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教育在现代劳动力资源开发与配置中的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资源开发论文,劳动力论文,作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现代国际间的竞争实质上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综合国力则包括许多方面,其中劳动力资源的开发与合理配置在综合国力中占有重要地位。教育作为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工程,对劳动力资源的开发与合理配置将产生强大的辐射作用。
一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劳动力从内涵来讲,是人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从外延来讲,则是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劳动者。伴随着现代生产领域的扩大和深入发展,现代劳动力的内涵不仅借助于机器使体力得到了延伸,而且智力因素也得到了普遍的重视和长足的发展。同时,知识型产业的兴起也使得现代劳动力的外延得以充分扩大。因此,现代劳动力资源的开发,不仅包括劳动力量的扩充,而且更包括劳动力质的提高。劳动力再生产就是把活的人体这种可能的劳动力转变成现实的、发达的、专门的劳动力,转化过程是将科学技术物化在一般人体上,而物化过程的任务则主要靠教育来完成。这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阐明:
(一)从现代劳动力再生产的价值构成来看,教育是现代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指出,“劳动力只是作为活的个体的能力而存在,因此,劳动力的生产要以活的个体的存在为前提。”[1]就是说,劳动力的生产费用首先是指维持人身生产的费用。他又说:“要改变一般的人的本性,使它获得一定的教育和训练,而这就要花费或多或少的商品等价物,劳动力的教育随着劳动力性质的复杂程度而不同。因此这种教育费包括在生产劳动力所耗费的价值总和中。”[2]不难看出,劳动力再生产的价值构成包括劳动力自身再生产费用和劳动力培训教育费用两部分,即劳动力再生产=人身生产+教育。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劳动力再生产的价值构成主要是以前者为主。在现代大生产条件下,二者明显呈现出反向发展趋势,前者相对下降,后者显著上升,使教育在劳动力再生产中的作用逐步扩大。
(二)从现代劳动力再生产的周期来看,教育是现代劳动力再生产的必经阶段 在生产力发展的低水平阶段,劳动力的培训教育以师傅带徒弟的形式融合在劳动过程中。进入大机器生产阶段后,现代劳动力再生产的周期中必须有一个专门的培训教育期,并且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培训教育期在整个劳动力再生产过程中所占的时间越来越长。横观世界发达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高,义务教育年限也长,接受中等、高等教育的人数也多。同时,在职培训、终身教育也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可见,不断接受教育已成为现代劳动力再生产的必由之路。
(三)从现代劳动力的性质来看,教育是现代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现代化的生产是一种融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复杂劳动,而要将简单的劳动力培养成复杂的劳动力就需要教育和训练。正如马克思所说的:“比社会平均劳动较高级较复杂的劳动是这样一种劳动力的表现,这种劳动力比普通劳动力需要较高的教育费用,它的生产要花较多的劳动时间。”[3]另外,生产力越发展,生产工具越先进和复杂,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越高,教育的作用也就越来越大。
(四)从现代劳动力的形态来看,教育是现代劳动力再生产的保障 劳动力形态是指劳动者是以体力为主,还是以智力为主从事生产劳动。教育可以把以劳动经验和劳动技能形态为特征的劳动力,转变为以科学技术知识形态为特征的劳动力。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脑力劳动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智力因素在劳动能力中所起的作用日益重要,这些都根源于教育。
(五)教育为现代劳动力再生产过程逐步转向高水平循环提供了条件 劳动力的收入水平与他的文化技术水平和技能技巧的熟练程度是成正比的。马克思说:“真正的商业工人是属于报酬比较优厚的那一类雇佣工人,他们的劳动是熟练劳动,高于平均劳动。”[4]恩格斯也认为“熟练的劳动卖得贵些,熟练的雇佣工人得到较高工资。”[5]既然复杂劳动应得到较高工资,而教育又是将简单劳动者转化为复杂劳动者的主要手段,所以教育也增加了劳动者家庭的收入。劳动者家庭收入的增加,一方面大大激励人们努力获得现代科学知识,另一方面又为劳动力提供了受教育的经济保证,从而使家庭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更加丰富,使子女有条件从小得到良好的、合理的培养,并进而增加接受专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机会,这样良性循环,从整体上提高了劳动力的素质。
二
