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对我国IT产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兼论IT产业外向发展的策略

“入世”对我国IT产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兼论IT产业外向发展的策略

齐向前[1]2001年在《“入世”对我国IT产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兼论IT产业外向发展的策略》文中指出我国于1986年7月10日,正式提出申请恢复在关贸总协定(GATT)缔约方地位的要求,1987年3月,关贸总协定理事会决定成立专门工作组,审议中国的申请,此后开始了被称为“复关”的谈判,一直持续到1995年底。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WTO)正式成立,取代了关贸总协定,中国的“复关” 谈判从1996年开始变成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被简称为“入世” 谈判。在13年来的马拉松式的谈判过程中,艰辛曲折不亚于二万五千里长征。目前,人们终于可以看到“曙光在前头”。 然而,任何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客观的说,中国“入世” 有机遇也有挑战,我们更应该冷静的对待“入世” 问题:既不可盲目乐观,把WTO看作中国的“救世主”;也不能妄自菲薄,认为民族工业的末日到了。 我国的IT产业发展到今天,有令人欢欣鼓舞的进步,也有令人担忧的不足。面对新的环境,新的挑战和机遇,我们的IT产业有很多的事情要做:要熟悉WTO的相关规则,要弄清楚“入世”对行业的影响,要看清楚真正的挑战和机遇是什么?要认认真真的想一想自己的对策…… 本文共分六章,第一章是关于WT0的简介及中国“入世”后的权利与义务;第二章对IT产业进行了界定;第叁章谈了谈ITA对我国的影响以及我们为什么要加入ITA;第四章先介绍了我国IT产业的现状,接着重点论述了“入世” 对IT产业中各个子行业的不同影响;第五章是本文的重点章节之一,在这一章里,先是提出了IT产业应对措施的相关理论依据,接着分别从政府和企业两个角度论述了应对“入世” 的措施;第六章做为本文的另一重点章节之一,首先提出了我国IT产业外向发展的理论依据,然后对IT产业外向发展的策略进行了探讨。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加之IT产业飞速发展,许多方面情况千变万化,此篇文章还存在许多的不足之处,敬请各位老师和专家指正。

郭利平[2]2005年在《产业群落的空间演化模式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更加突出和明显,人们据此曾大胆预言世界产业布局将更加分散和均衡,但世界经济的布局并没有均衡化发展。相反,经济重心更趋向于地理集中,出现了产业更加集聚的空间现象——产业群落。产业群落是指基于一定的区域文化、制度背景,围绕某一特定产业的大量企业和相关机构通过竞争和合作关系,以专业化分工基本生产方式大量集聚于某一特定地区的产业空间组织。产业群落最显着的特征就是空间集聚性和产业关联性,作为一种新的产业空间组织模式,它是一种类似于生物有机体的自组织复杂适应性系统。它不仅主导了当今世界的经济地图,而且成为世界经济的增长引擎,成为经济最为活跃的区域,是世界经济地图财富与权力的聚集高地。 作为有效的空间组织模式,产业群落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动力源和创新中心。产业群落作为一个世界性的经济现象,它不仅广发分布于发达国家,而且在广大发展中国家也大量存在。尽管产业群落很早就已经出现,但直到最近二十年才引起学术界的关注。目前产业群落已成为世界各国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经济地理学和战略管理学等相关学科共同关注的热点和前沿领域。同时,也引起决策部门和规划部门的极大关注。总体而言,当前国内外关于产业群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群落的机理、技术创新、群落学习、社会资本、经济增长与产业群落的关系以及基于产业群落的产业政策和实证研究等方面。从现有文献看,产业群落的研究尽管取得了一些成果,理论体系也在不断完善中,但产业群落还属于一个较新的研究领域,研究时间较短,研究的方法和工具还欠缺,因此目前的研究仍有些缺陷与不足。特别是对产业群落成长机制和空间演化模式方面的研究还不多见。内生性产业群落受到学术界的追捧,而外生性产业群落尽管在经济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却往往被研究产业群落的学者们所忽视;空间一直被主流经济学家所忽视,最近克鲁格曼和波特等一些学者开始关注空间的重要性,但产业群落的空间演进和空间产出机制却没有引起学者们更多的兴趣,产业群落的自组织演化模式研究还很薄弱。因此,研究产业群落的空间演化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另辟蹊径,主要从叁个方面对产业群落进行了新的探索:一是将空间研究重新纳入产业群落研究的重点,将产业演化和空间演化相结合,明确提出了产业群落空间演化的叁种模式:阶段渐进式、突变式和回旋式,并提出所有产业群落的空间演进都经历四个阶段:创生阶段、自增强阶段、

熊珍琴[3]2010年在《中国对外贸易顺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差额由逆转顺,近年来更是持续增长。对外贸易顺差及由此引发的贸易摩擦和人民币汇率问题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对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引起了国内外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为指导,分析了对外贸易顺差的本质是节约社会劳动。论文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贸顺差的变化从商品贸易差额、服务贸易差额、国际收支差额的变化叁个方面作出具体分析,探讨了经济发展战略、出口导向的外贸政策取向、产业国际竞争力等国内因素和国际直接投资、产业国际转移、汇率变化等国际因素对中国巨额对外贸易顺差的影响,认为中国外贸顺差是经济全球化下,我国利用劳动力比较优势积极融入国际分工,成为国际生产网络特定环节的重要配置地的结果。贸易顺差是一柄双刃剑,所以应当辩证地看待现阶段我国对外贸易顺差。论文阐述了中美、中欧、中日贸易差额的根本原因。中国不刻意追求对外贸易顺差,希望实现贸易总体平衡。实现贸易平衡需要贸易政策和金融政策双管齐下。合理调节贸易顺差要从提高出口商品结构、扩大国内需求、鼓励和扩大进口、推进贸易地区多元化等方面入手,推动我国对外贸易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入世”对我国IT产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兼论IT产业外向发展的策略[D]. 齐向前. 天津财经学院. 2001

[2]. 产业群落的空间演化模式研究[D]. 郭利平. 华东师范大学. 2005

[3]. 中国对外贸易顺差研究[D]. 熊珍琴. 福建师范大学. 2010

标签:;  ;  ;  

“入世”对我国IT产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兼论IT产业外向发展的策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