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城市化现象及其特征研究&以广东省东莞市为例_城市经济论文

试论半城市化现象及其特征——以广东省东莞市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莞市论文,广东省论文,为例论文,试论论文,特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章编号:1000-0585(2003)06-0760-10

1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受“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等分散化的农村工业化政策的影 响,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沿海发达农村地区,普遍发育和形成了一种城乡土地 利用混杂交错、社会经济结构急剧变化的过渡性地域类型——国际学术界称之为半城市 化地区。该地区的特征是:产业结构和就业构成的非农化水平已相当高,但产业、人口 在空间上的集聚程度仍比较低,并呈现出“村村像城镇,镇镇像农村”的独特区域景观 。

综合分析我国城市化现状、社会经济发展和工业化的趋势,参照世界城市化发展的一 般经验和规律,可以认为我国城市化已进入加速发展阶段,且正处于加速城市化的关键 时期。据有关方面预测,到2020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可能达到54~60%[1,2]。这意味 着在未来20年内,我国将有3亿多农村人口转入城市地区。如此数量庞大的人口如何转 入城市地区是我们必须要思考的一个问题。“半城市化地区”的准入门槛低、新增就业 机会多,因而就农村人口的可介入性而言,“半城市化地区”更加容易,“半城市化地 区”代表着一种重要的向上的阶梯,将容纳新增的大部分转入城镇人口。这种规模巨大 、强度剧烈的人口与经济要素的空间集聚,将迫使我国城镇体系、城乡结构及社会经济 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其突出表现在区域性的空间结构重大变化上,尤其是城乡关系的重 新构建中。这种城市化发展趋势一方面要求城市发展研究学者们跳出原来的城市-农村 二元论研究理论框架和简单的城乡一体化概念,客观甄别和认识这种正在出现的新型区 域发展类型。另一方面,需要决策者调整行政管理的区域框架,并要更新地方管理理念 。

城市化途径及方式一直是我国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在农村劳动力转移[3]、农村城镇 化[4]、小城镇发展[5,6]、城镇密集地区的空间集聚与扩散[7]等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 了许多重要的成果。综观已有工作,可以看出:其一,总体上是围绕“积极发展小城镇 ,走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的争论而展开的,对城乡空间结构调整和优化关注较少 ;其二,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现象虽已引起普遍关注,但尚未将其视为一种独特的地 域类型。本文在辨识半城市化地区相关国内外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判别半城市化地区 的指标体系,并以广东省东莞市为例,实证分析了半城市化地区的特征及存在的问题, 旨在为这一独特地域类型的发展提供依据。

2 半城市化现象及其判别指标体系

2.1 半城市化现象

半城市化现象是一个全球性的现象。早在20世纪50年代,戈特曼在大都市带理论中就 提到了这一类型地区:“处于城市之间的非城市用地也并非传统意义上以农业经济活动 为主的乡村地区,而是以与城市完全不同的景观和产品同城市密切的联系在一起,为城 市人口提供游憩场所,同时获得来自于中心城市的各种服务的所在。”[8]但是各国发 展机制是不同的。在发达国家,如美国,是以综合型企业和研发实体等在城市边缘地区 的成长为基本驱动力,推动了所在地区的半城市化过程。在发展中国家如非洲等地区, 由于工业化和外商直接投资都很有限,半城市化过程往往是受依赖私人企业、生存于城 市外围地区的流动人口所驱动。

1987年,McGee在研究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问题时,发现了一类分布在大城市之间 的交通走廊地带,与城市相互作用强烈、劳动密集型的工业、服务业和其他非农产业增 长迅速的原乡村地区——他借用印尼语将其称作为“Desakota”(desa即乡村,kota即 城镇)。McGee认为,许多亚洲国家并未重复西方国家通过人口和经济社会活动向城市集 中,城市和乡村之间存在显著差别,并以城市为基础的城市化过程(city-based

urbanization)。而是通过乡村地区逐步向“Desakota”转化,非农人口和非农经济活 动在“Desakota”集中,从而实现以区域为基础的城市化过程(regional basic

urbanization)[9]。

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外国资本涌入、大都市辐射与扩散、乡村工业化等多种动力的复 合作用下,我国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区位、禀赋条件较好的农村地区(主要是沿 海地区或大城市周边地区),非农产业发展迅速,非农建设用地快速扩张蔓延,其产业 结构和就业构成已高度非农化,并已初步呈现城市经济的雏形。但与此同时,这些地区 仍保持着农村的户籍、土地及行政管理体制,导致非农人口和非农产业的空间集聚程度 很低。“村村像城镇,镇镇像农村”的区域景观形态与国际上的半城市化地区以及

