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引文中的中国新闻传播_传播学论文

期刊引文中的中国新闻传播_传播学论文

期刊论文引文中的中国新闻传播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引文论文,传播学论文,中国新闻论文,期刊论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22(2006)02—0023—3

新闻传播学界越来越认识到新闻传播著述中引文的重要性:有助于形成学术传统和学术共同体;可以帮助他人发现原始材料,查找原著;是尊重别人劳动成果的表现。本文以研究新闻传播学论文引文,即根据被引的次数来给中国内地的新闻传播学学者排排队,看看被引著述(文献)的作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并进而作一点制度性思考。[1]

本文的研究资料来源于中国期刊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它是目前世界最大的连续动态更新的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积累全文文献500多万篇,题录1500 万余条,分九大专辑,126个专题文献数据库;知识来源:收录国内6600 种核心与专业特色中英文期刊的全文;收录年限:1994年至今;更新频率:本地镜像数据每月更新。需要说明的是,因为入网要遵守一定的协议,所以仍有部分重要的期刊没有进入该库,这样肯定会导致本研究存在一定偏差。

在确定研究对象时,我首先征询了一些新闻传播学者和在读博士生的意见,列出一份仍然健在、比较知名的大陆新闻传播学者初选名单,共计130 人; 然后于2004年8月16日检索了这130位学者的著述1994至2003年的被引次数,确定被引次数超过50次的41人作为本研究的分析对象;2004年8月下旬对这41位学者在1994 年至2003年的文献被引数和论文发表数做了第一次检索、统计;在听取了一些学者的意见后,2005年12月上旬又对这些学者在2004年至2005年8 月的征引数和发表数做了第二次检索、统计。之所以要将考察对象分为两个阶段来统计分析,是为了使考察更显合理,能更好地考察新闻传播学的动态发展。检索中,我特别注意核对、剔除同名学者的资料,制作出表格(见下页,由于资料搜集困难,虽经反复核对,但极个别地方仍可能有出入)。

我们可以根据表格作出分析:

学科分布:按照国务院的学科指南,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之下只有新闻学和传播学两个专业,但根据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武汉大学4 个一级学科博士点(截止于2004年)设立的二级学科博士专业相对集中的有6 个: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学、媒介经营与管理、广告学、编辑出版学。而对那些在全国范围而言欠成熟、社会认可度还不是很高的专业(如跨文化传播学、国际传播等),本文暂不采纳,而只是把它们统归到传播学之下。另外,表中的广播电视学不包括广播电视艺术学,故在选取学者名单时也没有把广播电视艺术学的学者考虑进去。

表中显示,被引最多的新闻传播学学者集中在新闻学和传播学,都是20人,这既说明新闻学和传播学是热点,又说明它们相对而言较为成熟。媒介经营与管理的学者(5人)则比成熟得更早的广播电视学(4人)、编辑出版学(3人)还多, 这也说明该学科受到的关注度比较高。广播电视学应该比编辑出版学要更吸引学者的目光,学者更多,但是广播电视学的人数与编辑出版学几乎相等,这可能说明广播电视学(不含广播电视经营与管理)的学者理论贡献不足。广告学方面,只有两位学者进入了这个名单,排名比较靠后,而且引用他们的广告学论文很少(丁俊杰6篇、黄升民4篇),这也是一个理论上还在拓荒的学科。另一广告学重镇厦门大学的领军人物陈培爱(未进入该统计表)的广告学著述也只在5篇论文中被引用; 引中国人民大学倪宁的广告学论文的4篇;引武汉大学张金海的2篇。不过需要交代的是,广告学两家最重要的刊物《现代广告》和《国际广告》未进入中国期刊网,这是一个很大的缺失。新闻学内部同样存在冷热不均的状况,表中新闻史的学者只有1人,而且是一位老前辈;新闻业务5人;其余的都是新闻理论学者(当然理论与业务研究不好截然分开,只好取主要研究成就进行归类)。

