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的空间支持:区域经济_循环经济论文

循环经济的空间依托:区域经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区域经济论文,循环经济论文,空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类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一定的空间地域,任何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都是在一定的区域内完成和实现的。不同的区域环境,会塑造出性质各异、层次不同、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这也是为什么世界各国各地经济发展类型千姿百态、异彩纷呈、没有完全相同经济模式的原因所在。

这也是因地制宜的开发原则的重要所在。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固然好,但往往却难以学习、借鉴,甚至在一些地方成功的模式,用在另些地方却失败了,其中原因之一是许多地域条件是难以学习、模仿和复制的,包括自然、历史、人文等是无法照抄照搬过来的。

一、区域经济是循环经济的土壤和基础

区域经济之所以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具有不可抹杀和忽视的地位,是因为它本身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客观性。不管经济活动的形式如何,它都离不开真实的空间地域,不同的空间地域条件又会对经济活动产生不同程度的作用和影响,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区域性特征。

区域经济学,以区域为着眼点,运用以经济学为主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和探索区域经济发展和变化的规律,简言之,就是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规律。区域经济学是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深入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近几十年才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区域经济学的贡献与独到之处就在于它以空间维度来观察经济现象,对经济活动作出理性的解释和把握。

经济活动的空间存在形式是循环经济无法回避的客观现实。一个国家的经济之所以会出现地域空间上的分异、形成不同的专业化产业分工、经济结构和水平相异的区域,有其内在的、本质的必然原因。区域经济就是这方面的反映和体现,而区域经济独特的空间存在方式,也为循环经济提供了运行的特殊土壤和基础条件。

区域经济学的许多原理也同样体现了循环经济的理念,比如生产布局紧凑原则、生产基地接近消费中心地、紧靠能源原材料基地其实就有减量化成分或者节约精神;还有区域经济倡导地区特色发展和产业集中度观念,都含有一业为主、充分开发利用资源甚至再利用的内容;再有,区域经济的企业集聚和集群也有互相利用、节省成本、降低消耗、借鉴发展的内在机制;……这些原理和原则在区域层面上,贯彻了节约的理念和精神,在区域生产体系构建了循环经济的基础,对于循环经济建设和推广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也就是说区域经济一方面为循环经济提供了用武之地,另一方面也为循环经济提供了实现的途径。区域经济是循环经济的发展前提,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区域经济的助阵。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进步,二者的关系将更加密切,将深深扎根于国民经济之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经济社会的良性循环。

区域经济与循环经济的相互关系可见下图。

图 区域经济与循环经济关系示意图

二、经济活动无法摆脱空间地域性的影响

循环经济和区域经济一样都受地域性的影响。经济发展条件和现实的区内差异或者区际差异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它的存在和变化对区域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发展都将产生诸多直接和间接的影响。以区际关系来看,任何两个区域或城市的经济发展程度都会有所不同,存在着明显的经济差异。首先,任何两个区域或城市在资源禀赋、要素结构、发展历程等方面都不会相同,决定了他们在经济结构、经济基础和经济发展中的条件不尽相同。其次,各区域或城市在不同时期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格局中所处的地位、所起的作用也不会相同。再次,受区位因素的影响,各区域或城市开展对外经济交流、进入国内和国际市场的程度不一样,从而,它们所获得的发展机遇也不一样。最后,各区域或城市的经济主体在经济决策、组织和管理水平等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形成了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

由上可知,循环经济要想在区域内健康、顺利地推进和发展,与该区域条件的结合不容忽视。空间地域的差异和其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表现在多方面,本文着重从自然禀赋的差异性、经济活动的集聚性(极化性)、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三方面加以阐述和说明。

(一)自然禀赋的差异性

人类的经济活动总要落脚在一定的地域空间上,而这个地域空间经过亿万年的沧海桑田变迁,自然条件千差万别。一些地方的自然条件适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而另一些地方就不适宜或难以适应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需要;一些地方宜于粮棉油农业生产,另一些地方则宜于矿业开发建设;还有一些地方,资源在这里组合效率优于其他地方。由此产生了区域差异、区域位势或区位的不同,这可以理解为自然形成的区域“级差地租”。

