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及其体系结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体系结构论文,重要思想论文,代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共十六大提出,要在全党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此作出了重要部署。新高潮要求,全党要在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历史地位的认识上达到新的高度。为此,必须以江泽民在中共十六大上的报告和2001年的“七一”讲话为重点,联系他有关“三个代表”的一系列论述,深化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体系的研究。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立的历史和现实根据
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并对共产党当前的历史方位作了简明深刻的阐释,从而揭示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历史根据和现实根据。
党的历史方位,就是党在自身发展进程中所处的历史地位,是对党的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发展定位的总和。在世纪之交,科学判断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方位,最重要的是清醒地认识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党所肩负的任务发生的重大变化,这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中国共产党已经从一个领导人民为夺取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一个领导人民掌握着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一个在受到外部封锁和实现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这两个重大变化,在江泽民“七一”讲话中已经讲到,在中共十六大报告中重申并对第二个变化作了补充,提出了计划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同条件。
深刻认识这两个重大变化,就要正确分析党所面对的世情、国情和自身的发展情况。一是从世情来看。当代国际形势的变化,特别是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科技发展信息化的趋势十分突出,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激烈。我们既面临着加快发展的机遇,同时又面临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竞争优势的巨大压力和挑战。中国共产党如何在国际大格局的变动中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推动中国社会前进,是一个必须回答的时代性课题。二是从国情来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发展阶段,各种深层次矛盾日渐暴露,特别是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和利益关系四个多样化的发展给共产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三是从党情来看。共产党的建设成就很大,但是,在很多方面不尽如人意,特别是党群、干群关系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腐败现象影响很坏。长期的执政地位,使一些党员滋长了追求维护既得利益的思想,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某些消极影响,对党的肌体产生了腐蚀作用。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使共产党面临的执政和改革开放两大考验更加突出,使如何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领导能力、如何增强党的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更加突出。执政党建设理论创新的任务历史地摆到了第三代领导集体的面前。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既是对中国共产党历史经验的总结,又是对世情、国情、党情发展变化新要求的科学回应。2000年6月9日,江泽民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讲:“我提出这个问题,是经过长时期思考的。在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是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直接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我感到,我们要坚持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和一系列重要思想,集中起来,最重要的就是要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坚持这‘三个代表’。这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他的长期思考是从他担任总书记开始的。邓小平对他有一个交代:“常委会的同志要聚精会神抓党的建设,这个党该抓了,不抓不行了。”江泽民在推进党的建设实践中,长期思考“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三个代表”可以说是一个总的结论。他为什么要提出“三个代表”呢?
第一,这是着眼于中国共产党这样一个大党、老党如何保持活力的问题。中国共产党是个大党,6600万党员;也是个老党,80多年的历史了。这么大的党员队伍,管理起来很不容易;长期执政的党的建设,更是有许多难题。江泽民说:“如何使我们党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一个重大问题,我提出‘三个代表’出发点和着眼点就在这里。”20世纪90年代,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出现了一个值得我们警惕的现象,就是一些国家和地区执政的大党、老党,执政多年以后纷纷下台垮台,成为在野党。江泽民深入思考这一现象,认为这些政党的垮台,根本的一点就在于这些政党的内部,在于大党、老党脱离实际,丧失了自身的能力。
第二,这是着眼于解决中国共产党如何紧跟时代、始终站在时代潮流前头的问题。中共十四届四中全会的《决定》提出,“要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共十五大报告又提出了“面向新世纪的中国共产党”这一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命题。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届六中全会上把这个问题提得更高,“我们要想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必须站在时代的前头”。在“七一”讲话中,他讲了时代精神、时代要求、时代潮流、时代特征,强调要有世界的眼光、战略的思维。当今时代潮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科技进步为先导的先进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二是以民族凝聚力为核心的文化力的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的竞争和国际上的较量,都集中表现在物质生产力的竞争和民族文化力的竞争。中国共产党要想紧跟时代潮流,必须解决如何发展先进生产力、如何发展先进文化,从而解决始终站在时代潮流前列的问题。
第三,这是着眼于解决中国共产党如何代表人民执政的问题。中国共产党要代表人民执政,必须在实际的利益上、在群众的政治经验上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有中国的现代化,才能使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现在的问题是如何紧密地保持同群众的联系,使群众更好地感受到共产党能够做到这一点。共产党的性质没有问题,是工人阶级先锋队。但是党自身存在的问题,特别是消极腐败现象,影响了群众对党的信任、对党的信心,影响了党的形象,所以,共产党最大的优势是联系群众,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苏联共产党为什么垮台,有人搞过民意测验。当时提了三个题目:苏联共产党是不是代表苏共党员的利益、是不是代表人民的利益、是不是代表苏共干部的利益?结果,收回的问卷答案分别是:代表苏共党员的利益占11%,代表苏联人民的利益占7%,代表苏共干部的利益占85%。只有7%的人认为它代表苏联人民的利益,而85%的人认为它代表苏共干部的利益,这大概就是既得利益集团了。苏共为什么垮了,重要的原因在于丧失了党员的基础,丧失了群众的基础,不能代表人民,为民执政。江泽民在中纪委十五届五次全会上的讲话中,列举了古今中外一些政权垮台的情况,指出“人心向背的变化都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兴亡的根本性因素。中国共产党如何经受执政的考验,如何代表人民执政,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为解决这样一个历史性的课题,江泽民归纳总结了国际国内的经验教训,特别是总结了新时期我们党的建设的新鲜经验,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体系的创立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酝酿过程。