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沫是怎样破灭的——世通财务丑闻案例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是怎样论文,丑闻论文,案例分析论文,泡沫论文,财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5年3月15日美国世通公司前首席执行官伯纳德·埃伯斯(Bernard Ebbers)被裁定一手制造了美国历史上最大的一起企业财务欺诈案。曼哈顿联邦陪审团认定埃伯斯涉嫌证券欺诈、共谋、向调查人员撒谎等7项罪状全部成立。今年63岁的埃伯斯将面临85年的监禁。
"这是我们司法制度的胜利。"美国司法部长阿尔贝托·冈萨雷斯这样评价这一裁决。
2001年爆发的美国世通公司的破产事件,再度刷新了美国企业破产案涉案金额的历史记录。事隔4年,世通已改头换面为"MCI",试图屏蔽"世通"带来的一切消极影响。但这场沸沸扬扬的丑闻案自曝光之日起就似乎证据确凿,为何历经了旷日持久的审判,时至今日才盖棺定论?世通的假账究竟是怎么做的?它是怎么成功地逃脱了公司内外数个监管部门和机构的稽查呢?究竟谁是罪魁祸首?是否如埃伯斯所言,他对公司的财务细节知之甚少,他是无辜的;还是他的CFO苏利文说的是实话:他完全是在埃伯斯的胁迫之下犯下了累累重罪,他只是被迫的执行者……
疯狂崛起路
1983年商人莫利·沃德伦(Murray Waldron)和威廉·瑞克特(William Rector)成立了一家电话公司--长途电话折扣服务公司(LDDS)。两年后,早期投资人伯纳德·埃伯斯成了LDDS的CEO。
上任伊始,埃伯斯便制订了通过兼并和收购实现迅速扩张的发展策略。此后长途电话折扣服务公司吞并了数十家通信公司。
1995年LDDS以25亿美元现金收购了威廉姆斯电讯集团(Williams Telecommunications Group Inc.)后更名为"世界通信公司"。
此后,世通并购的胃口越来越大。1999年,世通欲以天价1150亿美元并购知名电讯公司Sprint的消息传出后,其强劲的发展态势令世通的股票一举超过了64美元。至此,世通的高速发展达到了巅峰状态。通过这一系列的并购,世通终于改头换面,跻身于一流企业的行列,从华尔街不屑一顾的"小卒",成了举足轻重的公司。
出乎世通意料的是,2000年美国和欧洲的管理机构共同否决了世通和Sprint的并购意向,加之网络泡沫破碎,世通的命运从此急转直下……
2001年,世通高额负债的状况引起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关注,为此所进行的调查导致埃伯斯被迫辞职。随后不久,世通财务丑闻案横空出世。
世通公司的垮台甚至撼动了美国商业诚信的基石,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和世通案密切相关的美国第五大会计师事务所--阿瑟·安达信(Arthur Andersen)会计师事务所悄然间销声匿迹了。上市公司审计师,这一备受尊敬的职业也成了人们调侃的对象。
财务问题初露端倪
虽然丑闻惊爆是朝夕之间的事,实际上世通的问题早已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早在世通并购Sprint的提案最终被美国司法部反托拉斯部门否决时,世通就已经站在了悬崖边上。因为一直以来,埃伯斯都是以并购其他电讯企业来创利的。疯狂的并购令世通的发展脱离了正常的轨道,内部经营无暇顾及,公司不得不靠一次又一次的并购来维持财务指标的增长幅度以取悦华尔街和投资人。
此外,世通还受到了整个电讯行业迅速缩水的猛烈冲击。随着20世纪90年代网络泡沫的破碎,电讯公司突然发现他们长期以来赖以增长的支柱--带宽已经超过了市场需求。从1999年第四季度起,电讯行业就开始出现价格回落,增长疲软的现象。
这种大环境的变化于世通而言是雪上加霜。长期以来,世通大量的电话服务是通过租用本公司之外的网络来实现的,因为世通自己的线路只够维持人口稠密地区的商务客户本地服务所需。当初决定租用线路之时,电讯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期,为了保证将来增长的业务需求,世通相信与电话公司签订长期合同是非常必要的。因此,租线费用一直是世通最大的一笔固定支出,大约占了公司总支出的50%。
由于协议规定的租线费用是固定的,因此无论世通的经营收入如何,都必须按约定好的数额支付给其他电话公司。后来收入缩水,这种支出所占的比例就开始明显攀升。但是为了给华尔街和投资人信心,埃伯斯和苏利文开始向分析师们强调:世通通过并购的手段成功地降低了租线费用,甚至鼓吹说,世通的租线费用只占年收入的42%,而AT&T和sprint公司在这方面的支出要占到50%以上。
欺诈是如何发生的
当收购Sprint成为泡影后,公司一直赖以生存的"收购法"失灵了,那么惟一的出路就是从公司的内部运作上求效益。但就像2003年3月31日《世通董事会调查委员会》的报告中所说的那样:"埃伯斯在这方面是完全失败的。"
2000年之前,公司高管对控制费用支出根本不感兴趣。对提高年收入的执著使得很多经理不惜一切代价去实现收入的提高,即使是因谋求短期效益而牺牲长远利益也在所不惜。
负责建立网络的工程师因忙于实现短期利益,缺乏对实际产生交易量的足够控制能力,为了达到预期的客户要求,世通开始长期以固定价格租赁网络能力。但是,2000年年中的时候,客户需求并没有如预期的那样快速增长,世通确已无法承受巨额租约费用的支出了。因为终止合约是要受惩罚的,公司不得不为不可能充分使用的网络能力继续付出高昂的费用。
除此之外,埃伯斯为了交给华尔街分析家"漂亮的"成绩单,继续要求公司必须实现两位数的增长。他给下属施加了巨大的压力:这个目标必须实现。世通的问题是复杂的,因为公司从来没有认真的"消化"过这些年来并购入世通架构的各种资源。MCI和世通之间甚至会为了争夺客户互相倾轧。
