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背景下高校出版社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述评_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转型背景下高校出版社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述评_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转制背景下大学出版社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理论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述评论文,大学出版社论文,人力资源管理论文,理论论文,背景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深入推进大学出版社的体制改革、实现大学出版社的体制机制转变,是大学出版社主动适应时代和市场要求的必由之路。2007年3月,教育部、新闻出版总署印发了《关于高等学校出版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当前高校出版体制改革工作的原则、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转制的目的,就是去除束缚大学出版社发展的原有管理体制,采用能促进大学出版社发展的新型管理体制。

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和机制的转变,是大学出版社转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传统人事管理向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既需要先行者的转制经验和教训作为参考,又需要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理论研究作为指导,在摸索中探求适合自身发展的改革之路。因此,现阶段我国大学出版社转制的现实,迫切要求并已经实际引发了对转制背景下大学出版社人力资源管理的深入研究。

一、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自20世纪80年代才被引介进国内。自那时起,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研究日益得到国内学者们的重视。近年来,国内关于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研究一直保持上升态势。自2002年开始,每年的研究成果篇数已超过20世纪90年代10年的总和。

但是,这些研究大多侧重广义的人才管理,目前还没有专著对出版社的人力资源管理进行系统研究。目前,关于大学出版社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隶属于出版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领域,而出版业人力资源管理又包含在出版业经营管理中。这一现象在国外的相关研究中也基本如此。比如,德国霍尔格·贝姆(Holger Behm)等在讲到出版社的内部管理工作时,指出它的“重大决策应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所有职员的意念、经验和知识的汇流,即将它们条理化为一个统一的计划”,因此提出了“扩大了的领导层”一说,明确了总经理(社长)在设置工作岗位和划分工作范围方面应解决的问题之一,即“人事组织工作,准确描述所有职员的工作范围,各时间段里的工作内容”[1]。

在国内,王耀先认为“出版社的人事工作是指出版社对人员配备及各项人事管理制度的建设工作”,并指出“人员的配备和人事管理是出版社经营管理中最核心的工作,也是当前出版改革中要重点突破的内容之一”,人事管理的内容包括“一是宏观上对人员的结构、素质的要求、人事资料的统计分析、人事管理方法的研究等间接的管理活动”,“二是微观上对职工的进用、安排、奖惩、考核、培训、提升及思想工作等直接对人的管理活动”[2],同时主要就后一点作简要的说明。

武志勇对我国杰出的新闻出版报刊业先辈邹韬奋(1895-1944)的经营管理思想进行总结和归纳,指出邹韬奋的“凝聚人心的奋斗目标”、“先进的合作社组织形式”、“新路径的探索”、“科学的民主集中管理模式”、“择能选优的领导机构产生办法”、“畅通的内部信息交流管道”、“选人用人唯才唯能”、“奖惩分明严格执纪”、“倚重爱护中坚干部”、“关心同人生活待遇”[3]等凝聚人心催发活力的管理艺术,展现了建国前我国杰出新闻出版人在人才管理上的先进思想和科学方法。

张天定指出,“出版人才管理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精神,充分地解放出版人才的生产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主要表现为:“一是要尊重出版人才,给出版人才一定的政治、学术地位,认真听取、采纳他们的合理化建议”;“二是要关心和爱护出版人才,给他们创造良好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三是大胆使用出版人才,使他们有用武之地”;“四是要采取多种形式培养出版人才,出版人才不会自发生成,要采用正规教育、业余教育、继续教育等相结合的办法,为出版业的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合格的人才”[4]。

由上面各专著中涉及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成果可知,从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出版社越来越重视对人才的管理。出版业的员工大多属于知识型的员工,对其管理必须首先坚持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尊重人才、爱惜人才,要给他们描述一幅美好的愿景,并将其内化为员工的价值观念,同时应更多地注重和保障员工的权利。出版社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提高,能激励员工发挥出更大的创造力,这不仅关乎出版社本身的竞争力,而且关乎知识创造与传播的效率,进而关乎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

二、国内对本课题的研究成果

1.揭示和阐述了国内出版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中的若干问题及其改进措施

国内对出版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问题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

一为中央和地方的新闻出版领导部门对当前新闻出版业人力资源开发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的总结。如,柳斌杰从党和政府对出版业的发展要求以及目前出版行业的现状问题出发,从宏观角度阐述出版人才建设的战略问题以及人才建设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5]

二为大学出版社对自身发展的困境和出路的思考与探讨。例如,齐峰、徐莉认为,中西部大学出版社面临着缺少具有战略眼光的经营人才、具有创新能力的策划人才、高素质的编辑人才以及高素质的作者队伍等一系列问题。他们进一步指出了摆脱这种困境的对策,包括:(1)创新机制,完善管理,增强活力,壮大实力;(2)优化人才资源,造就高素质的人才队伍;(3)充分利用东部地区的人才和资金,加强与东部的合作,实现“强强联合”。[6]可见,要增强大学出版社的竞争力,要通过转制改变陈旧观念,转制是推动力,人力资源队伍的建设是这一推动力的关键因素。

三为工作在图书出版第一线的人对我国出版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的反映。例如,张筱峰指出:目前我国出版业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存在整体素质难尽如人意;入口不严,人员膨胀迅速;进出障碍没有打破,竞争机制没有建立;培训开发与工作衔接不紧;人力资源流动困难;业绩评估体系不完善;激励方法单一。[7]加之我国出版社管理相对粗放,种种弊端已日益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