Desakota极为类似,但其形成与演化的动力机制存在一定差异。

我国学者根据其研究目标的不同,提出了多种概念来对这一进程进行过一些概括。薛 凤旋等人,从城市化角度研究了珠江三角洲的城市化过程,并与国外大都市带以及

Desakota的研究作了对比。他们指出,以往15年来珠三角地区的城市化过程,是以小城 镇、小城市为主导,以农村剩余劳动力没有大规模地向大城市迁移为特征的外向型城市 化过程。考虑到港澳与珠江三角洲由于政治和社会体制的分隔,使得它们的结合是有限 度的,不全面的。因而,该地区的城市化在质及量方面都不同于发达国家的大都市带。 虽然,珠江三角洲地区农村城市化在诸多方面表现出与McGee的Desakota模式相同的特 征,但也有很大的区别[10,11]。他将珠江三角洲地区看作是以香港为中心的“都市扩 展区”(Extended Metropolitan Region)发展模式——近似于大都市区的概念。周一星 从城市经济的核心作用以及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的区域竞争格局的角度,提出“都市 连绵区”(Metropolitan Interlocking Region)(简称MIR)的概念[12]。不过,都市连 绵区因其发育在独特的区位背景条件下,因而只能在局部地区出现。其中的城乡过渡地 段只涵盖了一小部分“半城市化地区”。城市边缘区[13]和城乡交错带[14]重视城市对 周边乡村地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问题,包括 了“半城市化地区”的主要研究区域但不是全部区域。另外,它们基本上是一种空间概 念,难以揭示空间分布更为广泛的半城市化现象的形成机理和本质特征。城乡一体化[1 5]或网络化[16]等概念具有较强的理想或主观色彩,有学者称之为“新乌托邦”[17]。

我国“村村像城镇,镇镇像农村”的独特空间现象,主要是由于农村的户籍、土地、 行政等管理体制改革滞后,从而导致人口与非农产业的空间转移滞后于其产业非农化、 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从推进城市化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类地区尚属于“半城市化”状 态,应该通过深化户籍、土地及行政管理等各项管理体制的改革,促进产业与人口的空 间转移并与经济和就业结构的非农化进程同步。

2.2 我国半城市化现象的判别指标体系

半城市化地区与城市化地区以及乡村地区的区别,显著地体现在社会、经济、景观、 管理体制等多个方面,可以从结构、变化、景观和体制等4个层面的指标体系来进行识 别和区分(图1)。

图1 半城市化地区的判别指标体系

Fig.1 The indices system for identifying the peri-urbanization regions

其一是结构层面,包括经济(GDP)结构、就业结构、人口结构、土地利用结构等方面的 指标。半城市化地区的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已经转变为以非农产业为主,与城市地区比 较类似;人口构成中外来人口占有较大的比例,但农业户籍人口占大多数;非农建设用 地所占的比重远大于其它农村地区,但农业用地仍占有较大的份额。其二是变化层面, 半城市化地区的社会经济结构变化剧烈,一般快于已基本趋于稳定状态的都市区和尚未 进入经济起飞阶段的农村地区,这可以从经济、人口、投资、非农建设用地的增长速度 等指标来进行判断。其三是景观层面,半城市化地区的用地景观呈现着未经规划和规范 的随意性,工业用地、居住用地与农业用地混杂交错,并且各种景观的转变速度很快, 呈现出较显著的不稳定性和动态性。其四是体制层面,半城市化地区管理体制由于固有 的户籍制度、土地制度、行政制度之下发育而成的,迅速发展经济附着于不相适应的农 村型管理体制之上,通过对管理体制的定性描述,可以清晰地反映半城市化地区形成发 展的轨迹。

3 半城市化地区的特征——以广东省东莞为例

东莞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东北部,北距广州50公里,南离深圳90公里, 水路至香港47海里,至澳门48海里,是广州与香港之间水陆交通的必经之地。现辖32个 镇区,678个村(居)委会。全市陆地面积2465平方公里,本地户籍人口152.6万,外来暂 住人口近500万。祖籍东莞的港澳同胞70多万,海外侨胞20多万,使东莞成为著名的侨 乡。

