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抗日战争看爱国主义的全局性_抗日战争论文

从抗日战争看爱国主义的全局性_抗日战争论文

从抗日战争看爱国主义的全民性本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抗日战争论文,全民性论文,爱国主义论文,本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人近年来就我们国家政治生活中宣传教育使用频率极高的“爱国主义”问题进行了一些粗浅的探索和研究,其中提出的一个最重要的观点,即否认爱国主义有阶级性,认为爱国主义是超阶级的全民族国家人民的共识。它虽然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容,但它始终代表着不同时代全民族国家的最高利益(即包含着各个阶级的利益在内),不存在只代表一个阶级的利益而和其他阶级利益完全对立的所谓“某某阶级爱国主义”。如果真是只代表一个阶级利益跟其他阶级利益对立,而又标榜为“爱国主义”者,这只能是伪爱国主义,是应该批判鞭挞给予揭露的欺骗宣传。可是长期以来,这一观念没有得到澄清,人们受阶级斗争为纲极“左”思潮的影响,套用毛泽东“在阶级社会中,每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1]的语录,往往津津乐道什么“资产阶级的爱国主义”、“无产阶级的爱国主义”等等。难道我们今天宣传中所讲的“无产阶级爱国主义”,其内容只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而不包括其他阶级的利益,不是代表全民族国家的最高利益吗?果真如此,我们所讲的爱国主义怎么能团结全国各阶级各族人民包括海内外所有的炎黄子孙?事实上今天我们共产党所提倡高举的爱国主义这面大旗,能得到海内外所有炎黄子孙的拥护和认同,正是因为它所坚持的原则代表了包括所有阶级在内的全民族国家的最高利益,而不是仅仅代表无产阶级一个阶级的利益,所以它才具有无穷魅力,才具有无比的威力。本文拟对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所表现的伟大爱国主义进行一些粗浅的分析,以借此进一步论证爱国主义是“超阶级的”“全民族国家人民的共识”这一观点。不当以至荒谬之处,还请有关专家、学者不吝赐教。

谁都无法否认,中国人民抗日的历史是全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空前高涨喷涌迸发的历史。汉奸、卖国贼、投降派虽有出现,但这不是以阶级划分的,而是各个阶级在历史的政治浪潮中淘汰出来的少数民族败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证明,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所表现的爱国主义是超阶级的,代表全民族国家最高利益的爱国主义,而不是各个阶级的爱国主义的混合体。在这个时期内,找不出任何具有只代表一个阶级的利益而和其他阶级利益根本对立特征的所谓“某某阶级的爱国主义”。

第一,从抗日战争中爱国主义被激发产生、形成波澜壮阔的伟大爱国运动的根本原因看爱国主义超阶级的全民性。有人说中华爱国主义是贯穿中华民族自有国家以来时隐时现的一条红线,每当国家受到外来侵犯时,爱国主义就表现得特别明显、特别强烈。尤其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华爱国主义表现尤为突出、持久、一贯。也有人说,中华民族富有热爱和平、勇于反抗外来侵略的优秀爱国主义传统等等。这些都是指整个中华民族受到外来侵略时,就会激起全民族的坚决反抗而言的。在这里阶级的划分失去了意义。因为凡是外来侵略奴役的对象都是整个国家,是全民族。除了侵略者拉拢收买的少数投降派、汉奸、卖国贼以外,所有被侵略奴役的各个阶级人民的利益没有例外地都要受到损害,因此他们都本能地反对外来的侵略和奴役,坚决保国保家乡。就这一点来说,各个阶级被激发产生爱国主义的根本原因——外来侵略是没有任何本质的区别的。

抗日战争中的爱国主义运动是怎样产生的呢?是不是各个阶级有所不同?抗日战争中的爱国主义运动是中国人民在受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过程中被激发自然形成的,它同历史上的反对外族侵略过程中形成的爱国主义,除了时代背景,侵略者与被侵略者的关系,侵略的形式、深度、广度有所不同外,其侵略反侵略、奴役反奴役的本质是一致的。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疯狂侵略的爱国主义运动高潮,是随着日本对华侵略的扩大和加深同步发展的,在这里显示不出阶级的本质差别。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数月之间,整个东北沦陷,激起全国人民愤怒声讨日本帝国主义的第一次爱国抗日高潮。从沦陷区的广大人民群众到大后方广大城市和乡村,从知识分子、青年学生、各种党派团体到广大爱国官兵,除了由于各种复杂原因和条件的影响,使他们爱国主义的表现形式、手段和烈度有所差别外,他们一致反对妥协投降,坚决要求抗日,保家卫国,将日本鬼子赶出中国的爱国主义本质是没有任何区别的。