2.对大学出版社转制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作出了方向性探讨

吴一新指出,“从战略高度强化出版人力资源管理,保障出版业快速、持续发展”。首先,“出版社应当根据其发展战略和市场定位,制定长期的人力资源规划”;其次,“一方面应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在职出版从业人员的岗位培训和专业技术教育;另一方面,利用出版社人事制度改革的契机,在海内外进行社会公开招聘,引进眼下急需的人才”;第三,“要抓住出版社改制的有利时机,深化薪酬制度改革”。同时,他还提出“出版社在组织和发展作者队伍中要发挥更大的作用”的观点。[8]

王士臣指出,为解决出版社原有事业体制下的管理制度与现有企业体制下的管理制度并存等问题,在人事管理模式和方式上应采取以下措施:(1)引入市场运作方式,强化竞争意识;(2)改变用人观念,整合人力资源;(3)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用心留住人才。[9]

梁志在肯定大学出版社体制改革必要性的基础上,指出了这一转制的特殊性与差异性。他认为:“(1)体制改革是绝大多数大学出版社发展的必然选择和难得的发展机会”;“(2)大学社体制改革不能背离学术为本、教育立社的发展方向”;“(3)大学社体制改革必须充分考虑各社的特殊性和差异性,不能一刀切”;“(4)大学是大学社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大学社体制改革离不开政府、学校的大力支持和帮助”。[10]

3.阐述了现代出版人应具备的基本能力要求

不同专业领域的大学出版社,对现代出版人有着不同的要求。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社长陆银道“最看重的员工是以出版利益为最高利益的员工。他要有才气,有相关专业背景,但也要有忠诚度,有奉献精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社长金英伟“最看重的员工素质是勤奋,勤奋比聪明更重要”。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闻玉银“最看重的人才,他要有自己的工作设计,并能把自己的工作设计与出版社的命运发展联系在一起。员工对企业要有基本的认同,并有能力把事情做好”[11]。

4.提出了加强大学出版社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措施

目前出版界有关加强大学出版社人力资源管理措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是从出版人力资源管理与潜能的挖掘、人才发展所需环境以及人才培养所需条件等方面出发,进行相关阐述。如黎海英针对出版社人力资源管理与潜能挖掘等方面,提出了出版社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激发人的潜能的看法,认为这些目标可通过“明确奋斗目标”、“培植社团文化”、“建立正确的人才观”、“培养明日骨干”、“给予员工足够信任”、“重视员工培训”、“采取分配激励措施”、“社长的个人魅力”等八个途径来实现。[12]

二是从产业、体制、企业等多维角度,阐述出版业人才涌现的环境建设。如赖德胜认为影响出版业人才涌现的平台主要有“产业平台”、“体制平台”、“企业平台”等三个,提出要尊重个体、提升福利、加强培训和团队建设。[13]

三是通过剖析成功案例,阐述培养出版业人才、锻造具有竞争力的优秀团队的理念和经验。如李朋义指出,外研社的经验在于培养和储备四种人才,即“一批既精通编、印、发业务,又懂得现代经营管理的高级管理人才队伍”,“一支具有强烈的职业敏感性,创新意识和较强社交活动能力的策划编辑人才”,“具有全新经营理念、把握市场发展动态的营销人才”以及“注重职业化国际化版权贸易的人才,或者叫国际化的出版人才”。[14]李阳认为,“有效激励是出版企业建设和谐团队、保持永久活力的关键”,要“真正地从员工的人性特征出发,从人的丰富的需要出发,把人当‘人’来对待,从人的本质、人的需要、人的价值、人的发展等多维度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动机”,提出了“建立以人为本的出版企业激励机制策略构想”。[15]

三、本课题研究存在的不足

尽管目前国内关于转制后大学出版社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成果已不少见,但该课题研究尚未成熟,该领域的理论研究尚存在明显不足。

一是出版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理论研究不够充分。近年来,尽管有关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屡见不鲜,但是专门针对出版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还相对较少,且低水平重复的现象比较严重。

二是关于转制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较为薄弱。转制是中国新闻出版业的一个特殊现象,没有现成的经验借鉴,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同时,关于转制问题的研究,理论界与实践界存在较为明显的脱离现象,实证分析较少。此外,关于转制的研究应该是动态研究,而现有的分析常常是以静态分析为主。

三是关于大学出版社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水平较低。一方面,不少研究生搬硬套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忽视大学出版社以高校为依托背景的事实。另一方面,很多研究缺乏对具体细节问题的深入把握,往往停留在原则性和政策性层面,缺乏实际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结束语

转制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促进大学出版社采取有利发展的新型管理体制。在转制这一变革过程之中,伴随而来的不仅是机遇,也有隐藏其中的挑战。人力资源是每一个组织的持续性竞争优势的根本来源,在组织发展的任何时期都不容忽视。在转制这样一个组织变革时期,大学出版社尤其应当将加强和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摆在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而这一任务的达成,无论如何均离不开科学、先进的人力资源理论研究作为指导。从这一意义上来说,紧紧抓住转制带来的机遇,紧密结合大学出版社的特征,在汲取已有研究成果及相关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大学出版社人力资源管理建设的理论研究,推动大学出版社人力资源管理建设的科学化,乃是促进与保证转制得以有效进行的关键。因此,该领域的深入、系统研究依然任重而道远。

标签:;  ;  ;  ;  ;  ;  ;  

转型背景下高校出版社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述评_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