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大力吸引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20年来 ,东莞的经济以平均每年20%的增长率快速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2 00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492.71亿元,出口总值达171.5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不含 对外借款)16.47亿美元。近年来,东莞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化,2000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 为6.37∶55.36∶38.27。1985~2000年实际利用外资增长49.43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 资增加了13.57倍;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加了19.11倍;投资结构进一步侧重于基础 设施建设、环保建设与高科技项目建设,逐步建立起以电脑资讯产品制造为主的支柱产 业。但是在我国特定的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市化的政策体制下,经济高速发展、土地大 量开发和产业结构、就业人口的非农化的同时,产业、土地、人口等经济要素分散布局 ,这成为制约这一地区未来竞争力的主要问题。

3.1 经济增长迅猛

东莞市经济发展异常迅猛,1985~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了10.29倍,其中非农产 业增长16.76倍,GDP年均增长率为18.11%,二产在1995年前增长速度快于三产,1995年 之后与第三产业基本持平(表1、图2)。人均GDP从2503元增长到22339元,增长了7.93倍 。按总人口(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644.58万人计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5257元。

3.2 外来人口大量涌入

半城市化地区人口增长迅速,尤其是外来人口。东莞市1985~2000年期间,15年内户 籍人口增加了26%;1986年到2000年外来人口从15.62万人,增加到了254.72万人,14年 增加了16.3倍,年平均增长率达到23.47%。外来人口大量涌入东莞地区,并呈逐年增长 趋势(见图3)。

3.3 非农化发展快、程度高,但集聚程度低

在1985年~2000年的15年间,东莞市非农产业比重迅速攀升,从1985年的68%增加到20 00年的94%。产业结构从1985年的31.96∶18.55∶19.48发展为2000年的6.31∶54.63∶3 9.07,二、三产业比重达到93.7%,非农化水平极高(图4)。从工、农业产值占工农业总 产值比重来看,从1985年48∶52到2000年的3∶97,工业化程度逐渐增高。

东莞市就业非农化程度持续上升(见图5),非农从业人员比重从1978年的28.43%增长到 2000年的80.60%。就业结构从1978年的71.57∶16.85∶11.58,到2000年为19.40∶48.1 6∶32.44。

东莞市就业非农化程度很高,给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但是其空间集 聚程度低,这在当地农民和外来劳工方面都有体现。

一方面,当地农民依靠“坐地收租”获得稳定、富足的经济收入,导致农民对发展经 济呈现一种惰性,农民的传统观念难以得到转变,阻碍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再加上农 民进城落户限制多,城乡居民待遇不平等,进城农民在就业、社会保险等方面缺乏保障 ,教育、医疗等相关政策也不配套,使得这批不存在生存危机、具有传统农民素质而拥 有城市居民经济水平的“农村人”,没有实现地域转移的动力,更加阻碍了城市化进程 。农村普遍存在社会服务薄弱、人员素质较低、生活质量不高等问题。

另一方面,外来人口在东莞市广泛区域范围内相对的集中,呈现分散式增长的态势。 截至2000年,外来人口在东莞各镇均有很大比例,所有镇区外来人口比例均超过20%, 超过50%的镇区有16个,其中长安镇高达为91.45%。但外来人口呈分散状分布,外来人 口占东莞全市比例高于10%的只有莞城14.44%,长安14.35%,虎门11.89%;高于5%的只 有常平8.55%,厚街6.16%,其余44.61%外来人口分散在其余的24个镇、农村中,人口城 市化水平低,城市化滞后于就业结构的转化。究其原因在于,长期以来户籍制度使得农 民进城落户限制多,门槛高,城乡居民待遇不平等。进城农民在就业、社会保险等方面 缺乏保障,教育、医疗等相关政策也不配套,导致大量外来人口为当地建设贡献着力量 ,待遇却未有实质性改善,收入处于不稳定状态。手中的“非农饭碗”有随时被打破的 危险,迫使他们视家乡土地为最后的退路。因此,农民一般不愿意完全脱离土地。对当 地缺乏归属感和责任感,从而导致外来人口就业不稳定性强,以及半城市化地区外来人 口聚集地社会治安环境差。

3.4 非农建设用地扩展迅猛,但空间分布破碎散乱

如表2所示,1985~2000年15年间,东莞市农业土地利用类型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尤 以耕地减少严重,减少率为20.63%;农业用地减少剧烈,绝对面积减少286.2km[2],占 总面积的11.6%。城市建设用地增长迅速,增长99.92%,47.224km[2];农村非农建设用 地更是大幅度增长,增长85.17%,绝对增长量高达228.878km[2],占区域总面积的比例 由10.89%攀升为20.16%。如图版2图6,增加的农村居民点基本是在原有村落的基础上扩 展用地而来,建设用地增长以各农村为基础,分散式集中,沿着主要的对外交通要道10 7国道、广深珠高速公路以及京九铁路和广梅汕铁路沿线扩展迅猛。图版2图7可以清楚 反映出东莞市非农业用地呈锲形分布在农业用地之间、犬牙交错的状况。

