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北京市高中新课程高考物理试卷评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北京市论文,新课程论文,试卷论文,物理论文,高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13年的高考是北京市实施高中新课程以来的第四次高考,也是北京市调整教学内容后的第一次高考。
本次高考物理试卷在保持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考试内容发生了一些变化。下面就试卷的特点,内容的变化,教学建议,命题建议等内容提出本人的一些粗浅的认识,仅供参考。
一、试卷特点
1.坚持对基础知识进行考查
注重基础,是北京市中学物理教学,北京市高考物理命题一直坚持的一项原则。今年的试题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考查。
本试卷中有多个试题都是考查物理学中的基础知识,如考查学生对物理学中的基本事实,基本现象,基本实验,基本实验原理的认识和理解,考查学生直接应用物理概念和规律做出推理、判断等内容。
例如,第13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液体中悬浮微粒的无规则运动称为布朗运动
(B)液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称为布朗运动
(C)物体从外界吸收热量,其内能一定增加
(D)物体对外界做功,其内能一定减少
本题考查布朗运动的基本事实。考查学生对做功和热传递改变内能的基本认识。
例如,第14题。如图1所示,一束可见光射向半圆形玻璃砖的圆心O,经折射后分为两束单色光a和b。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玻璃对a光的折射率小于对b光的折射率
(B)a光的频率大于b光的频率
(C)在真空中a光的波长大于b光的波长
(D)a光光子能量小于b光光子能量
本题考查光的折射现象。从光的偏折情况不同这一现象,推断出玻璃对不同色光的折射率、光子的频率、能量和波长等结论。
例如,第15题。一列沿x轴正方向传播的简谐机械横波,波速为4m/s。某时刻波形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这列波的振幅为4 cm
(B)这列波的周期为1s
(C)此时x=4m处质点沿y轴负方向运动
(D)此时x=4m处质点的加速度为0
本题考查对机械波的基本认识,如对振幅,波速,波长等认识,对机械波的形成、波动特点等方面的认识。
例如,第16题。倾角为α、质量为M的斜面体静止在水平桌面上,质量为m的木块静止在斜面体上。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木块受到的摩擦力大小是mgcosα
(B)木块对斜面体的压力大小是mgsinα
(C)桌面对斜面体的摩擦力大小是mgsinαcosα
(D)桌面对斜面体的支持力大小是(M+m)g
本题考查学生对处在平衡状态下的物体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的能力,这是物理学的中的基本问题。
(A)c→a,2∶1 (B)a→c,2∶1
(C)a→c,1∶2 (D)c→a,1∶2
本题考查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在具体“切割”情况下的应用,即导体“切割”时的感应电动势的大小和方向问题。
例如,第18题。某原子电离后其核外只有一个电子,若该电子在核的静电力作用下绕核做匀速圆周运动,那么电子运动(
)
(A)半径越大,加速度越大
(B)半径越小,周期越大
(C)半径越大,角速度越小
(D)半径越小,线速度越小
本题考查只在静电力作用下,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它的轨道半径与它的受力、加速度、线速度、角速度、周期等关系。
例如,第21题。部分题目如下。某同学通过实验测定一个阻值约为5 Ω的电阻的阻值。
(1)现有电源(4V,内阻可不计),滑动变阻器(0~50 Ω,额定电流2A),开关和导线若干,以及下列电表(
)
(A)电流表(0~3A,内阻约0.025 Ω)
(B)电流表(0~0.6A,内阻约0.125 Ω)
(C)电压表(0~3V,内阻约3k Ω)
(D)电压表(0~15V,内阻约15k Ω)
为减小测量误差,在实验中,电流表应选用________,电压表应选用________(选填器材前的字母);实验电路应采用图5中的________(选填“a”或“b”)。
(2)图6是测量的实验器材实物图,图中已连接了部分导线。请根据在(1)问中所选的电路图,补充完成图6中实物间的连线。
本题所述实验是伏安法测电阻的基础性实验,前两个问题考查电表的选择,电流表的内、外电路以及电路连线问题。
例如,第22题。如图7所示,两平行金属板间距为d,电势差为U,板间电场可视为匀强电场;金属板下方有一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带电量为+q、质量为m的粒子,由静止开始从正极板出发,经电场加速后射出,并进入磁场做匀速圆周运动。忽略重力的影响,求:
(1)匀强电场场强E的大小;
(2)粒子从电场射出时速度v的大小;
(3)粒子在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半径R。
本题考查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加速和在磁场中偏转的基本问题。
纵观上述考题,我们有理由感慨,当中学物理教师挺好的,教物理挺好的,教学中扎扎实实进行基础知识的教学,是我们必然的选择!
