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协作委员会建设:拓宽区域基础教育发展通道的创新实践——访上海市长宁区教育党工委书记陈设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长宁区论文,陈设论文,上海市论文,基础教育论文,党工委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盛天和:记得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长宁区在如何整合家庭资源、社会资源提升基础教育办学力方面一直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而且成功的经验也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与好评,譬如有区域层面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探索,有学校层面的如新虹桥小学“故事妈妈”的实践等等,都是中小学家校教育合作探索中具有一定借鉴价值的创新实践和成功经验。面对当前基础教育的转型发展,长宁区又通过“家协会”建设来提升家校之间教育合作的力度和实效。对此,陈书记能否为大家解读一下长宁区在筹建这一项目时是基于怎样的思考?
陈设立(上海市长宁区教育党工委书记):长宁区一直比较重视聚焦于孩子的健康发展来挖掘、整合家庭和社会的各种教育资源,不断拓展第二课堂,提升教育实效。最近,我们正在探索的通过发挥“家协会”的作用来增强和提升家校教育合作的力度,是面对当前基础教育转型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多种难题,立足于长宁区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对未来长宁中小学教育的一个创新思考与积极探索。我们出于两点基本的考虑:
一是“家委会”制的深化需要教育引导。家委会是一项比较普遍的传统家校教育合作形式,按理说,“家委会”在学生的成长方面应享有很大的发言权和参与权,长宁区中小学在以往的探索与实践中也尝到过不少甜头。但是,做到后来往往觉得“家委会”的作用不太明显,也出现发展不平衡的情况。其实际功能的发挥相当有限。譬如“学生午餐问题”是家长普遍关心的一件事情,更是学校棘手的一项工作。每个家长都希望学校午餐能满足自己孩子的要求;但政府对学生午餐有着一个明确的金额标准和质量要求。家委会收集的意见、形成的建议,往往又不能涵盖广大家长的想法,因此很难成为学校的决策依据。同时,由于各校的“家委会”优质资源得不到整合交流,不少“家委会”还停留于孩子学习成绩、读书方法上给学校提要求,至于如何在育人上更好地开展家校互动,建议不多。这就使得家委会的参与面相当狭窄。
二是随着家长个体素质的提升,参与学校教育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与二三十年前相比,现在的年轻家长,尤其是一部分海归的高学历家长,对于孩子的发展、对于教育的理解、对于学校的办学等都有自己独到的认识和见解,这些“另一种视角”的认识和见解,往往对于我们的学校教育具有较好的“矫正”和补充作用。
盛天和:家校合作始终是学校和家长都必须着力做好的一件大事,因为家校双方有着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为了孩子的健康发展。但是,家与校的教育合作方式、策略和机制却应当是与时俱进的,即在不同的时候、面对不同的合作对象、针对不同的合作内容,都必须有不同的思考、不同的做法。长宁区从“家委会”到“家协会”,一字之差,却在短短数月时间里让整个长宁区中小学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和家校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么,这“一字之差”下的本质区别又是什么呢?
陈设立:如何凝聚各方教育资源,提升学校教书育人的能力,提升家长与孩子的沟通能力,是长宁区教育局和学校一直探索不止的课题。家协会的建设及其功能研究,不是简单的形式上的“一字之差”,与传统的家委会相比,我们主要聚焦于三个方面的突破。
一是理念上的突破,政府扶植社会组织参与学校教育。站在区教育局的角度上思考,我们希望通过这样一个社会组织,能够对区域性的相关政策制度的制定提出更广泛层面的咨询意见和建议。现在我国处在社会转型发展期,许多过去我们从未遇到过的青少年发展问题不断出现,政府和学校出于社会责任感,不断地把“战线拉长”,管的事情也越来越多,不仅“拖累”了自己,也带来社会组织发育发展的困难。我的想法是,政府可以“一手放开、一手培育”,至于培育的组织和成员,政府可以通过一系列规章制度引导和规范。政府若不敢放手,管得太紧太多,结果只能是政府永远管下去,事实上,这样的管是管不过来的。我们创建的“家协会”就是类似的社会组织,我们希望通过政府扶植、培育,使其健康发展、不断壮大,然后通过参与教育、形成家校合作机制来弥补政府在这方面的不足,从而更好地对孩子进行“全人教育”、“完人教育”。长宁区是“全国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区”,从社会管理创新这个角度来看,如果社会组织能够得到很好的培育和健康发展,政府的压力就可以得到适当的缓解,区教育局也可以通过各种会议、征询平台和制度,直接听取到家长对政府相关政策规章的想法和意见。家校的合作应当着眼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在理念上,我们一定要让家长逐步逐步地、越来越多地参与到我们的教育和管理中来。现代学校制度中很重要的一条是“社会参与”,我想家协会这样的社会组织的参与对于学校制度的建设具有一定的推进作用。
