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空间对新闻媒体的现实挑战(下)_新闻学论文

虚拟空间对新闻媒体的现实挑战(下)_新闻学论文

虚拟空间对新闻媒体的真实挑战(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闻媒体论文,虚拟空间论文,真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挑战11:网络电子商业化

通过权威的Nexis资料库查询,发现新闻界有关网络的报道在过去几年间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1995年,《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美国主流报纸开始上网,美国的媒体完全被网络作为一种知识和信息源泉的魅力给震住了。统计表明,1995年美国和海外的主要英文报纸有4,562篇文章报道“信息高速公路”。而在那一年,只有915篇文章提到“电子商务”。1996年,美国的主要报纸有2370篇文章把互联网作为“信息高速公路”来报道,数量比头年减少了一半。与此同时,提到电子商务的文章有1662篇,比头年增加了一倍。

1997年,新闻媒体第一次突出地把互联网作为商业大道来描述和鼓吹。西方主流报纸提到“信息高速公路”的文章数量降到了1314篇。与此同时,提到电子商务的文章猛增到2812篇。

1998年,尽管全世界上网的人数激增,但是,“信息高速公路”这个概念仅在西方主流报纸的945篇文章中出现过。而与此同时,新闻界完全被电子商务这个概念迷倒了,有6403篇提到电子商务的文章出现在主要报纸上。

1999年,互联网的普及突飞猛进,但是,新闻媒体却大大减弱了对“信息高速公路”这个形象比喻的宣传,主要报纸只有842篇文章提到信息高速公路这个词。但是,西方主要报纸狂热地报道电子商务,文章数量竟然达到20641篇。

让我们来具体看看美国最有影响的报纸是如何报道互联网的发展。在90年代的后5年,《华盛顿邮报》每年提到“信息高速公路”的文章从一开始的178篇,下降到20篇;《纽约时报》的文章从100篇下降到17篇。但是,与此同时,两家报纸提到电子商务的文章急速上升,《华盛顿邮报》从19篇升到430篇,《纽约时报》从52篇升到731;《洛杉矶时报》从1995年的192篇,下降到1999年的33篇;《芝加哥论坛报》从170篇下降到22篇。

而与此同时,电子商务这个概念象雪球一样在媒体上飞速滚大。如,《洛杉矶时报》报道电子商务的文章从1995年的24篇猛增到1999年代的1243篇;《芝加哥论坛报》从8篇猛增到486篇。

仅仅是5年前,我刚上网的那阵,全世界对互联网的热情,是因为人们把万维网当成一个自由探讨、自由探索和自由交流的信息高速公路。人们仅仅是把万维网看成一个学习和交流的资源。而今天,根据新闻媒体今天的宣传,万维网被理解为花钱和挣钱的好去处。

新闻媒体对网络报道重点的转移,反映了网络媒体的自身转型。新闻媒体对网络的重新定位反映了公众对互联网商业化的期望。信息量最大的网站几乎无一例外被超级财团拥有,万维网是由钱编织出来的,拥挤的交通说明了钱的诱惑。

传统的新闻传媒的广告部和新闻编辑部中间是有一堵墙,新闻和广告之间有严格界限,二者不得混淆。但是,在网络媒体中,市场营销人员、网络技术人员和新闻采编人员,特别是后两者几乎都在一个平面工作,没有受过专业新闻学训练的网络技术人员直接参与新闻网页的制作,很难保证这些人在网页制作过程中不渗入自己的固有偏见。

挑战12:国际资本支撑西方新闻霸权

最后一个挑战是网页的设计与架构。由于大的网络媒体的背后都有巨额国际资本的支撑,这些网络公司处于政治和经济利益的考虑,在网页设计和架构上总是倾向于自己喜好的内容和议题,从而构成了对网络民主的威胁。比如,yahoo.com的中文网站1999年在北约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使馆后,在其主页上设计了一个“北约误炸中国使馆”的板块。这个板块标题已经明白无误地显示了这家网站的价值取向、舆论导向。其结果,这个板块吸引的大多数网民是某些亲北约的人士来参加讨论或浏览,这种只有一种思想的讨论很显然是非民主的。

