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藏族自治州气象局,四川 康定 626000)
摘要:本文利用康定市气象局1981~2011年逐月雷暴日数、雷暴初日和终日资料以及木格措景区雷电风险评估资料,对康定市景区雷电特征进行了分析,同时还探讨了康定景区雷电灾害,最后给出了几点防雷措施,以确保游客生命财产安全。
关键词:景区 雷电特征 雷电灾害 防雷措施
引言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增强,我国的旅游业开始进入大众化、产业化时代,旅游安全事件和突发性事故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由于旅游景区的特殊性,再加上防雷措施的局限性和传统防雷措施的不可覆盖性以及游客自身防雷意识淡薄等原因,使得旅游景区的雷击事故频繁出现,严重威胁着工作人员和游客生命财产安全。康定市具有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是川藏咽喉、茶马古道重镇、藏汉交汇中心。自古以来就是康巴藏区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信息中心和交通枢纽。康定市不仅拥有奇特绚丽的自然景观,而且拥有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境内以木格措、新都桥、跑马山、木雅圣地、莲花湖等景区闻名遐迩,并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近些年来,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极端灾害性事件频繁出现,风景区雷电灾害事故逐年增加,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如何有效减少景区雷击事故和降低雷击灾害风险成为旅游学者和气象学者共同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课题。当前,国内有少数学者对旅游景区的雷电防护进行了探讨,但是侧重点是景区的雷电防护研究,对景区雷电特征研究的文献较少。本文结合康定市雷电灾害发生规律,系统分析了境内景区的雷电特征,同时提出了避免或者降低旅游景区雷击的建议与对策,以期为旅游景区制定防雷措施提供参考借鉴。
1 研究资料和方法
本文利用康定市气象局1981~2011年逐月雷暴日数、雷暴初日和终日资料以及木格措景区雷电风险评估资料,使用一元线性回归法、滑动平均法对康定市景区雷电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防雷措施,以确保当地旅游业可以持续健康发展。
2 康定市景区雷电特征
2.1康定市雷电特征分布
2.1.1年际分布
康定市雷暴日数呈现出逐年减少的趋势,其气候倾向率为-4.839d/10a,减少趋势较为显著。近31年康定市年平均雷暴日数为45.4d,属于雷电高发区,其中年雷暴日数的最大值为71d,出现在1992年,最小值为35d,出现在1986年,两者之间相差36d。结合3年滑动平均曲线图,可以将康定市雷暴日数划分为四个阶段:1981~1991年康定市雷暴日数呈现出波动增加的趋势;1991~2001年则呈现大幅度下降的趋势;2002~2004年雷暴日数增加;从2004年往后则呈现出快速下降的趋势,总体雷暴日数的减少趋势较为明显。
2.1.2雷暴初日、终日分布
近31年康定市平均雷暴初日出现在3月20日,雷暴开始日期呈现出提前的趋势。其中雷暴初日最早出现在2002年,为2月2日,最晚出现在2000年,为4月19日,两者之间相差77d。平均雷暴终日出现在10月22日,雷暴结束日期呈现出推迟的趋势。其中雷暴终日最早出现在1983年,为9月22日,最晚出现在1997年,为11月28日,两者之间相差67d。
2.2木格措景区闪电频数分布