由于埃伯斯错误的市场规划,实现目标的压力就落在了CFO苏利文身上,他必须"让数字起作用",也就是说,无论如何也要让埃伯斯的预言实现。当然,这不能用世通的真实运作的数据,因此,从1999年开始,苏利文开始变得"有创意"了。
租线费用资本化
即使是在最好的情况下,租线费用的支出也是非常难以预料的,常常在财务季度结束后几个月还不能完全确定下来。国际化的声音和数据传输因为牵涉到外国电话公司,就使得预计支出的速度变得更缓慢了。如果应计的租线费用因为实际服务量低于预估服务量而减少的话,通用会计准则(GAAP)就要求:减少的应计租线费用负债应该用预计会产生超出的时期的应计费用来弥补。但世通并没有遵守这一规定,他们采取了以下做法:
1.有时,在没有任何明显的分析支持公司账目上的确有超出的应计费用的情况下,应计费用就被修改了。
2.当存在超出的应计费用时,公司就在任何时期内随意用"削峰填谷"的做法使财务报告看上去起伏不大。
3.世通还通过修改用于其他目的应计的办法来降低租线费用。就是说,通过补偿一项费用的办法来降低另一项费用的支出。这种用于"拆东墙补西墙"的费用包括7500万美元的全球服务费,2.8亿美元的联邦收入所得税和1.27亿美元的呆账利息。
从1999年第二个季度起,苏利文就开始参照租线费用来降低各种应计费用。
到2000年年底,世通公司已经没有任何超出的应计费用了。在2001年第一季度,苏利文决定将一部分租线费用"资本化",使之成为公司的一项长期"资产"。和租线相关的费用的合约都是在GAAP的规定下运作的,因此,必须作为支出来记录。没有任何由管理层和财务部门出具的证明将支出费用"资本化"是合法的。
最终,苏利文决定修改数据,并且是在提交SEC之前的几天内登账。同样这些数据是没有任何文件或分析支持的,只是按照偶尔会收到的来自苏利文和世通的财务总监戴维·梅尔斯(David Myers)的一张纸条上的指示办的。
在公开的文件里,世通在2001年全年的季度报告中,仍然强调租线费用还是只占公司收入的42%。一位电信行业财务专家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他们没有把一部分租线支出的费用"转化"成"资本"的话,他们几乎在每个季度的租线费用比例都超过了50%,这个结果和其他的电讯公司相差无几。
世通的文化纵容
世通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各级分支机构里的很多员工,特别是那些财务和会计部门的员工,都对公司高层的错误指示有了不同程度的警觉,但是他们当中没有一个人把这个问题反映到公司的法律部门、内部审计部门、董事会审计委员会或者其他董事、阿瑟·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或者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这究竟是为什么?
答案似乎是从世通总部扩散出来的公司文化氛围。在世通的文化里,公司把实现每季度的财务目标放到了"高于一切"的位置上。当埃伯斯和股票分析师讨论完公司未来收益的时候,他提出的数字就变成了必须完成的目标。是埃伯斯给公司高管施加的压力导致了欺诈的最终发生。而且,对埃伯斯,这个将公司一步步做大的CEO的个人崇拜,使得财会部门的员工盲目地相信他和公司高管--即使有证据表明他们在做的事情是错误的。这种环境下,员工们不可能站出来提出反对意见。
欺诈是如何被发现的
在世通,内部审计的核心是系统业务审计,重点是审查在这一块儿的实际支出,人力资本支出、现金管理和寻找可以给公司降低成本的地方。2001年,世通高额负债的状况引起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关注,为此所进行的调查导致了埃伯斯被迫辞职。新CEO决定让内部审计对包括部分租线费用在内的资本化费用进行核查,但因为这一项交易账户不涉及现金,并没有成为内部审计的焦点,因此问题被掩盖了起来。也有报告说,因为内部审计直接向苏利文报告,他们可不想"断了自己的后路"。
2002年5月,内部审计副总裁辛西娅·库珀(Cynthia Cooper)决定继续对2001年的资本化费用进行审计。库珀的调查遭到了苏利文和梅尔斯的强烈抵制,他们向她施加压力,要求把审计的时间推迟到第二季度结束,理由是公司高管需要"清理"与重组相关的资本支出。
但审计工作还是在重压下坚持推进了。在核对现金和实际资本支出时,审计组的工作人员第一次意识到租线费用被"资本化了"的问题。会计部门的员工把这项费用作为"预付能力"登了账。在后来的调查中,他们承认当初也注意到了这些账可能有问题。库珀被告知梅尔斯会为这些账目提供支持文件。
经过几轮讨论,梅尔斯说他没有为预付能力账目提供过任何支持,也不会为这些账目"创造"出什么支持文件来。他说这些账目让他感到不安,但是一旦开始这么做了,就很难停下来。接下来,库珀提醒董事审计委员会主席要注意这一问题。在董事审计委员会主席的要求下,用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KPMG)替换了安达信。
紧接着,一系列的关于将"成本资本化"的问题的调查在库珀、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苏利文和梅尔斯之间展开了,大约一周后,账目问题首次曝光了,审计委员会解雇了苏利文,批准梅尔斯离职。第二天,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介入了调查。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越来越多的问题相继曝光。
安达信为什么没有发现欺诈的问题?
