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性科学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_科学论文

复杂性科学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_科学论文

复杂科学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育改革论文,启示论文,我国论文,基础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育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现象和系统,基础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子系统自然也具有复杂性的特征,基础教育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基础教育改革是为了使基础教育发展更加契合时代的特点,符合自身发展的规律,以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复杂科学作为“21世纪的科学”为我们认识和研究基础教育的复杂性特征,并为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野和方法论,对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具有一定的启示。

一、复杂科学:教育研究新视野

复杂科学是20世纪80年代在国外兴起的主要研究复杂性和复杂系统的综合性科学。它主要包括了20世纪40年代以来形成的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简称“老三论”)和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简称“新三论”)以及相变论、混沌论、超循环论等,主要研究和揭示复杂系统的有关特性。虽然至今对复杂科学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复杂科学的整个体系的构建也尚未完成,但是,复杂科学研究热潮的兴起对科学研究包括教育研究的方法论变革有着重要的意义,运用复杂科学原理和借鉴复杂科学视野来反思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可以获得许多有益的启示。

复杂性是相对于简单性提出来的。简单性是经典科学理解事物的方式,它用普遍性原则、还原的原则和分离的原则来刻画其特点,认为一些问题已得到普适方法论和具体方法的体系,一切新问题都有规律可循,至多作一些局部的调整、修正,无须作方法论的变革。而事实上,随着经典科学受到冲击,“简单性思想正在瓦解,你所能去的任何地方都存在着复杂性。”[1] 复杂性强调存在多个有意义、不确定、非周期的可区分状态,或者说多个有意义的区分状态以不确定、非周期的方式存在。它主要揭示诸多相互独立的因素是怎样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或功能组织的,是如何在变化的、不确定的条件下达成目标、发挥功能和促进发展的,为我们把握动态、不确定的世界提供了新的概念和方法。

归纳复杂科学的基本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不确定性。复杂科学认为事物的形态具有不确定性,因而强调科学认识的不确定性。世界上许多事物并不是必然地、确定地朝着既成的样子发展,而是具有某种不确定性和多种发展可能性。教育的过程就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二是模糊因果。复杂科学注重考察事物的整体性,考察事物发展的全过程,分析整体内的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因果关系,探讨诸多原因和结果所构成的复杂的模糊因果网络。三是协同作用。复杂科学认为,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自发地产生协同有序的结构及其功能和行为,并且导致向有序化方向发展,系统能够在自适应、自组织的过程中,以不断“涌现”的方式发生独特的整体行为和特征。四是非线性。复杂系统是由多组织、多层次构成,且各组织、各层次之间有着复杂的非线性的相互作用,我们必须以生成的观念和系统的思维来看待和思考这些复杂事物并指导自己的行动。五是整体性。复杂科学认为,任何系统都是由一定结构构成的整体,系统的功能大于各孤立部分功能之和,对系统中孤立部分的研究不能代替整体的研究。

教育作为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社会现象,它的复杂性不仅体现在教育的主体复杂多样,系统内部纷繁变化,还体现在与教育系统息息相关的外部环境的复杂多变上。因此,研究教育有必要从复杂性的视角来审视[2]。基础教育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复杂性的特征,用复杂科学来关照基础教育改革会给我们许多启示。

二、复杂科学视野关照下的基础教育改革

以复杂科学的观点来反观基础教育改革,基础教育作为教育系统的一部分本身也是一个开放的自组织的复杂系统。基础教育改革就是为了使基础教育向着更加符合其自身特点的方向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还基础教育复杂性的本来面目,用复杂科学的视野去探索基础教育也应是基础教育改革的应有之义。

对于教育复杂性的表现,可以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如教育本质的多样性,教育目的的多重性,教育功能的相对性,以及教育活动组成因素的多样性和可变性,教育活动结构与功能、系统与部分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教育活动过程的动态生成性和教育结果的不确定性等等都体现了教育的复杂性。基础教育改革的复杂性问题一方面具有教育系统的一般复杂性,另一方面作为一个改革的系统工程,又具有其特殊性。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这个问题:

(一)基础教育系统对外部环境的开放性是改革赖以发展的动力支持

近现代教育在形成与完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个与外界封闭的系统。随着学校教育系统的形成与完善使教育的运作实现了制度化和秩序化,这固然有其进步合理的一面,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运作方式已经不适应发展的要求,一方面表现为学校教育与外在复杂的社会相脱离,另一方面也表现为脱离受教育者的生活世界。这与教育系统本身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是相违背的。根据复杂理论,“系统的存在与它的多样性的维持是与环境的相互关联分不开的;通过这种相互关联,系统从外部吸取物质/能量和在具有更高级的复杂性的情况下吸取信息。”[3] 如果说这种封闭式、标准化的教育系统在大工业生产时代还有其合理性或发挥了一定作用的话,伴随着后工业社会、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如果教育系统不能开放地面对新的境遇做出调整就会固步自封,就如《学会生存》所指出的“有些社会正在开始拒绝制度化教育所产生的成果。”基础教育作为具有全局性和先导性作用的教育系统,它的改革首先要开放于复杂的社会现状。另外,基础教育要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生活世界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开放的,不是简单地由抽象的符号所建构的封闭世界,在这一世界中,个体生命的巨大能量才能被激发出来,真正实现精神与肉体的完善。而不是“把丰富复杂、变动不居的教学过程,简约划归为特殊的认识活动,把它从整体的生命活动中抽象、隔离出来。”[4] 如果不注重基础教育系统的外部开放性,基础教育改革将失去它应有的动力支持。