日本占领东北后,又阴谋策划成立伪满洲国,并于1932年1月28日公然武装进攻上海。驻上海的国民政府十九路军在军长蔡廷锴、总指挥蒋光鼐领导下,违抗南京中央不抵抗的意志,奋起反击,受到了上海民众和全国人民的热烈支持,全国掀起又一次爱国抗日高潮。除罢工罢市捐钱捐物外,群众自发组织义勇军、敢死队、担架队等,直接支援前线。但由于蒋介石怵于共产党在南方七省燃起的“燎原之火,有不可收拾之势”,确定“安内是攘外的前提”、安内的重点是消灭共产党和红军的错误政策,从而打击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抗日热情,同时也滋长纵容了日本的侵略野心。1933年日军进攻热河,长城抗战序幕拉开,所在国军官兵忍无可忍,英勇抗击,沉重打击日寇。接着日本又策划华北自治、“脱离南京国民政府”,使华北成为“我帝国(日本)之最好新殖民地”。[2]华北沦亡危在旦夕,1935年12月9日,北平爆发了震动全国的一二·九和一二·一六爱国运动,得到全国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支持。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反对内战,反对汉奸卖国投降,成了全国上下各阶级、各爱国民主党派、群众团体、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心声,上至国民党上层爱国人士,下至社会基层的爱国平民百姓,无不人同此心,心同此想。在要求抗日爱国这一点上,各阶级有什么本质区别呢?及至西安事变,张学良、杨虎城共同发动兵谏迫使蒋介石停止内战,共同抗日,正是应广大丧失家园痛定思痛的东北军将士的要求,应全国一切爱国人民的意愿而冒险进行的壮烈行动。试问作为蒋介石最宠爱、最器重的张、杨二将军的爱国抗日行为,跟中共主张的爱国抗日行为难道还有什么阶级本质的区别么?没有。他们都是出于对日本侵略的高度义愤,对国家前途命运的高度关心。

第二,从抗日战争中爱国主义的最高组织形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看爱国主义超阶级的全民性。本人在去年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的一篇文章中曾提出一种看法:“总结分析中国人民抗战之所以取得胜利的原因,中外理论家、政治家、军事家尽可以从不同角度立场,得出各种各样的结论。但我认为最根本、最深层的原因还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传统中统率了抗战时期不同阶级、不同政党、不同群体的中华爱国主义的无比威力。”“是中华爱国主义团结了全国各族人民结成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才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3]归根到底一句话,抗日战争的胜利,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胜利,也就是全民族认同的中华爱国主义的胜利。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呢?我们大家都知道不是当权的中国国民党,也不是掌握当时全国军、政、财、文一切大权的蒋介石,也不是其他党,而是被国民党政权五次围剿,失去大批根据地被迫长征,最后只剩下三万多人到达穷乡僻壤的陕北的中国共产党人。以中国共产党人当时在国内所处的地位,当时中国社会各种复杂的政治状况,各派强大的地方军事实力集团的存在以及他们之间、他们同国民党中央之间的尖锐矛盾,特别是国共之间长时间的尖锐矛盾,中国共产党人有什么力量,有什么魅力能推动促进建立甚至领导了全国抗日统一战线?无他,就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人首先掌握了中华爱国主义这面大旗,制订正确的爱国抗日的大政方针,代表了全民族国家的最高利益,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才能得到所有坚持爱国主义的一切阶级、一切党派团体、一切抗日爱国力量的赞同、响应和支持,以反对中华民族共同的、最危险的、最凶恶的敌人——日本帝国主义。由于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了维护全民族国家人民最高利益的爱国主义,所以她不仅使自己摆脱了国民党蒋介石的围追堵截,每每逢凶化吉、绝处逢生,最后在延安站稳脚跟,而且受到全国一切爱国的民主党派、爱国民主人士的支持,并进而受到全国人民的支持,成为促进、推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导力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成为抗战时期协调、统一、指挥、团结全国各阶级、各党派团体以及一切爱国人民的最高原则、最高纲领、最高权威。除汉奸、卖国贼以外,谁也不敢、或压根儿不会去和这一深入人心的原则对立。这是什么力量?就是超阶级超党派的爱国主义力量。如果“爱国主义是有阶级性的”,“各个阶级有各个阶级的爱国主义”,[4]中国共产党坚持的是只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和其他阶级利益对立的“阶级爱国主义”,能有这样的力量?能得到当时各个阶级、各种党派,以至全国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吗?答案只能是:绝对不可能!