自然禀赋的差异性包括自然条件的不同型、资源的稀缺性、生产要素分布的不均匀性和不完全流动性。

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相比较,无论是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还是社会经济资源及社会财富,都是有限的。这些稀缺的资源,即使分布均匀,由于区位效应的作用,也会向某些地区集聚。由此产生了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使经济发展质量达到最大化的生产力布局这一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倘若资源不是稀缺的,而是无限的,那么区位将失去位势,区域差异消失,区域经济就成为无本之源了。

生产要素分布的不均衡性和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使得人类的经济活动不可能形成空间均衡化。假如生产要素分布是均衡的,或者即使不均衡但却在空间上可自由流动,各要素供给自然会从要素富集地区流向稀缺地区,形成世界大同的“均质”状态,要素可随时随处供给,这样,将不会存在交换,不会有要素价格,实际上意味着经济活动的停滞、窒息和死亡。

因此,自然禀赋的差异和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是区域经济的灵魂与活力所在,是区域经济分异的前提,也是区域经济多样性、互补性和区域分工的基础。

(二)经济活动的集聚性(极化性)

毫无疑问,自然禀赋的差异可以导致区域经济分异,但并不是自然禀赋完全一致时就不产生分异。自然条件的不同、资源的稀缺性、要素分布的不均衡性和不完全流动性只是解释区域经济差异存在的一个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从不均衡性来看,它是流动性产生的前提条件,只有不均衡才会产生流动的需要,但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阻止了要素均衡的实现途径,产生了区域差异;从均衡条件看,即使要素分布完全一致,理论和现实都证明经济的空间格局也将不完全一致。我们知道,经济从来不是完全在自然力作用下产生的,区域经济的差异实际上还有更深刻的因素在发挥作用。而这些因素如不通过人类有目的的活动作用转化为经济因素,资源优势不能变成经济优势,优越的自然条件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自然条件的价值也就无从体现。因此,不论在自然条件均质的情况下,还是自然条件不均质的情况下,区域经济差异产生的更为根本的因素是人为因素,这就是人类经济活动的集聚性(极化性)。

经济活动的集聚性(极化性)表现为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它是由经济本身的趋利性和节约性而导致的。在经济规律的作用下,要素的流向总是趋向于使其增值或提高效率的方向。一个企业生产规模在一定限度内增大,一般可收到节省单位产品成本和提高效率的好处,这就是企业的规模经济。若干个企业集中于一个地点,能为各个企业带来成本节约等经济利益,这就是集聚经济。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使得各生产要素和经济单位集结在一定空间上,形成极化点或经济增长极,这些极化点、增长极在极化效应的作用下,不断壮大、强化,从而形成以城市为极化中心的区域经济。

(三)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

人类的经济活动离不开地域空间,有空间就有距离。既然要进行经济活动,就会产生运动,产生位移,就要克服空间的距离限制,支付距离成本。在均质的条件下,距离的远近也会导致费用成本的不同,因而经济活动也会因空间距离因素而发生分异。距离因子是区位论的重要研究内容。尽管现代科技和现代交通、通讯业的发展已将全世界变成了“地球村”,使空间距离对人类活动的限制越来越少,但只要距离存在,经济活动就要支付距离成本,就要占用时间,而“时间就是金钱”。这些距离成本仍对区域的自然禀赋优势的发挥和空间聚集经济的实现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使得经济活动局限于一定的地域空间范围内。

综上所述,自然禀赋的差异和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是区域差异的基础,这是自然力形成的,靠人力是难以改变消除的,人类只能顺其自然,趋利避害,加以利用。这不仅是区域经济多样化、区域分工的前提,也恰恰是区域经济研究的中心内容。经济活动的集聚性(极化性),是人类经济活动对区域条件的利用、改造,它既有扩大区域经济差异方面的作用,也有缩小区域经济差异方面的影响,而区域经济学研究的目的与任务是使所有区域在发挥各自优势、尽可能获得进一步健康发展的条件下,走向更高层次的均衡,使人类的物质生活条件趋于均等化。上述三个方面构成了区域经济存在和分异的重要基础,同时,也形成了对循环经济起基础作用的重要理论支柱。