从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到中共十四大,这是酝酿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最突出的特点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针对党的建设的实际状况,引导全党对党的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深化认识,达成共识,全党抓党建的大气候基本形成。十三届四中全会后的短短几个月之内,中共中央先后召开了一系列会议,江泽民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特别强调了全党抓党建,党要管党,要紧密联系党的政治路线加强党的建设。从实际工作上在全党开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原理和党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知识教育。从组织建设上完成了清查工作,重新进行了党员登记,调整了一部分县处级以上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在作风建设方面,紧紧抓住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这个根本,解决了一些群众关心的问题,特别是在反腐败方面也加大了力度。第二阶段是从中共十四大到十五大。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有领导、有秩序、有步骤地全面展开,取得了全方位的进展,一些深层次的问题逐步得到了解决。中共十四大提出了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系统地论述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提出了加强党的建设和改善党的领导问题。1994年,中共十四届四中全会专门研究了新形势下党的建设问题,作出了《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标志着党的建设理论和实践方面有了突破。1997年,中共十五大确立了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目标,要求全党按照这个总目标,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不断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以新的面貌和更加强大的战斗力带领全国人民完成新的历史任务。这两个酝酿阶段为总结党建新鲜经验准备了思想材料,为“三个代表”思想的提出奠定了丰厚的思想基础。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2000年2月20日,江泽民在广东省高州市的“‘三讲’教育动员大会”上提出了“两个代表”。这“两个代表”是:我们要使党始终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始终成为社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必须结合新的历史条件,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把党建设好。接着,他又在广东进行考察。2月25日,在座谈会上他鲜明地提出了“三个代表”。对前两个代表的提法有所改变,又补充了一条。这就是:总结我们党七十多年的历史,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就是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我们党如何更好地做到这三个代表,是需要全党同志特别是党的高中级领导干部深刻思考的重大课题。这是“三个代表”思想第一次完整地提出来。2000年5月14日,他又到江苏、浙江、上海考察。在上海,他发表了一个讲话,结合我国社会已经和正在发生的重大变化,对“三个代表”作了进一步阐述,特别是提出了“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坚持“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根本宗旨、根本任务的集中体现,是对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干部提出的根本要求;要把“三个代表”的要求贯彻落实到党的全部工作中去等一系列新论断。同时,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如何扩大影响力,如何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问题,如何加强街道社区党建、基层组织建设、国有企业党的建设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作了初步的阐述,还对共产党如何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不同社会群体的具体利益,党的领导如何有效地覆盖社会和市场发展的广泛领域等理论问题,进行了初步的分析。这次讲话涉及党建理论之宽是前所未有的,许多思想在2001年的“七一”讲话中都吸收进去了。他还提出,从现在起,全党上下应该用一年左右的时间,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调查研究,总结党建经验。这对于进一步论述和深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很大的促进。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深化和体系的形成。2000年6月9日,江泽民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阐明为什么提出“三个代表”,要求对“三个代表”思想的研究进行深化。2000年6月20日,在西北五省区党建工作座谈会上,他提出了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把创新作为“三个代表”的精髓,同时强调了创新是中国共产党永葆先进性的必然要求。2001年1月10日,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他提出了要紧密结合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紧密结合我国生产力发展和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紧密结合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的发展要求,紧密结合党员干部队伍发展的重大变化,把“三个代表”研究好、宣传好、贯彻好,为深入地、系统地研究“三个代表”思想指出了方向。同年2月,他在视察海南时发表讲话,提出了要把“三个代表”贯彻到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中去。江泽民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了多角度的阐述,思想逐步深化,理论体系日渐显现。到2001年“七一”讲话,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了系统的阐述,标志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体系的初步形成。2002年的“5·31”讲话和中共十六大报告,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历史地位和贯彻“三个代表”的根本要求作了进一步的深化与丰富,标志着“三个代表”科学体系有了进一步的拓展。其历史地位在中共十六大上得到确认。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系结构
有的同志提出,“三个代表”这三句话怎么构成一个理论体系呢?还有的同志说,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和邓小平在不同的地方都讲过类似的话,江泽民有什么新的发展呢?这是学习“三个代表”的一个思想扣子,应该解开。这三方面的一些思想确实马、恩、列、毛、邓在不同的地方都有论及,正因为如此,才说明“三个代表”和他们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江泽民对这三个方面赋予了时代特征的内涵,特别是强调了先进性的要求,作了富有新意的概括和理论升华。把这三个方面联系起来,回答了一个重大的理论主题。过去,在不同的地方找出这三个方面的意思,都是针对不同的问题来讲的。现在把这三个方面联系到一起,是针对一个主题来讲的。究竟是什么主题呢?有人说是“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时候就有这个主题,“南陈北李”讨论过这个问题,毛泽东写信给蔡和森也讨论过这个问题。也有人说是“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执政党,怎样建设执政党”。执政党建设的课题从党执政起就提出来了,毛泽东作过不少有益探索。还有人说是“在改革开放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讲了一段话,他说:“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创造性地运用于当代中国,围绕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开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这说明邓小平就在解决这个问题。因此,准确地说,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继续推进这个新的伟大工程,提出并着力解决“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时代性课题。这才是“三个代表”回答的理论主题。探索党的建设的规律这一点是相通的,但是现在出现了新情况、新形势、新问题,特别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以“三个代表”既是以往经验的总结继承,又是新鲜经验的概括提炼。由于它回答了一个重大的理论主题,这本身就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提出到逐步展开论述,形成了一个科学体系,有着严密的逻辑结构,即哲学基础、理论主体、主体的展开和应用。