有趣的是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建立爱国主义统一战线的历史过程本身,也证明了这一点。当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当时全国人民自发掀起第一次抗日的爱国主义高潮。可当时中共和国民党正尖锐对立,进行着你死我活的斗争。蒋介石置日本的疯狂侵略于不顾,而实行所谓“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中共在王明的左倾路线影响下,也提出“推翻国民政府是胜利地进行民族革命战争的先决条件”[5]。当时在向全党布置“紧急任务”的文件中提出“尽量同下层小资产阶级群众,如像一部分革命学生、小商人,以至城市贫民成立反帝的统一战线”[6],也就是所谓“下层统一战线”[7],坚决反对国民党上层参加统一战线,认为“只有苏维埃政权才是唯一能够彻底反对帝国主义的政权”[8]。很显然,当时中共领导人可能也是认为“各个阶级有各个阶级的爱国主义”,以国民党蒋介石为首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爱国主义是和他们坚持的无产阶级爱国主义捏不到一块儿的,或干脆否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国民党上层也会有爱国主义,而认为他们都是最危险的、潜在的卖国投降派。正是在这种思想状态下,当时中共中央的宣传甚至把1932年1月28日上海蔡廷锴领导的十九路军奋起抗日、涌现大量可歌可泣的英勇悲壮的爱国主义事迹,也说成是“欺骗性”的行为。事实证明,这种思想是错误的。共产党人勇于修正错误,终于在1933年1月重新提出“愿在三条件下与全国各军队共同抗日”的全民族的反帝统一战线[9],表示寻求与国民党上层合作共同抗日的可能性。1933年4月20日发表《抗日救国六大纲领》[10],1935年8月发表著名的《八一宣言》[11],1936年5月5日又接着发表《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12],直到1936年双十二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国共第二次合作形成。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经历了由“反蒋抗日”、“逼蒋抗日”到“联蒋抗日”的过程。是什么力量使当时坚决执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决心消灭共产党,“不消灭共产党决不罢休”的国民党蒋介石最后不得不和共产党坐在一起,成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商抗日大计呢?无他,就是爱国主义超阶级、超党派的无比威力。因为爱国主义代表了全民族国家的最高利益,超过了任何阶级党派团体的局部利益。只要是爱国者,谁也不敢、也不愿冒天下之大不韪,违反这一最高原则。也许有人说,这是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无产阶级爱国主义的威力,证明无产阶级爱国主义的正确伟大。我说这是人为地给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的爱国主义所贴的阶级标签。贴不贴这样的标签,本质上是一回事: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提倡坚持的爱国主义是超阶级的全民族的代表了全民族国家的最高利益的爱国主义,而不是什么“阶级的爱国主义”。否则其他阶级也各有各的爱国主义,结果都放弃代表本阶级的利益的爱国主义,全部服从只坚持无产阶级利益的爱国主义,他们岂不都成了傻瓜一群?这可能么?

第三,从抗日战争中全民抗日爱国主义的行为看爱国主义超阶级的全民性。中国有句古老的格言:“覆巢之下岂有完卵”。人类历史的经验证明,外族的入侵,当亡国奴的滋味绝对不会好受。这已成为所有国家、民族、人民自爱自尊自信不可动摇的信念。近世中国人民为反对西方、东方列强的侵略,进行了长期的不屈不挠的斗争。1931年日本侵略我国东北,1937年七七事变后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引起中华民族的激烈反抗和爱国主义高涨,只不过是这一类斗争的继续和重演。由于外来侵略的对象是整个国家,奴役的对象是全体国民,这就决定了对这种外来侵略的应急反应必然是全民性的。反对外来侵略和奴役、保卫国家领土和主权,希望国家繁荣昌盛是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这就决定了爱国主义的本质必然是超阶级、超党派的全民性质。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全民抗日的爱国主义行为也完全证明了这个真理。

