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植于足部的生命力与土壤--关于地方档案编纂与研究的几点思考_文化论文

根植于足部的生命力与土壤--关于地方档案编纂与研究的几点思考_文化论文

生机,根植于脚下的土壤——地方档案馆编研工作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档案馆论文,土壤论文,生机论文,脚下论文,地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档案编研曾以主动、系统、广泛的档案信息服务功能一度繁荣,但近年来却陷入困境。如何保住编研的持久生机?临沂市档案馆多年来立足馆藏,面向社会,优化取向,编研各种资料28种270万字,出版12种208万字,使编研步入良性发展的路子。

临沂市档案馆编研起步于历史档案开放。为把馆藏丰富的革命历史档案公布于众,汇编了大量系统的专题资料,如《临沂地区战史资料选编》、《沂蒙地区支前史料选编》、《滨海地区土改资料选编》、《汉斯·希伯纪念文集》、《临沂地区组织史料》等,由我馆内部出版发行。以基础史料型价值取向的编研,使历史文化珍藏得以流传,满足了编史修志等大规模需求,但伴随着题材的枯竭将难以为继,出版后仍囿于史学、文化部门小圈子,或者成为束之高阁的馆藏本,未被社会广泛接受和利用。

随着档案工作为经济建设和现实工作服务的深化,临沂市档案馆开拓服务功能,配合全市重大政治活动、领导决策、撤区建市、编制规划等中心工作,扬综合馆藏之长,避历史信息久远之短,超越馆门,馆室结合,部门联合,编研了一批“短、平、快”的实用信息,如《党代会文件汇集》、《人代会文件汇集》、《干部任免文件汇集》、《临沂地区国民收入、工农业总产值数字汇编》、《临沂地区人口变动情况》、《临沂市行政区划》等,由档案馆向有关单位内部印发。以实用开发型价值取向的编研,贴紧现实,满足了特定咨询服务需要,但多系应时之作,使用量小,对象单一,史料文化价值不高。

档案馆藏数量所限及历史信息直接应用于现实之短,迫使我们思考其真正的价值;编研资料传播范围偏窄或文化含量不足,迫使我们探索新途径。跳出传统史料编研的窠臼,努力使编研社会性和文化价值的统一,我们确立了社会文化型编研价值新取向,编研了《临沂历代名人事略》、《临沂历代自然灾情史录》、《沂蒙抗战歌曲选》,由出版社、新闻、宣传部门出版发行。以社会文化型价值取向的编研,根植档案文献的历史文化土壤,区域特色鲜明,在文化深蕴与可读形式统一的基础上满足了社会多元需求。出版后在我市形成了由市领导、机关干部、文化、史学、科学、企业界人士及学生、市民等组成的大众读者群,被誉为“临沂人民自己的书”、“沂蒙文明的信史”、“真实生动的沂蒙乡土教材”。

编研工作的使命就是要脱去原始、芜杂、堆砌的档案文献外表,挖掘档案文献的真正价值,深刻把握和表现沂蒙历史文化土壤里的文化底蕴和生命力量,进行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文化创建。编研工作的责任,驱使我们沿着沂蒙文化的历史与逻辑的路径,丰富和开掘沂蒙历史档案文献,驾驭编研活动,对编研选题、主题、取材、体例、出版、评价等一系列环节有了高层的整体把握和指导,使编研工作赋予了精神产品再生产的一般意义。

《临沂历代名人事略》。历史人物的活动最能体现民族精神和人文特色,在沂蒙人文沃土上,曾哺育出曾子、诸葛亮、王羲之、刘勰、颜真卿等伟器英华,培育出天文学家及珠算的发明者刘洪,“卧冰求鲤”的王祥,“凿壁偷光”的匡衡,舍生取义的左宝贵等诸多俊彦人杰。该书以编年体人物传记和述评形式,以文化、教育、史料价值统一的取向,记载了自先秦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临沂籍历史人物115名,就其生平、活动、思想、著述、业绩、历史地位逐一述评。

《临沂历代自然灾情史录》。沂蒙山区沟壑纵横,层峦叠嶂,自然环境险恶,与频繁多发的自然灾害抗争就成为山区农业文明的主题之一。该书以编年体纪实叙述的手法,以科学、教育和史料价值统一的取向,再现了自公元前707年至公元1993年共2700年间发生在沂蒙大地的旱、涝、雹、震、虫、疫、霜、陨、淞等多种自然灾害1340次,对每次灾害的时间、位置、范围、情状、危害、救灾情况叙述详尽,使人们感受到山区的险峻、历史的艰难与意志的刚强。

