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主客观观的重大转变:“唯批评”与“哲学笔记”的比较研究_唯心主义论文

列宁主客观观的重大转变:“唯批评”与“哲学笔记”的比较研究_唯心主义论文

列宁主体客体观的重大转变——《唯批》与《哲学笔记》之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客体论文,列宁论文,主体论文,哲学论文,笔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594(2004)01-0028-04

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研究大体上有三种思路:一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 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种正统的指导 思想;二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离不开中、西、马,否则这种研究是片面的;三是中国 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由过去的对峙发展到今天的融合,而西方马 克思主义研究的重点是马克思。在这样的背景中,我们带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头 脑,抛开了列宁,从马克思开始,到马克思结束,甚至提出“回到马克思”、“重归马 克思”的时髦话语,这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人为地制造了“中断”,是一种 历史逆转。这很难系统完整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提倡马克思主义是历史的、发展的,反对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人为割 裂,恩格斯指出:“近两三年来,许多大学生、著作家和其他没落的年轻资产者纷纷涌 入党内……所有这些先生们都在搞马克思主义,然而他们属于十年前你在法国就很熟悉 的那一种马克思主义者,关于这种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曾经说过:‘我只知道我自己 不是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大概会把海涅对自己的模仿者说的话转送给这些先生们: ‘我播下的是龙种,而收获的却是跳蚤。’”[1](P695)列宁在革命失败时期写作《唯 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对于一种反动哲学的批判)》(以下简称《唯批》),提出主体客 体的统一是经验批判主义的根源而加以否定,在《哲学笔记》中提出主体客体是马克思 主义哲学的核心而加以肯定。列宁以什么为依据和缘由而使自己的观点发生如此重大的 转变呢?其目的就在于:自我更新、自我超越,发展马克思主义。

1

《唯批》的宗旨是挖掘经验批判主义“祖孙三代”的思想根源,批判主观唯心主义和 唯我论,巩固和捍卫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列宁早在1903年就指出,波格丹诺夫是“由于追随奥斯特瓦尔德和马赫而犯了错误的 同盟者”[2](P426)。1908年,列宁指出波格丹诺夫“作为一个流派的马赫主义的反动 面貌明显地暴露出来了”[3](P338)。为了进一步证明波格丹诺夫的思想实质,列宁查 阅了马赫的《感觉的分析》。

马赫提出,应该建立这样一条原理,“这条原理可以叫做心理的东西和物理的东西完 全平等的原理。我们的基本观点不承认这两个领域(心理和物理的)之间有任何鸿沟。” [4](P49)马赫在此书的第四版序言中还指出:“如果在最广泛的、包括了物理的东西和 心理的东西的研究范围里,人们坚持这种观点,就会将‘感觉’看做一切可能的物理经 验和心理经验的共同‘要素’,并把这种看法作为我们的最基本的和最明白的步骤,而 这两种经验不过是这些要素的不同形式的结合,是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这样 一来,一系列妨碍科学研究前进的假问题便会立即销声匿迹了。”他还在第二版序言中 说:“我的认识论的物理学研究和我现在对于感官生理学的研究,都是以同一个观点为 依据,这就是:一切形而上学的东西必须排除掉,它们是多余的,并且会破坏科学的经 济性。”

马赫的观点是否正确,必须引起社会的评价。英国哲学家罗素说,感觉是对于心理世 界和物理世界共同的东西。这种观点与马赫的观点是一致的,甚至所用的语言都一样。

与马赫观点相似,阿芬那留斯在《人的世界概念》和《关于心理学对象的概念的考察 》中提出了原则同格,即自我与非我、自我与环境、中心项与对立项之间不可分。用阿 芬那留斯的话说:“关于‘自我’的经验和关于环境的经验,在每一实现的经验中有共 同隶属性和不可分离性;这是两种经验在原则的符合和等值,因为自我和周围环境这两 者都是任何经验都有的,而且具有同等的意义……我把这种……一切经验所固有的同格 ……叫做经验批判主义的原则同格。”[5](P258)或者说,阿芬那留斯主张意识和存在 、主体和客体是处在经常的必然的联系中的。只有感觉,“才能被设想为存在着的东西 ”。离开感觉,离开有思维的主体,事物就不能存在。

