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中的“加”“减”法论文_王晓君

音乐教学中的“加”“减”法论文_王晓君

浙江省天台县平桥镇中心小学 317203

摘 要:在小学音乐课堂当中,老师们在广泛探索其教育教学的策略和手段之余,歌曲教学与欣赏教学仍然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笔者的观点为,在歌曲教学时,可通过不断的做“加法”,丰富教学形式和方法,让学生通过多层次、多途径、多形式的方法来学习音乐、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减法”,指教师不断简化教学内容,为教学内容“瘦身”,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孩子的音乐兴趣,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学有所得。

关键词:音乐教学 方法 形式 内容

多年来,笔者一直在小学音乐教学的第一线,一边摸索、一边思考,一边实践,觉得在音乐教学中做一做“加减法”,会使音乐课堂增色、令学生兴趣浓厚。做“加法”,就是教师挖掘出潜藏在教材中的多种教学亮点,通过多种多样的方法途径,为教法、学法“增肥”;做“减法”,指教师不断简化教学内容,为教学内容“瘦身”。

一、“加加减减”,愉快地歌唱

所谓在歌曲教学中做“加法”,就是教师通过对教材的反复研究,挖掘出潜藏在教材中的多种教学亮点,通过多种多样的有效的方法途径,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以此达到教学目的与学习目标。

首先,“熟能生巧”——在聆听上做“加法”。有的教师认为教材中的歌曲对于老教师来说是那么的熟悉,以至于认为不用课前聆听都能背唱、熟练弹奏,没有必要多次聆听。然而对于我来说,每一次聆听歌曲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而且多次聆听后的感受变得很奇妙。如:《友谊的回声》这首歌曲,虽然很熟悉,但在课前我还是进行了多次的聆听。在经过聆听之后,我感受到歌曲的感情表达、对友谊的追求。歌曲分为两个部分,针对这样的两段体结构的歌曲该怎样教学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歌曲前后两段的区别,体会如此优美又规整的第一乐段呢?于是我再次聆听,又有了新的感受:第一乐段包括三个乐句,旋律层次感强,并根据视线变化而移动,音乐的律动明显。第二段落音乐转为平稳,表现了对友谊的赞美,前一乐段末句在这里再现,突出“友谊是美好的”这一主题。通过多次聆听,教材的内容一次比一次丰富,依次叠加地出现在我的印象里。

其次,“形式丰富”——在体验上做“加法”。一成不变的感受、体验既保持不了学生的持久注意又不能让学生获得多样的审美体验。如何通过多种表现形式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情感并获得充分的审美体验?以歌曲教学《友谊的回声》为例:笔者经过多次聆听后,发现歌曲的旋律具有流动的美感,呈现出层次变化,像起伏的山峰。这时我运用了恰当的旋律图谱,让学生画旋律线,不仅能让学生感受音高的变化,还能很好地运用圆滑线,可谓一举两得,课堂更加生动形象。然而仅此一种体验还不够,如何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意境美,又能让孩子体会第一乐段的长短音呢?情景创设法是我不二的选择。“1= E 2\4 51 32 ︳1-︱……”我完全把握好了这一节奏。让孩子们想象并表现山间泉水的“叮咚”声,以及小河流水的“哗哗”声。孩子们的兴趣可高啦。根据老师的指导,课堂上的流水声节奏感较强:叮咚 | 哗——; 叮咚 | 哗——如此有韵律的流水声伴着手势律动让孩子感受到了山、水的美。若能让学生进入有声有色的美丽山水画,则是本课创设情境的绝妙之举。我运用了身势表演法。这短、短、长的节奏就像舞蹈里花儿开放的动作,再配以花儿开放的课件,那又是多美的课堂!就这样,歌曲前半部分短短的四个乐句,通过“山(画旋律线)+水(做水流的身势动作)+花儿绽放的律动”,让学生在体验、表现中学习并掌握了音的高低、长短音、圆滑线、切分节奏等等音乐知识,体验了表现音乐的能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样就会创造更好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谁说,这不是“加法”的魅力呢!