劳动力资源的开发是现代生产的一个前提条件,而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则是现代生产优化运转的有力保证。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所涉及到的劳动力范畴无外乎劳动力结构、就业、流动等内容。配置过程本身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就业过程,而要就业就必须保持一定的劳动力结构。同时,配置过程又是个动态变化过程,配置到生产中的劳动力并不具有终身固定的性质,而是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流动性。教育对现代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分析:
(一)教育是健全与完善现代劳动力结构的重要支柱 劳动力结构是指劳动力在哪些地区、哪些部门就业以及就业劳动力的技术结构状况。它由地区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三部分组成。劳动力保持一定的结构是现代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没有一定的结构,劳动力就无法配置到现代大生产中去。现代化大生产的社会化、专业化和技术化必然要求现代劳动力具有崭新的结构特点:第一,现代劳动力产业结构呈现出多元化、综合化趋势;第二,现代劳动力技术结构方面,在文化素质普遍提高的基础上,由高、中、低三级技术人员的“△”结构向“○”结构转化。
教育对形成现代劳动力结构这些特点起着极大的作用。从产业结构来说,多元化和综合化的特点如果没有教育为它培养“专”和“博”的人才是难以支持的;从技术结构来看,文化水平的提高就等于受教育年限的延长,技术结构的鼓形恰恰与教育结构的调整相对应。如果没有各级各类学校培养出来的各类人才作支持,现代劳动力也就无法保持合理的结构。
(二)教育是现代劳动力就业的必要保证 现代劳动力就业不仅是劳动力范畴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现代生产的重要问题,这个问题的实质就是如何有效地、合理地利用现有的人力资源以及如何使劳动者全面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在现代化生产条件下,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不是一一对应的。也就是说,并不是法定劳动年龄内的所有人只要想工作都可以投入到生产中去,这里存在着供给与需求的差额矛盾。供大于求,会造成失业现象。失业固然可以及时提供一些新兴部门所需要的劳动力,但过于庞大,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教育在解决这个难题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第一,从现代生产的特点来讲,接受一定的教育和训练,获得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是现代劳动力就业的“通行证”或“护身符”。现代生产的特点是现代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劳动者如果不懂得现代科学知识,就很难在现代生产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美国,“白领工人”正在取代“蓝领工人”。我国许多地区也出现“不去挣钱去送钱”的现象,掏钱接受教育。这说明现代劳动者已认识到了教育对自身的作用,观念正在更新。
第二,教育可以为扩大就业提供条件。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扩大对劳动力的需求,是依据自身利益的。在这里,可以借用边际生产率理论的一些概念来说明企业主是如何选择的,教育在扩大就业方面又起着怎样的作用。
边际生产率理论就是用边际概念对经济做动态的、短期的分析。这里的“边际”就是“追加”、“最后”的意思,在一个企业中最后进入的那个生产单位(人或生产资料)就是边际生产要素,边际生产率理论的核心就是将某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收入和它的边际成本作比较,生产要素的边际成本即追加使用一个单位的生产要素所产生的追加成本,生产要素的边际收入即追加使用一个单位的生产要素所带来的追加收入。只有“边际收入-边际成本≥平均收入-平均成本”,企业主才肯增加劳动力。而要使这个不等式成立,就需要通过教育,提高劳动者运用先进技术的能力和劳动熟练程度,从而缩短生产单位产品所需的劳动时间,提高边际生产率,也就是提高新增加的工人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合格产品数量。同时,经济学家研究发现,边际生产率的提高,可以改变劳动力需求曲线,在工资不变的情况下,有时可以大幅度增加劳动人数,扩大就业量。
第三,现代教育可以促进劳务输出。劳务输出是指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提供劳动服务。它是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国家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不仅可以扩大劳动力就业,同时还可以得到积累资金以及吸收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等益处。然而,要发展劳务输出,教育则是一个必要的条件。因为科技革命的发展促进了生产和管理各个领域劳动实际的复杂化,工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越来越需要有知识的业务熟练的劳动力。早在60年代,资本主义工业国家的招聘站就对这个问题以首要的关注,1968年联邦德国总理在出访土耳其时就声明:“联邦德国今后将只接受有专长的土耳其职员”。我国是世界上劳动力资源最富有的国家,但劳务输出量却很低,目前在国外的劳务人员仅7万余人。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劳动力素质低、不会外语、技术和专业比较单一、适应性不强、缺乏管理能力和灵活经营的能力。归根到底是教育落后所致。
(三)教育是现代劳动力流动的前提条件之一 现代劳动力流动是指劳动力在地域上和职业之间的结构性变化。这种流动是现代劳动力的基本特点之一,流动的主要趋势是从农村流向城市,从第一、第二产业流向第三产业。那么流动源于什么动力呢?教育又在其中起什么作用呢?
