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围绕《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课进行了反思,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正所谓:“业精于勤荒于嬉”。二、善于创设情境,带学生入境。三、要经常借鉴,学会举一反三。分别从课堂整体把握、课堂关键点内容对三个问题进行了剖析和反思后的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G68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0257-2826(2019)10-066-02
在当前部编版新教材全面使用后,现行教材发生了很大变化:部分内容进行了删减,又增加了一些新知识,更新了很多内容。而且较老教材而言前后顺序进行了调整,更加注重时空观念。每一种变化都汇集了国家智慧,对每一位新老教师而言,都需要潜下心来认真研究,对这些变化有个全新的认识,准确把握国家意识和智慧。
一、正所谓:“业精于勤荒于嬉”。
古训是有道理的。它是千百年来人们经验的总结。智慧的积淀适合于任何时候任何行业。就拿教学活动来说,一堂精彩的授课,背后是教师百遍的磨课,认真用心的钻研。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是有道理的,在我准备《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这一课时深有体会。最初看到课文中的四目内容:新经济政策、苏联的工业化、农业集体化、苏联模式时,感觉内容很清晰,心想就按这个顺序教学吧,学生应该很好理解,于是自己先行查阅资料深入理解每一目内容,设计能让学生更清晰的掌握知识并达到识记的策略,做完这些准备后自我感觉还不错,学生应该可以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达到我的预设。于是满怀自信的走进课堂开始讲授,接着越讲越没劲越心虚,本以为学生会在我的设计中开心、轻松的学习,但课堂逐渐变成了我的独角戏,虽然有学生回答问题,但内容仅限于课本上枯燥的知识,甚至有些言不达意,我非常失望,备受打击。下课后即刻开始认真反思,问题出在了哪里?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没有预想到的问题?由此看出我的准备还是不够特别充分,我很自责但不气馁,为了吃透教材,带着这些疑虑和同事一起探讨。任何时候我们都要努力做到互换角度,于是我们设想:站在学生的角度,肯定希望既有趣又简单的方法学会知识是最好的。那么学习历史必须要掌握的要素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影响。结合学史要素,怎样才能更简单的掌握课本知识?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效率?尤其是九年级课程非常紧张的情况下,怎样才能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深深的痕迹?
交流才能使思维更开阔,通过我们的探讨,秉着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重新设计了一种教学思路,即:一条主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两个人物:列宁和斯大林的探索;两个方面:经济和政治。这样一来只是对课本内容做了轻微调整,便有了较以前更清晰明了的思路,学生也容易记忆理解。这又一次证实在教学中确实需要认真的钻研,及时的反思,探索更有效的方法,才能更加精进。换言之,换个角度,会有个全新的认识。
二、善于创设情境,带学生入境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情,相对来说它是“死的”。但如若能注入“灵魂”,历史也是可以“活过来的”。这就需要教师的智慧和谋略,通过课堂实践和反思,个人认为创设情境教学是很有效的方法。所谓情境教学,就是将知识的重难点,线索等内容通过创设问题的形式,融入到故事中,引导学生进入创设的情境(以下简称入境),从而达到解决课程内容的目的。
以课堂导入为例,之前我是这样设计的:复习旧知识。提问:三年国内战争期间,为巩固政权,苏俄实行了什么特殊政策?这一政策实施的结果如何?学生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极端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中,有效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最终战胜了敌人。之后教师直接入课:后来这种政策不适应于社会的发展,列宁经过探索,找到了一条新路-----新经济政策。接着学习第一目内容。事后本人又也进行了反思,这种干巴无感情的导入只能就完成课堂内容而学习,达不到新课标对培养学生能力及历史素养的目标要求。继而我尝试创设情境的方法导入本课,能让学生产生兴趣点,才好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于是我进行了修改,提问:三年国内战争期间,为巩固政权,苏俄实行了什么特殊政策?生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接着问:这一政策实施的结果如何?生答:在极端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中,有效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最终战胜了敌人。此时教师声音由激昂变得沉缓,配以适当的肢体语言和夸张的情绪: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巩固政权和保证国内战争的胜利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后来又出现了一些问题,到底是什么问题呢?