三、区域经济是循环经济的重要载体

任何一种经济活动都离不开具体的区域,循环经济也不例外。只是当循环经济以不同形式出现时,我们会对其与区域的联系程度有不同的理解。当循环经济处于技术开发、企业应用阶段时,我们可能会忽视它的区域性,实际上这时它也是具有空间地域特征的。而当循环经济处于园区形式、生态市县、甚至生态省区时,这时区域性已经十分明显了,此时的循环经济正常运行的许多内在条件就离不开当地的环境供给。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循环经济可以按不同的区域类型,分为:乡村式、园区式、城市或城镇市、大都市圈式、流域式等;按循环经济实行的区域所隶属的行政级别也可分为:乡镇级、县市级、地区级、省级、国家级。从国家层面,有关部门已经确定了若干循环经济试点区域和城市。随着国家的大力推进,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纷纷出台了相应的举措,在不同的区域范围上实践着循环经济。

(一)生态产业园区是在一定区域内实施工业循环经济的表现 工业化是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道路,正是因为走工业化道路,不少地区对环境污染估计不足,重复了发达国家发展中的环境污染的道路,并为此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形成了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物污染。污染不仅破坏了原有的自然环境,还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所以,为了谋求发展和环境的协调,在工业化发展的过程中,设计和建立生态产业园区就应运而生。

近年来,生态产业园区的理论和实践不仅在发达国家蓬勃发展,许多发展中国家也根据自己的国情建立了不同类型的生态产业园,有关生态产业园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形式日臻成熟。

按照循环经济理念,我国在企业相对集中的地区或开发区,建立了10个生态产业园区。这些生态园区都是根据生态学原理组织生产,使上游企业的废料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材料,尽可能减少污染排放,争取做到零排放。如广西贵港国家生态产业示范园区是由蔗田、制糖、酒精、造纸和热电等企业组成的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区,通过产业系统内部中间产品和废弃物的相互交换和有机衔接,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和闭合式生态产业网络,使系统资源得到最佳配置,废弃物得到有效利用,环境污染减少到最低程度。同时提高了制糖行业的经济效益,为制糖业的结构调整和结构性污染治理开辟了一条新路,取得了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的统一。各地近几年规划的高新技术开发区,作为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入住企业的选择上都应遵循生态工业园区及循环经济的理念,要求入住的企业间有物料的联系,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充分利用资源,谋求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生态村、生态城市是区域实施循环经济的空间表现

循环经济是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的发展模式,目前我国循环经济的实施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企业层面上,企业内部实施清洁生产;区域层面上,即企业间共建工业生态园区;社会层面上,通过废旧物质的再生利用,实现消费过程中和消费过程后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区域是人口、产业的集聚地,是人类生产和消费活动的主要场所,是人类和环境之间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交换场所,实现循环经济,共建良性的人类发展和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就要在人类的聚集地进行合理的规划和指导,建设生态村、生态社区和生态城市。

德国的环境保护已经走过了爱护动物、垃圾分类等初级阶段,正在建立节约物耗和能源的生活方式,生态村就是所有这些方面的示范,汉堡市从上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做生态村的实验,1982年在汉堡的阿拉木昂地区政府兴建了第一个生态村。住在生态村必须改变自己的行为,去适应这种居住环境,如使用节水厕所,不买汽车,使用太阳能装置等,这种生活方式的改变会从总体上节约能源,节水,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我国在生态村建设方面也正在积极探索。

生态城市是根据生态学原理,应用生态、社会、系统等工程技术建设的社会、经济、自然可持续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的人类聚居地。2002年5月我国将贵阳市作为我国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的试点城市。贵阳市循环经济生态城市建设按照循环经济理念,逐步完成工业、农业和社会生活三大循环体系的建设,将城市中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循环经济生态城市运行体系。循环经济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它改变了传统的单纯追求数量增长模式,通过不同产业的组合和补充,形成生态工业网络系统,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和优化布局。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实行全过程控制,实现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最终使区域的经济、环境和社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①

(三)在区域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大力推进循环经济

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中,要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目标,降低单位产值污染物排放强度,优化产业结构,继续淘汰和关闭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设备和企业。用清洁生产技术改造能耗高、污染重的传统产业,大力发展节能、降耗、减污的高新技术产业。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建立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基地,大幅度降低农药、化肥使用量。绿色消费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以绿色消费推动循环经济发展。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和绿色消费意识。要积极引导绿色消费,优先采购经过生态设计或通过环境标志认证的产品,以及经过清洁生产审计或通过ISO14000认证的企业的产品,鼓励节约使用和重复利用办公用品,要逐步制订鼓励绿色消费的经济政策。