加强对基础知识的考查,这对中学物理教学有着很好的导向作用。基础知识的教学教师要给予高度的重视,因为基础的必然是重要的。
2.突出考查能力
本试卷在加强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突出考查能力。因为高考毕竟是选拔考试。如试题中的19题,20题,21题中的第(2)问,23题,24题等。这些题,用不同的情景,不同的问题,不同的方法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实验能力,应用能力和探究能力。
在考查能力的时候,使不同的学生发挥自己的潜能,展示自己的才智。同时能够很好地保证试卷的区分度,有利于高校选拔合格新生。
例如,第23题。蹦床比赛分成预备运动和比赛动作。最初,运动员静止站在蹦床上;在预备运动阶段,他经过若干次蹦跳,逐渐增加上升高度,最终达到完成比赛动作所需的高度;此后,进入比赛动作阶段。
(3)借助F-x图象可以确定弹力做功的规律,在此基础上,求和W的值。
本题考查了图象,力的平衡,变力做功,匀变速运动,动能定理,功和能的关系等问题。对学生进行了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应用能力和探究能力等多方面能力的考查。
例如,第24题。对于同一物理问题,常常可以从宏观与微观两个不同角度进行研究,找出其内在联系,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其物理本质。
(1)一段横截面积为S、长为l的直导线,单位体积内有n个自由电子,电子电量为e。该导线通有电流时,假设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速率均为v。
(2)正方体密闭容器中有大量运动粒子,每个粒子质量为m,单位体积内粒子数量n为恒量。为简化问题,我们假定:粒子大小可以忽略;其速率均为v,且与器壁各面碰撞的机会均等;与器壁碰撞前后瞬间,粒子速度方向都与器壁垂直,且速率不变。利用所学力学知识,导出器壁单位面积所受粒子压力f与m、n和v的关系。(注意:解题过程中需要用到、但题目没有给出的物理量,要在解题时做必要的说明)
本题考查电流,安培力,压强等重要概念,从宏观定义到微观机理,从宏观量到微观量关系进行考查。很好的考查了学生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应用能力和探究能力。
3.将探究能力的考查落在实处
新课程倡导的探究不仅是一种教育理念,更应该是一种教育行为。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新课程的重要目标。新课程下的北京考试说明中的能力要求分别为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实验能力,应用能力和探究能力。
探究能力是指通过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发现、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具体要求如下:
①通过阅读和观察,获取新知识、新方法。
②从新颖的物理情景中发现物理问题,提出研究思路或解决方案,构建适当的简化模型,并应用恰当的研究方法得出结论。
③依据已有资源,设计简单实验,组合实验器材,拟定实验步骤,探究所要解决的问题。
④对探究的过程、方法和结论,做出解释和评价,提出修改和完善的建议。
物理试卷将探究能力的考查落在实处。例如,第23题(见上文)。
其中,“借助F-x图象可以确定弹力做功的规律,在此基础上,求和W的值。”在解决此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要用物理学的研究方法,确定变力做的功,要对运动员进行模型转换,在比赛阶段将运动员视为质点,在预备运动阶段要将运动员视为一个可以形变的物体。这些内容很好的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
例如,第24题(见上文)。
其中,利用所学力学知识,导出器壁单位面积所受粒子压力f与m、n和v的关系。在解决此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要有统计观点,要建立气体分子模型,要建立确定分子数的宏观模型,要设计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这些内容很好的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
试卷中的实验题继续保持坚持对实验技能和实验原理的考查,试卷中的三道计算题继续保持“源于教材、传统经典;情景创新,高于教材;情景新颖,富于想象”的命题风格及一题三问的做法。具体内容和其他方面的内容本文就不再赘述。
二、教学建议
通过本次试卷,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一些启发,为实现教学与考试的和谐,为实现课程目标,教学中我们要继续坚持和处理好如下一些关系:
1.重视基础性内容的教学是我们不变的选择