这一科学体系建立在坚实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基础上。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内容是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这一理论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哲学基石。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论述“三个代表”,首先鲜明地论及社会基本矛盾问题。他指出:“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个基本矛盾的运动,决定着社会性质的变化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方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以生产力最终动因论形成逻辑起点。中国共产党要推动社会历史前进,归根到底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是衡量党的先进性的历史尺度。党保持自身先进性的根本要求,就是要从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中,敏锐地把握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制定和实施正确的方针政策,采取切实的工作步骤,不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在生产力最终动因论形成逻辑起点的基础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按照历史辩证法展开其内在逻辑联系,形成主体架构。依据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对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原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原理,深入揭示“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客观依据和丰富内涵;深刻阐明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对于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精神动力作用和建设先进文化的根本要求。遵循人民主体原理,得出逻辑结论: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高扬了共产党人的最终价值追求: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也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所在。以社会基本矛盾理论为核心内容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作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石,不仅表现为原理的运用,而且还表现在运用中的拓展和发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当代视野的唯物史观,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此外,研究“三个代表”的哲学基础,还要分析其认识论基础,这方面集中体现在与时俱进的内在品质。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命题,是对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丰富和发展,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体系的灵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围绕着“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理论主题,形成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理论观点,构成了理论体系的主体部分。“七一”讲话从阐述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入手,对“三个代表”三个方面的内涵作了科学界定,并对如何“代表”作了精辟的论述,构建了理论体系的框架。中共十六大报告深化了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精神实质的认识,特别是提出了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使这一体系的理论主体更加丰富。从江泽民的论述方法来看,充分体现了“先进性”的导向和“始终代表”的过程论思想。现实的社会生产力是多层次的,共产党要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就要着眼于以科学技术为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的先进生产力,充分发挥其对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导作用。现实的社会文化也具有复杂的成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要充分发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先进文化的导向引领作用,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人民的利益从时间和空间上来看都有层次结构,而根本利益体现在现实与未来、整体与局部相统一的社会利益之中,是实现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主导因素,共产党必须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及时合理地调整社会利益结构。“先进性”要求和导向是贯串于“三个代表”思想的一条基本线索。江泽民以“先进生产力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以“先进文化论”丰富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以“根本利益论”丰富了唯物史观的利益原则。江泽民强调中国共产党要始终做到“三个代表”,这与“先进性”的要求和导向是一致的。任何一个政党都有其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的先进性,均是由其能够做到“三个代表”的本质规定性所决定的。一旦这个本质丧失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过程就会中断,执政地位就会丢掉。因此,全党必须增强忧患意识,时刻警惕和防止违背“三个代表”的错误,从理论和实践上真正做到“始终代表”。“先进性”的导向要求和“始终代表”的过程论思想,铸就了“三个代表”科学体系与时俱进的品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主体部分的展开,构成了其科学体系的第三个层次。这些内容主要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和党的建设的一系列新论断、新观点、新思想,集中地体现在“七一”讲话和中共十六大报告中。同时,一些重大理论观点在重大方针政策方面的应用,也属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体系的组成部分,不过处于较低层次,或者说处于理论创新向实践创新转化的中介位置。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从党建立论,贯通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问题,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发展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把治党治国和社会发展、人的发展统一起来。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发展的、前进的。”这就是说,“三个代表”是一个发展着的开放的科学体系。这同中共十五大报告对邓小平理论的一段评价是相通的:“坚持邓小平理论,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这个理论,这是党中央领导集体和全党同志的庄严历史责任。”