农民依赖“以地生财”的发展模式,阻碍了他们在空间上的集聚,使城市建设分散在 广大的地域空间。受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影响,农村工业发展沿袭了农业生产的土地 管理制度,乡村各自为政在属地内建设工业厂房,工业发展呈现一种“村村点火,处处 冒烟”的格局,难以实现工业的规模集聚。东莞市单位面积的土地产出率为2348.617万 元/km[2],明显低于广州市3612.803万元/km[2]以及深圳9676.504万元/km[2]的水平。 另外,致富后的农民热衷于修建住宅,农村居住建筑以宅基地为界,每户约100m[2], 建筑体量偏小、建筑布局破碎,土地利用不经济。农民往往建新不弃旧,使得建筑新旧 混杂,缺乏规划引导,居住与工业用地混杂,居住环境恶劣,成为典型的“城市里的村 庄”。

3.5 各自为政的农村型管理体制,不利于人口与产业的空间集聚和基础设施的共建共 享

东莞市的许多镇的经济实力和人口规模已超过了内地的中小城市,产业结构的非农化 和国际化程度高,已具城市经济雏型。但在现有的农村型行政管理体制下,仍只是一个 农村小城镇。按行政等级所配置的金融、保险、工商、教育、治安、医疗、环保等各种 生产与生活基础设施均极为短缺,严重地制约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镇区的“ 村自为政、组自为政”的现象比较突出,导致城乡建设散乱、基础设施配套程度低。今 后应根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进一步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按照城市标准,全 面推进城市社区建设:(1)进行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宅基地、计划生育等配套政策改革 ,适度推行迁村并点和居民上楼,彻底改造“城中村”和旧村,整合、集约利用土地资 源;(2)积极发展园区经济,改变产业布局分散的空间格局;(3)按照城市建设标准,配 套建设城市、环保、社区等各类基础设施。

4 结果与讨论

(1)长期受“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乡村工业化政策的影响,在我国长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以及其他大城市周边地区,半城市化现象发育已很普遍,成为一种新型的 区域发展类型。东莞市就是其中比较典型的案例。半城市化地区显现出来的过渡性、不 稳定性和动态性特征以及城乡关系剧烈变化所引发的一系列人地关系矛盾和冲突,都值 得引起我国经济地理学界和人文地理学界的关注。

(2)半城市化地区的基本特征是,产业结构和就业构成的非农化程度相当高,而二、三 产业和非农就业人口在空间上的集聚程度仍比较低。基于此,本文认为,界定我国的半 城市化地区,可以从结构、变化、景观和体制等4个层面来进行,并提出了由16个指标 构成的界定指标体系。

(3)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东莞市已基本完成了产业结构的非农化和经济结构的国际 化改造。经济基础和社会财富比较雄厚,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显著改善。支柱产业、特 色行业日渐凸现,区域城市化水平比较高。但同时,分散的工业化过程也带来东莞市经 济发展仍依赖低廉的劳动力和土地等资源,进行引资办厂、贴牌加工(OEM)的外延发展 模式。地方经济的自我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都十分薄弱。绝大部分产品都处于全球生产 系统价值链的末端。在行政、土地、人口等方面的管理,仍然沿袭原有的农村体制和管 理模式。这不仅不能适应新的社会经济发展格局变化的需要,也导致城市化严重滞后于 工业化,产业与人口的空间分布散乱,形成突出的半城市化现象。

(4)国际相关实证研究发现,半城市化地区正处于不同发展情景的十字路口。不同的发 展战略抉择会导致出现持续发展、保持现状和依赖陷阱等三种截然不同的发展结果[18 ,19]。本文的实证研究也表明,东莞市也正处在这样一个发展的关键时刻。因此,在 科学地认识自身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应适时地调整社会经济与城镇发展战略。通过资源 重组和空间重构,提升东莞市区域综合竞争力,使之逐步朝着经济增长强劲、资源利用 高效、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新型城市化地区的方向演化。

收稿日期:2003-04-08

修订日期:2003-09-11

标签:;  ;  ;  ;  ;  ;  ;  

半城市化现象及其特征研究&以广东省东莞市为例_城市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