马赫担任奥地利布拉格大学和德语大学校长,晚期被授予内廷参事。他因为与德国职 业哲学家阿芬那留斯“哲学趋向是非常一致的”而“感到兴高采烈”,他还请阿芬那留 斯出国到奥地利维也纳,但未能实现。

对马赫、阿芬那留斯的观点,列宁坚持否定的态度。列宁通过通读文本,指出:“世 界要素的发现就在于:(一)宣称一切存在的东西都是感觉;(二)把感觉叫做要素;(三) 要素分为物理的东西和心理的东西,后者依赖于人的神经并且依赖于整个人的机体,而 前者不依赖于它们;(四)宣称物理要素的联系和心理要素的联系不是彼此单独地存在着 的,而只是一起存在着的;(五)只能暂时撇开这种或那种联系;(六)宣称‘新’理论是 没有‘片面性’的。”[3](P48-49)

为深入批判他们所提出的要素说和原则同格的实质,列宁又进一步追溯了经验批判主 义的来源,即费希特哲学。费希特提出:“现在你是说自己的话了,说自己的真心话了 。不要企图超出你自己的范围,不要企图超出你所能理解<或把握>的东西。你所能理解 的就是意识和物,物和意识;或者说得更确切些,不是二者中的哪一个,而是那种后来 才分解为这二者的东西,那种绝对的主体—客体和客体—主体。”列宁在引证之后,明 确提出:“这就是经验批判主义的原则同格的全部实质,就是最新实证论对‘素朴实在 论’的最新式的保护的全部实质!”在此后,列宁再次提出:“‘而经验批判主义和内 在论哲学是一致地同意这个观点的’,因为对阿芬那留斯表示热烈同情的内在论者,恰 恰是从主体和客体有‘不可分割的’联系的思想出发的。”[3](P64,66)《唯批》的题 目和副标题以及全书内容是以批判马赫主义为核心,而“主体—客体和客体—主体”又 是“经验批判主义的原则同格的全部实质”,所以,《唯批》是在于批判主体客体统一 理论的。

然而,“峰回路转,又得一山”这一山就是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 思在提纲的第一条提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 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人的感性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 。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 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 动本身的。”列宁在理解马克思观点的基础上,明确指出,有意思的是我们碰到这样一 种情况,一些自称为社会主义者的人不愿意或不能够细心推敲马克思的《提纲》,而一 些资产阶级著作家、哲学专家却抱着十分认真的态度。莱维就是其中一个。列宁引证了 莱维的话:“马克思认为,应该把这些能动力从唯心主义手中夺过来,也把它导入唯物 主义的体系中,但是,当然必须把唯心主义所不能承认的那种实在和感性的特质给予这 些能动力。”列宁评价道,“他的话在本质上是正确的。”[3](P103-104)而唯心主义 承认主体的能动力,当然也就应加以肯定,因此列宁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任务就是要善于 汲取和改造他们所获得的成就,善于消灭它们的反动倾向,贯彻自己的路线。

在本体论领域,物质世界是第一性的,这是没有任何疑义的。但在认识论领域,主客 观、主客体已经交织在一起。例如,人们所形成的现象,就必须具有两种因素,缺少其 中之一,就形不成现象。当把这些现象加以整理而形成完整认识的时候,这种认识仍然 是主观和客观的结合。没有这种结合,也就形不成正确认识。

这且不说,列宁在此书中,明确提出恩格斯提出的哲学基本问题,并把它作为批判马 赫主义的有力武器,但列宁在引用中没有忘记恩格斯所说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 术语只能在回答自然界和精神哪个是本原的这个意义上使用,而不能在别的意义上使用 ,否则就会造成混乱这句话。并明确提出:“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 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在这里,仅仅在承认什么是第一性的和什么是第二性的这个认 识论的基本问题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无疑是相 对的。”[3](P147-148)这就是说,在本体论上,即物质和意识何者为本原的这个“非 常有限的范围内”有绝对的意义。它是认识论的基础,对它不能否认。而在认识论领域 ,物质和意识之间则有相对的意义。它们之间互为因果,互为对方存在的条件。否则, 就谈不上认识。

尽管如此,这部分仅仅是支流,起不了决定作用。因为列宁在《唯批》中,始终把主 体—客体和客体—主体的统一作为经验批判主义的基本特征,因而是他批判的对象。

这是为什么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释:

第一,受当时政治斗争的干预。这本书是在俄国1905年革命失败后的反动时代,深刻 揭露和批判配合阶级敌人向马克思主义哲学进攻的俄国马赫主义。而唯心主义不过是信 仰主义的一种精巧圆滑的形态,经验批判主义的阶级作用完全是为信仰主义者服务,帮 助他们反对一般唯物主义、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而俄国马赫主义依据其当时的政治目 的提出的理论,受到了列宁的批评。

第二,立脚点不同。按照列宁的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点是历史唯物主义,而马 赫主义的重点是认识论。要素说、原则同格都是在认识角度所提出来的。但有的人借助 于马赫威望而把这一观点加以夸大,认为在地球上没有任何生命的自然状态的地球和人 死后的地狱,仍然有心理要素和中心项,这就把认识论问题本体化了,似乎没有人,没 有人的感觉,宇宙就不复存在。列宁正是反其道而行之,明确肯定物质世界的优先存在 ,否认这一点,不论摆出什么新奇花样,一概属于唯心主义。

第三,列宁写作此书的使命是批判,而不是写一本哲学著作。因此,哲学的丰富内容 不可能在这本书里完全阐发出来。作为一本哲学著作,列宁感到还有更艰巨的任务,等 有时间再来完成。在此后写作《哲学笔记》就是这一设想的有益尝试。

2

列宁的《哲学笔记》,特别是其中的《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是列宁在这一时期 从事理论研究所作的读书笔记。在这里,贯彻了辩证法和认识论。特别是列宁对主体和 客体、感性和理性、理论和实践等问题,都作了经典阐述。这本书与《唯批》相比,更 为充实和完善。在《唯批》中,明确否定了主体和客体的统一,而在《哲学笔记》中却 多次肯定了两者的统一。这明确表明列宁哲学思想的重大转变。

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与黑格尔哲学有密切的联系,所以在给格拉纳特百科 辞典撰写《卡尔·马克思》这个条目时,认真读了黑格尔的《逻辑学》。列宁摘录了黑 格尔这样一段话:“所有理论的东西都表现为三层的推理,并且,推理中的每一项的位 置既可以在两端,也可以在起中介作用的中间。这正如哲学的三项,即逻辑观念、自然 和精神一样。在这里自然先是起联结作用的中项。自然这个直接的总体,展开两个极项 ——逻辑观念和精神”[6](P201-202)。黑格尔认为,逻辑、自然、精神,每一个都可 以作为端项,每一个也都可以作为中项。如果按第一格,可以形成精神—自然界—逻辑 观念;如果按第二格,可以形成自然界—精神—逻辑观念;如果按第三格,可以形成精 神—逻辑观念—自然界。黑格尔的这三项推理的排列方式,也就是主体、客体、中介的 排列方式,因而在论述中带有多种多样的排列组合,黑格尔正是这样决定自己的哲学体 系的。列宁对黑格尔哲学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如果在本原上,必须确定为这样的三 项:(1)自然界;(2)人的认识 = 人;(3)自然界在人的认识中的反映形式—概念、规律 、范畴等等。如果从认识论上,就可以确定为主体、客体、相互联结的中介,即工具, 特别是主体客体两者是一致的。这种观点,列宁在《哲学笔记》中先后讲了十多次。如 他说:“第1个前提:善的目的(主观的目的)对现实(“外部现实”)的关系;第2个前提 ;外部的手段(工具),(客观的东西);第3个前提,即结论:主体和客体的一致,对主 观观念的检验,客观真理的标准。”[6](P243)他还明确指出:“主体和客体的统一。 ”[6](P225)

列宁对黑格尔的这种分析是合理的,西方学者也是这样看的。布洛赫在详细分析黑格 尔的各种著作之后,明确提出黑格尔哲学的中心思想就是:实在是一个主体—客体过程 。

列宁对黑格尔的主体、客体学说的肯定和他个人的发挥,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是对他在 《唯批》中所坚持的观点的一种鞭策和修正。只有坚持主体客体的统一,才能防止哲学 中的两分法,由一个来决定另一个。坚持哲学观点没有对错之分,而有合理性大小之分 。每个哲学观点都有其存在位置。列宁还认为,唯心主义有其可取成分,“在黑格尔这 部最唯心的著作中,唯心主义最少,唯物主义最多。‘矛盾’,然而是事实!”[6](P26 5)。“聪明的唯心主义比愚蠢的唯物主义更接近于聪明的唯物主义。”[6](P306)“客 观”(尤其是绝对)唯心主义拐弯抹角地(而且还翻筋斗式地)紧密地接近了唯物主义,甚 至部分地转变成了唯物主义。”[6](P309)