作为一家名声显赫的会计师事务所,安达信没有在世通千疮百孔的账目上发现任何问题,着实令人费解。
安达信和世通有着20多年的合作关系,从1990年开始安达信就已经是世通的审计机构了。在2000年的审计报告里,安达信告诉审计委员会他们把世通当作自己的"旗舰客户、王冠上的宝石",而他们自己则是世通团队里的"忠实一员"。
出于法律上的原因,安达信的员工拒绝谈论任何有关他们的审计程序和世通欺诈的话题。但是,调查人员还是得到了自2001年起,他们之间的审计工作报告。这完全是一份不合格的财务报告。调查发现,安达信根本没有意识到租线费用资本化是有问题的,也没有确定世通误报了收入。苏利文承认他对安达信隐瞒了这两个问题。
包括提供会计咨询的普华永道在内的调查人员一致认为,安达信没有发现世通的欺诈问题,世通和安达信双方都有责任。一方面安达信的审计办法有明显的瑕疵,很难发现会计违规的问题。而且,安达信似乎错过了几次发现世通管理层谎报应计费用,租线费用资本化和虚报年收入的问题;另一方面,世通员工没有给安达信提供所需的全部材料。在有些情况下,安达信知道他们没有拿到全部的资料,但并没有就这个问题提醒世通董事会审计委员会的注意。
安达信使用的审计方法依据的是"信任"策略而不是规定权利与义务的"实体"策略。这种策略注重的是鉴别风险和评估这家公司是否有足够的抗风险能力,而不强调对包括会计记录在内的实际交易能力的评测。安达信在2001年对世通的最后一次审计还和前几年的结论一样:财务欺诈的风险不大。实际上安达信错误地判断了公司高管膨胀的权力所能殃及的范围,并且没有充分地考虑《审计标准综述》中提到的"警惕财务审计报告中的欺诈"。
荒谬的是,安达信在内部把世通当作"风险最大的客户",但他们却从未把这一信息传递给世通董事会。造成这种结果的部分原因是安达信缺乏对会计披露和发现欺诈的评测手段。除此之外,安达信过分依赖世通公司高管的报告,对于他们提供的一些重要数据根本没有验证。安达信错误地假定,如果财务报告本身没有差异,就没有理由对财务报告再做详细深入的调查--即使世通处于这样一种不稳定的环境中。因此,安达信只做了正常审计该做的很少一部分工作,导致了会计违规操作成为可能。
调查人员还发现,"世通财务部门做出的巨额的分类账目是没有任何支持的。"修改过的应计租线费用和其他应计费用登录时也没有任何说明。财务文件制作得杂乱无序,非常随意。调查人员总结说,这些文件的缺失说明信任公司内部财务控制是不可靠的。
世通在安达信获得信息的渠道上施加了额外的控制,他们甚至有意封锁一些重要财务数据,拒绝安达信提出的要和相关人员沟通的要求,拒绝提供一些安达信要求提供的细节信息,支持文件和材料。他们甚至认为安达信的要求是多余的。
世通曾经多次拒绝安达信进入其电脑总账系统,正是在这里,内部审计人员最终发现了"租线费用资本化"的问题。世通的高管甚至鼓励对安达信的调查持抵制态度。在面对这些困难时,安达信有责任清除所有的障碍,或者在审计结论上说明他们在得到某些数据上是受到了限制的。但安达信什么也没做。
综上所述,世通的衰落原因有二:一是错误的发展策略,过度依赖并购,忽视公司内部运营管理;二是"短视",只注重眼前利益,没有为公司的长远发展夯实基础。"空中楼阁"般的发展模式必然经不住行业起伏的大环境带来的冲击。
世通财务丑闻是几个因素综合而成的,一是埃伯斯和高管团队极度膨胀的权力,以及他们营造出的"个人英雄主义"企业文化氛围,使内部审计制度形同虚设;二是麻痹失职的董事会;三是安达信不负责任的态度和"先天不足"的审计方法。
标签:世通事件论文; 资本化支出论文; 审计方法论文; 审计目标论文; 审计职业论文; 世通公司论文; 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