在2005年康定市气象局在木格措景区进行雷电风险评估,总闪的年际变化呈现出典型的单峰分布特征,闪电高发期主要集中在6~9月份,占全年闪电总数的90%以上,平均每月发生40次左右,其中以7月份最为突出,高达48次左右,其他各月闪电数量逐渐减少,1-3月、11-12月均无闪电出现;负闪的年际分布特征几乎与总闪相似;正闪呈现出多峰型分布,平均每年发生正闪5次,6月和8月正闪次数最多,其余各月正闪数量较少。从季节变化情况来看,春季和夏季的闪电将近是全年闪电的98%以上,秋季和冬季几乎没有闪电出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闪电多发生在15-20时及1时,平均每时出现25次闪电,其中17时出现最大值,其他各时闪电频数较低,5-10时及22时最少。因此,15-20时是木格措风景区雷电防护的关键时段。
3 康定市景区雷灾特征
(1)旅游景区使用最为广泛的交通工具是索道,承担着庞大的游客运量。索道所处的环境大都是河岸、丘陵、山坡甚至是孤立无援的山峰,同时还存在暴露在野外的长距离架设的钢索和信号线路,线路的直击雷和感应雷会对索道产生破坏。再加上索道上配备有现代化的控制和监测系统,电子器件对雷电干扰表现的较为敏感,承受能力脆弱,雷击电磁脉冲很容易击穿电子元器件,进而造成控制系统故障或设备受损,因此,索道雷害中有超过80%是电子器件损坏。
(2)康定市景区内也存在监控机房遭受雷击的情况,主要是雷电流以电子线路为媒介进入到监控机房,对于摄像头等前端设备应将其放置在避雷针有效保护范围内。结合各部分所在的位置进行合理布线、屏蔽、等电位连接等进行雷电防护。
(3)为了方便人休息、乘凉或观景,风景区内大都是设置有凉亭,这些凉亭属于开敞性结构,四周不存在围墙,顶部有六角、八角、圆形等不同形状。一旦风景区内出现雷雨天气,旅游者大都选择凉亭内避雨,由于大部分的凉亭没有安装相应的雷电防护装置,亭子便极易遭受雷击。
4 康定市景区防雷措施
4.1开展雷电监测预警
结合相关数据对康定市各景区的雷电时空分布特征和下垫面情况,研究景区雷电监测预警方法。尽快实现基于位图和矢量图方式的闪电、灾害资料、雷暴资料、多普勒雷达等资料的统计和分析,使用科学有效的方式对雷电临近自动预警信号进行研究。对闪电实况和雷达等二次产品资料进行监测,分析判断雷暴趋势,以生成面向景区内发布短时雷电预警服务。在木格措、跑马山、木雅圣地、莲花湖等景区布设大气电场仪网,以实现对云闪和地闪的探测,通过对大气电场仪组网可以对景区及其周围雷电发生发展规律提供技术支撑,有效降低景区雷电灾害事故的出现。
4.2积极发布雷电灾害预警信息
康定市气象部门应将雷电预警信息第一时间传输到各景区雷电防御服务系统中,并将客户端安装到各景区内,景区工作人员借助于客户端可以及时发现雷电预警信息,并通过手机短信发送给给景区的负责人。景区管理人员以广播、电子显示屏为媒介告知每位游客,方便游客提前躲避。
4.3加强景区雷击风险分析
结合康定市各景区历年雷电资料,通过对康定市境内木格措、跑马山、木雅圣地、莲花湖等景区的实地勘察、采样,找出景区内各类雷击风险指标,做好景区雷电灾害风险管理。
4.3建设避险亭
应根据康定市各个景区的雷击危险等级区划图和雷击风险评估结论,结合景区现有建筑物或避险场所,在景区内雷电灾害风险偏高、游客数量多且缺少安全避险场所的通道上设置雷电灾害避险亭。在设计避险亭的过程中应确保与景区自然风光保持一致,还要对当地地理和土壤环境进行考虑,优先选用低雷击风险的建筑材料和结构。
参考文献:
[1]张华明,刘耀龙,胡俊青,等.旅游景区雷电灾害特征及防御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5(11).
[2]丁旻,吴安坤,张淑霞.梵净山景区雷电环境特征分析[J].环境研究与监测,2014,2(2).
作者简介:陈锐(1980-),男,藏族,四川康定人,本科学历,雷电防御工程师,从事气象防雷工作。
论文作者:陈锐
论文发表刊物:《科技新时代》2018年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1
标签:康定论文; 雷电论文; 景区论文; 雷暴论文; 日数论文; 灾害论文; 防雷论文; 《科技新时代》2018年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