列宁还引用了黑格尔的观点,科学是圆圈,哲学也是圆圈,它不可能像纯粹的唯物主 义或唯心主义那样,走一条笔直的道路,而是在不同场合、不同对象、不同认识环节上 ,灵活运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离开唯物主义,唯心主义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朵,同 样,离开唯心主义,唯物主义仍然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朵。这两者都是其存在和发展的 环节。因此,列宁在引证狄慈根的一段话:“问题不在唯心主义者和唯物主义者之间已 经结束的对立,而在于这种对立的更高的统一……”下面画了横线,并且在旁边画了4 条竖线,对此表示高度注意。[6](P461)列宁这时的思想,与他在《唯批》中引用马克 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第一条和莱维的观点是一致的。实践的观点、主体客体相 统一的观点,是唯物、唯心相互交融的基础和前提。否则,它们是不可能统一起来的。

那么,为什么列宁在《哲学笔记》中对主体客体加以肯定呢?这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

第一,动机的转移。列宁后期的、成熟的观点,并不只是缘于黑格尔是马克思的老师 ,为了写好《卡尔·马克思》的辞条才读黑格尔的书,而是因为列宁写《唯批》和《哲 学笔记》的动机不同才使其所以然。写《唯批》的主要动机是批判,而写作《哲学笔记 》目的在于正确对待各种流派,厘清哲学思路。只有认真阅读黑格尔和其他哲学家的观 点,博览群书,才能梳理各种流派的哲学观点,表达自己的见解,把他否认主体客体一 致的观点更正过来。尽管没有写成一部完整著作,但是,所写的哲学笔记,却表达了列 宁的雄厚的哲学基础和思想动机。

第二,哲学观的转变。在以前的哲学观点中,或者没有看到主体客体在哲学中的地位 ,或者把它片面化,或者用本体论代替了认识论而否定了主体与客体的合理地位。只有 纠正传统哲学的偏见,才能把潜在的或带有片面性的主体客体观点变成哲学的基本观点 。列宁在《哲学笔记》中,给人们指出了哲学发展的先导作用。

第三,对工人阶级的教化。无论是对共产党内受批评的或受批判的人来说,还是对整 个工人阶级来说,都应该接受一整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正确对待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他曾说:“马克思主义者们(在20世纪初)批判康德主义者和休谟主义者多半是根据费尔 巴哈的观点……而很少根据黑格尔的观点。”[6](P199)显然,唯物主义已经把唯心主 义的合理内核抛在一边,单纯地、片面地抓住物质,这就不能真正抓住认识论的内在机 制,就会陷入旧唯物主义的羁绊之中。列宁还指出:“关于观念的东西转化为实在的东 西,这个思想是深刻的:对于历史很重要。并且从个人生活中也可看到,那里有许多真 理。反对庸俗唯物主义。注意,观念的东西同物质的东西的区别也不是无条件的、不是 过分的。”[6](P124-125)这种思想,是他对《唯批》的一种发展。否则,笼统地反对 唯心主义,自称唯物主义,这不是一种前进,而是一种倒退,是与庸俗唯物主义不相上 下的哲学。

3

把《唯批》和《哲学笔记》对主体、客体观点作比较,有着重要的意义。

1.应该把本体论和认识论分开。在哲学史上,本体论和认识论是不相关连的,康德哲 学就是一个突出例子。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那里,本体论和认识论联系起来,本体论是认 识论的基础,而认识论又是本体论的发展,这是一种进步,应充分加以肯定。但在哲学 界容易造成这样的现象,当有的人讲认识论,讲主体、客体的统一,讲实践具有主观目 的性,就会造成另外一个人从本体论角度来进行批判,似乎主张物质第一性,而意识第 二性,就不可能存在意识在先和目的在先。这已成为哲学界经常出现的现象。与此相反 ,有人讲本体论,讲整个物质世界的来源、始因,但却招来另外一个人从认识论角度所 进行的批判。这种人为造成的争论,持续了几百年、几千年。但我们通过《唯批》和《 哲学笔记》的比较,就可看出,这两种争论的立脚点不同,或以认识论批判本体论,或 以本体论批判认识论,都会形成哲学界的混乱。因此,应该把本体论和认识论区分开来 ,本体论就是本体论,而认识论就是认识论,不能混淆争论的前提和域界。