二是在架构和功能上的突破,根据家校合作的实际需要建立功能模块。“家协会”建设是对家校之间合作机制的一个深度探索与创新,提出了“让对话更加平等专业,让互动更加民主开放,让关爱更加温馨生动,让发展更加科学自由”的发展愿景;我们根据家协会的五种不同功能来选择家协会成员,专设了“五大功能部”:课程活动部、推广拓展部、行政运行部、健康安全部、咨询协调部,分别由早教中心、幼教学区和部分中小学的家委会主任组成,各部既有具体明确的分工,同时又相互协作,形成一个组织化的协作团队。譬如,课程活动部具体承担整合教育资源、开展各类教育体验活动、提升学校与家长教育理念、提高家庭科学育儿能力的任务;推广拓展部主要负责协调与整合家庭教育资源,开发和构建活动教育课程,拓宽家庭教育研究内容,负责家协会队伍建设,推广“家校合作”成果;行政运行部主要负责对相关文件进行整理建档,负责会议记录、文件收发、信息传达以及财务收支管理等工作,为家协会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基础保障,同时定期编印《长宁区家校协作工作指导通讯》;健康安全部的职能是配合学校加强安全设施建设与措施落实,共同维护学生的安全与健康;咨询协调部则提供家校法律、心理等咨询服务,协调社区工作,化解家校矛盾。为了确保家协会的规范运作,我们制定并通过了《长宁区家协会章程》、《长宁区家协会工作制度》等规章制度。
三是培训管理上的突破,开展有利于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层级管理和培训。因为具体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必须实实在在地落实到每一所学校、每一个班级,但是,从目前的指导人员和家长素质来讲,确实跟不上家庭教育发展的需求。我们的家协会成员都是从长宁区中小学的家委会负责人中推荐产生的,都是一些在家庭教育上比较有思考、有心得的骨干;同时,他们还必须是在家庭教育指导方面有理念、有热情的积极分子。每届会员任期两年。在区级家协会的具体工作中,他们不仅要在各项家庭教育指导活动中发挥很好的作用,更要在常规的区域家庭教育指导人员层级培训流程中,承担对学校家庭教育指导人员的培训工作,及时把国内外先进的家庭教育理念和做法通过层级培训“传输”到学校、班级,构成比较完整的区域内家庭教育指导培训的“层级制”。
盛天和:可以说,家协会模式对当前上海基础教育阶段着力推进家校合作提供了一种创新实践的范例。陈书记能否给我们再介绍一下“长宁区家协会”创建以来具体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探索和尝试呢?
陈设立:“家协会”虽然成立时间不长,从2012年4月成立到现在,不过半年光景,但已经在几个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且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和社会效应,具体可以从四个方面反映出来。
其一,加强人员培训,形成层级管理。根据长期以来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经验,我们觉得对培训者的培训是最难持久、最易虚化的,而培训人员的素质高低则直接影响到指导工作的实效。为了切实做好、做强这方面的工作,长宁区在酝酿筹建家协会之初,就把培训工作列入重点项目来抓,通过“层级管理”,将指导队伍形成“阶梯培训、梯队发展”的运作机制,先后请专家学者为家协会人员进行理论与实战培训,再通过受训成员回到学校对教师、家长进行培训,这样就做到了一位专家讲课,全区教师、家长受益,受到广泛的认同和良好的社会反响。
其二,倡导爱心互助,推进志愿义举。志愿者行动不仅是一个社会公德水平的良好体现,还是引导学校教育价值取向、形成校内外教育合力的重要措施,我们把有理念、有想法、有积极性的家长聚合在一起,形成了“区校服务”、“志愿者团队”和“个体志愿者行动”三个层面的志愿者服务形式。
长宁区部分小学、初中的“城市少年宫”就是通过公益建设,解决学生“3:30以后”问题的最好案例。每天下午三点半放学以后是孩子管理的“真空时段”,也是家长的焦虑时段,因为很多家长还在上班,家里没人,这就意味着有较大一部分学生三点半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处于管理真空。如何解决这一管理难题?我们通过“爱心晚托班”让学生留在学校里。如何有效地安排这段时间呢?通常,学生在校做作业的现象居多。也有部分学生不愿放学后留在学校里,就会到网吧之类的场所,有的回到家不是看电视就是上网,这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是不利的。长此以往,学生无论是在学习习惯还是生活习惯上,都将留下不良烙印,这对于孩子是一种损失,对孩子的家庭也是一种损失,对未来社会,更是一种损失。于是,从学校的社会责任角度出发,我们选择了区内五所学校进行“城市少年宫”项目试点,放学后让孩子留在学校,由家协会和志愿者指导、管理孩子,做劳技、做车模,学绘画、吟古诗,开展各类兴趣活动,孩子们做得津津有味,乐不思蜀。这一尝试,得到了学生、家长的普遍欢迎。
