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在精神科护理中的应用体会论文_蔡巧

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 611131

摘要:目的 探究风险管理在精神科护理中的应用体会。方法 选取2015年7月—2016年7月我院收治的46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33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风险管理,分析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和护理质量。结果 护理之后,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患纠纷投诉率、风险事件发生率和护理差错事故发生率都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综合满意度、护士治疗熟练操作程度和护理质量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精神科实施风险管理,可以有效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率,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关键词:精神科;风险管理;效果

护理风险是医院内对患者护理过程发生的不安全事件。护理风险管理对患者、医护人员和家属可能产生的潜在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然后采取合适的措施。精神科护理工作的风险比较高,患者由于自身的精神因素以及受药物的支配等,很有可能会发生伤人、自伤、自杀、外逃、机械性损伤等意外,存在较高的危险性。本文选取我院的精神病患者,对风险管理在护理过程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5 年 7 月 — 2016 年7 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466例患者,均符合 CCMD-3 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住院时间 1 个月以上。将患者随机分平均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 233 人。针对精神科可能存在的护理风险因素,观察组实施有效的护理风险管理,对照组未接受风险管理。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种、病程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根据患者临床特点,采用精神科一般常规护理,包括入院护理常规检查、落实责任制护理、定期进行心理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风险管理。风险管理包括以下内容。

1.2.1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仔细观察患者的言行反应,全面掌握患者的病情,对重点患者做到心中有数,加强查房,切实落实 15 —30 min 巡视病房 1 次并进行查房登记制度。加强责任心,患者服药时严格检查,保证患者服药下肚,注意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对重症患者、危险患者重点交接班,发现异常及时向医生汇报,及时处理,消除各种不良刺激。做到不定时的质控检查,确保患者安全。

1.2.2 认真仔细地做好安全检查工作

新入院患者要严格检查随身物品,并做好家属的宣教工作,严禁探视时各种危险物品如刀、剪、皮带、绳索、打火机、玻璃、易拉罐等流入病房。每周进行安全大检查。定期检查病房设施(门、窗、玻璃、桌、椅、板凳、电源、抢救设备等)是否完好,发现有损坏或不牢固等危险因素时要及时维修。此外,加强病房周围环境的改善,护理过程中应当对病区潜在的和客观存在的各种护理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分析,找出安全隐患,落实防范措施。

1.2.3做好护理记录

护理记录是发生护理纠纷时的重要法律文件,一旦发生护理纠纷,护理文书将被封存,不能修改[1]。组织护士认真学习《护理文书书写标准》,规范书写。护士要本着高度负责的精神,力求及时、客观、真实地记录相关治疗、患者病情变化、症状表现、护理措施,要与医嘱和病程记录相一致。一切记录忠于事实,遵循“写我所做,做我所写”的原则。

1.2.4 加强陪护和探视人员管理

积极做好家属宣教,认真履行告知制度、探视、外出签字制度;告知将患者带出院外的注意事项并签定知情同意书;通过宣教,使家属了解患者的病情、需要配合的内容和住院期间应承担的风险,使其积极配合护士做好安全防范,避免发生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定期给患者和家属讲解有关疾病知识,使其能够正确认识精神疾病,增强患者的依从性,体现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从而提高患者及家属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

1.2.5 提高法律意识,建立完善的风险预防机制

努力加强护理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积极参加院内组织的专题讲座,利用早会时间组织护士学习《护士条例》、《护士管理办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根据精神科患者的特点完善其入院护理评估,完善自杀、伤人、损物、走失等各种护理安全防范措施。针对消极、出走、冲动的患者设“三防”标识,每名护士做到“九知道” 即①床号、姓名、性别、年龄、②护理、③诊断、④病情、⑤治疗、⑥饮食、⑦阳性体征、⑧护理措施、⑨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

1.3 评价方法

住院期间不定期进行护理质量检查,出院前发放自制满意度调查表,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评价,比较 2 组护患纠纷发生率、风险事件发生率、护理差错事故发生率、护士治疗和操作熟练程度、综合满意度及护理质量控制评分。

1.4 统计学方法

均采用 SPSS16. 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 t 检验,率的比较采用 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效果比较

从表中可以看出观察组患者的护理综合满意度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护理风险与护理安全是互相并存的概念,两者是因果关系,探索护理风险的发生规律、特点、高危因素,找出风险隐患存在的深层次原因,建立与之配的护理风险,评价体系及科学的管理机制,有效规避和转嫁护理风险[2],是精神科护理管理人员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精神科护理的对象为精神病患者,往往表现是思维紊乱,行为怪异甚至丧失控制能力,各种意外事件随时可能发生,但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护理风险事件是可以减少或避免的。对护理人员最重要的是教育和培训。通过推行护理风险和强化风险管理的落实,不仅提高了护理人员对风险管理的认识,加强了护理人员自觉学习和掌握风险应急预案的主动性,增强了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有效地减少了风险的发生。

本科对患者实施了全面、系统的风险防范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护理风险,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精神科的主要护理风险因素包括精神疾病本身的影响、护士素质、护理人员法律风险意识不强、医院环境因素、管理因素等。加强对各种护理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分析,落实防范措施,可以有效的降低护患纠纷发生率、风险事件发生率和护理差错事故发生率,提高护士的治疗和操作熟练程度,以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宋晓燕.风险管理在精神科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04:417-418.

[2]刘惠卿,肖凤新,李伟丽.风险管理在精神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2,23:128-129.

论文作者:蔡巧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11

标签:;  ;  ;  ;  ;  ;  ;  ;  

风险管理在精神科护理中的应用体会论文_蔡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