首先从反对日本的侵略、保卫祖国这一大是大非的认知行为来看是不分阶级的全民性共同行为。以九一八事变为例,当消息传来,全国各地各界立即自发掀起空前规模的抗日救国大会,游行请愿,愤怒申讨日本帝国主义,要求政府立即组织抗日。23日,南京集会人数达二十余万。26日,上海集会人数二十余万,约八百多个团体参与。28日,北平又有二十余万人集会,二百五十多个团体参与。[13]其他城市虽规模略小,但群众的感情反应并无二致。七七事变后,八一三松沪抗战爆发,全国再次掀起抗日爱国高潮。从各地参加抗日救国集会的人员构成情况看,首先是知识分子、青年学生走上街头,宣传演讲,进行组织工作;其次是工商阶层积极参加罢工罢市;处在抗日第一线的沦陷区的广大人民群众,以及由于各种各样原因未能参加游行示威的党政军民,无不人同此心、心同此想,目标一致。

其次,从反对日本的侵略、保卫祖国的实践行为来看,也是不分阶级的全民性共同行动。在整个反抗日本侵略、保家卫国的抗日战争系统中,无论中共敌后抗日根据地还是国民党军正面战场的爱国官兵,都英勇抗战,演出了许多悲壮的爱国抗日故事,有的在大后方发展经济、生产、交通运输,有的搞宣传文化教育。不同的战线,不同的系统,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分工,都为一个共同的目标:支持抗战,打败日本军国主义,保卫祖国。在这一过程中的每一系统,都可能有不同阶级、不同党派的个人参与其中,共同完成集体的活动:为爱国抗日服务。例如在抗日前线作战的部队,从指战员到士兵,都有来自不同阶级的成员。例如为爱国抗日而进行发展经济、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更需要不同阶级或来自不同阶级的成员的通力合作。你能说激励他们努力工作的根本动力——爱国主义——有何本质差别?没有。如果一定要说有差别,只能是效果、程度上的数量差别,没有互相对立的本质差别。例如不管国民党还是共产党,只要出于爱国抗日的目的,他们只要能消灭日军的有生力量,其性质作用和意义就是一致的,都是为了维护全民族国家的最高利益。

再次,从反对日本侵略、保卫祖国、勇于自我牺牲的最高爱国主义行为看,也是没有阶级性差别的。同是牺牲,同样具有全民性的意义。它并不因来自某一革命阶级而显得有特殊的作用、特别的意义;也不因来自某一剥削阶级而显得特别没有作用、特别没有意义。不论是谁,只要他是为抗日爱国而牺牲,他就会得到人民群众的纪念和尊重,“就会重于泰山”,就会产生他应该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整个抗日战争中,全民族的抗日爱国主义行为受统一的思想指挥,按一定的规范行动,它的效果作用影响也是按同一规律体现的,并不因个人来自不同的阶级而使相同的爱国主义实践行为产生本质殊异的后果。

第四,从全民抗日爱国主义最终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后果看爱国主义超阶级的全民性。中国人民艰苦的八年抗战,在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支援下,最终于1945年8月取得了胜利。从此,全国人民长期受害的日子结束了,他们无不感到欢欣鼓舞,并一起分享爱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喜悦。抗日战争的胜利也为中国未来恢复国民经济、发展生产、进行和平建设扫除了障碍,奠定了基础。当然,抗战胜利后国民党鉴于共产党的发展壮大,又接着想打内战,消灭共产党,这是后话,这跟抗日战争中共同抗日的爱国主义没有什么关系。总之,抗日战争中中华爱国主义取得的巨大胜利是全国人民包括所有阶级、所有党派团体群众(除汉奸、卖国贼以外)、所有人的幸福、希望所在,对所有人都有利,而不存在任何阶级的差异。

以上分析只是从几个方面说明抗日战争中的爱国主义是超阶级的全民族的爱国主义。那么我们又如何理解在整个抗日战争中代表不同阶级的政党、团体以至个人在这一过程中,对抗日所持的态度、方针、路线、政策以至个人行为的差异呢?这不是说明他们的爱国主义有阶级性差别又说明什么问题呢?