《沂蒙抗战歌曲选》。沂蒙山区是山东抗日指挥中心和解放战争时期华东战场的主阵地,沂蒙文明正是在革命的热土上经过血与火的磨炼和洗礼升华为沂蒙精神。该书以沂蒙精神、抗日爱国、人民战争主题横列其中,以分类汇编的形式,以思想性、教育性和史料性统一的取向,收录了抗战期间根据地军民自编自唱的颂歌、战歌、拥军歌、儿歌、生产生活歌300余首,展示了抗战军民保家卫国、戮力支前、浴血沙场的壮丽情景。该书虽为音乐史料汇编形式,但已具备了社会文化型编研价值取向的普遍意义。首先,以音乐形式直接抒发现实斗争豪情和生活感受,在众多的抗战革命历史档案资料中独树一帜。其次,歌曲均来自抗战一线军民自编自唱,具有强烈的思想感染力和浓郁的乡土气息。搜集这些反抗异族入侵的爱国主义大众歌谣,将具有采集《诗经·国风》般的思想艺术魅力和历史文化价值。再次,该书是由宣传部门发行的纪念抗战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的献礼,有着广泛、持久的宣传教育和纪念意义。

档案编研对于历史文化肥田沃土的生命本质的体现,理所当然地为现实生活土壤融入了丰富的营养。三书经我市主要报刊评介导读,一是为干部掌握区情和领导决策提供了资政依据。市政府借鉴2700年来自然灾害发生规律,制定完善了减灾防灾抗灾对策和山区生态环境治理规划,成为实施农业强市战略的构成部分。其中根据翔实的灾情数据分析,对我市风、雹灾集中多发的东北部连片乡镇实行重点监测,及时组织抢收抢种,立足抗灾夺丰收。二是为我市经济开辟了新的增长点。根据书中提供的我市文化资源的系统信息,促进了经济文化联姻,举办了羲之文化节、国际书画艺术节暨经贸洽谈会;不少企业追求历史名人效应,创出了兰陵美酒、羲之酒、曾子圣酒、诸葛家酒、徐公砚等文化品牌,收到了无形资产的经济效益;同时丰富了外宣题材,树立了人杰地灵的沂蒙形象,扩大了招商引资。三是为精神文明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开展民族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弘扬沂蒙精神、热爱家乡和艰苦创业教育的生动教材。四是为文化建设拓荒辟径。三书分别填补了临沂名人大全、灾情史研究、沂蒙抗战曲辑类图书资料的空白,有的已授予市社会科学成果奖,繁荣了文化园地。

1.地方档案馆编研的生命在于根植于脚下的土壤。根植于脚下的土壤,从历史文化土壤里寻找题材和营养,从现实生活土壤里寻找需求和支点,编研工作就根深叶茂,硕果累累。离开脚下的土壤,舍本逐末,脱离实际,不求深入,为编而编,必然会失去编研工作的基础和对象。为了增强编研资料的权威性,我们不仅深掂馆藏每份档案资料的文化份量,而且多方奔走文化单位,走访民间收藏者,深入实际涉猎求证,自我回忆演唱填词谱曲;历代志书、二十四史、名人传记、史学成果、政府文件、文史资料无不存阅,为繁荣沂蒙文化付出了真情和汗水。

2.档案编研应坚持价值取向与运行机制的统一。编研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编研资料为经济、文化建设服务不能简单化、表面化、切忌搞资料简单堆砌或充当现实政策的图解资料,既要体现资料的多种具体价值,又要根据需要确定基础史料型、实用开发型、社会文化型等不同的价值取向。在运行机制上,要建立一种以编研价值取向为总体把握和指导的,以“立足馆藏、面向社会”为指针的,以体现社会需求、主题、选材、思想内容、体例形式、出版发行、评介导读的最佳交汇点的,整体、统一、优化的编研机制,努力实现作者、编者与读者,历史与现实,内容与形式的多方面完美的统一。

3.深化编研的方向是在结构调整中实现转型。近年来我国档案馆编研数量锐降,1994年比1991年出版种类下降幅度达97%,出版字数下降达79%,表明编研工作面临着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的严峻挑战,以史料编纂为基础的传统编研理论必须更新。从我馆三种价值取向的编研实践看,转型的关键是解放思想,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和档案馆文化事业性质,因地制宜,搞好结构性调整,即:深化史料汇编、参考资料编写和研究咨询等加工层次,扩大档案与资料范围,拓宽馆内自编、馆际(室)联合、馆外联合、馆外配合等主体渠道,改善规划选题、调研找题、应时定题等选题方式,优化基础史料、实用开发、社会文化等价值取向,形成最佳状态的编研复合结构,提供满足社会总需求的各具特色的编研资料。

4.档案馆要以编研精品占据当地文化前沿。市场经济对文化事业提出挑战,一方面是文化市场优胜劣汰机制对编研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档案编研应宁精勿滥,确保重点,从资金、人力、时间、资料准备、发行多方面创造条件,努力出版填补空白、有影响力的拳头产品,形成社会规模。另一方面是档案馆与研究、图书、文博、出版、文化、史志部门竞争加剧,相互挤占文化阵地成为可能,编研工作应处于体现档案馆社会、文化功能的前锋,借助档案史料基地优势,沟通档案文献与社会大众的联系,加大社会文化型编研力度,创造出根植脚下土壤里的档苑奇葩,以精品求生机,成为当地文化战线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方面军。

标签:;  ;  

根植于足部的生命力与土壤--关于地方档案编纂与研究的几点思考_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