(二)基础教育系统内部的复杂性是改革的活力源泉

一个有活力的系统体现在如下两方面的特征:其一,从部分上说表现为组成该系统的各个要素本身应该不是固态化的被动存在物;其二,从整体上说各构成元素之间的关联应该是动态的,整个系统具有可超越自身,向更复杂的存在状态跃迁的可能性。[5] 从这两个方面去考察基础教育系统,这一系统自身应该是充满活力的,因为:首先,教育系统组成因素具有多样性和可变性。教育的对象和实施者都是人,教育的内容和过程都是由人来规定和创造的,而作为最为复杂的存在物人的存在,在参与教育活动中由于其自主性、个性差异以及个体的人是一个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体,决定了组成教育系统的各个因素具有自由度和可变性,并具有不确定性,这是教育系统的活力源泉之一。另外,各个因素之间的关联又由于其自身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具有不确定性、非线性、不平衡性,始终呈现出动态发展的特点。然而,受简单化教育思想的影响,我们一直追求的是制度化、程序化的教育运行方式,使教育教学过程本身应该具有的活力丧失殆尽,还教育系统以复杂的本来面目,也是使基础教育恢复活力的源泉。

三、复杂科学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

基础教育作为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惟有对外部环境开放,回归生活世界,才能拥有其来自外部环境的动力支持;惟有还系统内部以复杂性的本义,才能保持其活力,根据复杂科学的有关理论,对基础教育改革有以下几方面的启示:

(一)借鉴复杂科学的协同理论,构建基础教育改革系统工程

从复杂科学的视野来考察基础教育改革,可以将基础教育改革的过程看作一个协同构建的过程。作为一个复杂系统,基础教育改革是一个高度的动力系统,但又是一种非线性系统,它的各个子系统之间不是平衡、均等地发展,而是彼此之间协调发展。要注重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发展比例,另外在基础教育改革中要强调的首先是共同遵从目标,只有各个子系统都明确并遵从改革要达到的目标,才能使子系统的作用发生同步。构建基础教育改革系统工程,一方面要注重教育内部的内在协同,处理和协调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如师生协同、教育目标与课程、教材、教学方法及手段的协同,探索素质教育在小学、中学阶段的有效衔接,切实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效性等等;二是作为一个改革系统,它是开放的,一定要抓好基础教育改革与环境的协同,包括政府部门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社区、家长的认可,以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的有机协调,在基础教育改革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社会整个教育质量观的改变,因为基础教育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要充分挖掘内部潜力,而且还要依靠外部各种因素强有力的支持,形成一个开放合作、协调共进的关系,是促进基础教育改革的基础。

(二)借鉴复杂科学的整体观点,树立正确的基础教育质量观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推进素质教育其实就代表了一种教育质量观,是以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基础教育的质量。树立正确的基础教育质量观是保证基础教育改革向健康发展、不断深入的保证。教育质量观主要体现在教育目标和教育过程中,是以片面的应试发展为目标还是以学生的全面素质的提高为标准,是基础教育改革实践中的一个瓶颈。运用复杂科学中的整体性思维对这个问题有很大的启示。对素质教育这个目标应该运用整体性思维来看待,将学生简单地归结为某些素质目标的达成这是受还原论、决定论的简单性思维的影响,如把教育目标具体分为认知、情感、技能、道德等等,虽然目标的细化有利于总体目标的达成,但是作为整体的人绝不是这些要素的简单相加,整体永远是处于动态的变化过程之中,教育面对的是整体的人,相对于各种单方面的素质来讲,教育更应该关注“人”。基础教育改革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就必须运用整体性思维从整体上把握这一目标,才能培养出完整的人。

(三)借鉴复杂科学的生成性思维,优化基础教育实践

复杂科学主张事物发展具有不确定性、非线性、非平衡性的特征,抛弃恒定的、预设的观点,“要求我们在思维时永远不要使概念封闭起来”而是努力掌握多方面性、多元化,理解从“有序”到“无序”,从“相互作用”到“组织”以及它们之间的动态生成过程[6]。复杂科学为我们优化基础教育实践的过程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维视野。教育过程从目标定位、教育设计到实际的教育过程都要考虑到教育的生成性特征。基础教育改革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在教育中我们就要运用生成性思维指导实践。首先,教育设计要重过程生成,反对机械预设。复杂科学强调生成,在过程中把握变动性和不确定性,在“涌现”中有效利用和再生教育资源,重视创造意识的培养。第二,提倡多元和个性。复杂科学反对同一性,在动态的教育过程中基础教育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提倡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多元化。第三,倡导多向互动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不应该是单向的传递和经验授受关系,而是一种多向互动的交往过程。学生和教师的知识和情感的交流与碰撞中得以生成。基础教育改革应该注重整个教育过程的动态生成性。

复杂科学的研究还处在发展之中,教育中复杂性的研究也还需要进一步深入。以上复杂科学对基础教育改革这一系统工程的一些启示,无疑有助于我们从宏观上理清思路,但从整体上去把握基础教育教育改革的复杂性,还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一步去研究和探索。

标签:;  ;  

复杂性科学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_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