在歌曲教学时,通过不断地做“加法”,丰富了教学形式和方法,让学生通过多层次、多途径、多形式来学习音乐、感受音乐、表现音乐。

其三,“层层叠加”——在学唱中做“加法”。对一首歌曲进行单一的学唱教授那是多么单一与枯燥啊!我们可在教学歌曲之前加入一些与歌曲有关的节奏、声势、旋律的伴唱来丰富歌曲,在歌曲的聆听学习阶段加入一些节奏、声势、二声部。例如笔者在二年级歌唱教学《我的家在日喀则》时,就采用了这种层层叠加的教学手段,并且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其四,“化繁为简”——在班级课堂合唱教学中做“减法”。可从形式上化繁为简,例如从单个乐句的学习到卡农的轮唱再到二声部的小合唱。课堂合唱教学的对象是全体学生,他们所掌握的音乐知识、演唱技巧、识谱能力都是粗浅的。结合学生的这一实际情况,把作品“化繁为简,降低难度”,让孩子们愉快学习,显得尤其重要。例如:人音版小学六年级合唱曲《我们是朋友》的低声部比较复杂,笔者对合唱谱进行了改编,降低了二声部的难度。孩子们在课堂上很好地进行了二声部的合作学习,兴趣浓厚,有效地完成了二部合唱的教学要求。“化繁为简”的教学策略为学生学习歌曲带来了快乐和自信。

二、“加加减减”,快乐地欣赏

如果我们能充分研究教材,挖掘作品中力度、速度的变化,旋律的走势,充分发挥作品的特点,通过对结构复杂的音乐作品进行“瘦身”,对主题音乐进行总结、提炼,化繁为简,那么我们的欣赏教学才能让孩子学会聆听,充分培养孩子们聆听的能力。

首先,“方法多样”——在表现中做“加法”。在欣赏时一成不变的聆听,孩子们是很不喜欢的。如果在课堂上能做到多角度、多种手段的聆听来表现作品,不仅丰富了听的形式,同时又能多途径地化无形的音乐为有形的表现来诠释音乐作品。如《森林的歌声》:多步骤、多角度地感受作品,表现音乐。将主题旋律进行具体化,并带给人更好的体验:

1.画,来把握不同主题的节奏变化,并利用图形谱更好地呈现音乐旋律。用一组简单的图形谱来表现A部分旋律,用另两组简单的图形谱来表现B、C部分旋律。

2.演,来感受配器的异同、器乐的增减所带来的旋律织体的厚薄。

3.拍击的方法来感知乐曲节奏的快慢等不同。通过这些多种方法的变化运用,使学生在不同要求和不同的表现方法中体验了聆听带来的快乐。

其次,“弃繁从简”——在聆听中做“减法”。对于欣赏水平相对较低的学生来说,结构单一、规整的乐曲更利于学生表现内心对音乐的体验,让孩子们在稍稍努力之后就能品尝胜利的果实。如《森林的歌》,学生在聆听到A部分旋律时做一组简单的律动,聆听B、C部分的音乐时又以另两组律动来表现,以简单的舞蹈律动来表现自己对音乐的感受,理解音乐结构,在结构规整的作品中培养聆听的乐趣。

其三,“化繁为简”——为复杂的旋律进行“瘦身”。可将作品划分为几个组成部分来鉴赏,提升学生的欣赏能力。如《北京喜讯到边寨》,作品有引子加5个主题音乐,内容多,结构复杂,分段逐个欣赏能降低难度,达到很好的聆听效果。

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做个“有心人”,把教材做做“加减法”,给教学内容“增增肥”。通过运用多种手段、方法,把教学内容具体化、复杂化,挖掘出潜藏在教材中的多种教学亮点,通过多种多样的方法途径,为教法、学法“增肥”。 有时又为教材“瘦身”,为学生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形象化。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安国 吴斌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3,06。

[2]吴锐淼 中小学音乐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5。

[3]曹理 何工 著 《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04。

论文作者:王晓君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26

标签:;  ;  ;  ;  ;  ;  ;  ;  

音乐教学中的“加”“减”法论文_王晓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