由于新闻具有地缘中心性和民族中心性,记者无疑带有民族和国家的偏见。无论中国怎么抗议、公关,美国媒体和记者对中国的偏见、不友好和对抗是很难改变的。美国媒体面对的是美国国内的受众,要满足国内受众的心理需求。美国媒体的主要市场在中国国内,那么,他们为了获得卖点,在台湾、西藏等问题上,它们只能通过美国国内市场狭窄的棱镜观察问题。

挑战13:数字鸿沟——信息穷人与信息富人

Thomas Jefferson曾经说,如果要让他在这样一个问题上做出选择:是要一个没有报纸的政府,还是要没有政府的报纸,他宁愿选择后者。两百年来,人们无数次地引用他的这句名言。但是,很少有人引用他接下来说的那句话:“我的意思是说,(我宁愿要没有政府的报纸)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得到报纸并能读懂报纸。”Jefferson明白无误地表示,人的智能是掌握信息和传播的先行资源。这种技术准入的资源模式说明一个人参与公共生活应具备的技术、教育和智能资源。网络是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网盲是无法进入这个图书馆的。

美国最近的一项调查发现,只有6.6%的小学文化水平的人上网。如果你大学毕业,并且生活在农村,你的上网机会是小学文化水平人的26倍;如果你是大学或大学以上水平,你在办公室的上网机会要比一个高中文化水平的人高出10倍。进一步观察,会发现一个惊人的不平等的数字世界:在北美和欧洲,每4到6个人中,有1人上网;在南非,每65人中有1人上网,在中国,每100人中有1人上网;而在非洲的其它地方,每1000人中,才有1人上网。

这是边缘一中心模型。这个模型暗示,在信息社会的中心有一个由政府智囊、投资银行家、媒体大腕、跨国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等组成的精英阶层。他们到处兜售全球化数字经济,兜售他们的理念。他们制定数字化经济的价值标准。一个人的技能水平和有无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决定了他能否处在数字经济活动旋涡中心位置,决定了他是处在离心力中,还是向心力中。如果处在社会的边缘,就有可能对社会的进步产生“免疫力”,对信息社会产生一种态度和文化上的心理拒绝障碍,就无法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媒体带来的福音。

“只有当你拥有媒体时,你才真正享有新闻自由。”目前,大众传媒对数字化民主误解与夸大。不错,新兴的信息技术和网络媒体带来了一个活跃的公共领域。但是,必须承认,在数字化时代,民主面临4个挑战和障碍:(1)人类能力不足;(2)缺乏相应的技术;(3)无法利用新媒体作为政治协商的媒介;(4)网络设计和架构的变形威胁民主。采用最新的网络工具并不意味着社会获得了全民参与的民主。更宽的带宽并不能解决资源赤字问题。只有公民懂得如何在网上搜寻和处理信息,他们才能获得更多的信息。比如,中国有12亿网盲,这意味着,要使公民能够整体参与公共生活需要解决资源和网络扫盲问题。网络世界里生存着一个信息与传播的下层阶级,这个下层阶级是由于地域、种族、年龄和教育水平而形成的社会排外现象。

挑战14:对传统新闻学的挑战

1995年,当美国主流报纸投巨资发展电子版的时候,人们更多地把网络看成是虚拟世界,有待新闻记者去拓荒的西部,在那里缺乏传统新闻屋里的道德规范。在网上淘金热中,新闻传播的基本原理性东西正在遭到破坏:如内容的准确性和新闻伦理。传统新闻媒体把记者的伦理观念的行为准则放在首位。但是,在网络媒体里,并不是每一个在网上发表东西的人都遵守新闻的职业道德。对大多数没有受过传统新闻写作和新闻学训练的网民来讲,伦理道德等于零。

网络对传统新闻学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不仅挑战了印刷媒体,也挑战了影视媒体,把传统新闻学改变成了“网络新闻学”。

有人问:这种新媒体的出现,带来的是新的新闻学还是新的新闻记者?新媒体时代的记者是什么样的?这种变化对传统媒体录用新记者时,有无影响?或新的要求?