(四)在城市的区域层面构建循环经济系统

城市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是一个与周围环境、区域、城市网络不断交换能量、物质、信息的系统,是一个自然环境中特定的生态系统,是一个自组织和他组织共同作用的多重循环特征的巨系统。城市并不是供个人或单个家庭自产自用的生活场所,而是活的社会经济实体,这庞大的社会经济实体具有众多的子系统,子系统内部、子系统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催化、甚至互为因果。子系统又可分出众多的子子系统。精细化的社会分工,使城市中的每一个人都在这个庞大的社会经济体中占有一个比较确定的位置,形成相对稳定的社会生产生活形态。同样,城市中的每一个家庭,也在城市系统中,在城市的分布结构中占有一个比较确定的位置,构成城市社会中的基本的消费单元。从循环经济的视点来分析,城市循环经济系统可分为四个基本层面:即企业层面、产业层面、城市层面和区域层面。其中企业层面、产业层面均属于循环经济的本体,而城市层面、区域层面则表征为一种更为广泛的循环系统(表)。

从循环体系、循环模式、循环功能和循环效果来分析,城市层面的循环体系包括了企业层面和产业层面(即循环经济的本体),还包括了社会生活中的循环体系,如社区的循环体系、城市的循环网络、涵盖城市的基础设施循环体系等。区域层面的循环体系,则包涵了城乡间一定范围内的循环网络、城市之间、城镇之间的循环网络,以及由这些网络所形成的区域基础设施网络。从循环模式来分析,城市层面的循环模式,应是一个综合性的城市超循环网络体系。这个超循环体系,涵盖了从清洁生产、3R模式、社会生活循环模式和城市整体的基础设施循环体系,将众多的各类循环体系和循环模式有机地组合成一个整体,其中每一个循环单元既能有效地形成自循环系统,又能对相关链接单元的循环提供支撑和帮助。众多循环单元的耦合链接,形成一个立体的网络状的城市超循环体系。城市超循环体系不断地与外界(区域其他系统)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在城市内部进行着各种循环单元和循环层次的整合与分解,旧的循环单元被新的循环单元(或循环形式)所替代,形成城市超循环体系自身的涨落与起伏,以更为有效地、低耗能地不断产生新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扩大城市自身的吸引和辐射范围。

从区域层面来看,城市是城乡多种循环和多种超循环体系关联耦合的重要结点,也是整个区域超循环体系的中枢和动力核心。在经济发达,城市定性分析的区域,在多重网络的循环基础设施的平台上,城乡的差距将日趋缩小,资源利用更为优化,城乡生态环境将得到根本性的改善,区域的整体竞争力增强,人民将走向一个更高的生产生活层次。

循环经济和区域循环体系的层次、模式、功能和效果

四、循环经济为区域经济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

区域作为一个特定的空间形式,其经济活动(运行)方式可以是多样的、多重的、多层面的,也就是说,区域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适合的经济活动方式。从另一个角度说,多种经济活动方式可以在一个地区内同时存在、共同发挥作用。而往往新的经济形态会更具推进力和活力,激发原有经济活动的潜力,循环经济就是这样一种新的形态,预示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向。

(一)循环经济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维视角

循环经济是国际社会推动可持续经济发展战略的一种有效模式,它强调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表现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持续循环增长方式,做到生产和消费“资源消耗减量化、污染排放最小化、废物再生资源化和无害化”,以最小发展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区域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生产场所和消费场所,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产业构成,各种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自然资源。如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为工业生产提供物质基础,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为不同的农业结构提供自然基础等。任何区域的资源数量都是有限的,尤其是相对于不断增长的人口无限需求,资源是紧缺的,因此,利用循环经济理论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指导,可以有效地利用资源,减少资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的环境问题,以满足当代人的发展需求又不会对后代带来危害,最终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循环经济有利于区域产业结构的全面优化和升级

过去,区域产业结构在进行优化和升级时,多考虑政策因素、技术因素、效益因素。有了循环经济思想后,在考虑政策、技术和效益因素外,还引入了产业链关联因素、环境生态因素、和谐节约和可持续性因素等,使得一个区域的产业结构在技术含量、效益含量增加的同时,还要增加关联效益、生态环境含量以及节约、可持续含量。这是一种全面的、整体的、持久的、根本的产业结构改进和提高。

