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应该是范曾的绰号_范增论文

“父亲”应该是范曾的绰号_范增论文

“亚父”当是范增的绰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绰号论文,是范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中语文课本《鸿门宴》对“亚父”的注释是:“项羽对范增的尊称,意思是尊敬他仅次于对待父亲。亚,次。”这是最常见的注法,一般文言文的注释也是这样的,这个解释大约源自《史记集解》:“如淳曰:亚,次也。尊敬之次父,如管仲为仲父。”

但是,对这条注释可以提出许多疑问:

一.范增当时是七十岁的人了,而项羽只有二十四岁, 如果项羽尊敬范增,依当时人辈份的岁差,应当称之为爷爷、祖爷,称为“大父”才对,称范增为“父”不但不能算是尊敬,而是小看了老爷子。

二.范增本是项梁的谋士,是项染死后遗留给项羽的, 如果让项羽自己选择的话,恐怕不会用范增。两个人的政治见解、脾气禀性,大相径庭,总是别别扭扭的,直到弄得项羽怀疑亚父通敌,最后得算是项羽把老头硬给气死了。两个人这样的关系,项羽没有理由尊称范增为“亚父”。

三.项羽也确实没有把范增当父辈对待。鸿门宴上的坐次是,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如果亚父享受的是父辈的礼遇,应该和项羽的叔父项伯坐同等的座位,可实际上是项羽和左尹项伯爷们儿俩个坐在最高位,然后才是范增,项羽并没有把范增摆在父辈的位置上。

四.爹不是谁都可以叫的,项羽称为“父”,别人不能也跟着叫。 刘邦借上厕所离开鸿门时,对张良说:“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这时的刘邦最恨的就是范增,却用了“亚父”之称。《史记·项羽本纪》写陈平用了个反间计,“项王使者来,为太牢具,举欲进之。见使者,详惊愕曰:‘吾以为亚父使者,乃反项王使者。’更持去,以恶食食项王使者。”看到没有,刘邦的手下人也叫范增为“亚父”。

可见,说“亚父”是“尊敬如次父”是说不通的。

首先是“亚父”的“父”字把人引入歧路的,其实,在上古“父”不一定就是“父亲”。《孔子世家》中,孔子死后,鲁哀公说:“呜呼哀哉!尼父,毋自律!”鲁哀公称孔子为“父”,就看不出来有一点叫爹的意思,对这里的“父”,三国王肃说:“父,丈夫之显称也。”古代人名之后加“父”,又作“甫”,只是男子性别之称,并没有父亲的意思。但是,说范增是姓范名增字亚父,也说不通。一、古人名和字多少应该有点联系,可是这“增”和“亚”却又看不出来有什么联系。二、司马迁说“亚父者,范增也”,这也不是说明人名和字的正常语式。三、刘邦也犯不着用表示敬意的字称呼想要弄死自己的范增。

可以肯定“亚父”是人名,但不是尊称,也不是字,文雅的字号那时又没时兴起来,“亚父”就只能是绰号了。《说文》曰:“亚,丑也,象人局背之形。”“亚”的本义是人背上有包。从《项羽本纪》看,因项羽一次一次的顶着干,范增一气之下,告老还乡,在半道上“疽发背而死。”《说文》:“疽,久痈也。”“痈,肿也。”看来,这老范头背上是有个大肿包,而且毛病还不是一天两天的,最后老人就是死在这个包上了。这么一看,这个肿包与“亚父”的“亚”正正是名副其实了。看来,人们是根据他的体形特点,才叫他“亚父”的。“亚父”是因背上有个肿包而得来的绰号。

以绰号呼人,在当时并非出于恶意,也不像现在这样让人难以接受。斗谷于菟、柳下趾、黥布、孙膑,都是称之以绰号。“如司马迁著《史记》,因称史迁,更因他受过宫刑,也称腐迁了。不过这些都不用于直接称谓,也不寓褒贬,仅仅附带认识印象而已。”(萧遥天《中国人名的研究》)《项羽本纪》说范增“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计”,本是个隐逸之士,天下大乱,才出来当了项梁的谋士。太公望、蹇叔、傅说、接舆、老聃、鬼谷子、黄石公,这些全是绰号。隐者出身多不以名字行世,而以绰号呼之。“亚父”的使用就应该是这种情况。范增隐而又出,所以姓名与绰号并称。

标签:;  ;  ;  ;  ;  ;  ;  

“父亲”应该是范曾的绰号_范增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