序号 姓名单位年龄段 学科最后学历

94—03、04—05年 01—03年8

及培养单位 8月被引用次数 月发表论文数

1 陈力丹 中国人民大学50—60 新闻学(理

硕士,中国社会科225、153(4)

100(1)

论)、传播学 学院(北大本科)

2 方汉奇 中国人民大学70以上 新闻学(史) 苏州社会教育学院

224、83(12)

7(26)

3 喻国明 中国人民大学40—50 媒介经营博士,中国人民大学 210、198(1)

34(4)

、新闻学(理论)、传播学

4 肖东发 北京大学50—60 编辑出版学 文学硕士,北京大学 207、73(14)

13(15)

5 李良荣 复旦大学50—60 新闻学(理论)硕士,复旦大学 202、177(2)

13(15)

6 刘建明 清华大学60—70 新闻学(理论) 、 博士,中国人民大学 201、100(10) 50(2)

传播学

7 张国良 复旦大学40—50 传播学 历史学博士,

171、127(7)

18(12)

复旦大学

8 郭庆光 中国人民大学40—50 传播学 海归硕士(人大本科) 143、172(3)

2(35)

9 童兵复旦大学60—70 新闻学(理论)博士,中国人民大学 139、125(8)

29(6)

10王振铎 河南大学60—70 编辑出版学 文学学士,河南大学 135、38(28)

10(20)

11邵培仁 浙江大学50—60 传播学 文学学士,浙江大学 133、150(5)

21(9)

12胡正荣 中国传媒大学40以下 传播学、广播电 博士,中国人民大学 131、130(6)

13(15)

视学、媒介经营 (北广②本科)

与管理

13李希光 清华大学40—50 新闻学(业务)硕士,中国社会科学 116、115(9)

19(11)

院(南大本科)

14郭镇之 中国传媒大学40—50 传播学 博士,中国人民大学 114、86(11)

15(13)

(北广本科、硕士)

15甘惜分 中国人中大学70以上 新闻学(理论)

113、44(25)

2(35)

16郑兴东 中国人民大学70以上 新闻学(业务)、 学士、复旦大学 104、53(20)

1(38)

传播学

17明安香 中国社会科学院 50—60 传播学 硕士,中国社会科学 100、41(26)

7(26)

院(北京经济学院本科)

18卜卫中国社会科学院 40—50 传播学 硕士,中国社会科学院95、67(16)0(40)

19梁衡人民日报50—60 新闻学(理论)档案学学士,中 94、17(40)31(5)

国人民大学

20闵大洪 中国社会科学院 50—60 传播学 硕士,中国社会科学院90、48(24)24(7)

21徐耀魁 中国社会科学院 60—70 新闻学(理论)文学学士,北京大学 89、29(34)4(31)

传播学

22黄升民 中国传媒大学40—50 媒介经营与管海归硕士

88、58(18)8(22)

理、广播电视(北广本科)

学、广告学

23艾丰经济日报50—60 新闻学(业务)硕士,中国社会科学 80、31(31)4(31)

院(人大本科)

24魏永征 上海社会科学院 50—60 传播学 学士,复旦大学 77、64(17)11(19)

25黄旦复旦大学40—50 新闻学(理论)博士,复旦大学(杭

77、49(22)7(26)

州大学本科、硕士)

26孙旭培 华中科技大学50—60 新闻学(理论)硕士,中国社会科学 71、57(19)15(13)

传播学 院(安徽大学本科)

27刘海贵 复旦大学50—60 新闻学(业务)学士,复旦大学 69、36(30)8(22)

28丁俊杰 40以下 广告学、媒介经 博士,北京广播学院 69、26(36)3(33)

营与管理

29关世杰 北京大学40—50 传播学 北京大学

65、34(32)5(29)

30丁柏铨 南京大学50—60 新闻学(理论)文学学士,南京大学 64、40(27)38(3)

31陆晔复旦大学40以下 广播电视学、博士,复旦大学(华

60、49(22)8(22)

传播学 中理工本科,北广硕士)

