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体育课教学质量的是与非论文_熊肖奎

论体育课教学质量的是与非论文_熊肖奎

重庆市江津区三口小学校 熊肖奎

摘 要: 目前,学者和教师对于如何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可能会存在不同的认识,本文列举了体育教学质量提升是与非的几个争议点,如“淡化运动技术教学”能否提高体育教学质量,降低教师教学性和权威性能否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等八个方面,并进行辨析,以期为同行提供体育教学质量的正能量。

关键词:体育课;教学质量;是;非

一、问题

对于“要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所有的学者和教师都会一致赞同;但对于如何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大家的认识就会有不同,会有争论;对于何为体育教学质量,大家的意见就会相当不同,甚至会针锋相对的争论;如果针对某个具体的理论或实践案例去谈什么是教学质量,什么不是教学质量,那就会有很激烈的争论,在十几年前的体育新课改中就已经证实了这一点。

二、体育教学质量是与非的几个“争议点”与辨析

1.争议点之一:“淡化运动技术教学”能否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有人认为:“淡化运动技术教学”或“淡化竞技性运动技术教学”或“淡化运动技术教学色彩”是调动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提高体育教学效果的途径。而本文认为这是一个错误的命题和错误的结论,理由如下:

(1)“淡化运动技术教学”与体育课程的目标与传统相悖。无论哪个时代、哪个国家的体育课程都把运动技术习得作为重要目标,就像语文课学认字写字、数学课学公式算数,体育课主要教的从来就是运动技术,无论是体操课的时代,还是体育课的时代,还是体育与健康课的时代,体育课上学生学运动的本领天经地义且亘古不变,否定和淡化运动技术学习会使体育课变成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

(2)“淡化运动技术教学”不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新课改要推进素质教育,要提高教学质量,要反对“繁难偏旧”,但都不会是针对运动技术教学,相反,体育课程要为推进素质教育做贡献并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恰恰要教好运动技术。

(3)“淡化运动技术教学”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并不矛盾。有学者认为体育课程要为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发展做大贡献,但运动技术习得与身心健康丝毫不相冲突,而且运动技术习得过程恰是身心健康和品德发展的最佳途径。

(4)学生愿意不愿意“淡化运动技术教学”。“淡化运动技术教学”是学生的心愿吗?2017年,我们曾作过调查,结果表明:同学们喜欢有比赛、有竞争、能提高运动技术、痛快淋漓的体育课,而不喜欢放羊式的,或者做戏式的体育课,因此如果体育课里没有了有用的技术战术的学习和竞赛,同学们就会更加不喜欢体育课。

2.争议点之二:降低教师教学性和权威性能否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有人认为:教师在体育课中只是指导者,甚至只是旁观者,鼓励者,喝彩者,服务者,更甚至就是“超市的导购员”,而学生则是“上帝”,是“顾客”。这种观点可能是认为只要突出捧高了学生,就是“学生本位”,而只要是“学生本位”了,体育教学质量就可以提高了。而本文认为这是一个非常错误的认识,理由如下:

(1)教师的伟大工作不容矮化。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教师是先知者,先行者,他们是代表国家进行教育的工作者,教师之所以被称为是“天下最伟大的职业”,是“心灵的工程师”,并与“天地君亲”并列,正是因为教师从事着教育人和培养人的伟大工作。否则为什么人们不把“超市的导购员”称为是“心灵的工程师”呢?教师职业的重要性不容矮化,也没有必要去矮化。

(2)师和生、教和学的关系不容颠倒,更不能庸俗化。教师不是“超市导购员”和“服务者”,反之学生也不是“上帝”和“顾客”,教师当然也不可能成为上帝的老师,如此极端的比喻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也不能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不能促进师生关系的改善,只能让教师们在学生面前手足无措,面对一群教育不得也批评不得,只能恭维和阿谀奉承的“小上帝”们,教师们还怎能进行正常的教育和教学呢?

(3)师生关系的颠倒并不是新课改的初衷,教学关系的颠倒不可能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新课改提倡因材施教,提倡培养创新精神,提倡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倡尊重学生,提倡以学生为本,但学生是上帝,称教师为妈妈和导购员,这是个别体育人的极端夸张。一个颠倒了师生关系、颠倒了教和学关系的体育课堂会有好的教育和教学的质量吗?

三、争议点之三:把“教学”改成“学习”能否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有人认为:只要把“教学”两字改成了“学习”,新课改就有了重大的转变,重大的理念更新,就立即成为了“以学生为本”,就将“学科本位”改成了“课程本位”,教学质量就会提高,教学就会出现新面貌,于是“教学目标”改成了“学习目标”,“教学评价”改成了“学习评价”,“教案”之外出现“学案”等等,本文认为这是一个比较肤浅的认识,也是一个复杂问题过于简单化的错误,同时还是一个有语法问题的表述错误,如:只说“学”,不说“教”是瘸腿的概念。本文认为:“教学”是一个极准确和极好的词汇:有“教”有“学”,“教”在前“学”在后,很符合教学的关系、教育的场景、师生的关系。中国人用“教学”的概念多少年我无从考证,但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的翻译至少告诉我们“教学”俩字没有不可理解,也没什么错误,也没有什么不好,更是个习惯。非要改为“学习”俩字,那代表“教授”和“教育”的“教”字哪去了,是不要了吗?是永远都不要了吗?

三、结语

以上,本文对近十几年的争论问题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因为对这些问题的讨论都直接关系到体育教学质量的高低,关系到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甚至关系到体育学科的科学性和权威性的问题,本文在此总结基本观点如下:

(1)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主要依靠体育学理的、研究教材的建设和体育教师专业化水平提高“三支箭”。

(2)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最终目的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任何教学改革的内容都应牢记这个初衷,切不可追求表面工作而与初衷背道而驰。

(3)近十几年的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中以“淡化运动技术教学”为代表的理论和实践是降低体育教学质量的主要原因,而本文中的许多错误观点都与“淡化运动技术”的错误思潮有内在关系,这是我们在今后提升体育教学质量工作方面应该加以明确和重视的。

参考文献:

[1] 孔起英 .《小学体育改革之我见》. 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2014.

[2] 陈通顺主编 .《中国体育教育改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委办,2001

论文作者:熊肖奎

论文发表刊物:《现代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2

标签:;  ;  ;  ;  ;  ;  ;  ;  

论体育课教学质量的是与非论文_熊肖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