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授』依然应是思想和理论的巨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小学论文,应是论文,巨人论文,教授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前段时间,人社部、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该政策最大的亮点是:中小学教师和大学教师一样,可以评“正高”,也就是社会上说的“中小学教师也可以当教授”。许多人为此点赞,很多人甚至把这个政策看作一项向中小学教师倾斜的“惠师”政策。 部分省市动作很快,仅一个多月就已经试点评出了“中小学教授”若干。我国师范院校培养教师长期存在理论强、实践不足的倾向,无法招募到有中小学一线教学经验的教授来培养新教师。中小学教师具有正高职称后,更有利于他们流动到大学来任教,打破学科教学的身份壁垒,为学科教师的培养发挥作用。 但也有人不禁要问,中小学教师是否担得起“教授”一职?如果中小学教师和大学教授享受同样的职称职务待遇,那么对他们的共同要求是什么?这些共同的要求会不会误导广大中小学教师?在突出中小学教学实践性的同时,是否意味着降低了“正高”或“教授”的“含金量”?这些质疑和担忧直指中小学高级职称评价的标准。制定怎样的标准才是合理的?什么样的标准才能够充分体现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水平? 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入职门槛普遍比大学教师低很多,毫无疑问,在掌握学科知识的深度上,小学教师远远不及大学教师。但是,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问,中小学教师作为专业人员的特殊性就在于,能够比他人更准确把握儿童的心理特征,用儿童能够理解和接受的语言与方式进行交流和传授,所以才有人说,教授小孩子其实是一门高深的学问。要用最简单的语言、最清晰的词汇来传授人间最重要的道理;既要让小孩子学会做事,又要教会他们做人,同时还要保护他们的“童心”。中小学教师与大学教师在教学方面所需知识的类型完全不同,但其中学问的深度却并无太大差别。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但是否每个状元都有资格当教授?这就未必,需要我们认真考量“教授”这个职称的价值。拥有最高学术头衔的教授不是一种荣誉,而是一个重要的社会职位,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至少有这样三项责任:传承学术,提升领域内的知识或理论水平,培养年轻学者或教师。这三项责任都要求有非常高的学术水平。 中小学教师要想成为“教授”,也需要肩负这些责任,其中很重要的一个任务便是提升中小学教学的知识或理论水平,这背后考察的是他们的研究能力。然而,许多中小学教师从自身利益出发,呼吁制定“正高”标准时,要去掉很多学术研究的要求,比如学术论文的刊发与引用指标,理由是中小学教师应该更加注重教学实践,而不是科研,《意见》也强调“要侧重教师的教学实践成效”。的确,教学实践能力的分量在小学教学领域不可忽视,但中小学教师一旦评上“正高”,就意味着他们代表国家在这个领域内知识、思想研究的最高水平,当社会需要这个领域内的最精尖的知识和理论时,他们就必须能站出来从容地拿给大家。因此,中小学教师中的“教授”也要有相当的研究能力。 国外也有很多例子,比如英国、法国,中小学教师的学历都比较高,他们在很多领域中都有很高的研究水平,甚至能代表国家的学术水平,而中小学教师发表学术论文也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在这两个国家,中小学教师流动到大学任教的情况也很普遍,从小学老师到大学教授并没有太大的台阶。 我国中小学教师科研能力弱,原因可能有二:一是我国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负担已经很重了,如果再有学术研究的要求,则难以承受。二是我国中小学教师的整体学历不高,研究训练不足。这是我国中小学教师长期以来的职业生存状况,但是这不代表应该如此,更不意味着永远都不需要改变。 如前文所述,一个人一旦成了“教授”,他还有一份职责:要努力为年轻学者的学术进阶铺路。因此,“正高”级教师的另一个社会价值在于,他们要带动其他老师一起做科研,科研是我国中小学教师成为研究型教师的必修课。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在给广大中小学教师提出科研要求的同时,也要给予他们必要的专业支撑。 与“正高”评价标准设置的科学性相比,最令一线教师担心的是评价的公平性。获得“正高”职称的更应该是长期扎根一线且有相当思想水平的教师,万不可又成了一个“惠官”的政策。诚然,许多中小学校长有过教学经历,甚至很优秀。但是,一旦成为一名校长,这项工作将会更考验他的管理能力和水平,与学术维度完全是两个方向。 谁来制定“正高”标准?谁来监督执行?如何在制度设计上,充分保护广大一线教师的权益?校长和教师如何区分对待?这些都需要认真思考和反复论证,只有合理的制度设计和严格的执行与监督,才能保证好的开始收获好的结果。中小学“教授”仍应是思想理论的巨人_正高论文
中小学“教授”仍应是思想理论的巨人_正高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