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公民的核心素养——地理素养论文_马海飞

未来公民的核心素养——地理素养论文_马海飞

摘要:本文探讨了公民的核心素养——地理素养的现状,基本内涵和结构等,希望能给我们的地理教学带来启示。

关键词:公民;核心素养;地理素养

“地理素养是指学习者经过地理学习后所养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品格,包括地理知识、地理观点、地理方法、地理能力、地理态度、地理情感等构成要素,可以分为地理科学素养、地理人文素养和地理技术素养等三个部分。地理素养具备综合性、空间性、动态性、终身性、现实性和实践性等基本特点。”这是王向东、袁孝亭在《地理素养的核心构成和主要特点》一文中,比较详细地阐述了地理素养的构成要素和组成部分。

一、公民基本地理素养现状

今天,包括不少文化层次很高的人群在内,公民基本地理素养(包括地理学的理念、知识、技能)的缺失事实上非常严重。这与基础教育过早进行文理分科,高中地理被不合理地划入文科课程有关。“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正是中学地理学科着重阐述的理念,如果人们在中学阶段对地理科学的基本理念和知识有所领会,不需要到了工作岗位、领导岗位上再花那么多的时间来理解这些基本道理。

信息时代,网络上有海量实用的地理信息,有很多便捷查询、运用的方法。但是,我们仍有不少人没有习惯、也看不懂地图,更谈不上主动去网络搜索一些基本地理信息。不知道优质的物产可以从哪里获取,富余的资源可以推销到何处?不知道去哪里旅游可以获得个性化又有品质的休闲生活。即便在旅游地了,依然不知道可以看些什么,学点什么?很多人头脑中没有空间概念,不会利用地物进行空间定位,缺失区域、区位、空间关系的感观意识,“路盲”成为普遍现象。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写到:“深信,地理教育为今日和未来世界培养活跃而又负责任的公民所必需”,“地理在各个不同级别的教育中都可以成为有活力、有作用和兴趣的学科,并有助于终身欣赏和认识这个世界”。从大处看,国际意识、地域分异思想、环境危机观念等地理素养是领导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性能力组成,能应对现代问题的解决。从小处看,区位观念、时序更替思想、自然灾害防治意识等能让现代公民更科学、更理性的生活与生存,满足现代生活方式和个人决策的需求,增强生活感受力,自觉追求自然美、科学美,开阔眼界,获得环境生态道德等。以城市建设为例,地理的哲学思想就是:江南水乡和华北平原的城市建设,应该尊重各自的自然和历史环境,能保留文化记忆,留得住乡愁,慎砍树、少填湖,不改河道,能对自然和文化传统保持足够的虔诚和敬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地理素养的基本内涵和结构

1.地理科学素养

大致包含地理科学知识、能力、方法和地理意识品质等内容。地理科学知识指以人地关系为核心的地理基础知识,如地理术语、地理概念、地理现象、地理空间分布、地理过程、地理规律、地理科学史等内容。地理科学能力,除提出问题、收集问题、分析问题、回答问题等一般科学能力外,重点突出地理学科特色的科学能力:空间定位能力、区域差异的比较与概括能力、空间相互作用的分析概括能力、地理过程的预测与判断能力等。地理科学品质意识,涉及兴趣、情感和动机,及地理科学观、地理科学技术观等内容。

2.地理人文素养

地理人文素养主要包括人文地理知识和地理学科中的人文精神两部分。人文地理知识包括人口、聚落、文化、宗教、经济、旅游、人地关系等相关内容。地理学科中的人文精神是指有关“人对自然的基本态度”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全球意识、人要与自然和谐共处意识、人口道德、资源道德、环境道德、国家意识、地理美等内容。

3.地理技术素养

地理技术素养主要包括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水土流失、沙尘暴、大气污染、水污染等环境问题的防治技术;景观生态设计;不同区域尺度多维要素的规划技术;地震、火山、台风、洪涝、干旱等灾害的预测、防治技术;地理多媒体教学技术等。与之对应,地理技术能力指运用“3S技术”进行地理信息处理的能力;运用区域规划知识进行城乡规划、旅游规划的能力;对水土流失、沙尘暴、大气污染、水污染等环境问题进行防治的能力等。

三、创新课堂教学,培养地理素养

地理学不仅包括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为核心的特有知识体系,也蕴涵有区域比较、综合与分析、观察、野外实践等独特的思维和研究方法,包含了地理学家在探索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科学精神和态度。培养现代公民的地理素养需要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思维、方法综合兼顾,创新地理课堂教学。

1.创新教学内容

地理素养不仅限于地理特有的学科知识体系,包含地理与人们衣食住行各方面关系的内容,还包括野外实践、实地考察等研究方法。地理的教学,需拓展地理观点、情感态度方面的内容,关注生活常识,学科常识,学习常识,需呈现考试分数不能体现和反映的地理方法和过程。如蔬菜各养份不能单独萃取做成各式菜品,地理教学既要关注内容的抽象和分割,以便于学生学习掌握、研究深入,更要注重引导学生从社会、自然整体的角度认识专题的意义,获得地理学对个体生活的指导。

2.创新教学形态

课堂教学是学生生命活动的具体过程,是学生成长发展的某一特定片段,继承过往,唤醒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建构未来,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因此,本质上,课堂教学需要还原学生生命历程的本来意义,创设更多以直接经验习得的活动式教学:课题研究、现场考察、专题信息、情景模拟、作品制作、竞赛和辩论等,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时空观与程式,突破限制,向现实和虚拟的网络世界延伸,向非课堂教学形态的生活世界拓展。校内外、课内外衔接,通过创设各种在课堂里或超越课堂的学习任务与情境,让学生参与其中,亲历过程。

3.创新教学方法

传授、记忆、练习,巩固主要是针对知识体系的学习方法;用多种方式学,用地理的方式学,先学后教,学案教学,讨论教学,同伴合作,“有教无类”。教学方法的创新就是要求教师的备课能尽力创设学的情境,创设出不同的学习活动途径,建立起鼓励学生参与的教学流程。创新教学方法需要教师精心构建知识支架、结构化教学内容,通过有思考价值的系列问题设计,推进基于学生兴趣的问题化学习。教学方法的创新关键在于教师能够把教材开发设计成为学生的学材。

(作者单位:甘肃省白龙江林业管理局中学 746010)

论文作者:马海飞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7年7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2

标签:;  ;  ;  ;  ;  ;  ;  ;  

未来公民的核心素养——地理素养论文_马海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