本人在爱国主义研究中,将爱国主义分为三个层次,即感情层次、道德伦理层次和实践行为层次。对一个人来说,从具有爱国主义感情到坚持爱国主义的伦理原则进而付诸爱国主义的行为的全过程,是一个受传统文化、教育程度及个人秉赋素质、认知能力、行动决心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全过程。因此,这对每个人来说是有差别的。但还不是爱国主义本质的差别,而是个人感情理智、行为中的爱国主义有无、浓淡、深浅、程度数量上的差别。对领导人物、党派、团体形成的整体爱国主义实践行为来说还存在着路线、方针、政策、认知方面的差别,最后综合形成正确与错误的差别。当因各种因素的影响——例如将个人集团党派利益凌驾于全民族国家利益之上——而形成的错误超越一定的界限,明显地与爱国主义的根本原则相背离时,就会使爱国主义逐渐丧失,最后沦为卖国主义、害国主义。个人甚至堕落为汉奸卖国贼。以抗日战争中的一些党派团体人物为例,可以生动地说明这一现象。

九一八事变后至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之间,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你说他有爱国主义,他却放手让日本侵占了整个东北,坚持执行不抵抗主义;你说他完全是卖国主义的汉奸、投降派,却又和完全同日本勾结的汪精卫不同,最后还是和共产党合作,共同抗日,在争取抗日战争最后胜利的过程中起了一定的组织领导作用。如何理解这一现象呢?

本人认为作为这一时期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不能说它是没有爱国主义的卖国政府,而是在爱国抗日与消灭共产党建立独裁政权这一关系处理上发生了严重的失误。也就是说,在处理日本侵略这一尖锐的民族矛盾和对待自成势力的中国共产党这一尖锐的阶级矛盾问题上犯了严重错误。蒋介石从建立独裁政权这一目的出发,认为中共是心腹大患,而日本在局部地区的侵略是肢体之患,前者较后者为烈。加之他还幻想国际调停以制止日本的侵略行为,故有“攘外必先安内”错误方针的出现。但这一错误方针或反动方针,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少数智囊人物的认知和决策错误,并不代表当时的整个资产阶级和其他剥削阶级,更不是这些阶级在爱国主义问题上的本质反映。相反,在当时的地主资产阶级以及小资产阶级上层知识分子、工商阶层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反对“攘外必先安内”,要求“停止内战,共同抗日”,支持中共爱国抗日主张的爱国主义人物。最后日本得寸进尺疯狂扩大侵略的野心和行为迫使蒋介石不得不在爱国主义的最高原则下放弃自己的错误做法,改弦易辙,同意停止内战,共同抗日。这不也进一步说明爱国主义的强弱、有无、正误不是以阶级划分的这一原则的真理性吗?

自古以来,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都有伟大的爱国主义英雄人物涌现,也都有汉奸、卖国贼存在,两者均由个人素养、行为、品质、意志所决定,和阶级没有必然联系。所谓某某阶级的爱国主义,纯粹是一种理论上的误会。在今天需要引起注意的倒是爱国主义作为一种超阶级的全民族国家的共识,并非天生的自然而然就会产生的,而是需要通过对全民的教育、灌输、培养、发扬提倡,才能深入民心,形成民族凝聚力的核心,力量的源泉。这需要提高整个民族的精神文化素质才能达到。所谓的“爱国主义有阶级性”,“各个阶级有各个阶级的爱国主义”云云,把爱国主义当成是与阶级性连体共生的自在物,这是一种误导,其结果必然会削弱爱国主义的教育和宣传。因此,今天在大力进行爱国主义宣传教育的同时,对爱国主义理论方面存在的混乱与误导进行研究和清理就显得十分必要。

注释:

[1]毛泽东:《实践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2年7月竖排本,第272页。

[2]《日本大陆政策的真面目》,第115页。

[3]拙文《中国爱国主义的巍巍丰碑》,《学海》1995年第5期。

[4]在以往的关于爱国主义的理论宣传及所有教科书中均持此观点。

[5]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上,第215页。

[6]《中共中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文件选编》上册,第15页。

[7]《中共中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文件选编》上册,第25页。

[8]《中共中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文件选编》上册,第24页。

[9]《中共中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文件选编》上册,第66页。

[10]《中共中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文件选编》上册,第252—255页。

[11]《中共中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文件选编》中册,第12页。

[12]《中共中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文件选编》中册,第140页。

[13]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上,第215页。

标签:;  ;  ;  ;  ;  ;  ;  ;  ;  ;  

从抗日战争看爱国主义的全局性_抗日战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