重视物理学中基础性内容的教学一定要成为我们不变的选择。基础性内容应包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
例如,物理概念是标志性的基础性内容,教学中要给予重视,要落实。教授概念的时候,不能像复习课那样去介绍、回忆和完善概念,而要充分认识物理概念的高度抽象,要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按照“物理教学的基本特征”进行教学。使学生建构概念。“物理教学的基本特征”的内容在《物理教学》杂志2010年12期,2011年1、2、3、4期专门做过介绍。
例如,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这个内容即是一个基础性知识,又是一个体现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内容。这个内容是学生第一次认识自然界中的一种运算规则。教学中要让学生获得直接经验,要使学生获得体验,要让学生自主建构,要循序渐进加深对这一内容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应用能力。
2.重视实验教学要付诸行动
重视实验教学就要付诸行动,实验教学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加强实验教学不仅是实现课程目标,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需要,也是实现教学和考试和谐的选择和需要。
纵观北京市近几年新课程高考考试内容,不仅很好地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而且连续几年在物理试卷中,用不同的实验装置,不同的实验现象,不同的实验事实,创设了不同的问题情景,在实验问题情景中让考生解决问题,这对日常教学有很好的导向作用。
如果教师不组织学生做好研究平抛运动的分组实验,当学生面对这些问题时,读题、看题会花时间,费力气,也不好理解实验中所创设的情景。比如,如何使小球从斜槽的同一位置无初速释放,如何使小球从斜槽末端水平飞出,如何确定和记录小球在板上的位置等都会带一定的困惑,对提出的问题往往不能从容做答。
教学中让学生亲手做实验和让学生听实验、看实验的效果不同。亲手做实验了,对器材、装置,原理、步骤,采集、记录和处理数据等才可能做到心中有数。
为加强物理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学的实验教学能力,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物理室开展了《中学物理系列实验教学研究与展示活动》的实践探索。
2005年至2007年,中学物理教师的实验技能研究;2007年至2009年,中学物理教师的实验教学研究;2009年至2001年,中学物理教师的实验创新研究;2011年至2013年,中学物理教师的实验探究研究。全市几千名中学物理教师参加了实验研究活动,区县进行了76场的实验现场展示活动,北京市进行了8场实验现场展示活动,进行400余次实验研究研讨会。
实验项目研究,在北京市中学物理教师中,营造了研究实验,研究实验教学,进行实验创新,研究实验探究的良好氛围。这种氛围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了物理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教师的实验研究能力有所增强,实验教学的内容不断丰富,教学中实验的次数明显增多,教学效果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视野开阔了,思维活跃了,实验能力提高了,动手能力增强了,实践能力提升了,此项研究收到了很好效果。
3.物理教师有能力、有条件、有信心摒弃题海
认认真真按照物理教学的规律,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物理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不仅认识和掌握物理知识,还能感悟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获得情感体验。
使学生认识物理学,运用物理学,相信物理学,热爱物理学,这是物理教育的核心价值观。
教学中摒弃题海战术,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教师要创设一些问题情景,在情景面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设计一些对建构知识,感悟方法,形成科学观念等有重要作用的问题,面对问题使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建构;设计一些对提高学生探究能力有作用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教学中摒弃题海战术,学生过重的负担会减轻,而减轻学生负担的本质意义在于,学生在经历那些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有研究价值的问题之后,体会到物理学的本质内涵,感悟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欣赏物理学的巨大魅力与神奇,看到物理学巨大的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这样就会将负担变成兴趣,持久的兴趣会变成志趣,志趣的升华形成志向。