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研究“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历史历史地位,要从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整体中来把握,要从“三个代表”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指导地位、指导意义来把握,也就是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把握。那么,我们怎样来说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呢?虽然有很多同志写了文章,但最重要的还是要看江泽民自己是怎么说的。他在“5·31”讲话中有三段重要论述,深刻地揭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这三段论述是:“三个代表”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三个代表”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中共十六大报告对上述表述有些调整和补充,更加全面准确地阐明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及其历史地位。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这里将“5·31”讲话中的“一脉相承”,直截了当地表述为“继承和发展”。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时代特征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两大理论成果,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坚持以研究实际问题为中心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勇于回答新的实践提出的重大课题,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取得了重大成果,集中体现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三个代表”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有继承的关系,也有发展的关系,是坚持和创新的统一。首先,它属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体系,它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具有相同的世界观、方法论基础,具有相同的理论目标,同属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都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而奋斗的理论。其次,“三个代表”所直接阐明的党的建设的理论,同马、列、毛、邓党的建设的理论也有继承的关系,和邓小平所要解决的党的建设理论主题本身就是相互衔接的;同时,也有创新,这就是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科学地回答了时代性课题,提出了新论断、新观点、新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中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了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全新理念,把党的建设与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紧密联系起来,回答了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特别是执政能力建设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为继续探索解决新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党的建设与执政兴国统一起来,突出“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为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指明了道路。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共产党在理论上不断成熟,及时地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吸收为自己的指导思想,使指导思想与时俱进。中共七大将毛泽东思想写在党的旗帜上,这是总结建党二十四年历史经验作出的历史性抉择。因为只有毛泽东思想才能指引中国共产党解决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一系列问题。坚持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就是坚持以马列主义为指导。中共十五大将邓小平理论写在党的旗帜上,这是总结近二十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作出的历史性抉择。因为邓小平理论开辟了马列主义理论的新境界,开辟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道路。在当代中国,只有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指引中国共产党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一系列问题。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就是真正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中共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在党的旗帜上,这是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新鲜经验所作出的历史性抉择。因为在当代中国,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通了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首要的基本问题,开辟了坚持和发展邓小平理论新境界。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才能保证中国共产党以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推动与引领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与时俱进,从而使党充满活力,永远走在时代的前列。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要求和行动指南。中共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共同进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目标,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反映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在共产党领导下的亿万人民的伟大实践,要求共产党人坚持立党之本,巩固执政之基,开拓力量之源。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是走在中国社会发展前列的先进政党,立党的目的,就是要把经济、政治、文化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改造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因此,她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发展中国的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与归宿,这就是共产党的立党之本。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共产党执政治国的基础。“三个代表”不只是强化执政意识的基础,又是提高执政本领的基础,更是巩固执政地位的基础。实践“三个代表”,共产党执政的经济基础、政治基础、文化基础才能巩固。“三个代表”是共产党发展壮大、战胜困难的力量渊源所在。共产党的力量就在于人民群众,人民群众看到共产党领导他们为实现自身利益而奋斗,并能够取得胜利,才能围绕共产党确定的目标去奋斗,这就是共产党的力量之源。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就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这正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意义,充分体现了理论创新对于实践创新的指导作用。
中共十六大确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要求全党把这一重要思想贯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体现在各个方面。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这一历史性贡献将越来越显示出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标签:党建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中国改革开放论文; 理论体系论文; 领导理论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中国共产党论文; 江泽民论文; 中共十六大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