网络时代的记者必须一专多能,而不再把终生捆在一个特定的媒体上。他们能够充分地利用新媒体技术带来的无限的信息资源,去思考、采访、写作和策划。

这些新记者也可能是有勇气离开传统主流媒体、闯入网络媒体创业的真正意义上的网络记者。也可能是缺乏勇气,或对前景缺乏眼光,暂时躲避在旧世界里观望的传统记者,他们只是为了寻求信息或新鲜,偶尔地到新世界里匆匆地逛一圈。

比如,美联社今天在录用新记者时,除了翻阅一下候选人的简历和推荐信外,要求候选人有坚实可靠的新闻写作本领外,现在开始把候选人的个人网页作为一个参考指标。美联社要求所录用的记者必须能够在网络空间里畅游。

在网络时代,新媒体人必须在具备传统的新闻采写技能的同时还要具备掌握未来新的采写技能的本领。这种新闻学新技能要求编辑记者能够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地运用文字、图片和视听资料。

但是,未来最优秀的新闻记者绝对不在于他会制作网页、会制作光盘。真正伟大的记者不在于他是否掌握了计算机技术操作技能,而在于他有强大的智慧和发展潜力,是否有清晰的思想、深刻的分析能力和想象力。

有人说,网络新闻学的出现,并不预示传统新闻学的终结。但是,将会对传统新闻学的运作模式产生很大的冲击。比如,新华社国际部为了适应网络媒体的需要,成立了中国主流媒体的第一个网络新闻采编室。

在媒体的转型或变形期,网络新闻学究竟需要设置哪些课程?网络记者需要学习哪些课程?我们谈到,随着新闻的形式在以奔腾处理器的速度扩展的时候,我们那些传统媒体的资深记者编辑在10年前刚刚开始当记者的时候,根本无法想象新闻的表现形式会发展到这一天。迄今,连我们大学传播系的教授们还不知所措。仅仅是一年多以前,当大学新闻系的毕业生在选择职业时,他或她的选择很简单:报刊杂志或广播电视。但是今天,随着多媒体和网络的发展,印刷、影视和广播已经在网上融合,传统媒体之间的界限在网络媒体上已经消失。

今天需要的是一个有开拓精神的新新闻学,这种新闻学要求媒体从业人员要有一种全球眼光报道新闻。网络传播把世界上的一切事情都同时地方化和全球化了。人们在认识媒体、新闻传播、政治宣传和意识形态教育等问题上,要培养一种创新的方案,以适应人们在网络时代对信息的需求。

反思多年来我国新闻教育的成功和失败经验,中国下一代新闻教育应以职业教育为主,为现代传媒第一线培养亟需的专业人才,而不是只会背诵僵化的教条和概念,连新闻导语都不会写的功能性文盲。

在今天的信息社会里,你有了大学毕业文凭甚至博士文凭,如果你不能充分运用网络资源、网络写作、网络通讯和英文资讯,你仍然是个“现代文盲”——功能性文盲或网盲。下一代新闻传播学要解决功能性文盲、英语盲、网盲与数字代沟问题。网上扫盲,首先要教学生学会网上写作与网上阅读。然后要信息扫盲,教学生学会充分利用网上的各种信息和智力资源,特别是无穷无尽的英文资讯资源,把运用网上和英文资讯变成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无意识的组成部分。清华媒体新人还要掌握未来的采写技能,能够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地运用文字、图片和视听资料。下一代新闻教育强调的不是对没用的和过时的知识死记硬背。我们教给学生的是一种学习方法,是教会他们如何去发现和掌握有用的知识,淘汰无用和过时的知识。最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创造新的知识。这也就是我和清华的同仁提出清华传播学的最终目标是创立“清华新闻学”,即不照搬僵化的传统新闻学理论,更不会照搬西方传播学教条。正如清华中心草坪前石碑上刻的“行胜于言”四个字所表达的:清华要培养有真才实学的人,他们的真知灼见最终来自他们的媒体实践。

网络新闻工作者的工作环境是疯狂的、令人兴奋的和需要创造性的。作为一个网络记者,你既是作者、又是导演、资料员、制片人……你发布的素材可能长达几个小时,翻不完页,但是你真正写的文字只有900字长。为网络媒体写作,你必须给网民提供他们在传统媒体得不到的内容。

1000多年前,伟大的旅行家玄奘就好像今天的记者,把他亲自采集来的见闻和故事如实地记录下来,传递给一个信息封闭的社会。清华未来培养的传媒新人将以崇高的使命感,努力发现共享的信息,并让这种信息像灿烂的太阳,照亮每一个角落。

标签:;  ;  ;  ;  

虚拟空间对新闻媒体的现实挑战(下)_新闻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