为实现课程目标,为学生高考考出好成绩,北京物理教师有能力、有条件、有信心摒弃题海。
4.微观量与宏观量的关系不必机械强化训练
今年的考题让学生处理几个具体的微观量与宏观量的关系,处理这种关系的意义题干上已经说得很清楚。“对于同一物理问题,常常可以从宏观与微观两个不同角度进行研究,找出其内在联系,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其物理本质。”因此这种研究问题的视角和方法,以及处理这种关系的能力是日常教学中一种常规的教学内容。尽管今年考查了这方面的内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不必进行这些内容的强化训练,特别是机械性的,条件反射式的系列模型化训练,因为仅从高考的角度上,我认为,上述训练也会是徒劳的。从教学的角度看,如果对物理学的这种研究问题的视角和方法,以及培养学生处理这种关系的能力,没有成为教学的常规内容或者个人没有比较恰当的教学策略,则需要优化和改进教学,这是高考对教学有正向导向作用的具体体现,也是使教学和考试和谐的重要内涵。
三、命题建议
纵观上述,我认为,2013年北京高考物理试卷,是一份很好的试卷,具有首都特色的试卷。下面我仍将以学习和欣赏的心情和目光,对本试卷提出个人的一些建议和希望,仅供参考。
1.天体运动的问题依然成为重要考查内容
我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并且具有发展规划和美好愿景。2013年6月20日上午,全国八万所中小学生观看了由航天员王亚萍在神舟十号实验仓里主讲的空中课堂,引发全国中小学生对太空的向往,对科学的好奇,对科学的探索。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为物理课程创造了很好的教学资源。用力和运动的观点,做功和能量变化的观点等回答和解决天体运动的有关问题,是物理学中重要的内容。在解决天体运动的有关问题时显示人类的智慧,显示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万有引力与航天的相关内容,中学物理教师在教学中形成了比较好的教学策略,积累了一些成功的案例,能够较好的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目标。虽然2013年的高考试题中没有具体考查天体运动的有关问题,但是,我想,这仅是权宜。天体运动的有关问题,不仅是教学中重要的问题,同样要成为高考考查中的重要内容。
2.热学的权重稍大了一些
北京市的物理课程必修和选修内容,在2010年的下半年做了调整,将3-3中的部分热学内容和3-4中的大部分内容作为理科方向学生必选内容。因此热学部分是课程调整后第一次作为高考考试内容。北京市高中物理教师均已几年时间(2007-2010年)没有涉及热学内容的教学,故相应的教学策略可能不够优化,教学中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缺陷,教学对热学内容教学的投入也会有较大差距,因此造成学生对热学问题的研究方法的感悟和掌握,对处理宏观量与微观量的关系等方面能力准备不足,这种不足主要是客观上形成的原因,客观上造成的不足会影响学生主观上的发挥。
另外,就考试内容上,热学的权重已近20%,显得稍重了一些,对教师来说,对新课程后第一次热学考试的内容和权重会感觉有些“生”有点“猛”,与北京市多年以来高考的“温和”状态相比较多少会有些始料未及。
3.“运动员所做的总功”的说法可做调整
试卷中的第23题(见上文)是一道很好的联系实际的问题。其中的“假定运动员所做的总功W全部用于增加其机械能”的表达,内涵是人体的内力所做的功。中学生对人体内力做功不熟悉。因为在中学阶段,说做功都说哪个力对物体做功,如马拉车,拉力对车做功,起重机吊重物,牵引力对重物做功。因为涉及内力的功,所以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用质点组的动能定理,或质点组的功能关系。中学阶段,如果运用同学们熟悉的质点动能定理,则“运动员所做的总功W……”的叙述需要做调整。可调整如下:“在整个预备运动中,人借助床垫,腿部肌肉对人体做的总功为W并全部转化为机械能。”这样在解决这个问题中,研究对象清晰了,并可直接应用质点动能定理。
解决这个问题中有时要将运动员视为质点,有时又要将运动员视为可以变形的物体,不能视为刚体,所以本题有较大难度。
北京市高中新课程的高考物理试卷已连续四年体现稳定、优化和特色的课改理念,并初步形成首都物理试卷的特色,为中学推进素质教育,摒弃题海,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起到了正确的导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