比如,利用循环经济的再利用机制提升区域产业结构。通过再利用再循环这一机制,不仅对废弃物进行了回收利用,同时增加了资源的附加值,还增加了经济的产业链条,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为区域经济发展创造了新的增长点。这种发展模式既节约资源与成本,又可以通过产业链的增加,整体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社会进步。

安徽省安庆市不久前引进的一个项目,可把企业排出的二氧化碳变成食用干冰;随着这个项目的落地,饮料企业也纷纷跟进。正是众多相互联系的项目,使安庆的循环经济链已吸引各类投资5.2亿元。②

同样在安庆市还有众多化工企业,过去不少企业没有形成产业链和规模,效益低、污染重。该市决心依托化工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筹划循环经济工业园,花巨资聘请国际知名公司组织规划,通过化工生产流程进行企业布局,使废水等资源在企业间循环利用并共享,将不能体现循环特色的项目一律排除在外。2005年,湖南一家气体生产企业斥资4000万元用二氧化碳生产高纯度干冰,预计年内即可投产。由于干冰被大量用于食品工业,国内一家饮料企业抢先落户工业园并已投产。该市还正在与国际某知名饮料企业接触,探讨该企业在安庆投资的可能性。园区内另一个投资800万元的项目,通过反复利用,把原本是垃圾的矿渣“吃干榨净”,矿粉也在循环生产中被百分之百地重新利用。

再比如,在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区域产业结构状况往往受到资源结构的严重影响,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发展的自然基础,某种自然资源的数量越多,利用该自然资源发展起来的生产部门的规模就有可能越大。具备某种资源优势就可能发展以开发利用这种资源为主的产业部门,不同种类自然资源的组合就有可能导致以这些资源为利用对象的不同产业部门的发展。这样,就导致区域资源分布与产业分布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而一些资源产地,为了追求加速工业化、政绩等原因,在提升产业结构过程中常常是加大资金和设备投入,增加产出的数量和质量,造成了对自然资源的更大规模的索取,忽视了对环境生态、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影响。这种产业结构提升是一种低层次的、初级的推进。循环经济可以将有限的资源发挥更大的效用,促使对资源节约使用、优化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作用,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发展循环经济能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资源和环境,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有利于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增强区域经济的竞争力。③

(三)用循环经济构筑产业链网,有利于稳固区域内核心产业

利用循环经济思想进行区域产业规划时,可以有意识的拓展产业链,最大程度地使各产业之间形成有机联系。当然,必须注意到产业链中核心的资源应具有稳定性,核心的产业应具有发展前景。

以一个综合开发区为例(见图),农业基地内的“腐屑食物链”和“生食食物链”可看作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小循环。开发区中现有钢铁、药业、石化等行业,在建的还有机械制造、钢渣处理、纺织等行业,它们彼此之间形成产业链,实现了物质能量的循环利用,形成工业区内的中循环。作为外向型农业综合开发区的运行模式,必须积极引进优良品种作物、努力提高产品技术含量,把农产品粗放生产的资源消耗型的生产方式转变为精致农产品生产的资本技术密集型的生产方式。同时整合周边其他要素,实现开发区产业优化升级。

图 某地农业综合开发区产业链网

如果再考虑到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多种方式合作,开展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新机制的推广,有效地引导工业区、农业区在循环经济的指导下耦合发展,生产出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牌农产品和工业成品,出口海外,推动该区域外向型农业综合开发区的发展,走科、农、工一体化综合发展的道路,必将进一步提升区域竞争力。④

注释:

① 王平、郭翠恩:《循环经济思想在区域规划中的表现》,《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5年第5期。

② 胡劲松:《安庆循环经济拉动投资》,《安徽日报》,2006年7月25日。

③ 马晓国、李宗植、安宪军:《循环经济在区域发展中的重要影响》,《商业时代》,2005年第5期。

④ 申霞、姚琪、王鹏:《循环经济在区域规划中的应用》,《广州环境科学》,2005年第3期。

标签:;  ;  ;  ;  ;  ;  ;  ;  ;  ;  ;  ;  ;  ;  

循环经济的空间支持:区域经济_循环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