在充分激发学生好奇心的时候出示材料:国内战争结束后,余粮收集制非但没有取消,反而强化了,越来越严厉的无偿征购,农民已不堪忍受,农民暴动的事件增加。而工人因生活条件的恶化也日益不满。1921年春,在彼得格勒、莫斯科等城市发生了工人罢工和抗议游行。及时提问:从材料中能得出,这问题到底是什么呀?为什么不能继续呢?(显示出无奈和焦急)此时教师要学会在学生面前适当示弱,学生都是善良的,在老师面前爱表现,教师的适当示弱就会激起学生助人为乐的热情,进而努力思考问题,使学生入境有个良好的开端。学生通过已有的知识积累,对于简单的材料,能够很快解答,这时候他的内心会是激动的,兴奋的,就会顺着教师的思路继续下去。学生答:这种政策影响了工人和农民的生活,引起了他们的抗议,不能再继续了。(此时学生的答案只要能相似就行,不要吹毛求疵。)教师:原来是这样啊!抓住时机进行德育渗透:咱们说过一个国家想要昌盛繁荣,长长久久,主要依靠谁?学生兴奋的答:人民。教师:说的太好了。那这个问题该怎么解决啊?学生:改善人民的生活处境。教师:哎呦,这怎么改善呢,如何改善呀?从哪入手?学生:发展经济。教师:那怎么发展经济呢?之后就把问题引入第一目-----新经济政策,后面的学习就很轻松,通过创设情境,学生已经知道了解决问题的关键之处,相当于认知了学习目标,有了前进的目标,前进的步伐就会一往无前。在创设情境时一要注意刚开始设置的问题不要太难,学生跟不上节奏创设情境就失败了。二要注意教师要有诙谐的语言、善变的情绪、丰富的肢体动作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保证学生顺利入境。这又一次说明换个角度,也许会有全新的认识。
三、要学会借鉴,努力做到举一反三
新课程提出,教师要注重教学的主体性,由关注“教”向关注“学”转变,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注重教学的主体性,就要想办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不走神。因此我在本课中加入了部分漫画吸引学生的注意。本课难点为如何评价苏联模式?要评价就要先了解何为苏联模式,其特点是什么。为此,我的做法是在学习斯大林探索过程中提前进行伏笔,在总结工业化特点时,对于“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进行了批注“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对农业集体化的“行政手段”进行了批注“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后来利用漫画:厂长斯大林发出指令“我命令你们今天每人造12个螺丝”士兵样的工人们齐声答“YES!SIR!”来逐个分析苏联模式的特点,但总觉得不够顺畅,仍有些遗憾。
后来我又参阅了很多课件和指导建议,找到了三个笑话可以利用:第一个:“看到美术展览馆中亚当和夏娃的油画时,英国人说那是英国人,男士有吃的东西总先让着女士;前苏联人说那是苏联人,穷的衣服都穿不上,还以为自己在天堂呢。”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出:苏联人搞社会主义建设时,虽然思想上积极,但忽视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没有尊重经济规律,内容与形式脱离太远。第二个:“美国外交代表团到苏联访问,苏联接待官员们陪他们参观“建设的伟大成就”,并且得意地说:“到了下一个五年计划,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美国人惊讶地问:“他们要飞机干什么?”苏联官员说:“当然有用啊……譬如你在莫斯科听说列宁格勒开始供应面包了,你可以马上开飞机赶去排队啊。”引导学生通过笑话反映出了苏联的什么问题?继续引申、对比:我国在什么时候也曾出现此类现象?引导学生想到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初期,人们急于求成,盲目地追求不切实际的目标的事实。既复习了旧知识,又把中外历史进行了对比,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第三个:“戈尔巴乔夫嫌弃司机开车太慢,自己抢过来开,横冲直撞,秩序大乱,交警查看时不敢管,被上级质问时说不知道那人是谁,但戈尔巴乔夫是他的司机”引导学生回答:这反映出苏联的什么现象?从笑话中学生可以知道权力高度集中造成法制破坏。如此学生为兴趣所牵,学习的积极性就自然而然地被调动起来,同时认识到个人在发展中,也要切合实际,不要好高骛远以及法治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的学习,及时参阅各种资料,找到合适的方法,收集有用的资料使课堂充实起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使之成为更加有效的课堂。
总之,不论何时遇到何种问题,我们都需要开阔思维,开阔眼界。在迷茫时不如换个角度观察思考,就会发现不一样的风景,就会有一个全新的视角和想法。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也应多思多想多观察多借鉴多反思,认真的反思才会有点滴的进步。正如诗句所提: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论文作者:魏敏
论文发表刊物:《教学与研究》2019年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13
标签:苏联论文; 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情境论文; 政策论文; 进行了论文; 课堂论文; 《教学与研究》2019年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