在今天,由于自然科学的发展,人们对世界先有物质还是先有精神已成为不成问题的 问题,哲学的中心,已经转为认识论的微观领域。但本体论还存在。亚里士多德曾提出 :“一切赖以存在者,一切现存由之产生的最初根源,一切现存又复归于其中的最后归 宿,乃是始终如一的本体,它只在它的各种规定中变化,这便是元素,这便是一切的本 原。”“因为既是本原就应该不是相互产生的,也不是由别的事物产生的,而是应该万 物皆由它产生”[7](P28)。到底以什么为本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争论。马克思在《1 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以物质生产劳动为本体,有的认为这是以物质为本体,有的 说是以物质一实践为本体,以实践为本体,以社会存在为本体……也有人讲马克思主义 哲学经历了自我意识本体、情欲本体、实践本体、生产劳动本体、社会存在本体五个阶 段……这就像西方哲学家奎恩所提出来的任何哲学体系都有自己的“本体论承诺”,但 这几种所谓本体,只能作为认识论的一个前提,但却不能取代,更不能批判认识的核心 问题—主体和客体。因此,将本体论和认识论在合而为一的基础上,再一次划分开来, 并不是对康德本体论和认识论相互隔裂的旧哲学的复归,而是一种新的发展。

2.应该以主体客体作为今天的哲学基本问题。主体客体,是贯穿整个哲学史的重要问 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问题。但是,哲学史上本体论是核心,而没把主体客 体作为哲学的核心。但今天情况与此大不相同。在市场经济的竞争时代,主体问题已经 提上议事日程,所以,把主体客体问题作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既是列宁思想发展的结果 ,也是今天哲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诚然,在现时代,已被扫进历史垃圾堆的邪教、迷信 再次泛起,但是,如果把主体客体作为哲学基本问题,就会使人们认识到在今天设身处 地的是主客体关系,而不是上帝和神的安排,这就会使那些向封建迷信复归的不利势头 得到抑制和纠正。

3.主体客体的统一与实践观的一致性。在现代西方哲学中,实践派颇有影响。在我国 ,实践派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人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 大变革,而实现这一伟大变革的关键就在于科学的社会实践观点的确立。实践的观点是 全部马克思主义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实践范畴是马克思主义整个哲学体系的核心范畴 。而强调实践观,就应该承认“实践 = 要求(1)和外部现实性(2)”[6](P239)。而实践 标准“可以作主观的解释,也可以作客观的解释。”[3](P298)可见,在实践哲学中, 已不应该把物质和意识“何者为本原”作为权衡的砝码,而应该以主体和客体为标准。 只有真正阐明主体和客体相互联系的中介环节即实践,才能真正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哲学。

4.可以实现哲学一体化和多样化。历史证明,唯物主义并没有最后胜利,而唯心主义 仍然在不断发展。发展的基点是哲学史上的二元论。如果把二元论限制在认识领域,也 就转化为主体客体理论。因为主体和客体的任何一方,都可以作物质和意识的划分。但 物质和意识又以主体和客体联结起来。所以,主体客体是最根本的。如果以主客体为哲 学基本问题,就可以“消灭主观性的‘片面性’和客观性的‘片面性’的两个方面、两 个方法、两个手段。”[6](P232)列宁根据对哲学史的考察所提出来的主体和客体,就 可以使历史上的唯物、唯心和二元论统一起来,把世界上的各种哲学流派统一起来,实 现哲学的一体化。这与今天在经济建设管理方法上与其他国家接轨,在思维方法上也应 符合“世界惯例”是一致的。

以主客体为哲学基本问题,还会提高哲学工作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 真正摆脱两分法,由一方决定另一方的封闭式的被动范式,向那些与个体主体性息息相 关的多样性发展。

收稿日期:2003-09-25

标签:;  ;  ;  ;  ;  ;  ;  ;  ;  ;  ;  ;  

列宁主客观观的重大转变:“唯批评”与“哲学笔记”的比较研究_唯心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