新虹桥小学的“故事妈妈”蜚声沪上,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志愿者团队义工制的形式,从十多年前仅是通过“妈妈讲故事”来丰富学校课程、加强学校德育,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以“故事妈妈”为形式来架起家校沟通与合作的桥梁,成为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推进家校教育合作的一个成功案例。
家长自愿为别人家的孩子服务的形式,在港台地区中小学比较普遍,在长宁区也正在逐步兴起。譬如我区一所国际学校家长课后义务为学生补习功课的做法,不仅解决了学习困难学生的课业进步和发展问题,更是一项让学生从小切身感受“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公德的教育活动。
其三,通过现代通讯,强化家校沟通。家庭教育指导信息化是长宁区的一个特色,这与长宁区的发展方针密切相关。因为“数字长宁”已经打造了十年,长宁区与科技部合作的“863”“高性能宽带优先”项目建设出来,要求光缆覆盖全区各学校、各家庭、各企业,数字惠民体现在各个领域。从我们教育部门来讲,现在我们的数字教室、未来教室正不断提升,教育信息化程度加速提高。凭借着这一现代信息技术优势支撑,我们进一步推动学校优质教育资源向家庭的辐射工程。做得比较成功的是请特级教师开课,然后做成课堂视频放到公共网络上,只要是长宁的学生,凭区里发的卡都可以登陆上去收看、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广大学生都想听优秀教师上课的愿望。另一种是互动性的网络资源运用形式,这方面我们正在积极探索。我们的家协会藉此平台整合资源开展家校合作,有效地提高了家庭教育指导的质量,促进了家庭和谐。我们还专门为区家协会的成员开了一个微博SFP_changning、设了一个邮箱,便于大家联系相关工作和事宜,共同探讨一些热点话题。
其四,提供咨询服务,化解各类误解。家协会成员中,有来自政府部门、司法机构、学校、企业等不同岗位的专业人士,这为家协会组织推动各种类型的家校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保障。筹建以来,家协会组织举办了各种法律、心理咨询服务,协调社区工作,化解家校之间的诸多误解与矛盾。
盛天和:从陈书记的介绍中可以看出,家协会虽然成立时间不长,但是推进力度不小,所做实事不少。可以说,已经迈出了可喜的一大步。对于今后家协会的成长发展和整个长宁区基础教育阶段的家校合作,区教育局又有什么新的思考和设想呢?
陈设立:家校合作是教育的永恒主题,形式可以不同,但育人的目标应该一致。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的家协会是筹建起来了,而且也开了一个好头,这对于政府、学校、家庭都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和激励。对于今后的发展,我们的总体想法还是“把准方向,脚踏实地,扎实推进”。具体地讲,我们目前最关心的还是三个方面的问题:
其一,加强队伍建设。大家都知道,家委会的不足之一就在于成员的素质及组成的不稳定性,“孩子在读、家长在会,孩子毕业、大家再见”是家委会发展的主要问题。因此,家协会成立之初,我们最多思考的就是如何通过制度和机制保证,确保家协会骨干成员的稳定性,在以后的操作中,我们将以“政府扶植、家长自愿”确保家协会组织规范化;以“志愿者延聘、专家外聘”确保家协会骨干队伍的稳定性;以“梯队培养、层级管理”确保家协会队伍的专业化。
其二,加强成员培训。一个组织既然建立起来了,就要加强培训。现在家协会成员的热情都有了,但他们的工作能力比较单一。从家协会的五个功能部作用发挥来看,应该是一个整体,能够对学生的教育有比较系统的思考,但如何让我们的家协会骨干和成员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专业水平越来越高、能力越来越强?这不仅要有明确的导向,还需要针对队伍现状加强培训,以不断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
其三,保持长久发展。说到底,家协会的最终目的是要在区域层面上,通过政府扶植、家长努力,形成一个能在区域层面上整合更多教育资源、开辟更多教育途径、搭建更多发展平台的家校合作社会机构,逐步将家校合作的探索之路越拓越宽。因此,长宁区在今后的家校合作建设中,还要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政策引导、坚持规范、加大投入、积极放手,以此不断激励家协会在教育合作中发挥积极作用。只有这样,家协会才能在今后的发展中越来越感受到自身的作用和价值,才能激发家协会成员更加主动、智慧地去创新开拓,才能带动全区中小学家委会把家校合作的工作做深、做细、做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