首先,现代劳动力流动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马克思说:“大工业的本性决定了劳动的变换,职能的更动和工人的全面流动性。”[6]大工业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新兴产业不断涌现,传统产业日趋衰落,导致部门结构的不断变化。同时原来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可能以较快的速度增长,而有些地区则会以相对缓慢的速度增长,导致劳动力整体结构的变化,进而引起了劳动力的流动,即从衰落淘汰的部门和经济增长率较慢的地区流向新兴部门和经济增长率较高的地区。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的作用更加推动了劳动力的流动,因为它在宏观上自发地调节着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不同部门之间的分配,在微观上促使各个企业根据自己的生产规模和经营状况及时灵活地吸纳劳动力。
其次,现代劳动力流动是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必然结果。在这里,我们做个连环推理:劳动生产率提高即是指单位时间里,花费同样的劳动能生产出更多的产品,这就引起两方面的效应:其一,降低了单位产品的劳动消耗;其二,提高了单位劳动力所推动的生产资料数量。这两方面效应就提高了资本的技术构成,也就是提高了生产资料与劳动力之比。如果一个生产部门的生产资料是有限的,那么技术构成的提高,就迫使本部门的一部分劳动力闲置起来,或者叫解放出来。现代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的依次流动正是源于这个道理: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将大量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投入到工业和服务业;工业生产率的提高又使一部分劳动力脱离工业生产从事服务业。也就是说,随着生产率的提高,直接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力会越来越多地转移到非物质生产部门。正象马克思所说的:“假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以前三分之二人口直接参加生产,现在只要三分之一人口参加就行了;以前是三分之二人口为三分之三人口提供生活资料,现在是三分之一人口为三分之三人口提供生活资料。”[7]事实上,劳动生产率愈高,物质生产领域劳动力的比重愈低,非物质生产领域劳动力比重愈高。同时生产率提高得愈快,劳动力从物质生产领域向非物质生产领域流动频率愈大。所以说,现代劳动力流动是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一方面需要改进技术,另一方面需要用科学知识武装现代劳动力,这显然是现代教育的任务。
综上所述,我们从不同角度探讨了现代教育在现代劳动力资源的开发与配置中的作用。然而,就目前来讲,我国劳动力现状仍存在着极为严峻的问题:第一,劳动力素质低。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15岁以上人口中文盲、半文盲仍占总人口的15.88%,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文化程度分别占总人口的37%、23.3%、8.03%、1.42%。第二,劳动力结构不合理。在科技人员中,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的比例呈现出倒挂现象。在技术工人中,高级和中级的比重太小。这样势必造成一方面人才浪费;另一方面生产第一线缺乏骨干的局面。第三,劳动力就业压力大。据有关部门预测,到本世纪末,新增劳动力加上城市在职失业者和农村剩余劳动力,我们将要解决4亿人的就业问题。第四,劳动力畸型流动。大工业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流动,是源于物质生产部门生产率的提高,而我们国家目前形成的“孔雀东南飞”、“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盲流,主要是源于产业间的收益差别,这种转移势必影响农业生产。劳动力的这种现状,已严重影响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大力发展教育,通过教育促进劳动力资源的进一步优化,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193页。
[2][6]《资本论》第1卷,第195页、534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23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323页。
[5]《反杜林论》第二编,第二节。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1册,第218页。
标签:社会再生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