32戴元光 上海大学50—60 传播学 硕士,复旦大学 60、37(29)2(35)

(兰州大学本科)

33姚福申 复旦大学60—70 编辑出版学 学士,复旦大学 60、21(39)0(40)

34展江中国青年40—50 新闻学(理论)博士,中国人民大学 58、76(13)12(18)

政治学院(海军后勤学院中专)

35蔡雯中国人民大学40以下 新闻学(业务)博士,中国人民大学 56、72(15)23(8)

(复旦本科、硕士)

36唐绪军 中国社会科学院 40—50 媒介经营与 硕士,中国社会科学 56、24(38)3(33)

管理院(南京师大本科)

37单波武汉大学40以下 新闻学(理论)哲学博士,武汉大学 55、28(35)8(22)

38朱羽君 中国传媒大学60—70 广播电视学 学士,中国人民大学 53、25(37)10(20)

39朱光烈 中国传媒大学60—70 传播学 学士,北京广播学院 53、14(41)5(29)

40郑保卫 中国人民大学50—60 新闻学(理论)硕士,中国人民大学 51、51(21)20(10)

41刘京林 中国传媒大学50—60 传播学 文学学士,北京师院 50、31(32)1(38)

说明:因为新闻传播学属下的二级学科分类有交叉,且学者们的学术兴趣、研究领域转换较快,所以表中学者的学科统计可能不止一个。表中第一栏的序号(排名)以第一次检索结果为准。表中最后两栏括号中的数字是相关时间里该学者被引文献和发表论文数量在41人中的排名。某位学者的第一、二、三学历如果不是源出同一所大学,则加括号说明。在学位前没有注明学科者,表明其属于新闻传播学。个别学者最近有变动,但表中单位仍以2003年的情况为准。

机构与地域:就机构而言,就职中国人民大学的学者8人;复旦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都为7人;中国社会科学院5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各2人;武汉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上海大学、河南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人民日报、经济日报都是1人。在引证数的前10名中,人大有4人,复旦有3人,北大、清华、河南大学各1人。

从学科来说,中国人民大学的优势在于新闻学,有6人; 中国传媒大学的广告学影响力无人能比;复旦大学张国良教授的传播学在所有传播学学者(纯粹意义上,即只做传播学研究者)中排第一,紧随其后的郭庆光教授;北京大学肖东发教授的编辑出版学排在总榜的第四,优势明显;复旦大学的李良荣教授和童兵教授的新闻学、清华大学刘建明教授的新闻传播学也很抢眼。媒介经营与管理学科分列一、二是:黄升民、喻国明,其次是唐绪军、丁俊杰、胡正荣;广播电视学的排序是:胡正荣、朱羽君、黄升民、陆晔,前三位都是中国传媒大学的。

从地域上看,新闻传播学的优秀学者集中于北京和上海,其次零星地分布于武汉、江苏和浙江。

年龄情况:就年龄来看,这些新闻传播学家大致集中在50—60和40—50岁两大年龄段群体,分别为15人和11人,他们是上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的大学生,或80年代初期和中期的研究生。60—70年龄段的有7人;40岁以下的4人全都是博士;70岁以上的有3人,全集中于中国人民大学。

人才培养:在最后学历的培养中,前面表格统计的41人中人大培养了10人,其中博士7人、硕士1人、学士2人;复旦培养了9人,其中博士3人、硕士2人、学士4人;中国社科院培养了8名硕士,可见20世纪80 年代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教育所取得的成功;北大培养了3人;北广培养了2人,博士、学士各1人, 这可能与该校获得高层次人才(如博士)的培养资格较晚有关;武大1人,是博士; 海归的硕士和博士课程研读者2人,可见海归派的作用还没有显现出来。41人中, 最后学历学校与之前所受的本科或硕士教育的学校不同的有17人,其分布为:北广4人,人大2人,北大、复旦、南大、兰大、浙大(原杭州大学)等各1人,未知的2人。

