否认,“技能”是职业教育的首要目标,但在这一主导目标之下,“素质”绝不能淡出人才培养的范畴。教育的目标是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学生各项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绝不能让“高技能”与“高素质”成了“两张皮”,中职班主任应当树立技能与素质并重的理念。
爱因斯坦说:“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照我的见解,在某种意义上,即使对中职学校来说,也是正确的。多少年来, 人们把受教育与为祖国作贡献紧密联系在一起,于是就有了这样的表述:人受教育的目的是“为国家和民族未来的生存与发展作准备”。这一教育理念是非常正确的,一个没有教育、没有文化的国家和民族是不可想象的,我们每一个受教育者都应该为达到这一目的而努力学习。
近几年,有教育专家在已有的教育目的的表述里补充了这样的内容:“为受教育者自己的发展和未来的幸福作准备。”这一教育目的的补充,给人以清新的感觉,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充满了生命成长的气息。
教育既有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又有促进个人发展的功能,还有协调人与自然发展的功能,三者兼而有之。终身教育是指一个人在整个一生中都要不断接受教育。教育已由狭义的学校教育扩展为广义的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在内的“大教育”。
为什么需要终身教育呢?一方面,一个人在学校里接受的教育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提高人的素质是不可能有终点的,人人都需要继续教育。终身教育观必然引向素质教育,同时,素质教育观必然导致终身教育。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人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最明显的特点是:它要求人们改变过去的教育目的纯功利主义观,教育不是以升官、发财、出名、得利等为目的,而是以不断提高和完善人的各种素质为目的,使之真正成为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生活在世界上的人们,每一个人都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社会发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提高素质是一个终身的过程,从幼年、少年、青年、中年到老年,因此素质教育应是终身素质教育。所以我们应当树立终身素质教育的目的观,以此指导自己的班主任工作,让班主任工作充满成长的气息,不断改进工作方法,丰富内容,增强工作的实效性,引导学生走好人生之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受教育者自己的发展和未来的幸福作准备。班主任的使命就是要让学生的生命亮丽起来,关注学生生命的发展与成长,让每一个稚嫩的生命体都强烈地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并努力地实现其生命的价值。只有这样,鲜活的生命才能健康成长,才会更加亮丽、更加灿烂!
二、蕴情理于情境,舍训教为沟通,充满人文底蕴
在班级管理中,应该把学生当“人”管,而不能把学生当“物”来管。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要运用管理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的理论,指导、研究学生行为内在的心理活动规律及行为外在的表现规律,把握学生的心理需要、动机与行为三者之间的关系,转变学生教育管理的观念:变忽视人的作用为重视人的作用,变以“事”为中心为以“人”为中心。
中职学校班主任的工作对象是“人”,是正处于青春发育后期、思想活跃且心理与生理发展不平衡而矛盾冲突发生最多时期的青年学生,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主观能动性有认识倾向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人,因此,对学生教育管理的要求就是要突出一个“情”字,即管理工作要以“情”为重,蕴情理于情境,舍训教为沟通,充满人文关怀。如果学生犯了错误,我们多些人文关怀,通过创设情境,蕴情理于情境,舍训教为沟通,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德国一名学者曾举例:将15克的盐放在一个人面前,让他吃掉,此人会感到难以下咽,更无法品味。如果将15克的盐放入一锅汤内,不仅可以入味并且此人可吸收美味鲜汤内15克盐的营养元素。情境之于道理,犹如汤之于盐。
比如当班上同学中存在的不良行为或问题达到30%的比例时,运用专题讲座代替传达指令或错误后训教将会起到更好的效果,也让班级充满了人文的味道。
班级管理是篇大文章,这篇文章的主人公——学生是班级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牢记:班级管理中不可缺少人文底蕴。有了丰厚的人文底蕴,才会让我们的班集体真正充满成长的气息,才能让我们的学生吸收到终身受益的营养。
三、从竞争走向共建的成长
学校组织的活动中存着竞争,但更多的是为了共建,为每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平台。
我认为首先不能把班主任自己渺小的功利目标强加给学生,促使他们到功利的战场上拼搏,而应实现竞争到共建的迈进,使学生不再僵化地“被成长”。
其次,取代少数学生在班级活动中多次的机械性表演,要发动更多学生参与和参加到活动中去,这样才能使活动实现最大价值,争取“共成长”。孔子十分强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自己要生存,也帮助别人生存;自己要发展,也帮助别人发展。孔子这一“伦理原理”正体现了共成长的思想,是可持续发展的古代原型。班级建设也是如此,要让班上的每一个学生在共同建设班级的同时实现共建的成长。
四、取代按岗选人,用以按人配岗
学生的班级管理与成人式的团队管理不同,班级干部职位的选择当然不能等同于就业应聘职务的选择,摈弃不要求学生现在的能力即可胜任某一职务这一选择班干部的标准,而是需要为学生的能力发展诉求定制岗位目标及前景规划,实行按人配岗,以此发展每一个学生的能力,这与成人聘职完全不同。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一句很通俗的话:“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影射到班级也同样,幸福的班级大都拥有团结、文明、自由、规范的特质,我想我们需要不断完善、不断学习去争取打造一个幸福的班级。当然,这也一定是一个幸福的成长过程。
面对中职学生的现状,班主任的引导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独立思想是美国学界的最高标准,在中国的教育中也同样受用。要让学生有独立的思想,就需要班主任的指引,在合作中独立,在沟通中实现自我。但也别把绳子牵得太紧,把学生弄痛了,他们就不会跟着你走了。因材施教是孔夫子留下来的教育精髓,班主任首先要把自己也看作学生,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成长,融入到学生中去,才能真实地感受到他们各自的兴趣、天赋,了解了这些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
总之,一位班主任有了成长的气息,他的学生才有成长的动力,一个班级才有向上的朝气。多鼓励,多理解,多沟通,这样,才能让你我、让学生、让班级的理想走得更远!
论文作者:田会琼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5年10月总第22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18
标签:学生论文; 目的论文; 这一论文; 班级论文; 班主任论文; 中职论文; 素质教育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5年10月总第221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