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对亚洲工业化地区的影响(一)——中国经济增长与香港主权回归对美国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亚洲论文,香港论文,美国论文,主权论文,中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王道南译
〔编者按〕1995年2月8日至10日,日本发展经济研究所在东京举办题为“香港回归中国及亚洲工业化地区”的国际研讨会。在3天的会议中,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16人宣读了论文,阐述了这一重大事件对各自国家的影响。会议气氛热烈,是一次较为全面讨论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的讨论会。发言人的观点十分明确,资料与数据也较为丰富。本刊独家获得该会议资料并将连续刊登会议论文的摘要,以供读者了解“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这一伟大事件在世界各地的反响。
本刊向提供资料并译介的上海社科院港澳研究中心主任王道南等先生致谢。
80年代中国越过长期闭关自守和经济落后的阶段后成为一个重要的经济角色,这是过去10年中最大的经济事件,其重要性甚至超过日本登上经济超级强国地位的欧洲建成统一市场所产生的影响。
90年代的中国市场:美国的观点
如果以人均收入为基础来分析,中国似乎对美国无足轻重,但是美国的出口商会为自己的高档商品找到一定的市场。根据亚洲发展银行1994年的资料,中国的人均收入1992年达到320美元,是该地区最贫穷的地区之一。如果我们用购买力平价(PPP)的概念来代替名义汇率,那么中国的人均收入可上升到2000美元至2600美元之间。同时在中国,内地与沿海地区、农村与城市之间存在着消费不平衡性,大量财富集中在沿海城市。例如,1995年的一份研究报告表明,中国五大城市(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深圳)900万消费者的年收入超过4260美元,其中200万人的收入甚至超过10200美元,这还不是其全部收入。经济继续高速增长,市场也将随之扩大。1994年,《经济学家》杂志估计,经过两代人的努力之后,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经济最强大的国家。中国不仅是一个大市场,同时它的不断繁荣的买主市场成为美国商人正力图开拓的对象。
至于香港,问题就更加清楚。香港与新加坡一样,在该地区所有发展中国家中人均国民收入最高。它的自由贸易制度和信奉自由放任原则,使美国与香港关系相当透明。与同中国及该地区其他国家和地区不同,美国与香港之间不存在贸易、投资或知识产权争执。
统计资料显示,从1970年至1991年,中国对美国进出口份额从零增加到9.13%,而香港对美国进出口贸易份额则从13.36%下降到8.23%,仍处于较高的水平,在出口方面仅次于中国,位居第二(占其总出口的27%)。
美国与香港、中国的投资关系也起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和香港吸收了大量美国的直接投资。1993年,美国在中国的直接投资总额达到8.77亿美元,在香港的直接投资有100亿美元,美国在台湾直接投资为30亿美元。1989年至1993年间,美国在中国直接投资翻了一番。制造业中的投资增长最快,从1989年的1.23亿美元猛增到4.61亿美元,从占总数的约1/4增加到1/2以上。化工产品制造业是美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制造行业,石油和贸易则是投资最多的非制造业部门。
香港仍然是发展中世界吸纳美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地区之一。直接投资总额从1980年的20亿美元增加到1993年的105亿美元,增幅为5倍。贸易是美国投资者最集中的部门,其次是电子业和金融业(均为16亿美元)。可以预料,美国在中国、在香港的直接投资将会流向贸易之外的不同部门。在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美国对中国的直接投资增长率超过全球平均增长率,而香港在各阶段吸收的美国直接投资增长率都超过世界平均增长率。
美国在中国的投资仍处于较低的水平上,八十年代后期是初创阶段,投资亏损,直到1993年才有收益(8400万美元)。另一方面,在香港每年却有20亿美元的收益。
政策展望:“大中华”和美国
中国的贸易导向发展计划保持着很强的势头,而且越来越不受制于政策的变化和政府的干预。同时,共产党的十四大保证(经济)自由化趋势将继续下去,正如邓小平所说“一百年不变”。由于受到该地区内外要求中国深化与地区内其他国家的贸易和经济联系的压力,中国的对外姿态将更加重视直接的双边、地区的和多边的经济关系问题。毫无疑问,亚太地区将继续对中国最为重要,美国将是中国发展中的关键的经济和贸易伙伴。
如果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同香港、同美国的贸易和投资一定会增加,估计这种情况还会继续下去。随着大中华的形成,由于美国对其贸易的投资的互补性预计将为美国提供一个十分重要、稳定而又充满活力的经济机会,虽望中国内部长期的政策趋势是最重要的因素。
但是,不应该夸大“大中华”建立的意义。在许多方面,香港回归中国将不是一件经济上的大事。香港已经完全同华南经济,特别是同广东省的经济一体化,同其他省份也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当中国扩大同亚太地区的联系时,香港一直是贸易和投资的通道。通过减少贸易投资障碍、减少信息和其他交易成本、降低中英关系中的不确定因素和通过推动中国更大范围内推行经济改革,来实现正式的(香港—中国)一体化并从而加强这种联系时,这种影响会因中国内外政策的变化而十分有限。例如,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其意义远远超过香港主权回归中国。同时,一国两制框架中,政治上明显的不确定性,尤其是香港实行的是有争议的世界上最为自由的资本主义,这种不确定性会损害不断增长的利益,至少在香港新的政治制度形成之前的几年中情况会是这样。1995年1月26日《远东经济评论》中的一组文章指出,发展趋势并不有利,1997年可能为香港带来有害的后果。
讨论因香港主权回归而产生的某些不确定性是十分重要的课题。最大的忧虑是,正式一体化之前会出现从香港移居海外的移民高潮。虽然没有确切的数字,但是香港中上阶层的居民或者已经离开香港,或者准备在1997年6月30日之前离开香港。如此大规模的智力与资本的流失将严重损害香港经济的运行,伤害因回归带来的强有力的经济互补性。另一方面。至少目前这种智力和资本的流失并未像预料的那样严重,随着在香港人们学习中国官方语言的热情日益高涨,一些美国商人对该殖民地人们英语精通程度不断下降感到沮丧。对香港经济崩溃的威胁是制约北京试图强加不正常的政治和经济限制的重要因素。
有趣的是,美国并未积极制订有关香港经济前景的政策宣言。它主要限于支持英国,而这种支持并非毫无保留。相反,美国强调发展同中国的经济关系,这是基于双边利益的考虑,特别是在贸易和投资领域,同时也附加一些诸如保护知识产权及有关中国人权保障这样一些“社会的”问题。这些问题经常被炒得很热,不过,克林顿政府决定将最惠国待遇与人权保护的考虑脱钩,这一举动证明了中美关系被限制在经济范围内。
从中国的前景来看,对许多重要的经济问题的关心超过了同美国的双边争论。例如,导致世界经济中出现更大的地区主义从负面影响中国与香港。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1995年欧洲联盟成员的扩大、北美自由贸易区、美洲自由贸易区的建议,东盟自由贸易区、亚太地区中导致“增长三角”的趋势通过贸易和投资的转移对中国产生了消极影响。在这些方面,香港回归中国是一种重要的平衡,在这一平衡中将会产生地区中最大的“增长三角”。重要的是,世界上地区主义的倾向突出了中国、香港和美国及其亚太伙伴的需要,即需要保持地区开放和国际市场。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台湾也将随后加入)是发展的关键性一步。但是亚太经合组织原则上同意按照开放型的区域主义经济在2020年建立该地区的自由贸易区,也会提供有利的机会。如果亚太经合组织有所发展,美国、中国和日本将据主导地位。从经济观点来分析,这类协议将会超过香港回归中国所产生的更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