学科背景:从最后学历来看,表中非新闻传播专业毕业的学者只有10人,这10人中,50岁以下的中青年学者只有2人,都是博士。由此可见, 我国的新闻传播教育是有成效的。在10人中,以文学(取其狭义,即中国语言文学)为背景者达6人,而西方国家(如美国)那种以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背景治新闻传播学的现象未曾见到,这与我国新闻传播教育制度密切相关,如多数院校的新闻传播专业都是中文系的衍生物。

引证特点:因为论文发表和论文产生影响之间有一个时间差,而且经过计算发现,以上学者的著述被引用情况50%以上发生在2001年以后(这是该数据库本身发展所致),所以我特意检索了2001年至2003年这些学者发表论文的篇数,通过将这一时期的论文发表排名与2004年至2005年8月的著述引用排名进行合理比较, 并辅之以具体论文后面的文献的重点抽检。我们认识到:新闻传播学论文引述教材的现象比较常见,且集中在七、八个学者身上;老一辈学者的被引情况以教科书和著作偏多,如甘惜分、方汉奇、郑兴东;年轻一代被引的论文偏多,如喻国明、郭镇之、陆晔、蔡雯;而一些中坚力量仍焕发着蓬勃的学术创造力,如陈力丹、刘建明、丁柏铨、喻国明、童兵、闵大洪、邵培仁、郑保卫、李希光;两个排名比较一致的学者有:陈力丹、喻国明、肖东发、童兵、邵培仁、李希光、郭镇之、明安香、黄旦等;如果两个排名的顺差(即引文排名靠前,而论文排名靠后)太大,则表明该学者的被引用的文献集中于教材或著作,如方汉奇、李良荣、郭庆光、甘惜分、郑兴东、姚福申、展江(译作);如果两个排名的逆差(即引文排名靠后,而论文排名靠前)太大(如刘建明、王振铎、孙旭培、丁柏铨、蔡雯、郑保卫),则个中情况复杂,不便下断语,但是我们应考虑到一点:刘建明、王振铎、丁柏铨、郑保卫当时所在的清华大学、河南大学、南京大学、中国新闻学院仍处于全国新闻传播的非学术中心位置。在统计中还发现,个别学者的自引情况较多,有些博士生、硕士生习惯于征引自己导师的文献,而引用同一单位的学者的文献者更多,可见近亲繁殖的现象在新闻传播学界已有较深的根基。

为了考察新闻传播学的动态发展,我将引用情况分为两个阶段来统计分析。比较1994至2003年和2004至2005年8月的引文数后发现,前后两次的排名差距在4个名次以内(含4名次)的有19人, 这表明圈内人士对这些学者的学术成果的认可度已固定在相对的位置;后一次排名相对于前一次而言提升了10位以上者有3 人:展江(21)、蔡雯(20)、郑保卫(19),另外陆晔(9)、孙旭培(7)、魏永征(7)、胡正荣(6)等也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前者表明:这些学者的影响力正在上升,后者表明:这些学者所从事的学科正是人们关注得比较多的领域(如新闻法制、传媒管理);而下降了10个名次左右的学者大概有三种情况:一是到了退休年龄或已经退休,二是退出了一时的争议的核心,三是并非专事学术研究者。

最后需要强调一下,著述引证统计只是部分地反映了一个学校和学者的研究水平,它更能反映的是一个学者的影响力和读者的认可程度(可能还有强烈的不认可态度,以致撰文对其著述提出批评)。况且,新闻传播学研究者撰写论文时,经常偏好而且也不得不引用教材,这也导致引用次数的统计不能很好地反映被引学者的学术水准。著述引证统计也许更反映了我国特定的教育制度和学术制度,比如教育和学术生态、学术激励措施、学术资源配置、学科冷热、学术产出等等,所以,我更希望以此为基础作一次初步的、可能是点到为止的制度分析。□

标签:;  ;  ;  ;  ;  ;  ;  ;  ;  ;  

期刊引文中的中国新闻传播_传播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